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毛明香  朱希松   《放射学实践》2012,27(4):436-439
目的:探讨MSCT对结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结肠Crohn病患者的MSCT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中多节段病变30例(76.9%),单独大肠受累4例(10.3%)、大肠伴小肠受累35例(89.7%)。大肠病变累及盲肠31例(79.5%)、升结肠26例(66.7%)、横结肠17例(43.6%)、降结肠10例(25.6%)、乙状结肠16例(41.0%)、直肠6例(15.4%)。MSCT征象:肠壁增厚、强化增加、肠壁分层、肠腔狭窄、肠壁脓肿、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蜂窝织炎、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肛周病变、瘘管/窦道、系膜淋巴结肿等。肠管增厚、肠壁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梳征"等可提示病变处在活动期。结论:结肠Crohn病易累及盲、升结肠,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在显示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以及判断病变是否在活动期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S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有临床最终诊断并行MSCTE检查的CD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2例中,单纯累及小肠34例,单纯累及结肠2例,小肠-结肠同时累及6例,病变以末端回肠累及最常见,为37例。MSCTE表现:肠壁增厚42例,肠腔狭窄37例,假性憩室形成4例,肠壁分层强化39例,肠壁均匀一致强化3例,肠系膜水肿、渗出28例,肠系膜血管呈"梳齿状"改变3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大29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脓肿形成3例,内篓2例。结论:MSCTE对CD活动早期、活动期、慢性期及并发症的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及随访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SCT小肠造影(MSCTE)对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临床确诊的CD患者的MSCTE资料;均行CT平扫、双期动态增强扫描,以及薄层重建等后处理。结果:CD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91.5%,43/47)、回盲部(63.8%,30/47)、空肠(46.8%,22/47)。肠壁厚度4~21 mm,平均(12.2±1.4)mm,呈假憩室征改变34.0%(16/47)。增强扫描3层强化、呈靶征改变36.2%(17/47),3层强化、浆膜层和黏膜层轻度强化、黏膜下层见脂肪沉积23.4%(11/47),2层强化、仅黏膜层强化19.1%(9/47),无分层改变、呈均匀一致强化21.3%(10/47),呈梳样征48.9%(23/47)。结论:MSCTE不仅可清晰显示肠壁、肠腔内外、腹部实质脏器及并发症等情况,还能评估CD活动性和评价临床疗效,可作为CD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DCT)Crohn病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肠道Crohn病患者的MD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跳跃性肠壁增厚,8例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同时伴有粘膜强化和分层形成"靶征"及"双晕征";有11例表现为增厚肠壁分层消失,增强不明显,肠壁厚度多在5~11mm。4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肠系膜水肿及增厚,蜂窝织炎,其中并发脓肿1例。7例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3例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形成"梳征"。其中"靶征"、"双晕征"及"梳征",均提示与病变活动度相关。结论:MD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病变部位、肠外病变,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MDCT可作为Crohn病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及重组技术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钟建国  王振  钱铭辉   《放射学实践》2010,25(3):345-348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Crohn病的CT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的厚度和增强后病变肠壁的强化及并发症(蜂窝组织炎、炎性肿块、脓肿和瘘管)。结果:CT及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度为100%,8例共显示27段炎症肠壁。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增强后所有病变肠段肠壁均有强化,25个病变肠段(92%)肠壁增厚,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8例,累及第5组(回肠中段)、第4组(回肠近段)、第3组(空肠远段)和第2组小肠(空肠近段)者分别7例、3例、2例和2例,累及回盲部3例,广泛累及结肠2例,8例均同时累及2组及2组以上小肠并呈节段性分布。肠系膜血管改变5例(62%),肠管周围蜂窝织炎3例,炎性肿块2例,腹腔脓肿形成1例,未见瘘管形成。