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及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应用旋毛虫Ts21重组蛋白ELISA(Ts21-LISA)与肌幼虫ES抗原ELISA(ES-LISA)对旋毛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及5种旋毛虫(T1、T2、T3、T4和T7)感染小鼠血清进行检测,并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小鼠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抗体水平。将Ts21重组蛋白皮下注射免疫小鼠(20 μg/只,免疫3次,每次间隔10 d),末次免疫后10 d,每只小鼠用300条旋毛虫肌幼虫经口攻击感染,3.5 d和42 d 后剖杀,观察肠道成虫与肌幼虫数并计算减虫率。 结果 Ts21-LISA检测旋毛虫病、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4.7%(18/19)、15.8%(3/19)、9.1%(1/11)和7.7%(1/13),与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及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病患者血清抗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05;χ2=0.358,P>0.05)。Ts21重组蛋白与ES抗原检测T1感染小鼠血清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4,P>0.05),与T2、T3、T4、T7感染小鼠血清的交叉反应率明显低于ES抗原(χ2=17.069,P<0.05)。小鼠感染300条旋毛虫后4 周,应用Ts21-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小鼠感染5条旋毛虫后6周,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0%(10/10)。Ts21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用旋毛虫攻击感染后3.5 d和42 d,肠道成虫与肌幼虫减虫率分别为42.71%和49.8%。 结论 Ts21重组蛋白可用于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但不能忽视与并殖吸虫病、囊尾蚴病及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大陆株日本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热激蛋白(SjCTPI-Hsp70)DNA疫苗联合佐剂白细胞介素-12(IL-12)质粒DNA对水牛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 实验采用双盲法,所用疫苗及制剂均在实验结束后解码。将购自非血吸虫病流行区45头8~10月龄健康水牛随机分为 A组(SjCTPI-Hsp70+IL-12,300 μg)、B组(SjCTPI+IL-12, 300 μg)和C组(空质粒pVAX+IL-12, 300 μg)等3组(每组15头),每头牛分别经肩部肌肉注射免疫3次,每次间隔28 d。末次免疫后28 d,每头牛经大腿内侧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 000条。解剖前2 d及当天分别收集粪便1次,用定量法计数虫卵和毛蚴。攻击感染后56 d解剖,用生理盐水经胸主动脉灌冲法收集、计数成虫,检测每克肝组织虫卵数。 结果 A、B组减虫率分别为51.2%和41.5%(χ2=1.89,P>0.05),减雌虫率分别为48.9%和44.7%(χ2=0.35,P>0.05),减粪卵率分别为52.1%和38.3%(χ2=3.84,P<0.05),减毛蚴率为52.1%和33.2%(χ2=7.30,P<0.01)及减肝卵率为61.5%和42.0%(χ2=7.61,P<0.01)。 结论 用SjCTPI?鄄Hsp70+IL-12免疫水牛可获得一定的免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掌握流动人口对上海市血吸虫病传播可能造成的潜在危险性。 方法 2004年在上海市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较多的闵行区和浦东新区,根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两区各抽取3乡(镇)、每乡(镇)各抽取1行政村作为调查点,居住满1个月以上、≥1周岁的外来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IHA阳性者再以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粪检。 结果 共调查流动人口2 931人,其中男性1 575人(占53.74%),女性1 356人(占46.26%)。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4.71%(138/2 931)。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省的流动人口共1 938人(占66.12%),其中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5.99%,显著高于来自传播阻断省的2.60%(χ2=10.28, P<0.01)和非流行省的1.68%(χ2=12.86, P<0.01)。对138例血清学检测阳性者进行集卵法粪检,均为阴性。根据2004年全国未控制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地区人群感染和发病情况,推算上海市来自未控制地区和控制地区的流动人口中血清学检测阳性数约为15 055例(分别为13 356和1 699例),发病人数约为2 423例(分别为2 168和255例),其中来自安徽省的流动人口的血清学检测阳性数及发病人数均占首位。 结论 流动人口为上海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主要隐患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山市高校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唐山市高校在校学生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状况,并分析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生活饮食习惯及口腔健康状况的关系。 方法 2008年随机选择唐山市6所高校1~3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口腔健康状况、刷牙习惯、是否经常嚼口香糖、饮食偏好、是否吸烟等。