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与CT应用于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市汉口医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7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及CT检查,观察MRI与CT对不同发病时间、部位及病变大小患者的梗死灶检出结果及血管性痴呆检出结果。结果患者发病时间<24 h,MRI检出率为96.4%(27/28),高于CT的14.3%(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时间>24 h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病变大小≤2 mm、>2 mm梗死灶分别为76处、43处,CT则分别为28处、42处。MRI检出凹陷部位梗死灶8处,CT仅2处。MRI与CT的血管性痴呆者检出率分别为94.7%(54/57)、93.0%(53/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非血管性痴呆检出率为90.0%(27/30),高于CT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及CT检查均是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但MRI对于发现早期病灶、小病灶、凹陷部位梗死灶等有明显优势,可为痴呆病因提供参考依据,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M RI与C T影像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18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的CT检查和MRI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和MRI检查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和成像功能中的临床价值。结果218例患者C T检查总检出率为56.88%,M RI检查总检出率为95.87%,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5,P =0.008);24h以内组共有患者85例,患者 CT 检查检出率为37.65%,MRI检查检出率为94.12%,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357, P =0.006);24~72 h组共有患者70例,患者C T检查检出率为48.57%,MRI检查检出率为97.14%,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15,P =0.026);>72h共有患者63例,患者CT检查和MRI检查检出率两组比较分析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提示梗死24h以内组和24~72h组MRI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而7h组患者CT和MRI检出梗死率无明显差异。患者MRI检查脑梗死病灶数量明显高于CT 检查( P <0.01);患者 MRI检查脑梗死微小病灶的能力明显强于CT 检查( P <0.05)。结论 M RI比C 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具备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在多发性的脑梗死老年患者中行核磁共振(MRI)和CT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12月多发性脑梗死老年患者50例,全部患者都分别实施核磁共振(MRI)和CT,比较两种方式诊断情况。结果 MRI组阳性检出率为96.00%显著高于CT组检出率78.0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5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经病理诊断证实有150个病灶,其中脑室旁有20个、顶叶15个、脑干10个、额叶20个、颞叶10个、基底结节40个、丘脑30个、小脑5个;CT诊断与核磁共振诊断的颞叶、脑室旁对于差异不显著(P>0.05);MRI诊断的顶叶、脑干、额叶、基底结节、丘脑、小脑准确率明显要比CT诊断的高,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多发性的脑梗死老年患者中行核磁共振(MRI)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其中MRI检查(菲利普的Achieva)者为33例、CT检查(东芝Aquilion16层)者为51例,观察两组在发病后6h内病变检出率及病残率、病死率的比较。结果MRI检查组6h内病变检出率为66.7%,显著高于CT检查组的5.9Vo(P〈O.05),且MRI检查组病残率、病死率分别为3.0%及0%,均显著低于CT检查组的9.8%及7.8%(P〈0.05)。结论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要将MRI检测作为早期病变检出的首要检测手段,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减少病情恶化,最终降低病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MRI与CT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接颅脑CT、MRI检查进行分析,并对比MRI和CT检查的总检出率。结果 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36.00%)、24~72h(50.00%)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97.06%)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x2=27.39、17.01、12.76,P〈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RI的检查时间〔(10.31±4.18)min〕较CT检查方法〔(19.58±8.14)min〕明显缩短(t=9.82,P〈0.05)。结论 MRI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较CT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 RI与C 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颅脑C T及M RI检查,并对比M RI和C T检查的总检出率、不同梗死时间的检出率及检出时间。