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供肝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儿童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可以成为供肝来源之一,但关于儿童DCD肝移植的报道较少.2011年11月,我院成功完成1例幼儿心脏死亡肝脏捐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先天性胆道疾病和肝脏疾病的高发国家,部分患儿发展为终末期肝病,因此,儿童肝移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儿童肝移植的供肝类型主要包括尸体全肝、尸体减体积供肝、尸体劈离式供肝和活体供肝。在我国,儿童肝移植以活体肝移植为主,但存在伦理学争议,且不易找到合适的供体,严重限制了我国儿童肝移植的发展。近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数量不断增加,劈离式肝移植自2010年起得到迅速增长,活体供肝所占比例也随之降低。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将取代活体供肝成为我国儿童肝移植主要供肝来源。  相似文献   

3.
正肝移植已然成为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然而供肝匮乏仍是影响肝移植深入发展的世界性难题。随着肝移植患者对供肝需求的不断增多,器官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缓和这一矛盾,现已采取了包括活体肝移植、全肝移植、肝细胞移植、边缘性供肝、一肝多受等在内的多种策略。其中活体肝移植因供肝来源广、等待时间短、肝脏质量好、排斥反应轻、预后好、费用相对较低等优点,已成为拓展供肝来源的重要途径。现就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和功能维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功实施的93例器官捐献供者和87例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的临床资料。介绍该中心对供肝质量的评估和功能维护经验,总结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和利用的情况,以及接受器官捐献肝移植受体恢复情况。结果供者器官的平均热缺血时间为8 min(1~12 min),器官切取手术操作顺利,器官切取手术平均耗时为32 min(20~52 min)。93例供体获取了93个肝脏,成功用于肝移植87例,弃用6例(重度脂肪肝3例、肝纤维化2例、肝脏撕裂伤1例),含2例肝肾联合移植。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仅有1例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结论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供者进行早期正确的评估和维护,能够提高移植器官质量,改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5.
随着器官捐献数量不断增加和扩大标准供者(ECD)供肝定义不断拓展,供肝质量必然成为影响肝移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最大限度解决器官短缺和推动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利用机械灌注(MP)对供肝进行灌注、保存、评估及修复,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提高肝移植质量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供肝短缺形势下的我国肝移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我国肝移植发展非常迅速,然而,供肝短缺成为制约临床肝移植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展供肝来源成为目前肝移植临床的重点。活体肝移植在尸体供肝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扩展供肝来源,且活体供肝具有活力强、冷缺血时间短等优势;劈裂式肝移植可增加15%~28%的供肝数量,有望成为解决供肝短缺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脑死亡供者在西方国家是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亦有广大的应用前景,但脑死亡供者器官移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此外,边缘供肝,包括脂肪变性肝脏、HBsAg阳性肝脏、超过60岁的高龄供者捐献的肝脏、冷缺血时间超过14h的盱脏等均可用以缓解日益突出的供肝短缺矛盾。  相似文献   

7.
供肝短缺已成为限制肝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如何扩大供体来源成为目前研究焦点之一.边缘性供肝用于移植有助于改善这一临床困境.然而,边缘性供肝存在术后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功能低下、迟发型移植物失活及疾病传染等风险.研究边缘性供肝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有助于推动肝脏移植的发展.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边缘性供肝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经验,提出边缘性供肝应用于临床有助于改善供体短缺的现状,并强调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边缘性供肝的核心问题及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1年5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施行的20例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供者通过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避免热缺血,M-Ⅲ供者不采用ECMO,待心跳停止5 min后实施肝脏获取手术.受者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其中17例行胆管端端吻合,3例行胆肠吻合.所有受者获定期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20例供者中M-Ⅲ占10%( 2/20),DBCD占90% (18/20).20例受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无肝期、术中出血量和术后ICU时间分别为(6.2±2.7)h、(54±13) min、(2305±1311)ml和(44±35)h.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肝功能恢复满意,无原发性肝脏无功能或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术后1个月内1例受者因脓毒血症死亡,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18例受者长期生存,最长生存时间为58个月.结论 公民心死亡器官捐献是现阶段我国可以应用的供肝获取方法,其中以DBCD为主要类型;建立科学的心死亡器官捐献肝移植流程,合理使用ECMO等保护供肝质量措施,对我国公民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龄供体供肝作为边缘供肝的一种,在有效解决供肝短缺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高危因素,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但在控制好相关并发症及相关肝脏疾病的基础上,高龄供体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可靠的。本文从高龄肝脏退行性改变、高龄供体肝移植、高龄供体肝移植并发症、高龄供体肝移植高危因素、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选择标准思考等,就肝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高龄供体肝移植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探究高龄DCD供体肝移植是否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流程方法及疗效,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提供一定借鉴。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完成62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62例均符合《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工作指南》三类捐献标准(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DBCD)。所有病例按标准成功完成了肝脏捐献及获取流程,其中15例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维持至器官获取。供肝热缺血时间0~30(16.2±6.5)min,冷缺血时间190~680(347±39)min。62例受体均顺利植入供肝,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围手术期死于多发动脉血栓形成,1例发生胆漏经引流后自愈,2例发生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后缓解;肿瘤复发转移死亡3例。 