用消毒牙签取调查者口腔齿垢物或病灶表面附着物进行涂片,镜检齿龈内阿米巴感染情况。分析口腔健康状况、生活饮食习惯等与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的关系。 结果 共调查551名大学生,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8.3%(156/551)。其中男、女生感染率分别为30.4%(55/181)和24.6%(91/37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9,P>0.05);口腔健康者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0.8%(72/347),有口腔疾患者的感染率为41.2%(84/2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1,P<0.01);经常刷牙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22.5%(53/236)明显低于不经常刷牙者的32.7%(103/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P<0.01);经常嚼口香糖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为18.3%(17/93),低于不经常嚼口香糖者的30.4%(139/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P<0.05)。 结论 齿龈内阿米巴在唐山市高校学生中感染普遍,并与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疾病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血清学方法观察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 方法 2002-2005年选择长江安徽段血吸虫病流行区退人又退耕的双退点、退人不退耕的单退点和未退人退耕的对照点各1个为试点,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与ELISA法纵向平行检测各试点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 结果 双退点DIGFA、ELISA测得的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从2002年的6.63%、7.26%下降到2005年的3.52%和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625,P<0.05;χ2=6.3296,P<0.05);单退点和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变化。ELISA纵向检测3个试点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的吸光度(A450值)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单退点2005年A450均值为0.147,较2003年的0.182有显著下降(P<0.01)。双退点、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均值无显著变化。 结论 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引江济淮"工程对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论证“引江济淮”工程能否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方法 调查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包括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居民血清中血吸虫抗体,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现场螺笼放养,定期观察巢湖实验区钉螺的生存繁殖情况,为期1年,同时设立对照区。 结果 工程引水口附近江外滩钉螺密度最高达326只/框。工程途经的无为县、和县钉螺分布广,居民IHA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1%(168/760)和18.6%(3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4%(9/371)和0.2%(2/997)。工程沿线巢湖市居巢区和芜湖市裕溪口地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1.3%(46/3 598)和10.5%(310/2 960)。在巢湖2个实验区放养肋壳钉螺和光壳钉螺各100只,1年后回收活螺分别为6~189只和20~47只,放养期间查见幼螺;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的产卵季节存活率分别为11.3%(6/53)~16.7%(10/60)、 3.0%(1/33)~20.8%(11/53)和4.7%(2/43)~14.7%(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3,0.760,P>0.05; χ2 =0.647,0,P>0.05);光壳钉螺分别为24.1%(14/58)~44.4%(32/72)、 37.8%(17/45)~67.3%(37/55)和86.3%(44/51)~93.1%(5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575,5.302,P<0.05;χ2 =56.863,36.218,P<0.05)。产卵季节(放养1个月)的雌螺卵巢含卵量,2个实验区和对照区肋壳钉螺为5.90±1.64个、3.00±2.41个和4.44±2.65个(t=1.396,1.460,P>0.05);光壳钉螺同地卵巢含卵量为3.52±3.90个、2.92±3.36个和3.42±2.40个(t=0.656,0.201,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钉螺可在巢湖环境中存活、繁殖;“引江济淮”工程可引起钉螺扩散,相关地区开始具备血吸虫病传播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7年8月在宁海县深圳区俞山村现场捕捉溪蟹和川卷螺,镜检并殖吸虫囊蚴和尾蚴的感染情况。共捕获97只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阳性率为11.3%(11/97),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其中, 体重<5 g的20只, 阳性率为10%(2/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 体重>5 g的77只中,5~15 g的阳性率为10.2%(5/49),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15~25 g的阳性率为20.0%(4/20), 平均感染度为1个囊蚴/只,25~35 g的阳性率为0(0/8)。体重>5 g的77只中,雄蟹与雌蟹比例为2.5 ∶ 1,阳性率分别为12.7%(7/55)和9.1%(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P>0.05)。采集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200只,未发现阳性。  相似文献   

