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9-1999年168例施行断流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总死亡率2.4%(4/168),门静脉血栓形成70例,并同时都伴发脾静脉内血栓。1例并发小肠梗死,抗血栓药物应用时间4-8天,平均5.8天。结论 切脾前不先结扎脾动脉和围手术期禁用止血药,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手术后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和扩容、活血药物,对门静脉血栓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方法:对11例行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术中门静脉置管,直接经门静脉注入肝素氯化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并发症,认真做好导管护理,准确应用药物。结果:11例患者中术后1周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显示PVT 1例,经门静脉直接予尿激酶溶栓后门静脉100%再通,导管脱落1例,其余患者于术后3~4周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并辅以优质有效的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位脾切除加传统断流术18例,原位脾切除加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9例。术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9例(10.3%),其中传统断流术3例(16.7%),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6例(8.7%)。经抗凝、溶栓治疗后8例血栓完全消失,1例基本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原位脾切除、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发生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张清华  潘万能  徐刚  姚冠羽 《浙江医学》2011,33(10):1463-1465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断流术之后通过门静脉抗凝溶栓来预防及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入我院外科治疗的行脾切除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12例,对其进行脾切除断流术的治疗,术中采取门静脉置管的方法,将肝素的0.9%Na Cl溶液20 m L直接通过门静脉注入实施抗凝治疗,手术后对患者密切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仔细地做好全方位的护理工作。结果本组患例者手术7 d之后进行"门静脉系统造影"检测,1例显示为PVT,通过门静脉直接进行尿激酶溶栓之后,100%门静脉再通,1例患者的导管脱落,余下患例在手术21 d~28 d皆痊愈出院。结论经门静脉抗凝及对患者实施全面、科学的术后护理,对脾切除断流术后杜绝PVT的发生具有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7.
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 JC  Zhao J  Su QH  Zhang DH  Guo Y  Ji ZZ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8):524-526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05年8月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断流术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术后第3天始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和前列地尔2周.对照组36例,术后第3天静脉滴注丹参,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定期观察PLT、PT、肝功能、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腹水情况.结果 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门静脉系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小板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时间未见明显延长,均无出血倾向.结论 前列地尔在断流术后早期应用能有效、安全预防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腹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断流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92例接受断流术的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12%)出现腹水感染,6例死亡;3例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死亡2例;5例发生胰尾部损伤,导致脾窝脓肿形成,均经引流、穿刺或手术引流治愈。结论肝功能差、急诊手术以及术后腹水外渗是造成腹水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尽量避免急诊手术,防止腹水外渗是预防腹水感染的主要措施,可采用腹腔灌洗法治疗腹水感染;断流术后应保持充足的血容量,静脉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紧贴脾实质,结扎、切断脾段血管,不对脾蒂集束结扎,避免术中胰尾损伤,防止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9.
脾切除术后持续发热与门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持续发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及110例因外伤行脾切除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与发热的发生率。结果212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加断流术,153例术后行彩超检查,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38.6%(59/153),持续发热发生率17.6%(27/153);110例外伤性脾切除病例83例术后行彩超检查,门静脉血栓发生率16.9%(14/83),持续性发热患者2例(2.4%)。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与持续性发热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黄彬 《中外医疗》2012,31(31):140+142-140,142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14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出现出血5例,膈下脓肿3例,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均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 d。结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后加强观察,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脾切除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对脾切除术后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患者,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结果12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超声对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活血、抗凝、祛聚对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26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分为实验组(2009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226例)和对照组(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10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2~3d及术后综合治疗;实验组术中、术后不用止血药物,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观察两组对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累计发生血栓为11例(4.42%),对照组患者累计发生血栓为35例(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应用活血、抗凝、祛聚药物能明显降低血栓发生率,对围术期出血无明显影响,是防治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待在基层医院规范防治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13.
黄林凤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11):1571-1573,1576
目的:研究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226例患者,给予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并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同在本院接受断流术的100例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及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后3个月内血栓形成情况将入选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调查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并比较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血栓组的脾脏质量、术后红细胞计数、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大于非血栓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低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质量大、术后红细胞计数偏高、术后1、7d血小板计数及二聚体含量偏高、门静脉内径偏窄、血流速度偏慢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早期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低于预防性应用止血药物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和二聚体含量升高、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进行活血、抗凝、袪聚治疗有助于预防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证实的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结果 11例以非门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入内科治疗,首诊为门静脉血栓形成44例入外科治疗。采取药物治疗47例,死亡4例,治愈43例。手术取栓8例,治愈5例,死亡3例。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容易误诊或漏诊,及早给予溶栓等药物治疗对大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有效,严重并发症患者及时手术或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急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近7年收治住院11例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并发切口感染2例,无肠吻合口瘘发生、复发血栓及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诊断明确的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的诊断及对不同时期门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回顾16例门静脉血栓的不同治疗方法,4例行经皮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动脉后,用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经外周静脉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2例行肠-腔分流术;1例行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结果:14例症状明显缓解,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出现肠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治疗过程中无死亡。结论:该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早期患者提倡介入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血管造影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用非侵入性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评价门静脉癌栓。方法:磁共振为1.0T超导系统,轴位扫描序列为SE序列T1权重和T2权重及小角度扫描法(FLASH)序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为PhilipsC200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造影中采用减影技术。结果:20例原发性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的DSA表现,13例门静脉癌栓腔内缺损MRI表现为异常信号取代正常的门静脉流空;4例门静脉闭塞表现为门静脉截断;3例门静脉弥漫性狭窄表现为门静脉不规则狭窄。结论:MRI敏感性高,特征性强,而且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监测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 D)在早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门静脉高压行脾脏切除(或联合血管断流)术的48例患者,将术后PVT形成的2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无PVT形成的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前1d及术后第1、3、5、7、14天TpP、D- D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TpP及D- D水平并无明显差异(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3、5、7天TpP及D- 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第1天TpP及D-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D- D检测的灵敏度达84.6%,诊断符合率为81.3%,误诊率为22.7%;TpP检测的灵敏度高达88.5%,诊断符合率为75.0%,误诊率为40.9%。D- 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TpP为0.875;两者联合,其AUC可达0.912。结论 TpP、D- D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PVT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