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时机与指征。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4年我科收治的110例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烧伤后1~12 h行气管切开术57例,死亡9例;13~24 h22例,死亡6例;24 h后31例,死亡18例。12 h前行气管切开者病死率明显低于>24 h切开者。轻度吸入性损伤患者病死率与中、重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中度与重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均为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气管切开越早,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的指征与时机。方法:回顾性总结137例吸入性损伤的处理方法。其中轻、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分别为65例、49例、23例。行气管切开术42例。结果:全组死亡49例,病死率与烧伤伤情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死因仍为吸入性损伤程度,24小时之内行气管切开者病死率偏低。结论:中、重度吸入性损伤宜尽早实行气管切开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面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时机和可行性,以降低死亡率。方法:对92例面颈部烧伤合并气道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气管切开手术不同时机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5例与紧急气管切开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道梗阻发生率、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5例,治疗后死亡2例;延迟气管切开组17例,治疗后死亡13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急性上气道梗阻发生率为0,死亡率2.6%,延迟切开组急性上气道梗阻发生率为70.5%,延迟气管切开组死亡13例,死亡率76.4%。预防切开组无术中窒息发生,肺部感染2例(10.6%),术后无脱管发生。延迟切开组术中窒息出现4例(23.5%),肺部感染7例(41.1),术后脱管3例。结果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食管瘘、气管狭窄两组经1年随访,术后均未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颈部并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当机立断,放宽手术指征,尽早、及时地行气管切开术,防止呼吸道梗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刘九德 《中外医疗》2008,27(12):36-36
目的 对比早期气管切开与非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估计近期内意识不能恢复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根据受伤到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两组,伤后12h内行气管切开者为A组,伤后12h后行气管切开者为B组.结果 A组死亡率为39.02%,B组死亡率为57,4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气管切开比非早期气管切开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潘明远  吴全理 《微创医学》2002,21(2):155-156
目的对比早期气管切开与非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估计近期内意识不能恢复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根据受伤到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两组,伤后12h内行气管切开者为A组,伤后12h后行气管切开者为B组.结果 A组死亡率为34.5%,B组死亡率为63%.结论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气管切开比非早期气管切开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时机和指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后气管切开的时机和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2000年12月间174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者入院后早期接受气管切开治疗。年龄10~70岁,烧伤面积3%~100%,死亡41例(23.6%)。伤后8小时内气管切开者102例,9~16小时27例,17~24小时21例,25~48小时10例,伤后49小时以上14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损伤30例,中度损伤69例,重度损伤75例。结论 对密闭环境下头面部深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者可适当放宽气管切开术的指征,伤后24小时内气管切开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明远  吴全理 《医学文选》2002,21(2):155-156
目的 对比早期气管切开与非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估计近期内意识不能恢复的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根据受伤到行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为两组,伤后12h内行气管切开者为A组,伤后12h后行气管切开者为B组。结果 A组死亡率为34.5%,B组死亡率为63%。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行气管切开比非早期气管切开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吸入性烧伤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的最佳时机和可行性,以提高吸入性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6例吸入性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行气管切开手术不同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和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5.12±2.21)h行气管切开术,紧急气管切开组在烧伤后(23.24±2.36)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患者血氧分压、氧饱和度、相关生命指征、呼吸频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72例患者,有效70例,死亡2例。紧急气管切开组14例,死亡9例。预防性气管切开组较紧急气管切开组死亡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吸入性烧伤中重度患者及早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前后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分析43 例吸入性损伤的临床资料,归纳出吸入性损伤病人气管切开前后呼吸道护理要点,防止并发症发生.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尤其是加强呼吸道护理,未出现肺部并发症.结论 根据兰州地区的环境特点,对吸入性损伤病人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气管切开、雾化吸入、气道灌洗、有效吸痰及气管切开护理,是成功救治吸入性损伤病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烧伤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治疗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烧伤整形科重病区190例进行气管切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治成人烧伤面积>30%体表总面积(TBSA)、小儿烧伤面积>15%TBSA患者共1 047例,190例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占全部入院烧伤整形科重病区患者的18.14%。从气管切开原因分类:单纯为建立机械通气气道需要而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为16例(8.42%);烧伤合并头面颈部烧伤而进行的气管切开19例(10%);因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而进行的气管切开155例(81.57%)。从气管切开时机分类,预防性气管切开96例,延迟气管切开94例。96例预防性气管切开患者中,中、重度吸入性损伤80例(83.33%);94例患者延迟气管切开,其中中、重度吸入性损伤44例(46.80%)。此外,延迟气管切开患者中,烧伤合并面颈部烧伤与不同程度吸入性损伤患者之间延迟气管切开时间没有明显差异,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大约在伤后的24~27 h。