8.
在安徽黄山地区捕捉有绕眼习性的果蝇,将结膜吸吮线虫初产蚴混于果汁中,实验室喂饲感染果蝇,常温饲养20 d后,检查果蝇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大绕眼果蝇(Amiota magna)和冈田绕眼果蝇(A. okadai)的阳性率分别为30%(30/100)和21.6%(55/255),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 4, P>0.05)。将采自大绕眼果蝇的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期幼虫接种家兔,35 d后在兔结膜囊内检获结膜吸吮线虫成虫及其初产蚴,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结膜吸吮线虫可感染大绕眼果蝇。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2006年9月,采用皮肤点刺试验测定并比较金华地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及热带剥爪螨(热尘螨)等3种尘螨变应原的反应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0.6%、77.8%,其中强阳性分别占65.5%和64.3%;热尘螨的阳性率为61.1%,低于户尘螨和粉尘螨(χ2=21.39, P<0.05),且几乎无强阳性者。热尘螨阳性者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分别高达100%(44/44)和95.9%(42/44);热尘螨阴性者对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的阳性率均为28.6%(8/28)。结果表明户尘螨、粉尘螨是金华地区儿童哮喘的重要变应原,该组患儿对热尘螨的阳性率61.1%不能排除户尘螨、粉尘螨变应原交叉反应的干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机体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第1次手术组80例(汉族60,维族20例),第2次手术组37例(汉族24,维族13例),分别于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选取17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汉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总T细胞(CD3+)低于对照组(P<0.05),第2次手术组的CD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性T细胞(CD3+/CD4+)、 NK细胞(CD3+/CD16,56+)和B细胞(CD3-/CD19+)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B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3组间Th0和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次手术组Th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患者机体免疫呈抑制状态;Th1、Th2水平在1次手术组合2次手术组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发展适合我国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评价的伤残权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疾病负担。 方法 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疾病的六级失能等级标准为依据,评定我国慢性血吸虫病的年龄别和性别平均伤残权重。通过问卷对湖北省阳新县血吸虫病监测点的219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进行调查,全部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建库,应用SAS8.1软件进行分析。分别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检验比较性别和年龄别伤残权重,用Nemenyi法对年龄别伤残权重进行两两比较,并通过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伤残权重的影响因素。 结果 我国湖区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伤残权重均值为0.122。年龄别伤残权重为0.020~0.280,高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确定的0.005~0.006。伤残权重值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2.590,P<0.01)。男、女性伤残权重分别为0.103和0.14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Z=2.405,P<0.05)。多因素累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伤残权重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OR=1.173,95%可信区间为1.130~1.217),收入水平是重要的保护因子(OR=0.497,95%可信区间为0.319~0.775),而性别是一个混杂因子。 结论 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每存活一年平均损失近1/8个健康寿命年,该评定结果高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确定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湖南省永州市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因素。 