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子1缺乏综合征(GLUT1-DS)的临床与SLC2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6例GLUT1-DS患儿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对SLC2A1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本组6例,3例患儿为经典型GLUT1-DS,以早发惊厥为主要临床表现,3例患儿为非经典型GLUT1-DS,表现为发作性精神行为异常、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5例患儿伴智力运动发育落后.6例患儿血糖均正常,脑脊液糖在1.10 ~2.45 mmoL/L之间,均降低,平均值1.68 mmol/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为0.16 ~0.51:1,均降低,平均值0.34.4例患儿脑电图正常,2例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癎)样放电,其中一例同时有大量弥漫性慢波.3例头颅MRI正常,3例呈非特异性改变,其中1例呈轻度脑萎缩,1例双侧脑室饱满,1例左侧额、枕叶白质发育迟缓.6例患儿均存在SLC2A1基因突变,例1于第2外显子存在大片段缺失,例2至例6分别为c.741 G>A(E247K)、599delA、761delA、c.1148 C>A(P383H)、c.1198 C>T(R400C).2例患儿行生酮饮食治疗,3例予增加饮食次数,疗效显著,1例放弃治疗.结论 GLUT1-DS临床症状多样,以癫(癎)及多种发作性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饥饿与疲劳可诱发临床症状的出现或加重,此特点为本病重要的临床诊断线索,而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的降低是本病最为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GLUT1-DS是可治性的神经系统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型葡萄糖转运体缺陷综合征(glucose transporter 1 deficiency syndrome,GLUT1-DS)的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对1例GLUT1-DS患儿的临床资料、脑脊液葡萄糖、脑电图、MRI和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6岁1个月,9个月起晨起空腹时出现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共发作7次,头围47.5cm.辅助检查:脑脊液葡萄糖1.87mmol/L,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0.36,头颅MRI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示广泛性棘慢波发放.SLC2A1基因检查:第4外显子c.350_385del(编码区第350_385号核苷酸缺失)杂合核苷酸变异,该变异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文献复习共219例GLUT1-DS患儿,其中159例(72%)有癫痫发作,105例(47%)有运动障碍,61例(27%)有智力发育落后.脑脊液葡萄糖(1.92±0.31) mmol/L,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0.36±0.07.183例(96%)患儿存在SLC2A1基因突变,错义突变最多见.结论 GLUT1-DS临床症状谱广,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葡萄糖/血糖比值明显降低,且排除脑膜炎者可诊断GLUT1-DS,可行SLC2A1突变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转运子1缺陷综合征(GLUT1-DS)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方法,分析运动障碍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4例GLUT1-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4例中男2例、女2例,起病年龄2~15个月。表现为运动障碍、癫癎发作和发育迟缓,均以癫癎发作为首诊原因。4例均有持续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异常和构音障碍,2例有持续性震颤,发作性肢体瘫痪和眼球运动障碍各2例,劳累易诱发发作性症状。4例患儿的脑脊液葡萄糖及其与血糖的比值均降低。4例均检测到SLC2A1基因突变,均接受生酮饮食治疗,生酮比3:1~2:1,发作性症状5周内完全缓解。结论 对于合并多样化运动障碍的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的癫癎患儿需考虑GLUT1-DS,生酮饮食的生酮比维持在3:1~2:1可起效。  相似文献   

4.
