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毅 《中国康复》2014,29(2):100-100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经颅磁刺激能破坏皮层传播抑制。基于这些数据,有人提出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能对治疗偏头痛有效。这项研究进一步探索rTMS对治疗偏头痛的益处。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是经颅电刺激的发展。经颅电刺激又是从周围神经电刺激而来。最开始的电刺激是从离体的神经肌肉刺激开始,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经颅磁刺激的临床应用报道首见于1985年,报道采用经颅皮质单刺激的方法研究中枢神经的运动传导。以Medline的收录为据,1986以后有关磁刺激的报道就以1.1:1的比例逐年增加。迄今已有3600多篇,2003年收录论文最多,达382篇,2005年1至9月有关磁刺激的国外文献已经有367篇。  相似文献   

4.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TMS)作为一项新的神经生理刺激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记忆、运动、言语、视觉和注意功能的定位研究,被誉为神经精神科21世纪的研究工具[1]。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TMS不仅有助于诊断、病理生理、疗效观察,而且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C4~T12平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性疼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疗效。方法:招募C4~T12平面脊髓损伤(ASIA C/D级)患者48例,对入选患者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安慰剂治疗(极低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80%阈强度的经颅磁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的脑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EP)和静息运动阈值(RMT)、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和脊髓功能独立性评估量表Ⅲ(SCIM-Ⅲ)。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MEP波幅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RMT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MEP波幅和RM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F-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RI-S、PRI-T及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PRI-A和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SF-MPQ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IM-Ⅲ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明显改善C4~T12节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性疼痛,提高患者运动功能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AD患者1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8例。观察组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将刺激探头分别安装于大脑左右背外侧前额叶,同时给予 “8”字型线圈刺激,刺激的强度设置为80% MT,频率为5.0 Hz,刺激时间2 s,刺激序列30个,间歇时间30 s,每次治疗0.5 h,2次/日,疗程28 d;对照组应用假性刺激治疗,采用仪器同观察组,线圈与头皮的角度为90°,但无实质刺激,每次0.5 h,2次/日,疗程28 d。2组患者均联合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20 ml溶于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治疗,1次/日,疗程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治疗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AD评定量表认知分表(ADAS-co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神经精神问卷(NPI)、AD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能力及神经心理症状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MMSE、ADAS-cog、ADL、NPI、BEHAVE-AD各指标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MMSE、ADAS-cog评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MSE、ADAS-cog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DL、NPI、BEHAVE-AD评分及对照组的ADL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的NPI、BEHAVE-AD评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DL、NPI、BEHAVE-A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82%)明显高于对照组(62.2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经颅磁刺激治疗AD可以显著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能力及神经心理学状况。  相似文献   