方法 于2006年11~12月对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和祁阳县各1个自然村的1周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华支睾吸虫的感染情况,并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保虫宿主(狗和鼠类)和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调查777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75.4%(586/777);平均克粪虫卵数451个,轻、中、重度构成比分别为85.5%(501/586)、14.0%(82/586)和0.5%(3/586);其中男性感染率为76.9%(316/411)、女性为73.8%(270/36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 P>0.05)。各年龄组均有感染,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其中以70~79岁组感染率最高,为85.7%(30/35)。不同职业人群均有感染,农民、医生、教师和干部分别为82.5%(447/542)、 79.3%(42/53)、 73.7%(28/38)和73.5%(25/34)。 中间宿主和保虫宿主的调查结果显示,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长角涵螺(Alocinma longicornis)的感染率分别为17.4%(29/167)和7.4%(2/27); 鲫鱼(Carassius auratus)和鲤鱼(Cyprinus carpio)的感染率分别为69.2%(9/13)和5.3%(1/19);剖检3只家犬均有感染。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居民不知晓食生鱼会感染华支睾吸虫,95.6%(153/160)的农民和56.7%(349/616)的学生有食生鱼片史;当地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和在鱼塘洗刷粪桶的现象较普遍。 结论 湖南省祁阳县和冷水滩区为华支睾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居民普遍有食生鱼片和使用未经处理的粪便施肥等习惯,是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重组日本血吸虫相对分子质量(Mr)29000膜外蛋白(rSj29)作为诊断抗原,探讨其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免疫诊断的价值。方法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芜湖南陵县弋江镇蒲桥和竞河村现场采血394份,同时采集粪样,用改良加藤法(三送九检)或集卵孵化法检查。制备rSj29和成虫粗抗原(AWA),分别用2种抗原进行间接ELISA(单盲法)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检测血样。结果粪检、IHA、rSj29-ELISA和AWA-ELISA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分别为4.8%(19/394)、62.2%(245/394)、68.3%(269/394)和89.9%(354/394)。rSj29-ELISA和IH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P0.05),一致率为80.7%(318/394)。IHA、rSj29-ELISA和AWA-ELISA与粪检符合率分别为42.6%(168/394)、36.0%(142/394)和15.0%(59/394)。结论 rSj29间接ELISA法对日本血吸虫病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空心莲子草抑制钉螺运动及灭螺的机制。 方法 将实验钉螺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空心莲子草浸液(1 g/L)及去氯水中各浸泡12 h 和20 h后,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钉螺的头足部、中枢神经节、鳃叶及肝脏的三磷酸腺苷酶(Mg2+?鄄ATPase)、胆碱脂酶(ChE)、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HPIAS?鄄1000)检测各组不同部位染色片的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空心莲子草浸液12 h 和20 h组,在钉螺头足部、中枢神经节及鳃部的ChE酶染色均明显变淡,显示该酶的活性减弱。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不同部位染色片的灰度值,结果显示,空心莲子草浸液12 h 和20 h组ChE活性在头足部(130.95±8.08,129.91±7.05)、中枢神经节(127.43±7.27,126.78±7.38)和鳃叶(121.38±7.31,126.41±8.28)与对照组的相应部位(分别为64.65±8.54、65.18±7.96,57.86±6.57、50.71±6.15,88.96±6.78、89.86±7.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心莲子草浸液20 h组钉螺的Mg2+?鄄ATPase活性在头足部(89.91±5.08)、中枢神经节(71.15±5.43)及肝脏(112.40±7.81)与对照组(分别为78.81±8.10、60.09±6.05和95.50±8.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浸泡12 h组的Mg2+-ATPase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莲子草浸液12 h 和20 h组的LDH和SDH活性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空心莲子草浸液主要通过迅速抑制钉螺体内ChE活性,随后抑制Mg2+-ATPase活性,而导致ATP的释放与利用障碍致钉螺死亡。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达日县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07年8~9月对达日县6个乡各2~3个自然村的3周岁以上常驻牧民分别用B超、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和间接ELISA法(重组Ag B和Em 18抗原)检查两型棘球蚴病患病和感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啮齿类动物、牦牛、绵羊和野犬的感染情况,对采集的棘球绦虫和棘球蚴用PCR-RFLP方法进行虫种鉴定,并确定其基因型。