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评价CT血管成像(CTA)对支气管动脉(BA)的显示能力及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443例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胸部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组,观察BA特征。结果有359例在VR中至少1支BA肺外段能清晰显示。右侧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动脉(213/436支,48.85%)及降主动脉(207/436支,47.48%),左BA主要起源于降主动脉(363/371支,97.84%)。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右BA以右壁最多(95/207支,45.89%),其次是前壁(88/207支,42.51%),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左BA以前壁最多(272/363支,74.93%)。起源于降主动脉的共干动脉以前壁最多(57/77支,74.03%)。60.11%(223/371支)的左BA走行于左主支气管上缘,少数在下缘(95/371支,25.61%)和后缘(53/371支,14.28%)。49.31%(215/436支)的右BA走行于右主支气管后缘,35.55%(155/436支)走行于下缘。BA分布类型共11种,左右各1支(R1L1)者最多见(192/359例,53.48%),右2支左1支(R2L1)其次(63/359例,17.55%)。结论BA解剖学特征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脊髓动脉64排CT血管成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64排CT 血管成像(CTA)对脊髓动脉的显示能力及其影像学解剖特征.方法 121例(男87例,女34例)行64排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患者,获得原始图像后,图像经颅脑CT算法及小视野二次重建,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斜面重建(OPR)和曲面重建(CPR) 观察脊髓动脉特征:①脊髓前动脉(ASA)和大根髓动脉(AA)显示率;②ASA影像解剖特点;③AA影像解剖特点.结果 121例共可在CTA上确定显示ASA 121支(100%),ASA显示范围为T4~L2;AA的显示率为100%,其中22例(22/121,18%)出现副AA动脉;AA起源于左侧肋间动脉和腰升动脉的89例(89/121,81%),其中80支源于第T8~L2 水平(80/89,90%);AA动脉供血动脉(肋间动脉或腰动脉)的直径(2.8±0.82) mm,男性组(3.0±0.66) mm,女性组(2.7±0.91) mm;发出AA的根髓动脉椎间孔段直径为(1.7±0.41) mm, 男性组(1.8±0.37) mm,女性组(1.7±0.33) mm;AA 起始部平均直径(1.6±0.27) mm,男性组(1.6±0.44) mm,女性组(1.6±0.23) mm;AA汇入ASA 前直径(1.3±0.41) mm,男性组(1.3±0.54) mm,女性组 (1.3±0.44) mm.以上各血管直径在男女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脊髓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复杂,64排CT可以对其进行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技术在下肢动脉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临床怀疑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患者均经下肢动脉64层螺旋CTA扫描。其中,触发组18例,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试验组20例,采用小剂量(对比剂20 mL)团注试验技术,根据膝关节水平动态扫描峰值时间确定CTA扫描延时点及扫描持续时间。每组CTA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根据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价:(1)VR及断层图像显示最远分支血管的级别;(2)MIP及断层图像显示动脉边缘的光滑度;(3)3级(股浅动脉中段、胫前动脉中段、足背动脉)动脉的CT值,比较2组患者的CTA图像质量并做χ2检验,P值小于0.05可认为是显著性差异。结果股-月国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3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6例,不达标例数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5,P>0.05)。小腿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10例,不达标例数8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7例,不达标例数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44,P<0.05)。足背动脉段触发组达标例数8例,不达标例数10例;试验组达标例数15例,不达标例数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P<0.05)。结论小剂量团注试验法较自动触发扫描法在显示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图像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33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693个动脉节段中,683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图像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6%(95%CI,94.9%~100.7%)、98.9%(95%CI,98.0%~99.8%)、98.7%(95%CI,97.9%~99.5%)。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9%(95%CI,97.4%~100.4%)、99.4%(95%CI,98.7%~100.1%)、99.3%(95%CI,92.4%~99.9%)。