结论患者吸入性损伤程度仍然是影响气管切开时机选择的重要因素;烧伤合并头面颈部烧伤或吸入性损伤患者出现呼吸道梗阻症状大约在伤后休克期第1个24 h,未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此类患者,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呼吸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快速、简便、安全的气管造口技术。方法 :将成人烧伤面积大于 3 0 %或三度烧伤大于 10 %患者 65例 ,分为传统气管切开组 (A组 )和微创气管穿刺造口组 (B组 ) ,A组按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法施术。B组进行微创气管穿刺造口术。结果 :微创气管穿刺造口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口愈合时间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结论 :微创气管穿刺造口术可作为大面积烧伤早期急救的常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术在头面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面颈部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有关注意事项。方法:对14.5例头面颈部烧伤并吸人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病人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145例病人均在伤后12-72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术,解除了上呼吸道梗阻,清除了下呼吸道分泌物,改善了缺氧状况,提高了严重烧伤病人的治愈率。结论:对头面颈部烧伤合并吸人性损伤病人,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拔管选择在手术后2周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summarize microskin grafting in recent 15 years.Methods Microskin grafting was performed in 162 patients with extensive burn. The indications and forms of the grafting, mechanization in making microskin and outcome of wound recovered by micrografts were discussed.Results Extremely extensive third degree burns, common extensive third degree burns and extensive granulation wound were healed by different ways of microskin grafting. A new machine was used to mince micrografts with good clinical results. The homografts as covertures were exfoliated in either necrosis or desquamation. Scar formation was related to wound repair. Conclusions Microskin grafting has mad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The orientation and even spread of micrograft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good wound repair. The technique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在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后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41例,按常规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分为两组,其中气管插管组患者24例,气管切开组患者17例,两组患者均予Drager4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同时予原发疾病治疗、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观察两组患者氧分压(PaO2)变化、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气管切开较气管插管更能有效地改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分压,且人机对抗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气管插管组。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异常肺功能的老年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时应积极行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采用有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咽喉和气管烫伤16例,其中成人和儿童各占8例。所有病人均给予激素和广谱抗菌素治疗,由于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术4例。实践证明,气管切开术优于气管插管术,因为插管可加重呼吸困难,有时甚至导致窒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在面颈部深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救治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的9例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并采用低潮气量机械通气、低PEEP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的通气模式.分别在机械通气前和通气后6h、1d、5d行股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以及胸部X线检查.结果 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后,其氧合指征PaO2和SPO2明显改善,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状态下,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不明显.治疗期间,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面颈部深度烧伤合并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采用早期气管切开低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理想,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插管引导小儿气管切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安全易行的小儿气管切开方法。方法:对34例有气管切开指征的患儿,分组行常规气管切开术、麻醉插管或小儿支气管镜引导的气管切开术。结果:插管引导的小儿气管切开术组,术者易判断气管,手术时间短;插管后经吸痰、给氧,氧了缺氧状况,利于术者从容操作且降低了并发症。结论:插管引导的小儿气管切开术较常规气管切开术安全易行,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结合支撑喉镜在小儿喉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内窥镜结合支撑喉镜在小儿喉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支撑喉镜配合下应用内窥镜进行喉乳头状瘤手术,术中采用钳取或吸割器切除肿瘤、电凝及无水酒精处理手术创面,对41例采用该方法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应用内窥镜在手术中能够清晰的显示喉腔各部位的病灶,亦能够检查并处理气管内病灶;27例初次入院时未行气管切开术者中,8例因喉梗阻而在首次手术时先行气管切开术;没有因为施行本方法手术导致术后出现喉水肿而行气管切开术者。[结论]在支撑喉镜的基础上应用内窥镜对小儿喉乳头状瘤进行手术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确、微创等特点,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喉腔各部位的病灶,而且能够检查并处理气管内病灶;借助肾上腺素溶液及电凝处理手术创面,能够有效减少术中出血,保持术野清晰,为彻底切除肿瘤,同时减少副损伤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气管无名动脉瘘的发生机理。方法结合案例对气管与无名动脉的解剖学关系和临床上气管无名动脉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气管无名动脉瘘的主要原因是低位气管切开、术后体位不当。在正确的气管切开切口位置实施手术操作及术后体位的正确保持护理,是避免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气管无名动脉瘘的关键。结论本鉴定案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是主要死因及间接死因,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气管无名动脉瘘致无名动脉破裂大失血是直接死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