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GLUT1-DS)自1991年由de Vivo等首次描述以来,国内外报道的病例数逐渐增多。GLUT1-D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程度不一,且常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尽早应用生酮饮食治疗可明显改善其预后。本病临床罕见,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可导致其有效的治疗延迟,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现参考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国际相关专家共识,并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讨论并提出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水平,促进其早期诊断及有效的精准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及评价协助诊断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GLUT1-DS)的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儿科及上海德济医院营养科就诊的16例 SLC2A1基因突变并癫痫和/或运动障碍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表型、脑脊液和/或基因检查结果判定是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葡萄糖转运体1缺陷综合征(GLUT1-DS)的临床特点及生酮饮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至2019年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江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所有GLUT1-DS患儿共19例的临床资料, 对其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基因检测结果及生酮饮食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儿中男13例、女6例, 首诊年龄为11.0(1.5~45.0)月龄, 确诊年龄为54.0月龄(2.8月龄~11岁);13例以癫痫发作为首诊症状, 不同形式的强直-阵挛发作是最常见的癫痫发作类型(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7例、局灶性强直或阵挛发作5例、全面性强直4例);4例患儿对抗癫痫药物有效;12例患儿有发作性运动障碍, 发作性共济失调在12例患儿中普遍存在;19例患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精神运动发育落后。17例进行脑脊液检查, 16例脑脊液糖水平低于2.2 mmol/L, 脑脊液糖/血糖指数<0.45, 仅1例正常(分别为2.3 mmol/L和0.47);16例有明确SLC2A1基因变异, 错义、移码和无义变异是较多见的变异类型, 分别为5、5和3例。19例患儿明确诊断后都给予生酮饮食治疗, 18例癫痫发作有效控制, 11例运动障碍有效改善, 18例认知功能有效改善。生酮饮食治疗各期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GLUT1-DS确诊时间晚, 需提高临床医生对其早期识别, 尽早进行脑脊液糖检测及基因检测。生酮饮食是GLUT1-DS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少数患儿饮食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1例RHOBTB2基因突变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3个月12 d,因"反复抽搐2 d"入院,临床表现为无热性癫痫持续状态,包括双眼向左侧凝视,四肢强直、抽动,持续约30 min缓解;体格检查发现患儿不能抬头,哭声小,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RHOBTB2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新发错义突变c.1448G>A(Arg483His);抗癫痫发作药物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后,患儿癫痫发作控制,但生长发育明显落后。RHOBTB2基因突变所致癫痫性脑病预后不佳,多数患儿伴运动障碍和小头畸形。  相似文献   

8.
葡萄糖转运蛋白1缺陷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糖转运蛋白1缺陷综合nF(G1ut-1 DS).亦称De Vivo病,于1991年首先由De Vivo等所描述,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影响血脑屏障功能的遗传性疾病。该病发病年龄小,对生长发育影响严重.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而生酮饮食治疗有效。G1ut-1 DS在国内尚未被认识.漏诊的可能性很大,因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及时控制症状,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临床疑似Blau综合征(BS)患儿进行NOD2基因分析以确诊,了解BS的基因突变类型及临床特点,并试图寻找区分BS的临床指征.方法 2006-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8例BS临床疑似患儿,其中男7例、女11例,就诊年龄1岁8个月~9岁6个月.取患儿及父母抗凝外周血4 ml,常规提取DNA,对NOD2基因进行PCR扩增,2%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纯化,测序.对于新发现错义突变,应用SIFT软件分析其致病性,并对50名健康对照进行测序验证.进而分析基因确诊的BS组患儿临床资料,并与未发现突变的非BS组进行比较.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12例患儿经基因诊断确诊为BS,其余6例被除外.共发现7种错义突变,4种为已报道突变:c.1000C >T,p.Arg 334Trp;c.1001G> A,p.Arg334Gln;c.1538T>C,p.Met513Thr;c.1759C>T,p.Arg587Cys.3种为新突变c.1147 G>C,p.Glu383Gln;c.1471A >T,p.Met491 Leu;c.2006A>G,p.His669Arg.(2)12例基因确诊BS患儿均有关节炎表现并伴多关节周围的囊肿,囊肿无压痛,有波动感.7例患儿具有典型的皮疹、虹膜睫状体炎及关节炎三联征症状;3例无皮疹;1例无眼部症状;1例仅表现为关节炎及关节周围囊肿而无其他症状.4例患儿有家族史,为经父遗传.(3)基因确诊的BS患儿全部有沿关节周围的多发囊肿,基本无反复发热出现,多数不伴有C反应蛋白(CRP)升高;而无突变患儿少见关节囊肿,多数有反复发热,全部出现CRP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共确诊12例BS患儿,检测到7种致病突变,3种为新突变,为人类的基因突变库增添了新的成员.虽然三联征为BS的典型症状,但并非所有患者三种症状都出现.关节炎及多关节周围囊肿是BS的常见表现.BS全部具有沿关节周围囊肿,通常不伴有反复发热,CRP多数不升高;或许可作为临床区分BS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1型糖尿病与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二者存在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外界环境等因素的诱发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失衡,受影响的器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机体产生针对靶器官相应的自身抗体,最终导致受累器官功能破坏,表现出相应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葡萄糖转运子Ⅰ缺乏综合征是一种可治的神经代谢性疾病,由SLC2A1基因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散发病例为主。