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引起的发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其中约有63%的病人,死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目前内科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治疗与预防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外科疗法对消除脾功能亢进、治疗或预防食管与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虽有一定疗效,但除手术病死率较高外尚可发生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肝性脑病、脑功能衰竭以及再出血等.其中发热与感染是脾切除(门奇断流)术后较为突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强 《安徽医学》2013,34(5):586-58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巧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不明原因发热6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膈下积液感染2例,腹腔内出血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例,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13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 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的治疗和合理的护理,可减少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术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收治的182例因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肝功能、术后并发症与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关系。结果:182例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术患者,发生持续性发热42例,有明确并发症的37例。有明确并发症37例中6例存在持续发热,与无并发症组相比,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分级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是临床上防止各种原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有效的手术方式[1].本院自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切除术92例,其中术后发生并发症30例,现对其发生原因、预防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热原因的探讨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热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6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术后发热28例(术后体温>38.4℃,持续性发热2周以上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术后发热可由各种并发症引起,以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和脾窝积血积液合并感染最为常见,有时无原因。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0.01)。结论门脾静脉血栓形成和脾窝积血积液合并感染是术后持续发热的主要原因.防止各种感染及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持续发热。  相似文献   

7.
报告29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51例(17.2%)发热原因分析,术后体温38.5~41.2℃,持续15~92天,除5例发热原因不明外,余均由各种并发症引起,以脾窝积血积液(52.9%)和胸腔积液(23.5%)最多见,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0.01),而与不同术式选择无关,(P〉0.05)。分析认为,及时处理术后积血积液,积极防治各种感染及注意改善肝功能,可有产  相似文献   

8.
为15例门静脉高压症惠者做了自体脾移植,进行了血小板、IgM、IgG的检测并在术后三个月及一年行核素γ照相,结果显示在术后第4周血小板恢复正常,核素γ照相也不同程度地显示出功能性脾片。本文认为用大脾片缝合于左半侧大网膜并固定于脾床处的脾移植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1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CPH)脾切除术后血液流变学进行了观察,并设正常人及CPH远端脾腔分流术作为对照组。结果发现:脾切除术后1~14天η_L、η_L′、η_k′PC和Fib较术前和正常人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升高,术后有明显的血液高粘滞,尤以术后1和14天显著;且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变形性降低及PC增多较远端脾脏分流术后明显。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症是临床常见病症,治疗上远期效果不很理想。本病的特征是在各种原因导致肝硬变时,肝内血管结构紊乱,使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并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如侧支循环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功能亢进和顽固性腹水。经过近50年多的努力,我国在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脾切除加食管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6例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肝炎后肝硬化并伴有较为严重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有1次以上的出血史。患者均接受脾切除加食管胃底切除术实施治疗。结果:为期52个月的跟踪随访后,全部患者均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复发出血的情况,且在围手术期中没有发生死亡的情况,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用脾切除加食管胃底切除术的效果显著,不仅可达到有效止血的目的,而且有效降低了复发出血率的作用,可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黎光荣  黄书明 《重庆医学》2000,29(2):124-125
直视下胃冠状静脉栓塞、脾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983年刘效恭等人提出后已在国内广泛应用。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断流作用完全,立即止血效果好,手术死亡率低,适应症较宽,肝功能差的病人也能耐受,近期疗效满意[1,2]。为了观察该术式的远期疗效,我院用此术式12年,就术后5年以上病例进行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我院从1987年4月~1999年9月期间直视下胃冠状静脉栓塞、脾切除68例。出院后满5年以上5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4岁,平均年龄41岁,超过50岁者2…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以脾大部分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1992~2002年2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手术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该组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37.5岁。晚期血吸虫病15例,有乙型肝炎病史10例,不明原因1例。脾脏肿大Ⅱ级12例,Ⅲ级14例。均行脾大部分切除术及联合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26例(100%)随访,随访最长时间11年,最短0.3年,平均4.13年。术后再出血8例,死亡7例。<2、~4、~6、~8、>8年生存率分别为88.5%、90.5%、90.9%、100%。生存病例生活质量好。结论以脾大部分切除为主,加冠状静脉结扎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出血的首选术式。对术后再出血的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切除术后高凝状态的原因。方法 :以四氯化碳所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 3组 ,检测 D-二聚体 (D- D)水平 ,血小板计数 (PL T) ,α颗粒膜蛋白 - 1 4 0 (GMP- 1 4 0 )血浆浓度 ,全血黏度 (WBV)。术前对照组 1 2只 ,不做手术 ,直接测定 ;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 4 0只 (手术对照组 ) ,于术后第 3天 (1 2只 )、第 7天 (1 2只 )、第 1 4天 (8只 )及第 2 1天 (8只 )采血检测 ;行脾全切除术 8只 (脾全切除术组 ) ,也于术后第 3天 (1 1只 )、第 7天 (1 0只 )、第 1 4天 (8只 )及第 2 1天 (9只 )采血检测。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全切除术组自术后第 7天起 PL T、GMP- 1 4 0、WBV明显高于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组 (P <0 .0 1 ,P <0 .0 5 ,P <0 .0 5 ) ,自第 1 4天起 D- D明显高于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组 (P <0 .0 1 ) ,至实验结束时也未见下降。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全切除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小板数目持续增多和功能活跃以及全血黏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脾切除术对门静脉高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2 7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前、术后 2周、术后 1年分别取周围静脉血测IgG、IgM、补体 (C3 、C4 )、T细胞亚群 (CD3 、CD4 、CD8)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后门脉高压症患者的IgG、IgM、补体 (C3 、C4 )、T细胞亚群 (CD3 、CD4 、CD8、CD4 /CD8)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行脾切除手术不影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蒋安  张健  陈怡萌  秦博文  周蕊  任松  王宝太  杨正安  李宗芳 《西部医学》2021,33(7):1031-1034+1038
【摘要】目的 探讨肝储备功能分级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手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脾切除排钉阻断法断流术的4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ICG R15<30%)28例,〖JP2〗B组(ICG R15 30%~50%)14例,C组(ICG R15>50%)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围手术期情况。结果 C组〖JP〗较其他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升高不明显,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术后第三天腹腔引流量以及肝昏迷和死亡人数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 准确评估肝储备功能对评估脾切除断流手术风险和预后有一定意义,其中ICG R15<30%患者手术风险较低;ICG R15 30%~50%为中风险;ICG R15>50%或Child C级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断流手术风险较高,肝移植可能是更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0~60岁。脾大41例;脾大合并出血11例;脾切除术后出血1例;有腹水症15例。  相似文献   

18.
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粘膜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等,在经过肝科反复治疗无效后,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绝大多数肝功能较差,凝血机制障碍,在行脾切除和(或)断流术时,手术难度大、出血多、危险性增高。因此,加强患者的术前心理指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的患者术后可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PVT),PVT可减少入肝血流,增加门静脉阻力,在加重肝损害的同时又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甚至有发生肠坏死的可能,病人早期仅有腹痛、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因门静脉高压瘟行脾切除术后合并PVT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依发生原因和机制不同,门静脉高压症(PH)可分为多种类型.类型不同,特点迥异.左侧门静脉高压症(sinistral PH,SPH),又称区域性PH,是指因脾静脉栓塞、梗阻等病变,引起的以脾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因病变不涉及门静脉主干和肠系膜上静脉系统,病理改变主要位于左上腹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