结果68例患者中梗死时间为24h以内24例,24~72h 24例,>72h 20例;CT总检出率为60.29%;MRI总检出率为97.06%;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I对梗死时间24h以内、24~72h的患者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的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27.39、17.01、12.76,P <0.05)。MRI对不同梗死部位异常检出率较CT检查提高了10.00%~50.00%,其中基底节区提高了50.00%,脑室旁提高了16.67%,额叶提高了35.29%,丘脑提高了10.00%,颞叶提高了50.00%,顶叶提高了33.33%,小脑提高了50.00%。M RI的检查时间较C T检查方法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 RI较CT 在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MRI和CT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本院诊疗的114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均予以MRI和CT影像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技术在不同发病时间、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中的诊断结果.结果 病程<24 h、病程24~72 h的患者,MRI技术的检出率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方法(VBM),研究桥脑梗死患者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结构改变。方法:选取11例桥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7天、15天、1月、3月进行MRI三维高分辨全脑容积扫描,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桥脑梗死患者各期病灶体积,应用VBM方法测量脑白质密度,比较患者梗死灶体积以及全脑白质密度的改变。结果:随发病时间延长,桥脑梗死灶体积逐渐缩小,发病1月后病灶体积与发病初期比较显著减小(P〈0.05)。发病3月后与发病3~7天比较,梗死灶对侧内囊后肢、对侧小脑半球白质密度显著降低(P〈0.05)。桥脑梗死灶周围白质密度逐渐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VBM方法能够显示桥脑梗死后病灶周围及其远隔部位的脑白质密度改变,为研究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WI、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1例,采用GE 1.5 T超导型MRI仪,行常规MRI及DWI、SWI序列,比较DWI、SWI对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检出率。结果:MRI各序列对急性期脑梗死检出阳性率分别为:常规MRI 75.61%,DWI 100.00%,SWI 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序列急性脑梗死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SWI序列;MRI各序列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检出阳性率分别为:常规MRI 0,DWI 9.76%,SWI(ESWAN)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急性脑梗死CMBs灶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MRI检查和DWI。DWI b值=0 s/mm2的图像能发现少许CMBs病灶。结论:DWI结合SWI的对急性期脑梗死合并CMB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T2*WI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序列(包括T1WI、T2WI、T2-FLAIR、DWI)和T2*WI检查.根据梗死横断位最大层面面积>3.0 cm2、1.5~3.0 cm2之间、<1.5 cm2分为大梗死组、小梗死组和腔隙性梗死组.对常规MR序列与T2*WI在各组患者HT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梗死组32例,小梗死组28例,腔隙性梗死组22例.T2*WI共检出HT 22例,其中大梗死组中18例,小梗死组中4例,腔隙性梗死组中未检出.对大梗死组与小梗死组HT的发病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P<0.05);22例HT中T2*WI共检出52个出血灶,而常规序列检出其中11例共29个出血灶.其中大梗死组中T2*WI 检出40个病灶,常规序列检出其中10例27个病灶;小梗死组中T2*WI检出 12个病灶,常规序列检出其中1例2个病灶.将以上2种方法对HT病灶的检测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精确概率法计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WI诊断急性脑梗死HT比常规序列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深穿支梗死灶位置及数目与MCA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6月期间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人。经DWI证实,存在MCA深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灶的病人49例,其中男45例,女4例,年龄28~73岁,平均(55.5±10.6)岁。所有病人均于发病2周内行颅内大动脉3D高分辨MRI(HR-MRI)检查,即血管壁成像(VWI)。按照HR-MRI所示MCA有无斑块,将所有病人分为2组。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分别比较2组之间脑梗死病灶位置和数目的差异。结果 2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R-MRI显示MCA有斑块病人30例(61.2%),MCA无斑块病人19例(38.8%)。MCA有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2.5(1.0,3.3)层,MCA无斑块组梗死灶最低层面为第3.0(2.0,4.0)层,2组间梗死灶最低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MCA有斑块组中,深穿支单发病灶者19例(63.3%),多发病灶者11例(36.7%);MCA斑无块组中,19例均为单发病灶(100%)。