SLC2A1基因缺陷导致葡萄糖不能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使脑组织缺乏能量供应,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早发难治性癫痫,其他症状尚包括发育落后、共济失调、阵发性运动诱发的运动障碍等。脑脊液葡萄糖降低、脑脊液葡萄糖与血糖比值低下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生酮饮食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1例瓜氨酸血症Ⅰ型家系进行基因检测,阐明其病因,为该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Sanger测序对ASS1基因14个外显子进行DNA测序,Phyre软件分析ASS1蛋白分子的三级结构及功能.结果 检测到患儿有c.951delT (F317LfsX375)和c.1087C >T (R363W)两个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蛋白质结构分析发现,c.951 delT影响ASS1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结论 ASS1基因c.951 delT和c.1087C>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患儿瓜氨酸血症Ⅰ型的分子病因,c.951 delT为未见报道的突变类型,推测其改变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型,从而影响ASS1蛋白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Dravet综合征(Ds)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并对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采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筛查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对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阴性的患儿进行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在670例Ds患儿中,SCN1A突变阳性者556例(83.0%),PCDH19突变阳性者6例,余108例SCN1A及PCDH19突变筛查阴性者送检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12例携带其他致病基因突变,其中GABRA1杂合突变3例,GABRG2杂合突变2例,GABRB2杂合突变2例,SCN2A杂合突变1例,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2例,ALDH7A,复合杂合突变2例。6例PCDH19杂合突变者发作均有丛集性,仅1例病翟甲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例GABRB2杂合突变者发作控制相对好;2例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者均出现多次肌阵挛持续状态;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者加用维生素B6发作控制。未发现GABRG2、SCN2A和GABRA1基因突变导致的Ds表型有特异性。结论中国Ds患儿可出现的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CDH19、GABRG2、SCN2A、GABRA1、GABRB2、TBC11D24和ALDH7A1基因。GABRB2和TBC11D24基因突变的发现扩展了Ds的致病基因谱。PCDH19突变者丛集性发作突出,癫痫持续状态少见;GABRB2突变者发作相对容易控制;TBC1lD24复合杂合突变者肌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突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5例DNM1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资料, 分析其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结果 15例患儿中, 男8例, 女7例;癫痫起病年龄为15 d~22月龄, 中位起病年龄为8月龄。15例DNM1基因变异均为新生杂合变异, 其中错义变异13例、移码变异1例、无义变异1例, 8例变异位点为尚未报道的新变异。癫痫发作类型包括:痉挛发作15例、局灶性发作9例、不典型失神发作2例、强直发作2例。7例患儿有多种发作类型, 9例首次发作为痉挛发作。15例均有发育落后, 其中11例在出现癫痫发作前即有发育落后。脑电图背景节律减慢3例, 发作间期显示高度失律13例;8例监测到临床发作, 其中痉挛发作7例, 强直发作1例。头颅磁共振检查示额颞区蛛网膜下腔增宽6例、大脑皮质萎缩2例、胼胝体发育不良3例。15例均诊断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 其中13例符合婴儿痉挛症。末次随访年龄1~7岁, 予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治疗后, 2例发作缓解, 1例(同卵双胎之小)2岁时因重症肺炎死亡, 12例仍有间断发作, 其中1例由婴儿痉挛症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结论 DNM1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在婴儿期起病, 高峰起病年龄为8月龄。癫痫发作类型主要为痉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 发育落后可出现在癫痫发作之前。临床多表现为婴儿痉挛症, 少数患儿可转型为Lennox-Gastaut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DKL5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不明原因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应用疾病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癫痫基因测序分析,筛选出4例CDKL5基因阳性突变的患儿,被证实的突变均用Sanger测序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结果4例CDKL5基因阳性突变的患儿均为非特异性早发性癫痫脑病,均为女性,起病年龄40d~2个月(平均为出生后40d)。1例脑电图特征逐渐演变,3例脑电图表现为全导棘波、棘慢波、多棘慢波爆发。头颅磁共振成像示1例脑外间隙增宽,3例正常。4例患儿CDKL5基因突变均为新发突变(P.443,N〉Kfs20;e.1794~C.1795:插入A,移码突变;IVS9.1G〉A,剪切位点;P.925M〉lfs15)。经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生酮饮食治疗,1例患儿癫痫发作控制,3例未控制。结论CDKL5基因突变相关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起病早,发作形式多样,脑电特征可逐渐演变。早期呈严重异常的脑部放电,治疗效果差,其脑电特征演变及改善不明显,头颅MRI无特异性改变,多种抗癫痫药物联合生酮饮食长期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6.
