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 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 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 WI呈等或稍低 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 胞型病例T2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 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一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一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 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 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袁明智  黄永  任瑞美   《放射学实践》2012,27(8):893-897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的X线、CT和MRI资料。结果:25例软骨肉瘤中原发23例,其中普通型20例,去分化型、黏液型及透明细胞型各1例;继发2例。X线及CT表现:原发的23例中溶骨性骨破坏5例,混合性骨破坏18例,形成软组织肿块20例,其中表现为低密度19例,等密度1例。20例普通型及1例黏液型见散在钙化。MRI表现:普通型软骨肉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黏液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稍高、低的混杂信号,钙化T2WI呈低信号;透明细胞型病例T1WI及T2WI呈近乎等信号;去分化型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6例普通型及1例继发型出现环形、间隔样中等-明显强化,黏液型及去分化型呈不均匀中等-明显强化。结论:普通X线及CT是软骨肉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MRI显示软骨信号为重要提示。MRI显示病变范围更为清楚、准确,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 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 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①60例良性混合瘤中,50例位于眼眶外上象限泪腺窝内,6例位于眶缘前,2例位于眼球外侧,1例位于眼球上方,1例为多发;53例呈类圆形,7例形态不规则;45例可见邻近眶壁骨质受压改变; MRI示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②1例嗜酸细胞瘤CT示肿瘤呈类圆形,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略低,泪腺窝骨质受压;③2例上皮囊肿均位于眶缘前,CT呈均匀低密度,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增强后无强化.结论:CT及MRI可显示泪腺良性上皮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特征,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张放  沙炎   《放射学实践》2012,27(7):742-745
目的:探讨CT、MRI对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结果:6例均广泛累及咽旁间隙,侵犯颈静脉孔5例、岩尖3例、寰椎旁3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不规则骨质破坏,肿块呈分叶状4例,类圆形2例,伴不同程度点状、斑片状及周边弧形钙化;4例CT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MRI T1WI示肿块呈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多房分叶状明显高信号,内有低信号分隔,其中3例黏液样软骨肉瘤信号较均匀,其余信号不均匀,有片状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伴周边及间隔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可广泛累及咽旁间隙,易造成误诊;CT可显示钙化及骨质破坏,MRI上肿块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有一定特点,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MRI联合应用对软骨肉瘤(CHS)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CT、MRI资料.结果 CT表现为骨质破坏15例,软组织肿块14例,所有病例均可见不同形态、数量钙化,2例为周边与分隔强化,3例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增强有周边及分隔强化呈不规则花环状与蜂窝状9例、不均匀斑驳状强化2例及明显强化2例.抑脂T2WI能清晰显示病变边界、范围,冠状位/矢状位可突出肿瘤分叶状轮廓与"花菜状"整体观.结论 CT、MRI均为诊断与鉴别诊断CHS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两者联合,优势互补,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证实的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影像资料,16例行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结果 26例患者中眼眶并发症23例,颅内并发症3例.根据Chandler对儿童急性鼻窦炎眼眶并发症的分型,眶隔前蜂窝织炎2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MRI肿胀的软组织T1 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清晰;眶隔后蜂窝织炎5例,CT表现为眼睑、面颊部肿胀并眶隔后肌锥内外间隙模糊不清,MRI炎性水肿组织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肌锥内外间隙脂肪信号存在,增强后,病变累及范围内有强化;骨膜下脓肿16例,CT表现为眼眶内下象限肌锥外间隙软组织密度影,多呈梭形,11例眼眶内壁、下壁骨质有不同程度破坏,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儿童急性鼻窦炎颅内并发症主要为脑膜炎及硬膜下脓肿,CT表现为前颅底、额部颅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影,MRI脓腔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脓肿内外壁均明显强化,脑表面见脑沟回样强化.结论 CT和MRI的联合检查可明确儿童急性鼻窦炎颅眶并发症的类型、范围、部位,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研究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成人组16例,儿童组7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与MR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6例成年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9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肿块;16例MRI表现为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和颅内均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的不规则软组织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儿童患者CT表现均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眼眶不规则肿块,其中2例可见垂直针状高密度影,3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颅内可见扁平不规则软组织肿块;MRI显示7例骨质破坏区邻近的眼眶内和6例颅内可见略长T1、略长T2信号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其中1例为双侧,增强后呈明显强化;7例双侧眶骨、4例斜坡和双侧岩尖及1例双侧颞骨鳞部骨髓腔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强化.结论眶壁转移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些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颅底软骨肉瘤,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CT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MRTl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伴有高密度点状出血灶,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8例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信号及密度改变与病理相符。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相符。CT和MRI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的CT(9例)和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结果 血管外皮瘤位于鼻腔5例、上颌窦3例,蝶窦1例;病变呈梭形4例、类圆形3例,不规则形2例,病灶最大径18~52 mm,平均31 mm,边界清楚7例,模糊2例.