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残端无损伤线连续缝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支气管残端丝线间断缝合组及无损伤线连续缝合组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无损伤线连续缝合处理支气管残端组127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术后刺激性干咳持续存在大于1周2例,咳血痰2例;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组127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6例,术后刺激性干咳持续存在大于1周9例,咳血痰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损伤线连续缝合法处理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可明显降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术后早期刺激性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降低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应用结扎间断缝合法处理支气管残端或附加胸膜瓣覆盖术,连续施行肺切除术1128例,无1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强调支气管残端血运及闭合技术等诸因素对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器械缝合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技术,以避免或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支气管缝合器关闭支气管残端。从缝合器的浅面做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用1-0带针编织涤纶线在器械缝合的深面做水平交叉U字缝合。通过该法3年来共施行肺切除术10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操作方便,支气管残端短,缝合牢固;术后无残端液体潴留和肉芽肿形成,全组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器械缝合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技术,以避免或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支气管缝合器关闭支气管残端。从缝合器的浅面做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用1-0带针编织涤纶线在器械缝合的深面做水平交叉U字缝合。通过该法3年来共施行肺切除术10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手术操作方便,支气管残端短,缝合牢固;术后无残端液体潴留和肉芽肿形成,全组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 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是肺切除术中的一个重要操作步骤。若支气管残端处理不当,术后可能发生支气管胸膜瘘,此为肺切除术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我院自1972年以来,所作肺切除术1048例,支气管残端采用间断全层缝合法或单纯结扎法,术后无论近期或远期无一例发生支气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潜行缝扎法与支气管器闭合法处理支气管残端对肺癌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2年1月胸外科收治的要求行肺癌切除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手术+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支气管残端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潜行缝扎组(n=90)采用潜行缝合式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闭合器组(n=60)采用进口支气管闭合器处理支气管残端,随访并比较两组病例术中支气管闭合时间,以及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结果闭合器组平均支气管闭合时间为(10.6±7.1)min,明显短于结扎组平均闭合时间为(24.3±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1个月,两组患者共发生3例支气管胸膜瘘,支气管胸膜瘘总发生率为2.00%:其中潜行缝扎组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2例,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2.22%,闭合器组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1例,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为1.67%,两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至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均无新发支气管胸膜瘘病例.结论肺癌切除术中采用潜行缝扎法和支气管闭合器法处理支气管残端,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风险基本相同,但支气管闭合器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且闭合速度快,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然而因进口支气管闭合器价格较贵,临床上需根据具体病情,结合患者自身经济条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1981至1990年我们对30例肺癌患者作右全肺和右上肺叶切除术后采用奇静脉处理支气管残端,其中包括6例右主支气管残端和24例右上肺支气管残端。1981至1985年183例肺切除术,采用双重结扎支气管残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占1.1%;同期114例肺切除,采用间断缝合支气管残端,并发支气管胸膜瘘占2.8%,而本组30例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利用奇静脉包埋支气管残端的适应证:①一般情况较差的肺癌患者;②行右上肺叶或右全肺切除时支气管残端短而脆弱者。  相似文献   

8.
肺切除术34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残端愈合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改进,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BPF)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然而一旦发生BPF,患者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因而其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病变侵及支气管残端者,更易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现总结我院1999~2007年34例肺切除术后病变残留支气管残端的处理经验并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平均57.6岁。原发性肺癌25例(右17例,左8例),肺结核9例(右7例,左2例)。肺切除34例中,右下叶切除3例,右中下叶切除14例(其中1例结扎缝合法处理残端术后3d发生瘘,二次开胸切除全肺并用水平褥式缝合加间断缝合法处理残端附加胸膜覆盖,效果良好),右上叶切除9例,左全肺切除8例。除9例肺储备功能大致正常外,其余25例肺储备功能为轻~中度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2手术及效果手术均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进行,标准剖胸切口,常规游离结扎加缝扎肺动静脉,注意保留周围正常胸膜组织,以备覆盖支气管残端用。游离支气管时不要将支气管周围组织剥离太彻底,以保证支气管血供。25例术中支气管残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切除术运用切割缝合器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切割缝合器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269例次行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闭合方法,应用切割缝合器共227例,占84.4%,其中137例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采用内镜切割缝合器,占60.4%,90例为标准后外侧切口采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占39.6%.结果 术后共发生5例支气管胸膜瘘(总发生率为1.9%):其中1例采用传统缝线缝合(占2.4%),4例采用缝合器缝合(占1.8%),两种方法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上述5例支气管胸膜瘘患者中有2例死于相关并发症.