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RevolutionCT低keV(40~70keV)单能量在应用全新迭代算法(ASiR-V)基础上对腹部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低keV改善腹部动静脉血管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行腹部检查的患者48例,应用CT机常规使用的40%迭代算法进行能谱增强扫描,重建获得40~140keV(间隔10keV)11组单能量图像及常规120kVp-like图像,分析比较各低keV图像及常规120kVp-like图像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肠系膜上动脉(SMA)、腹主动脉(AA)的CT值、SD值和对比信噪比(CNR),并进行主观评分,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keV单能量(4.64±0.68)对于腹部血管显示诊断效能高于常规120kVp-like图像(3.93±0.60)(P<0.05),40keV图像血管-肝实质对比度增加,SD值明显增大,整体图像粗糙,观察明显受限;大于60keV单能量,增强效果逐渐变差;各血管在40~70keV单能量图像的CT值、CNR和SD值随着单能量的递增而减小,40~70keV单能量的CT值高于常规120kVp-like图像(P<0.05),增强效果优于常规120kVp-like;40~70keV单能量的CNR值均高于常规120kVp-like图像(P<0.05)。系统默认最佳单能量40keV的CNR与60keV明显差异(P<0.05);能谱低keV单能量的SD值均高于常规120keV-like,但50~70keV单能量图像可达到影像诊断要求。结论:RevolutionCT能在应用ASiR-V的条件下对腹部血管不同低keV单能量进行评价,并且单能量对腹部血管显示明显优于常规120kVp-like图像,且最佳单能量为60keV。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在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患者的双源CTA图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统计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双源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敏感度分别为86%、82%、100%,特异度分别为96%、92%、96%.结论 双源CTA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7.
胰腺供血动脉的16层CT血管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3种重组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和容积重组(VR)对胰腺供血动脉的显示率,比较显示胰腺供血动脉的优势。方法 40例非胰腺病变的患者行腹部16层CT增强扫描和动脉期血管成像。统计TSMIP、MIP及VR对胰腺直接、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及显示状况。用配对X^2。检验观察显示率的差异;用配对秩和检验观察显示状况的差异。结果 (1)3种重组技术对胰腺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为100%(40/40)。TSMIP、MIP、VR对胰十二指肠上后动脉(P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7.5%(31/40)、67.5%(27/40);对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AS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5.0%(38/40)、82.5%(33/40)、75.0%(30/40);对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的显示率分别为92.5%(37/40)、75.0%(30/40)、57.5%(23/40)。(2)TSMIP与VR对ASPDA、PSPDA、IPDA的显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27、7.81、13.07、P值均〈0.01);TSMIP与MIP对IPDA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4.50,P〈0.05)。(3)TSMIP与MIP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317,P=0.001)、胃左动脉(Z=-3.557,P=0.000)、肝固有动脉(Z=-2.810,P:0.005)、ASPDA(Z=-4.796,P=0.000)、PSPDA(Z=-4.400,P=0.000)和IPDA(z=-4.811,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MIP与VR对胃十二指肠动脉(Z=-3.162,P=0.003)、胃左动脉(Z=-3.051,P=0.002)、肝固有动脉(Z=-2.460,P=0.014)、ASPDA(Z=-5.166,P=0.000)、PSPDA(Z=-5.056.P=0.000)和IPDA(Z=-5.564,P=0.000)的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P与VR对ASPDA(Z=-3.000,P=0.002)、PSPDA(Z=-2.352,P=0.019)和IPDA(Z=-3.500,P=0.000)显示状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SMIP显示胃左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MIP及VR。MIP显示胰腺直接供血动脉优于VR。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IR)在腹部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选择因怀疑腹部血管性疾病行腹部CTA检查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年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A、B两组.A组采用100 kV、IR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采用120 kV、FBP重建.分别测量A组IR、FBP重建及B组FBP重建的平膈肌下缘水平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开口处和腹主动脉分叉处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并计算相应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分析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A组IR与FBP重建及A组IR与B组FBP重建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和图像质量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IR的图像噪声显著低于FBP重建(P<0.01),SNR和CNR显著高于FBP重建(P<0.01),CT值及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R的CT值、SNR和CNR均显著高于B组FBP重建(P<0.01),两者的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FBP重建相比,A组IR的ED降低40.70%.