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和危险因素.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无疑是引发缺血性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危险因素,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脑卒中是导致老年人永久性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甚至致死首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65岁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阳性率达78.7%,颈总动脉动脉内-内膜厚度(IMT)异常者达50.5%,说明老年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很高,增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而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与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所以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无创性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微血管的存在和发展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价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疾病,其病因涉及多种危险因素和疾病,迄今为止提出了多种病理生理通路,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质网应激逐渐被人们认识,多种致病因素会引起内质网应激.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是蛋白质监控和信号传导系统的保护性反应,但应激过度则导致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多种危险因素和炎症反应的共同信号通路,各种危险因素可单独或协同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最近,内质网应激在冠心痛不稳定斑块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内质网应激的研究进展,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开启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传统及非传统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58例确诊SLE同时既往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传统危险因素、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活动度评分、治疗情况.同时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58例患者中IMT增厚者22例(38%).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0例(17%).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SLE病程更长,同时存在更多传统危险因素:年龄大、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已绝经者多,有更高的收缩压、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所具有的传统危险因素的数量及SLE病程是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传统危险因素在SLE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地予以控制.SLE病程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非传统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病程的延长,应该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尽早发现并治疗.  相似文献   

4.
切应力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切应力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稳定性是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是局部切应力改变可能导致血管扩张性重建和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切应力变化可能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的检测器,对采用恰当的药物或外科手术等方法来调节局部切应力,达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损害全身大、中动脉内膜的慢性疾病,可导致许多重要器官尤其是心、脑、肾等结构和功能改变,最初是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thickness,IMT)增厚内膜粗糙,继而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病变的严重程度受高血压、血脂、血糖、年龄、吸烟等心血管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尿酸(UA)是又一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血UA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期更好的控制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M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均是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及其事件链上的心血管疾病.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聚集导致MS,而MS各危险因素相互协同共同引起或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并增加斑块的不稳定性,是ACS极其重要的危险因素.ACS合并MS者比不合并MS者临床预后更差.以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为基础并配合药物治疗来防治MS,进而预防ACS;ACS患者应使MS各指标全面达标,以减少或防止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目前,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残疾的一个主要疾患,居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0%,主要是由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颈动脉狭窄后,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或血栓形成,且大部分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堵塞导致的动脉动脉栓塞所致。以往认为脑卒中的危险随着血管狭窄的程度而增加,但有文献报道,许多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在具有中等度狭窄的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不管其狭窄的程度。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成分的诊断分析成为目前影像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动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深入研究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标志物对于稳定斑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比较91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B超探及颈动脉斑块与TBIL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斑块阳性组较颈动脉斑块阴性组的TBIL浓度明显降低(P<0.001).以斑块阳性与否为应变量,以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P<0.05水平,年龄、TBIL先后进入模型.结论在糖尿病人群中,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与动脉粥硬化斑块存在显著相关,提示低TBIL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或更多[1-2]。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年卒中风险约为3.6%~13%[3-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证实,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关血管供血区第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至少为11%[6]。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在白种人中进行的尸检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包括颈动脉海绵窦虹吸段、大脑中动脉主干、椎动脉临近融合部和基底动脉[7-8]。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是粥样斑块形成。在病理学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分为白色斑块和黄色斑块。一般认为,白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少而胶原成分较多,是稳定斑块;而黄色斑块脂质成分较多而胶原成分较少,是不稳定斑块[9]。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远端脑组织血液灌注量下降,导致低灌注性脑梗死;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栓子,引起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栓塞性脑梗死;③动脉粥样硬化破坏血管内膜,导致局部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远端脑组织梗死;④动脉粥样硬化直接累及穿支血管,引起脑梗死[1...  相似文献   

11.
<正>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弥漫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粥样斑块起始于青少年期,可几十年无临床症状,最终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病变,因此,在无症状期检出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找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是粥样硬化的早期好发部位,外周血管超声显像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准确技术,本研究应用这一方法,检测了147例受试者的颈动脉,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是诱导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中,血管新生是导致斑块内破裂并引发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缺氧、炎症、生长因子相关因素可引发斑块内血管新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本文对影响血管新生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动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深入研究不稳定性斑块的形哎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标志物对于稳定斑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蕾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脂蛋白(a)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而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种慢性炎性反应,血清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敏感的炎性反应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血管老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所有已知的危险因素中,对年龄的作用了解地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伴随血管老化,与年龄相关的动脉老化通常出现在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之前,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分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可发现衰老形态的细胞;给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喂以相同的致粥样硬化饮食,虽然会出现程度相同的高脂血症,但老年组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明显比年轻组严重。提示血管老化是年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形成的关键环节。本综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探讨了血管老化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 重视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 ,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肾病和间歇跛行。它是全球性疾病 ,不仅是威胁发达国家人民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 ,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1,2 ]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系列过程。其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 (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的流行 ;由于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 ,最终导致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或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如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的作用、地位和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冠心病 (CAD)是多病因性疾病 ,由多种危险因素所引起 ,其中最重要的可变因素是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 )及糖尿病。高脂血症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关键性的 ,斑块增长可以妨碍血流 ,可导致血管阻塞及心肌梗死。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及脂蛋白 ,并升高抗动脉硬化的脂蛋白。在CAD二级预防中 ,现代治疗主要是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加降脂药物 ,目标是使LDL C <1.0 g/L ,其次甘油三酯 (TG)降至 <2 .0g/L(2 .3mmol/L) ,国内TG合适范围为 <1.5 g/L(1.70mmol/L)及HDL C增加至 >0 .35g…  相似文献   

18.
贯彻循证医学原则重视心血管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 ,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和间歇跛行 ,它不仅是现今发达国家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 ,也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威胁。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常需要经历一个系列过程。其上游是多重危险因素 (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的流行 ;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如稳定性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基础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及在其破裂基础上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9.
血脂异常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作为血脂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蛋白(a)是一种首先被发现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类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脂体。研究显示,脂蛋白(a)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病。明确其与缺血性卒中以及其他血管性危险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为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脑梗死的发生与CAA斑块密切相关[1].炎症反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是CAA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不仅是血管炎症反应的标记物,还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2],其含量可反映动脉粥样斑块内炎症反应的程度,采取调脂、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干预措施均具有不同程度预防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降低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