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病证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痰瘀互结证为其常见证型。为能充分了解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形成的病理基础,以期更好地指导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就痰瘀的形成及痰瘀互结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2.
总结栗锦迁教授从痰论治眩晕的临床经验。栗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多与痰湿有关,临床采用辨证论治,用苓桂术甘合泽泻汤加减治疗痰湿上蒙型眩晕,用当归芍药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瘀互阻型眩晕,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上扰型眩晕,皆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敏使朗联合治疗痰瘀互结型眩晕的疗效. 方法 选择108例痰瘀互结型眩晕患者,采用教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均服用敏使朗治疗,治疗组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74.5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敏使朗合用治疗痰瘀互结型眩晕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痰、瘀可贯穿病程始终,痰瘀两者互为因果,相互胶结,又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现笔者结合1例痰瘀互结型眩晕病案,从病因病机、理论基础、针药结合治疗等方面探讨痰瘀同治高血压性眩晕。  相似文献   

5.
老年眩晕是临床常见病 ,病机复杂 ,病情多变 ,以往笔者多从风、火、痰、虚等方面来辨治 ,虽能见效 ,但总不如意。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细心体会 ,发现老年眩晕病人中大多有血瘀征象 ,乃在治疗中加入化瘀之法 ,其后临床收效较为满意。现谈点体会如下。1 痰湿眩晕痰湿眩晕患者多由嗜食肥甘 ,伤损脾胃 ,健运失司 ,以致水谷不化精微 ,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痰湿蒙闭清窍而致眩晕。所以老年眩晕由痰湿所致者 ,治当调理运化功能。但因痰湿之邪易粘滞血分 ,痰瘀往往互结 ,故须加用活血化瘀药 ,使经络畅通 ,升降功能恢复 ,则湿…  相似文献   

6.
正高血压病在中医古籍中并未提及,现代医家普遍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范畴,往往从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肾气亏虚、肾阳虚、痰湿壅盛等证型辨证论治。然而伴随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转变,痰瘀互结证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常见证型。1源流《黄帝内经》中虽未明确言及痰瘀致眩有关理论,但阐明"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诠释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发生与痰瘀互结的关系及其与五脏的相关性,文章对历代文献中关于痰、瘀与眩晕、头痛,及五脏与眩晕、头痛的论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痰、瘀与眩晕、头痛的发生关系密切,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相关,并且痰、瘀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痰能致眩、致头痛,瘀也能致眩、致头痛,五脏功能失调可以产生痰、瘀,五脏病变可引发眩晕、头痛。因此,高血压病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临床治疗高血病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证实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历代文献虽有痰瘀互结致病的论述,但未发现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认识,而在临床上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眩晕的疗效。方法:60例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治疗,观察组加服温胆汤加减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明显低于观察组(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方能有效改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病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缓解患者病情,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可长期服用,有效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余颖莹  金贝  戴菲玲  骆艺 《新中医》2020,52(10):23-2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辨证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共130例,对其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及不同证型患者卵巢血流动力学指标、卵巢形态学指标的情况。结果:纳入病例中,肾虚肝郁型37例,肾虚血瘀型28例,痰瘀互结型20例,脾虚痰湿型45例。各证型间患者的PI、RI、PSV、EDV值比较,经F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虚血瘀型、痰瘀互结型的PI、RI明显高于肾虚肝郁型、脾虚痰湿型(P0.05);肾虚血瘀型、痰瘀互结型的EDV、PSV明显低于肾虚肝郁型、脾虚痰湿型(P0.05)。各证型间患者卵巢体积、卵泡数、卵巢面积、髓质面积、面积比值比较,经F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虚痰湿型、痰瘀互结型患者卵巢体积明显大于肾虚肝郁型、肾虚血瘀型患者(P0.05),脾虚痰湿型明显大于痰瘀互结型(P0.05);脾虚痰湿型、痰瘀互结型患者的卵泡数明显多于肾虚肝郁型、肾虚血瘀型患者(P0.05),脾虚痰湿型明显多于痰瘀互结型(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卵巢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指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近些年国内外对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现代研究和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的应用,总结中西医在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检索近5年来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的文献,从中医理论溯源、方药治则、现代医学基础研究、治疗方式等方面阐述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中医应用以及现代研究进展。中医药在辨证理论的指导下能够"以人为中心"对症治疗。而现代医学通过对疾病的基础研究,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解释,两者结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对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追溯到"痰瘀同治"的理论提出,再到基础医学从分子生物学对"痰瘀"的证实,都为冠心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江丰  张磊 《天津中医药》2014,31(7):385-387
张伯礼教授基于多年中医临床实践,发扬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论点,提出"水不行亦可为瘀"之痰瘀学说,认为痰瘀相生相伍,共为阴邪,重浊黏滞,胶结为患,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痰瘀学说指导临床治疗,提出:痰瘀不自生,生必有故殒。正虚为其本,气机方为因。治痰不忘消瘀,治瘀不忘祛痰的治疗原则,具有重要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脉痹是临床上的顽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张伯礼教授认为脉痹其病变部位在血脉,痰瘀互结蕴生浊毒是贯穿本病始终的重要病理因素,治宜清热解表、泄浊祛瘀,并当分期辨证,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3.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病"的范畴,病机多为情志不舒而致气机不畅,其病位在肝,法以疏肝理气,张星平教授认为郁病固以肝郁为主,兼夹气、血、痰、湿、食、火,然其治疗则当疏肝解郁与理脾和胃并重,升降枢纽与气血痰湿食火并调。  相似文献   

14.
倪青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195-196
糖尿病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痰证”、“湿证”范畴。病因与饮食、内伤、外感、体质等多因素有关 ,病机为脾胃、肾虚 ,湿浊内停 ,蕴久成痰 ,治疗以健脾益肾 ,利湿祛痰为法 ,灵活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5.
张伯礼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药物的配伍使用具有独到见解。主要介绍张伯礼教授临床用药心得,突出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药(两味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与队药(两味以上中药固定的组合配伍)的使用,同时论述相关病理病机,如对采用队药与对药治疗湿邪为病、痰瘀互结等病证的见解。张教授将中医药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采用特定几味中药,或相须、或相使,优势互补,最终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杏仁一药为临床所习用。不能只注意它的降咳功用,而忽略了其他的效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杏仁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在经方中杏仁有宣肺平喘、开肺疏表、疏表退黄、利气消饮、破壅降逆、解肌除湿、润肠通便、理气开郁、润心养血、行水中之气等功用,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范金茹教授为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诊治眩晕类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颈性眩晕多表现为眩晕、头颈部疼痛、恶心、呕吐、耳鸣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范师认为颈性眩晕为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头颈,肝肾亏虚为本,病性因素多为痰瘀。强调分急性期、缓解期治疗,注重气之升降--引痰饮血瘀下行而出,津气上行以荣脑。自拟颈痹眩晕方,为升降散合泽泻汤加减而成,组方精当,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75-976
以张秋娟教授治疗垂体瘤经验用药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垂体瘤肾虚为本、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认为张教授治疗本病的用药特色为:祛痰为首,软坚同行,破血并重,补肾为本,理气兼顾。  相似文献   

19.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刘明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为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源自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治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20.
安辰  王蕾 《中医药信息》2014,(5):116-118
脑为元神之府,虽独居身之高巅,但与脏腑联系密切。若脏腑病,津停血滞,易使痰瘀内生,影响脑之功能,导致多种脑病的发生。常见脑病如眩晕、头痛、中风、痴呆等皆可因于痰瘀为害,临床上仔细辨别痰、瘀及痰瘀的存在,根据不同证型予以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