结论 低管电压IR用于腹部CTA能够提供较高质量图像且辐射剂量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与64层肝动脉CTA的最佳延迟时间及最佳成像方法,以及16层CT与64层CT肝动脉血管成像延迟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腹部增强扫描患者371例,随机分为9组,1~4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0、25、27、30s)在16层CT机上完成;5~9组按照不同延迟时间(23、25、27、30、32s),在64层CT机上完成。在相应后处理工作站行MIP及VR,分析肝动脉显示情况。结果:16及64层肝动脉CTA最佳延迟时间分别为25,27s。MIP及VR显示2级肝动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3,4级肝动脉的显示MIP优于VR;16层CT 25s组与64层CT 27s组肝动脉显示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肝动脉MSCTA的延迟时间适合临床应用,且MIP、VR应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DCTA)为依据制定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AOD)治疗方案的可靠性。方法:对38例PAOD患者的MDCTA检查资料和其中20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血管外科专家采用盲法分别根据MDCTA和DSA诊断结果为主要依据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析,对病变血管段制定出治疗方案。结果:通过CTA和DSA两种检查方法共评价了402段血管,两种方法选择的治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P=0.493。结论:MDCTA大范围血管成像是准确、无创的检查技术,以MDCTA发现为主要依据制定治疗方案是非常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符合入组标准病例资料的16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图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观察RGEA的走行规律、长度类型,并测量血管起始端及远端内径. 结果 80例RGEA显示率为100%,其中长型RGEA 22例(占27.50%),中型RGEA 53例(占66.25%),短型RGEA 5例(占6.25%).RGEA平均长度为(19.5±4.5) cm,3型RGEA起始端平均内径分别为(2.69±0.26) mm、(2.70±0.18) mm、(2.68±0.12) mm,3型RGEA远端平均内径分别为(1.76±0.17) mm、(1.75±0.18) mm、(1.74±0.05) mm.3型RGEA的起始端、远端平均内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SCTA可以为原位RGE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作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体部动脉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体部动脉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颈部35例,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23例,双下肢动脉10例.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以及血管分析(VA)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分析.结果 68例体部动脉病变中,CTA 显示颈动脉钙化斑块伴狭窄25例,颈内动脉闭塞1例,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动脉鞘内神经源性肿瘤伴血管推移2例,椎动脉钙化狭窄5例,椎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8例,主动脉夹层10例,双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9例及下肢血管动静脉瘘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体部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显示大根髓动脉(AKA)及其起源的扫描方案和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间行胸部MSCTA检查的50例病人资料,采用适当的扫描方案及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多角度显示AKA及其起源,并确定其于主动脉开口的位置。结果 50例病例中39例可见AKA显影,显示率为78%(39/50例),其中32例可见1支显影,7例可见2支同时显影,其显示率为14%(7/50例)。显影的46支AKA中有35支能够连续、清晰地显示其走行和起源,其显示率为76%(35/46支)。其起源血管于主动脉壁开口位于脊柱左侧的有21支(21/35支,60%),位于脊柱右侧的有14支(14/35支,40%),开口对应脊柱水平的范围为T7~L1水平,最常见的为左侧T11水平的肋间动脉。结论采用较高浓度对比剂、较快的注射速率、适当的CT阈值及延迟时间进行扫描,并应用多种重组方式,有利于提高AKA的显示率并对其起源精确定位,这对指导临床手术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前CT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 15例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分析穿支动脉走行情况,对穿支动脉参数进行测量,选出最适合的穿支用于手术,观察并测量术中穿支相关参数与影像测量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CTA与术中测量穿支的直径和起始位置距离的差异.