收集牧民的家犬粪便,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率。 结果 共调查牧民1 723人,B超查出棘球蚴病患者236例(占13.7%),其中囊型和泡型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5.5%(95/1 723)和8.2%(141/1 723)。男、女性棘球蚴病患病率分别为11.6%和16.0%(χ 2=7.0,P<0.05)。家犬粪抗原阳性率为11.3%(31/275)。剖检9只无主犬,其中5只棘球绦虫感染阳性,对检获的虫体经PCR-RFLP鉴定,1只犬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基因型为G1,4只犬感染多房棘球绦虫。牦牛、绵羊的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26.4%(14/53)和5/16,对从牦牛、绵羊检获的细粒棘球蚴经PCR-RFLP鉴定,基因型均为G1。捕获高原鼠兔239只,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1.3%(27/239)。 结论 达日县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分布,泡型和囊型棘球蚴病在人群中严重流行,犬是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合成肽Sj97-P22。 方法 27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均分为合成肽Sj97-P22免疫组、无关肽免疫组和PBS免疫组,分别于尾基部皮下注射与完全福氏佐剂等体积充分混匀的合成肽Sj97-P22(100 μg)乳化物、无关肽(100 μg)乳化物和PBS乳化物,抗原免疫剂量为100 μg/(只·次),共免疫2次,间隔1周。于免疫后7~10 d分离各组小鼠脾单个核细胞,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标记法检测其CD4 T细胞胞内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将Sj97-P22免疫小鼠或PBS免疫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分别与Sj97-P22、无关肽或PBS共培养,采用3H-TdR掺入法观察细胞增殖效果,并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和IL-4的浓度。 结果 Sj97-P22免疫组小鼠脾脏CD4+ T细胞中胞内分泌IFN-γ的细胞百分率为(8.05±0.54)%,显著高于无关肽免疫组[(4.74±1.04)%]和PBS免疫组[(6.51±0.49)%] (P<0.05);而分泌IL-4的细胞百分率[(0.60±0.11)%]显著低于PBS免疫组[(1.31±0.27)%](P<0.05),与无关肽免疫组[(0.84±0.08)%]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Sj97-P22可明显刺激Sj97-P22免疫小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增殖指数达到3.12±1.59,细胞培养上清中IL-2和IFN-γ浓度分别为(9.13±1.54)和(39.75±9.69)pg/ml,与无关肽和PBS刺激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IL-4浓度在3个刺激物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j97-P22不能刺激PBS免疫鼠脾单个核细胞增殖及培养上清中IL-2、IFN-γ及IL-4浓度变化。 结论 Sj97-P22可能是C57BL/6小鼠特异的Th1型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弓形虫棒状体蛋白2(ROP2)和膜表面蛋白1(SAG1)重组复合抗原(ROP2-SAG1)的核酸和蛋白两种疫苗的免疫效应。方法 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每组15只),即rROP2-SAG1蛋白组、无菌生理盐水组、pcROP2-SAG1质粒组和pcDNA3.1质粒组,rROP2-SAG1组以2.5μgrROP2-SAG1重组蛋白与等体积佐剂乳化后,背部皮下多点免疫小鼠;无菌生理盐水组以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替代重组蛋白,首次免疫使用福氏完全佐剂,其余使用福氏不完全佐剂。pcROP2-SAG1组和pcDNA3.1组分别以pcROP2-SAG1和空质粒pcDNA3.1腿部肌肉注射免疫,剂量为100μg/次;以上各组小鼠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25、45和70d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及末次免疫后2周小鼠血清特异性IgG1和IgG2a抗体。用CCK-8细胞增殖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表达水平。结果 rROP2-SAG1组小鼠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持续升高,pcROP2-SAG1质粒组抗体则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相对稳定。末次免疫后2周,rROP2-SAG1组小鼠血清IgG1抗体水平(1.538±0.183)显著高于IgG2a(0.618±0.122)(P0.05),而pcROP2-SAG1组IgG1抗体水平(1.107±0.137)与IgG2a(0.830±0.18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特异性抗原rROP2-SAG1为刺激物时,rROP2-SAG1组小鼠脾细胞受特异性抗原刺激的增殖效果(A450值=0.348±0.042)显著高于pcROP2-SAG1组(0.123±0.018)(P0.05)。rROP2-SAG1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149.37±30.51)pg/ml]、IL-2含量[38.58±9.10)pg/ml],分别与pcROP2-SAG1组IFN-γ[(138.58l±29.92)pg/ml]、IL-2[37.47l±9.26)pg/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2-SAG1重组复合蛋白诱导的抗体水平、脾细胞增值效应显著高于重组质粒pcROP2-SA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