结论 虽然用缝合器闭合支气管残端仍存在手术失败,但其发生率可以接受,并且该方法并未直接导致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内镜切割缝合器与直线切割缝合器在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内镜切割缝合器可以广泛用于支气管残端的闭合.此外,采用缝合器可以减少手术术野的污染,将切割和缝合两种手术操作合二为一节约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处理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是肺切除操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处理是否妥当,与术后残端支气管胸膜瘘能否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我科自1977年元月以来,先后用结扎法为174例患者处理肺切除时的支气管残端,无1例发生瘘,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单纯结扎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肺切除时采用单纯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对162例肺切除手术处理支气管残端时,单纯用粗丝线在支气管根部用力结扎,距结扎线远侧0.8cm处切断支气管,使残端呈喇叭口样外张,不致因咳嗽而使结扎线滑脱,并与56例间断缝合法处理残端作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但在其他并发症方面,结扎组较缝合组少,处理残端所用时间结扎组较缝合组明显短(P<0.01),结论:单纯所扎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安全可靠,简单方便,经济省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支气管楔型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135例.结果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占5.66%(6/110).支气管楔型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型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张力平  陈国才 《重庆医学》2003,32(11):1515-1516
目的 对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防治。方法 1360例肺切除术后,发生支气管胸膜瘘(branchoplearal fistula,BPF)21例(发生率l.54%)观察。结果 发生21例BPF后用改良Eleosor胸膜内胸廓成形术ll例。成功9例;Hellor梯形胸改术6例,成功4例。再切除残端用大网膜包埋2例皆成功。死亡6例(死亡率28%)。2例为感染、呼吸衰竭。4例再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BPF的高危因素有病变侵及支气管残端。缝合或闭合技术原因,支气管残端供血不良,术前接受放、化疗,全肺切除术后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术后胸腔感染等。对上述因素应积极有效防治。近年应用支气管残端闭合器可使发生率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楔形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形切除处理135例。结果: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占5.66%(6/10)。支气管楔形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讨论: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形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形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气管楔型切除在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分析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中常规处理支气管残端(间断缝合,结扎法,机械缝合法)110例,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135例。结果 常规处理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5例,占4.55%(5/110)支气管胸膜瘘2例,占1.8%(2/110),支气管残端感染6例5.66%(6/110),支气管楔型切除组:术后支气管残端癌残面1例占0.8%(1/135),无支气管胸膜瘘及支气管残端感染,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上叶浸润型肺癌支气管楔型切除处理残端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方法,故应把支气管楔型切除作为上叶浸润型肺癌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处理的首选方法,以便提高上叶浸润型肺癌外科治疗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丝线间断缝合加结扎术与可吸收缝线聚羟基乙酸(Dexon)连续缝合加结扎术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8年3月668例肺癌患者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术,86例患者行丝线间断缝合加结扎术处理支气管残端,582例患者可Dexon线连续缝合加结扎术.[结果]围手术期丝线缝合组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率2.33%,干咳的发生率为39.53%,Dexon线缝合组的发生率分别是0.34%、10.4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01);后期丝线缝合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为8.14%,Dexon线缝合组为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围手术期和后期咯血、肺不张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阻塞性肺炎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吸收缝线聚羟基乙酸(Dexon)连续缝合加结扎术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可明显减少术后刺激性干咳、支气管胸膜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志强  施德昆 《广西医学》2001,23(4):796-798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预防方法,方法:总结116例肺切除术中支气管胸膜瘘的处理方法和经验,结果:16例肺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结论:良好的支气管残端,血运及闭合技术和完善的术前准血及正确术后处理是预防支气管胸膜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义胜 《当代医学》2013,(5):114-115
支气管胸膜瘘是肺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处理困难,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2002~2009年通山县人民医院胸外科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100余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3例,其中2例是肺癌行肺叶切除术后,另1例是肺脓肿行肺叶切除术后。有2例发生于支气管残端,现将另1例非支气管残端瘘患者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肺切除时对支气管残端的闭合处理是手术的关键操作之一,对防止支气管胸膜瘘和胸腔感染至关重要。我院胸外科2000年1月-2007年5月共施行肺切除131例,其中102例采用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无1例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肺叶肺段切除支气管残端结扎30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肺切除时采用单纯结扎法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302例肺切除手术中采用单纯用粗丝线在支气管根部用力结扎支气管残端,使残端成喇叭口样扩张,残端不予包埋。结果结扎法处理支气管残端,术后随访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结扎法处理肺切除支气管残端安全可靠,方便省时,易于掌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闭合支气管残端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