8.
9.
向艳平  黄晓琳 《中国康复》2010,25(6):473-475
经颅磁刺激(TMS)是磁刺激所产生的磁场在脑内诱发出局部的感应电流,这种感应电流可以促使神经细胞去极化,从而起到神经刺激和神经调节作用的一种技术。重复的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调节皮质的兴奋性。不同的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和经脊髓重复磁刺激对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T10大鼠脊髓半横断模型,脊髓半横断大鼠于术后4 d分别给予经颅和经脊髓重复磁刺激治疗,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强度的35%,刺激频率5 Hz,每序列5 s,间歇2 min,连续10个序列,每天1次,每周5 d,连续2周。各组大鼠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评价运动功能;术后38 d取患侧下肢胫前肌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手术17 d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水平梯子实验步态正确率高于术后3 d和脊髓损伤组(P<0.05);经脊髓磁刺激组大鼠手术10 d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和步态正确率高于术后3 d和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10 d步态正确率高于经颅磁刺激组(P<0.05)。经颅和经脊髓磁刺激组大鼠胫前肌运动终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显著高于脊髓损伤组(P<0.001)。结论早期经颅和经脊髓磁刺激可促进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改善,并改变远端肌肉的可塑性,经脊髓磁刺激可加速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尽管临床治疗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某些残留症状如幻听和阴性症状等仍然影响着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新型无创性物理治疗技术,目前已被用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的治疗,并取得了突出的疗效,为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的经颅磁刺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作为一项全新的神经生理刺激技术,已在实验室和临床广泛应用。对帕金森病而言,经颅磁刺激可用于研究其病理生理、诊断、疗效评价,同时经颅磁刺激还能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13.
孕期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心理疾病,孕期抑郁治疗不当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严重后果。无创、安全、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案对改善育龄妇女及胎儿健康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有研究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或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调节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方式来改善孕期抑郁,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适宜的刺激参数仍需进一步探索。本文就TMS和tDCS两种主要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神经调控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孕期抑郁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孕期抑郁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复经颅磁刺激是在经颅磁刺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现就其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前景及安全性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对18例不完全性SCI患者作为SCI组,另取7例健康正常人作为正常组。给予SCI组进行rTMS治疗,采用"8"字形线圈rTMS刺激不完全性SCI患者(M1区),刺激强度为90%的RMT,刺激频率10Hz,共4周。观察其对患者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MAS)的影响,同时观察rTMS刺激治疗前后患者下肢F波的出现率、潜伏时(F-lat)、H反射潜伏时(H-lat)、H反射以及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值)等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正常组做比较。结果:治疗后,SCI组下肢MAS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SCI组治疗前F波和H反射潜伏时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5),Hmax/Mmax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治疗后F波的平均潜伏时较治疗前减少(P0.05),H反射潜伏时无显著差异,Hmax/Mmax值降低(P0.05);SCI组F波出现率在治疗前后无差异性变化,Hmax/Mmax值和MAS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TMS治疗前后SCI患者的电生理和MAS指标变化,提示高频rTMS对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痉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脊髓损伤对照组、脊髓损伤高频磁刺激组、脊髓损伤低频磁刺激组,每组各12只。利用重物撞击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磁刺激组于手术后24h开始给予刺激,高频组频率为10Hz,低频组频率为1Hz,均为阈上(120%阈值)刺激,500个脉冲,每日1次,连续8周,脊髓损伤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分别于术后第1天及连续8周每周进行1次BBB行为学评分、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并于第2周、第4周、第8周处死部分大鼠后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各组,治疗组BBB评分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高频组BBB评分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35);脊髓损伤治疗组运动诱发电位检出率高于对照组,低于正常组(P<0.043);神经丝蛋白表达脊髓损伤磁刺激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0),高频组较低频组高,P<0.020。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轴突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T5~T12节段脊髓损伤患者(ASCI C级)随机分为rTMS 组和对照组.12例rTMS组患者于Cz部位给予磁刺激,并接受康复训练;1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比较ASIA运动评分、轻触觉评分、针刺觉评分,抗重力体位双下肢主动关节活动度(ROM),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 rTMS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双下肢ROM、FIM评分均有改善(P<0.05);rTMS组治疗后WISCIⅡ也有改善(P<0.05),且ASIA运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TMS可促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8.
19.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安全、无创的神经调节技术,然而TMS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最佳参数也未系统地确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TM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的主要发现.  相似文献   

20.
蓝青  郭铁成 《中国康复》1997,12(2):88-89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研究大脑皮质定位的不同功能时都是打开颅骨直接刺激大脑皮层而完成的。1980年Merton和Morton首次报道了经头皮电刺激大脑运动皮质而引起对创肢体运动的方法,并记录了与皮质脊伍束和运动神经兴奋传导相关的潜伏时间(手为20ms,足为40ms)。此后人们即开始将经顿电刺激大量用于临床及电生理研究,但重复电刺激在头皮可造成明显疼痛,所以限制了临床应用。在1985年Barker和其同事第一次用磁脉冲代替电权经头皮刺激大脑皮层,这种方法无痛无助,只在刺激时有振动感和肌收缩感,在近10年中被大量运用于临床电生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