Schaaf-Yang综合征在2013年由Schaaf等^[1]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生由MAGEL2基因缺失突变引起。截至目前,全球共报道28例Schaaf-Yang综合征患儿,国内尚未见报道。现对2016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例Schaaf-Yan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和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是最严重、罕见的癫痫性脑病之一,常影响既往健康且发育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前驱非特异性感染数天后出现逐渐加重的惊厥发作,并迅速进展为惊厥持续状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定生物学标志物,治疗效果较差,但早期识别、合理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发热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FIRES)的脑电图特征及演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1年12月收治的26例FIRE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100%)患儿病初均有发热,病程早期出现抽搐,很快演变为惊厥持续状态,22例(85%)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全部患儿急性期脑电图正常背景活动消失,发作间期为弥漫性慢波和多灶性棘慢波;发作期表现为游走性局灶性低波幅快节律起始的特征性发作模式。慢性期脑电图背景活动逐渐恢复,异常波相对局限;发作期表现为局灶性慢波节律起始的图形。4例(15%)患儿监测到极度δ刷。结论FIRES患儿的急性期、慢性期脑电图存在特征性表现,对疾病诊断和分期有一定提示意义。极度δ刷可能是FIRES患儿特征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癎)患儿的病因及Alpers综合征的特点.方法 对1例Alpers综合征患儿进行临床观察,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外周神经、肌肉及脑组织活检,线粒体DNA、脱氧鸟苷激酶基因与多聚酶r1(POLGI)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Alper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为难治性癫(癎),应用丙戊酸钠后发生急性肝衰竭、皮质盲和精神运动倒退.脑脊液蛋白与免疫指标增高.脑电图示背景节律性慢波化及双侧枕区棘慢波、快波及θ节律发放.颅脑MRI示半卵圆中心、小脑白质及枕叶皮层病变,后期有弥散性脑萎缩.腓肠肌病理活检无异常,腓肠神经病理示有髓神经纤维减少伴轴索和髓鞘病变,以轴索病变为主.左枕叶病理活检示皮层胶质细胞增牛,神经元丢失,海绵样变性,白质部分脱髓鞘改变、胶质增生和空泡变性.线粒体DNA、脱氧鸟苷激酶基因未发现突变.POLGI基因发现一对新的复合杂合突变c.248T>c(p.L83P)和c.2662G>A(p.G888S),其父携带L83P突变,其母携带G888S突变.结论该例患儿临床、电生理、病理及POLGJ基因突变与Alpers综合征高度一致,其突出的白质病变与脑脊液免疫指标异常为首次报道.对于应用丙戊酸钠后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的难治性癫(癎)患儿应高度怀疑Apers综国合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urrarin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运动神经元与胰腺同源框基因(motor neuron and pancrea shomeobox 1 gene,MNXl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利用染色体芯片技术对Currarino综合征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水平微缺失/微重复检测,并复习文献比较相似基因型Currarin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型。结果纳入2例Currarino综合征患者。例1,女,7d,因“反复呕吐”就诊,入院查体发现患者面容特殊,足月小样儿,视不追物,腹部胀气严重;患儿肛门狭窄,肠道造影提示中肠旋转不良;心脏彩超提示卵圆孔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头颅超声提示颅内出血,骶尾椎磁共振成像(MRI)示脊髓栓系,骶尾椎发育畸形;染色体芯片技术检测发现7号染色体q36.1q36.3区域缺失1个拷贝(7.89Mb),14q32.33区域重复1个拷贝(2.20Mb);患儿父母该区域未见异常。例2,女,1岁3个月,因“整体发育落后”就诊;患儿面容特殊,右眼上睑下垂,语言、运动均落后,肛门狭窄,MRI示隐性脊柱裂;染色体芯片技术检测发现7号染色体q35q36.3区域缺失1个拷贝(15.00Mb)。文献复习:MNXl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区域缺失导致的Currarino综合征存在特殊面容、智力障碍及生长落后的特征,国内未见该类型的报道。结论在国内首次报道了2例因染色体微缺失导致的Currarino综合征,丰富了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