结论: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是诊断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并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肠Crohn病螺旋CT表现。将螺旋CT表现与小肠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小肠造影发现6例异常,表现为肠腔节段性狭窄、肠粘膜破坏及瘘管形成。10例CT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及肠系膜增厚,肠壁不同程度强化,3例出现肠瘘,2例出现腹腔脓肿及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结论:螺旋CT对小肠Crohn病的部位及性质诊断较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更多观察肠内外病变.并能判断临床治疗效果,有可能成为小肠Crohn病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Crohn肠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1例经临床、影像和病理3方面综合诊断为Crohn肠病的MS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1例均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增厚,其中直、乙状结肠受累2例,系膜缘增厚明显有13节段,肠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肠壁溃疡3例,瘘管2例,肠内瘘1例,肠梗阻2例,肠旁蜂窝织炎6例,炎性包块或腹腔脓肿6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系膜密度增高10例,继发肠间距增宽5例,系膜血管增粗、密集12例,梳子征8例.MIP和MPR技术更有助于全面显示病变.结论 MSCT对Crohn肠病肠壁的病变,肠外并发症及肠系膜、血管、淋巴结异常均有良好显示,并能判断病程,指导临床治疗,不失为一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诊断克罗恩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75例,分析其MSCT征象以及这些征象在克罗恩病活动期和慢性期的差异。结果肠壁厚度>4mm 66例,肠壁分层强化47例,木梳征48例,脂肪晕征43例、肠腔狭窄53例,肠腔扩张8例,蜂窝织炎7例,跳跃性分布33例,瘘管5例,脓肿形成3例,淋巴结肿大44例,其中肠壁厚度>4mm、肠壁分层强化、木梳征在活动期和慢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脂肪晕征、管腔狭窄、管腔扩张、蜂窝织炎、跳跃性分布、瘘管、脓肿形成、淋巴结肿大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壁厚度、肠壁分层强化、木梳征、脂肪晕征、肠腔狭窄、肠腔扩张、蜂窝织炎、跳跃性分布、瘘管、脓肿形成、淋巴结肿大在MSCT像对于诊断克罗恩病有重要价值,其中肠壁厚度、肠壁分层强化、木梳征对克罗恩病活动度的评估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Crohn病在我国的发病近年有上升趋势,本病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Crohn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肠道,尤其是回肠,全面了解病情发展,对于及时合理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较大。本研究对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做了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MSCT增强扫描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Crohn病患者的MSCT表现。结果:22例中病变多发13例,单发9例。CT上均有肠壁增厚,其中8例呈分层强化。13例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0例出现肠系膜改变,可见“木梳征”。并发症:不全性肠梗阻3例,消化道穿孔2例,腹腔脓肿1例,肠间内瘘1例。结论:Crohn病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并发症,对Crohn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Crohn病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Crohn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Crohn病的CT征象,大多数病例采用螺旋CT或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所有病例均有节段性肠壁增厚,CT增强有7例表现为肠壁均匀增厚,缺乏层次,同时肠壁强化不明显;有11例表现为黏膜增厚和分层形成“靶征”和“双环征”,肠壁厚度多在5~10mm;有9例表现为病变段肠管周围纤维脂肪成分增多,蜂窝织炎及肠周或肠系膜血管增多增粗。有5例CT首先考虑为其他疾病,1例考虑为闭攀性肠梗阻,1例首先考虑为肠结核,2例回盲部病变怀疑为癌,1例肠穿孔形成脓肿仅诊为化脓性感染。结论cT不但能准确显示Crohn病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异常,增强CT还能区分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采取合理而积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在小肠Crohn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经综合方法 诊断,并通过临床治疗证实的小肠Crohn病患者均行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在ADW4.2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患病肠段在不同期相内的CT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其CT值;并测量各期相内患病肠段与正常肠段的CT值筹值,以差别10 HU为界,划分病例数,将不同期相内的病例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病变肠段平扫平均CT值为(39.3±3.7)HU,动脉期为(74.8±13.8)HU,门静脉期为(90.2±12.3)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87,P<0.01).