结论通过合理流程充分利用ECMO,加强获取器官管理,缩短热冷缺血时间,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供肝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是扩大供体池的一个重要来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提高DCD供肝的质量,增加器官捐献供体池,改善肝移植受体的预后。本文综述了ECMO对DCD供体器官支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ECMO用于DCD供体肝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示ECMO在我国DCD供体肝移植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自全球首例肝移植成功施行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供肝获取和保存、移植技术、麻醉支持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得肝移植手术从昔日的尖端技术一跃成为目前终末期肝病的惟一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然而,成熟的肝移植技术背后日益凸显出供肝的巨大短缺,活体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及辅助肝移植等随之应运而生.尽管肝移植初期的供肝均来自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但鉴于DCD经历了较长的热缺血时间,可能对供肝本身及肝移植受者近远期存活率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故自1968年脑死亡概念引入后,DCD的应用逐渐减少,并被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所取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donors after cardiac death,DCD)供肝行原位肝移植的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期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共有14例DCD供者进行器官捐献,其中11例行原位肝移植,分析总结心脏死亡供肝行肝移植的疗效.结果 本组11例DCD供肝热缺血时间为(21.3 ±2.6)min,冷缺血时间为(2.5±0.8)h,供肝质量为(1245 ±180)g.11例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术,术中无肝期42~ 80 min,手术时间380 ~ 740 min,术中出血量600 ~ 3000 ml,平均1750 ml.除l例受体于术后第3天死于原发移植肝无功能外,其余受体术后均恢复良好.在全程随访期间预后较好,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及胆管、血管并发症.结论 通过规范捐献流程、尽量减少冷、热缺血时间及加强器官功能维护,利用Maastricht分类第Ⅲ型心脏死亡供者供肝对终末期肝脏疾病患者行肝移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技术在国内日益普及,但仍然面临着供肝严重短缺的困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是我国目前供肝的主要来源,其供肝质量的评估方法仍亟待完善。近年新兴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为移植器官质量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国内器官捐献的现状,介绍了代谢组学研究的产生和进展及其在肝移植尤其是供肝质量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用于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3医院收治的31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供体中符合中国标准Ⅰ类8例、Ⅱ类3例、Ⅲ类20例。按规范器官获取流程取得供肝。供肝的热缺血时间为2~13 min,平均为9 min;冷缺血时间为240~600 min,平均为350 min。31例受体均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其中29例受体恢复良好,肝功能逐渐恢复,未出现血栓形成、排斥反应,4例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引流通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平均8 d,术后住院时间平均21 d,病情稳定后出院。受体总体存活率为81%,1例术后2 d死于原发性肝脏无功能,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4例肿瘤受者死于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扩大供肝来源且近期效果良好。逐渐完善捐献供体器官功能保护措施,严格掌握供者适应证、加强器官功能评估、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是改善临床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手段。目前,供肝短缺是制约临床肝移植发展的瓶颈,大量病人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死亡。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供体器官的短缺,边缘供肝,也称作扩大标准供肝逐渐应用于临床肝移植。特别是在中国实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来源器官的背景条件下,供体由于在ICU抢救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缺血、缺氧,以及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DCD来源供体出现"边缘供肝"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突破与成熟,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存活率显著提高,供肝短缺已成为限制肝移植临床发展的主要阻碍,如何扩大供肝来源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龄供肝、脂肪变性供肝、病毒性肝炎供肝、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等常见边缘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使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但边缘供肝的使用仍存在较多限制。因此,本文对边缘供肝的定义,几种常见边缘供肝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目前边缘供肝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旨在为临床肝移植供者池的扩大提供参考,造福更多终末期肝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捐献)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75例器官捐献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对供者情况进行严格评估。总结肝移植受者的预后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75例肝移植受者1年累积存活率为88%,3年累积存活率为78%。9例受者死亡原因分别为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转移4例、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重症肺部感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复发肝衰竭1例、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13例肝移植受体发生胆道狭窄,其中1例自行缓解,1例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BD)治愈,11例行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5例治愈,2例转行胆肠吻合术治疗治愈,4例仍在临床观察中。结论器官捐献供肝应用在临床肝移植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供体进行严格评估、受者围手术期规范管理、使用无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维持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成功和受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供体肝的缺乏, 限制了肝移植的发展。随着脂肪性供肝等边缘性供肝使用的增加, 如何使边缘性供肝更好地发挥作用, 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脂肪肝作为供体使用, 虽可缓解受者需求与供者器官短缺之间的矛盾, 但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脂肪肝作为供体的肝移植手术中, 应尽可能地应用脂肪样变性程度在中度及以下的供肝, 这样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 并且对于受者恢复也很有利;与此同时术后脂质指标的监测也显得尤为重要, 必要时可加用药物干预, 从而提高移植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