2组间单发病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其深穿支供血区梗死灶的位置和数目有关,有助于进一步探讨深穿支区梗死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MR扩散峰度成像(DKI)研究亚急性期进展性脑梗死责任病灶,并结合NIHSS评分探讨其影像征象与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发病时间>72 h且在本影像中心行MRI扫描的亚急性期脑梗死病人79例,其中男45例,女34例,年龄43~88岁,平均(64.75±11.05)岁。根据NIHSS评分和病灶数目将其分为4组:单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多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单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多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对所有病人进行颅脑DKI及常规MRI扫描,获取MD和MK参数图,并于相应的参数图测量相应的参数值及病灶面积。多发性脑梗死病例在MD和MK图同一层面选取同一供血区内的2个独立病灶,分别将兴趣区设置于该缺血区的核心区(ROI 1)和周边区(ROI 2)。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MD图和MK图中病灶面积和信号的差异,采用散点图和信号变化百分比描述缺血灶的时间-信号变化。结果 (1)病灶面积。进展阴性组病人MD图与MK图中不同梗死灶的面积大小均相仿,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阳性组MD图中不同梗死灶的面积均大于MK图(均P<0.05)。进展阴性组和阳性组的MD/MK不匹配区面积(显著的MD/MK不匹配区)百分比分别为0.2%和9.7%。(2)时间-信号散点图。a单发脑梗死组:与正常脑区相比,不同进展程度的单发脑梗死病人的病灶区均表现为MD值显著下降、MK值显著上升。进展阳性组病灶的信号恢复延迟,且MD、MK值偏离正常值的幅度大于进展阴性组。两组的MK值偏离正常值的幅度均大于MD值的变化幅度。b多发脑梗死组:多发性脑梗死进展阴性组病灶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与单发脑梗死进展阴性组相仿,ROI 1和ROI 2的时间-信号变化趋向一致性良好。多发性脑梗死进展阳性组ROI 1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与单发脑梗死进展阳性组相仿,而ROI 2的MD和MK的时间-信号散点图则呈无规律的杂乱曲线,表现出多病灶的异质性。结论脑梗死灶MK值恢复的延迟或多病灶的异质性均提示原发脑梗死病灶扩大及新发脑梗死,是亚急性脑梗死进展性诊断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超声(uS)、CT、MRI在脂肪肝背景下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9例同时做过US、CT、MRI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的影像表现,以临床影像综合诊断为参考标准,将其分为脂肪肝组(41例)和非脂肪肝组(88例),以比较两组分别用US、CT、MRI3种检查方法对肝内局灶性病变数目的检出率.结果 US对脂肪肝组和非脂肪肝组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52.50%、70.97%(P=0.003);CT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70%、85.71% (P =0.002);MRI对两组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8.75%、87.56%(P=0.780).结论 MRI对肝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受脂肪肝背景的影响,而US和CT在脂肪肝背景下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检出率均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诊断缺血性脑病的价值。方法:选择无神经系统疾病15例为对照组,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按照公式x-1.645s计算各部位与小脑比值下限值。选择缺血性脑病61例为观察组,在发病7天内行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查,由3名具备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单独阅片进行定性判断;然后分别采用对侧比值法和小脑比值法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单侧病变和双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61例中,定性判断缺血性病灶90个,其中单侧病变56个,双侧病变34个。对侧比值法检出单侧病变病灶55个,检出率98.2%,显著高于小脑比值法的80.4%(P<0.05);双侧比值法检出双侧病变病灶14个,检出率41.2%,非常显著低于小脑比值法的91.2%(P<0.01)。结论: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两种半定量分析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单侧病变的缺血性脑病推荐选择对侧比值法,而双侧病变则建议采用小脑比值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SWI、CT平扫在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颅脑外伤患者57例,很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比较3组SWI、MRI平扫和CT平扫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比较颅脑外伤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不同病变部位SWI、MRI平扫和CT平扫检出的累及区域数和出血性病灶数目。结果:SWI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不同损伤程度的患者中,SWI检出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出血性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DAI患者中,SWI检出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额叶白质、颞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胼胝体中,SWI检出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在不同病变部位中,SWI检出累及出血性病灶数目均高于MRI平扫和CT平扫(均P0.05)。结论:SWI能有效检出颅脑外伤中不同损伤程度和不同病变部位的出血性病灶累及区域数和病灶数目。  相似文献   

16.