结果 15例患者中,1例CTA和术中均未发现符合要求的穿支,后转用腹壁皮瓣移植.14例患者CTA设计的穿支动脉的直径和起始位置(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影像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支类型与术中发现一致,肌间隙型4例,肌皮支型10例.CTA显示穿支的准确性为100%.15例患者的移植皮瓣均存活,供区无坏死.结论 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术中,术前CTA能准确提供穿支动脉的直径、类型和起始位置方面的信息,是一种准确、实用的方法,可提高皮瓣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CT进行低剂量CTA的可行性,以及与平扫噪声和增强值的关系.方法 选取连续上腹部增强检查中,动脉期主动脉增强CT值300.0 HU以上的43例患者,采用16层CT扫描,回顾性动脉期重建和标准算法.在平扫图像上选择右侧后膈脚水平图像测定腹主动脉腔的CT值,CT值的标准差(SD)定义为图像噪声;增强图像上测定腹腔动脉根部水平的主动脉CT值.动脉期数据进行VR后处理,其图像评价分优、良、差,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图像质量与主动脉增强值和平扫SD值之间关系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 增强主动脉CT值在300.0~400.0 HU之间共25例,SD=12.00时,图像为优的敏感性75%,特异性62%.主动脉CT值在400.0 HU以上共18例,SD=12.25时,图像为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SD=13.35时,图像为优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按主动脉强化值与CTA VR图像质量相关性分析,ROC曲线下面积0.907,图像为优的敏感性100%、特异性60%时的强化值阈值为356.7 HU;敏感性78%、特异性80%时的强化值阈值为389.8 HU;特异性100%时的最低强化值为442.4 HU,此时敏感性56%.结论 低剂量CTA切实可行,保证良好成像效果的前提下,平扫SD值越小,使用的mAs就越小;而成像效果越好,则可以使用的mAs值也可以减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腘国动脉监测触发扫描对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该项前瞻性研究共纳入62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扫描仪和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进行下肢动脉CTA.主观评价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3段动脉的VR和MIP图像质量和整体图像质量,并对3段动脉的增强CT值进行方差分析,记录下肢动脉节段的显示数目和出现下肢远端静脉显影的例数.结果:1例患者因双侧腘动脉闭塞未能触发扫描,其余61例患者中VR总体图像质链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33例(54.1%)、23例(37.7%)、4例(6.6%)和1例(1.6%),优良率为91.8%(56/61);M1P总体图像质量优秀、良好、中等和差分别为41例(67.2%)、17例(27.9%)、2例(3.3%)和1例(1.6%),优良率为95.1%(58/61);主-髂部、股-腘部及膝下部平均增强CT值分别为(536.42±99.68)Hu(352.43~742.71Hu)、(541.724±119.05)Hu(338.38~800.75Hu)和(421.29±97.15)Hu(264.58~739.00Hu),方筹分析显示三部分血管间平均CT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5,P=0.00);下肢动脉节段显示率为98.9%(1531/1549),22.9%(14/61)的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显影.结论: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采用腘动脉临测触发扫描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下肢动脉远端分支可能显示小佳和静脉显影是其不足,对于双侧腘动脉闭塞的患者则会导致无法触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成窗变异的发生率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共有2734例患者行头颈联合64层CTA检查,其中14例确诊为大脑中动脉成窗.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等CTA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1)14例患者共15个大脑中动脉成窗,发生率为0.51%(14/2734).M1段近端成窗12个,占80%;M1段远端成窗2个,占13.3%,均由一支桥血管与M1段远端及M2段近端构成;M1段中部成窗1个,占6.7%.M1段近端成窗中,9个成窗位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3个成窗由一支桥血管与M1和A1近端三支血管组成.(2)2个"窗"径较小者(<2 mm)呈孔状,13个"窗"径较大者中,10个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样,3个分支粗细大致相同呈"凸透镜"样.(3)1例合并基底动脉成窗,1例合并大脑后动脉成窗,1例合并永久三叉动脉,3例合并颅内其他动脉的动脉瘤.结论 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判断大脑中动脉成窗及其合并症,熟悉其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主动脉夹层的64-SCTA征象,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De BakeyⅠ型8例,De BakeyⅡ型2例,De BakeyⅢ型4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8例.主动脉腔内见线状低密度内膜瓣影55例,将主动脉分成真假两腔, 64-SCTA显示破入口位于升主动脉10例,距动脉瓣平均(5.65±2.93)cm,位于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44例,瘤颈长度平均(2.69±2.03)cm;瘤颈直径平均(2.86±6.06)cm.64-SCTA精确显示夹层破入口25例,DSA精确显示19例,两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64-SCTA在主动脉夹层术前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明确诊断,还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