病变肠段平扫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中,平扫CT值差值≤10 HU和>10 HU者分别为44和1例,动脉期分别为6和39例,门静脉期分别为2和43例,经X2检验,平扫与动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49,P<0.01),平扫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2,P<0.01),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增强扫描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大大提高了小肠Crohn病的检出率.结论 MS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可对小肠Crohn病作出初步诊断,并可对病变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对照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且在间隔1个月内(1~30 d,平均8 d)同时行X线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23例小肠Crohn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3例小肠Crohn病的X线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8例(78%)、黏膜增粗22例(96%)、线形溃疡17例(74%)、卵石征16例(70%)、肠腔狭窄14例(61%)、假憩室样改变6例(26%)、瘘管/窦道6例(26%)、肿块/脓肿2例(9%).CT小肠造影表现为:多节段病变19例(83%)、肠壁增厚23例(100%)、强化增加22例(96%)、肠壁分层14例(61%)、蜂窝织炎16例(70%)、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12例(52%)、肠腔狭窄9例(39%)、窦道/瘘管7例(30%)、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7例(30%)、脓肿和炎性肿块5例(22%)、假憩室4例(17%)、多发淋巴结肿17例(74%).X线显示黏膜病变22例,CT小肠造影显示肠壁病变23例,CT较X线显示了更多的Crohn病相关的肠腔外病变.结论 X线和CT小肠造影两者结合有利于对小肠Crohn病的正确诊断,及时发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对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合并肛瘘以及CD活动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D合并肛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患者均行全腹部MSCT,结合MSCT重建图像,分析病变肠壁的厚度、黏膜强化程度、肠系膜血管改变、肠系膜淋巴结、肠腔狭窄及肛瘘情况。结果:22例CD患者中15例经外科手术治疗肛瘘,其中复发7例,CT图像均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明显强化、肠系膜血管增多、肠系膜淋巴结增多、肠腔明显狭窄;未复发8例,CT表现为肠壁增厚8例、肠壁明显强化1例、肠系膜血管增多3例、肠系膜淋巴结增多3例、肠腔狭窄4例。22例CD患者,CT表现为肠壁增厚21例(95.5%),肠壁强化22例(100%),肠系膜血管增多17例(77.3%),肠系膜淋巴结增多17例(77.3%),肠腔狭窄16例(72.7%)。结论:肛瘘是否术后复发与肠道病变的MSCT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克罗恩病的CT表现,均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结果:有26例表现为黏膜增厚和分层形成"靶征"和"双边征",肠壁厚度多在8~10mm;有5例同时有病变段肠管周围纤维脂肪成分增多及系膜血管增多、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不但能准确显示克罗恩病肠壁、肠系膜及周围结构的异常,增强CT还能区分活动性或非活动性病变,有助于临床采取合理而积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在肝包虫囊肿及其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确诊的46例肝包虫囊肿的CT表现。结果:46例共61个包虫囊肿。单房性包虫囊肿14例,多房性包虫囊肿32例;有钙化16例,无钙化30例。其中有并发症19例。单房性包虫囊肿并发症中内在性破裂4例;多房性包虫囊肿并发症中13例为交通性破裂,直接破裂2例,合并感染2例。误诊1例,46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97.8%。结论:螺旋CT可为肝包虫囊肿及并发症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MSCT影像学表现,探讨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HAE患者的MSCT资料.28例均行MSCT平扫,其中16例行动态增强双期扫描.原始数据经过图像高级处理工作站行冠矢状面重建,分析HAE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8例共检出34个病灶,所有...  相似文献   

20.
由于肺癌早期大多无明显症状,而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以至造成误诊而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1],导致治疗后的生存率显著下降。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增加患者治疗后生存期,给临床及医技科工作者带来了新的要求[2]。现将我院研究的多层螺旋CT(MSCT)对早期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