胡望福  张玲  王黎 《武警医学》2018,29(3):243-246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脑梗死联合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5至2017-07武汉市汉阳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均给予CT和MRI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时间筛查脑梗死的检出及总检出情况。结果 在脑梗死总检出率和就诊<12 h检出率方面,联合检查(95.00%、93.75%)明显高于MRI检查(82.50%、75.00%),MRI检查明显高于CT检查(62.50%、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就诊12~24 h检出率方面,联合检查(95.00%)、MRI检查(85.00%)明显高于CT检查(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MRI检查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就诊>24 h检出率方面,联合检查、MRI检查、CT检查均为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脑梗死筛查中,对不同就诊时间患者应合理选择检查方法,但与CT比较,MRI检查对脑梗死具有更高的筛查效能,且二者联合具有更良好的检出率,可能更适用于就诊<12 h的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与MRI对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征(BATS)的能力并计算这两种影像技术的检出率。方法8例BATS患者最初于临床症状出现后24h内均经CT与MRI头颅扫描,2~5d后,全部病例又经CT复查。观察记录了每一例的CT与MRI表现,并计算和比较了这两种影像技术的检出率。结果最初的CT扫描准确诊断了8例中的3例,显示病灶数12个,最初的MRI扫描准确诊断了所有8例,显示病灶数45个,CT复查确诊了所有8例,显示病灶数56个。与CT复查检出数比较,最初CT扫描的检出率为21%(12/56),MRI的检出率为80.4%(45/56)。主要CT与MRI表现为双侧丘脑、中脑梗死,不同程度合并颞枕叶、小脑半球、内囊后肢以及脑桥梗死。结论CT和MRI两者都能准确诊断BATS,但在早期诊断中,MRI明显优于CT,然而,CT复查可为BATS的确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脑出血转化(HT)与微出血(CMB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24 h内经临床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确诊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资料72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图像梗死灶内是否出现极低信号分为梗死后出血转化组(HT组)和单纯脑梗死组(对照组)。同时对病灶以外CMBs经两名影像学医师诊断记为CMBs阳性共32例,其中对照组24例(24/62,38.7%),HT组8例(8/10,80%)。根据CMBs分布分为脑叶组和脑深部组,对照组脑叶8例(8/24,33.33%),脑深部16例(16/24,66.67%)。HT组脑叶7例(7/8,87.5%),脑深部1例(1/8,12.5%)。结果两组CMBs检出率及发生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梗死后HT与CMBs的发生率和发生部位相关,SWI可检出CMBs,预示微血管的出血倾向,预测急性期脑梗死HT的危险性,进而为溶栓治疗提供可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脊髓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比分析脊髓造影、脊髓造影CT及MRI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对资料完整的64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病人进行了脊髓造影、CTM、MRI影像学比较研究.脊髓造影采用常规脊髓造影和CTM相结合(以下称脊髓造影).CTM在常规脊髓造影后4~6h进行.MRI采用SE序列加GE序列.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病灶检出率、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做一统计和分析.结果脊髓造影CT与MRI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8.6%,85.7%,定性准确率分别为66.2%,79.6%,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0.6%,92.3%,病变检出率及定位准确率在造影与MRI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定性准确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脊髓造影CT与MRI结合将有利于椎管内病变的检出、定位及定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CT以及核磁共振(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L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22年4月入院诊断的6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随机数字表分组,观察组33例实行MRI检查,对照组33例实行CT检查,对比病灶位置检出率、病灶定位准确度、检查指标和诊断精准度。结果 观察组对于病灶位置的检出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发病短于24 h的病灶定位几率高出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于其他发病时间的病灶定位几率接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检出病灶直径小于对照组,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诊断特异度与漏诊率对比于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 MRI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定位准确度更高,诊断精准度更高,可以减少疾病漏诊情况,但其检查时间偏长,费用偏高,可以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愿合理选择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