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6例,略高密度3例,2例增强后呈较均匀的显著强化;邻近骨质受压、吸收7例,骨质侵蚀破坏2例.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3例,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例,其中2例信号不均匀;增强后显著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例.3例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侵犯眼眶2例,侵犯海绵窦、前颅底脑膜及翼腭窝、颞下窝1例.5例随访3~8年,其中2例复发.结论 MRI增强后显著强化、持续上升型TIC是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较典型的影像表现;骨质表现有助于良、恶性判断;影像检查能够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和颞骨成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6例为良性成骨细胞瘤,2例为侵袭性成骨细胞瘤;发生于鼻窦者6例,颞骨者2例。CT表现:良性成骨细胞瘤边界清楚,圆形2例、椭圆形4例,周边伴有完整的骨壳,病灶内见点状、结节状、条状钙化或骨化,压迫邻近的结构;侵袭性成骨细胞瘤部分边界模糊,形态不规整,骨壳不完整,外周可见软组织肿块,内伴有不规则形的钙化或骨化,侵犯邻近结构。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为等信号者4例,低信号者2例,T2WI信号不均匀,但病灶内部均见数量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上钙化或骨化区;4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环,1例骨壳仅在T2WI显示低信号,1例骨壳在T1WI和T2WI均难以显示;增强后扫描呈中至显著强化,良性为较均匀强化,而侵袭性为不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不同程度强化,良性较均匀,侵袭性不规则且范围更大。结论CT是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MI可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1种补充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的上颌窦炎性假瘤的CT(8例)、MRI(7例)资料,并分析其中3例MR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结果 病变位于左侧2例,右侧6例;病变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5例、模糊3例,最大径平均51 mm(29~72 mm).CT表现:与脑实质比较,平扫6例呈等密度,2例呈略低密度,2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受累窦壁骨质吸收、破坏,残端骨质伴有硬化.MRI表现:T_1 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5例;T_2 WI呈不均匀低信号6例、等信号1例;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5例;3例动态增强扫描的TIC均为持续上升型.病变累及同侧鼻腔6例、颞下窝和翼腭窝4例、眼眶4例及面颊部3例,MRI更清楚、准确显示窦外蔓延的范围.结论 骨质破坏伴有残存骨质硬化、T_2 WI呈较低信号是上颌窦炎性假瘤较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鼻窦神经鞘瘤的影像资料,12例均做cT检查,10例做MR检查.结果 12例神经鞘瘤中良性11例,低度恶性1例;发生于鼻筛区4例,上颌窦3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2例,上颌窦、鼻腔1例,蝶窦1例,后鼻孔1例;病变边界清楚,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8例.CT表现:病变区轮廓扩大,相应鼻腔鼻窦骨质受压、变薄、移位,其中8例伴局部吸收,1例伴轻微侵蚀性破坏;平扫病变密度均匀10例,另2例其内可见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病变显示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T1WI呈等信号,其中3例可见片状及结节状低信号,2例伴有片状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其中2例伴有片状低信号;9例病变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其中6例伴有规整的结节状高信号,1例显示液-液面;增强后9例显示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1例较均匀显著强化.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平台型.6例伴有阻塞性鼻窦炎,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其内部不强化,边缘可见线状强化.MRI均清楚显示病变的范围和伴发的炎症.结论 骨质变形、变薄、吸收和MR T2WI所示斑片、结节状高信号并且增强后无强化为该病特征性表现;CT和MR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翼腭窝原发肿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翼腭窝原发肿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11例肿瘤均起源翼腭窝,通过其自然通道向邻近结构不同程度生长,其中神经鞘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纤维瘤3例、腺样囊性癌2例、黑色素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边界清楚,高分辨率CT(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T2WI呈高信号,2例神经纤维瘤信号均匀,呈均匀强化。3例神经鞘瘤可见囊性区,呈不均匀强化。血管纤维瘤边界较清楚,HRCT可见翼腭窝扩大,周边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及破坏。在MR T1WI呈等信号(与肌肉比较)2例,低信号1例;T2WI呈高信号,明显强化,1例瘤体可见散在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骨质呈虫蚀样破坏;在MR T1WI呈低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信号不均,瘤体内可见点、囊状更高信号,呈不均匀强化。黑色素瘤边界清楚,形态不规整,HRCT示翼腭窝扩大,前侧骨质受压移位、变薄,其余骨壁破坏,肿瘤突人邻近结构;MR T1WI呈稍高信号(与肌肉比较),T2WI呈高信号,见多发点或条状流空信号,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清楚显示翼腭窝周边骨质改变,MRI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两者结合能较准确地对神经源性肿瘤及血管纤维瘤作出定性诊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确定手术入路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组织学证实蝶窦内异位垂体腺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均经CT和MR检查.结果 8例垂体瘤均位于蝶窦,与鞍内垂体不相连;3例呈卵圆形,不规则形5例,病灶最大径20~46 mm,边界均较清楚.CT表现:与脑灰质比较,平扫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2例增强呈较均匀中度强化;病变周围的骨质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硬化,其中5例并可见局部侵蚀状破坏;鞍底骨质完整3例,骨质破坏5例.MRI表现:与邻近脑厌质比较,在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2WI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病变信号不均匀,内散在小泡状、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对应组织学上扩大的腺泡;增强后病变不均匀低中度强化,外观近似筛网状.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均为速升缓降璎.5例伴有空蝶鞍,5例包绕邻近海绵窦,与邻近颈内动脉分界不清,4例侵及斜坡.结论 T2WI小泡状、细条状高信号和增强后T1WI筛网状外观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CT和MRI联合使用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组织学证实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根据病变的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2种类型。CT表现:局限型25例,位于鼻腔前部23例,后部2例,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颊部皮肤23例;病灶密度均匀8例,不均匀17例,增强后低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中下鼻甲、鼻中隔轻微浸润性破坏2例。弥漫型10例,表现为鼻腔中线区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9例侵犯邻近鼻窦及面颊部软组织,6例蔓延到眼眶、颞下窝、翼腭窝,4例浸润颅底骨髓,3例破坏硬腭。MRI表现:T1WI低信号5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等信号3例;T2WI高信号6例,等信号2例;病变低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4例。3例沿翼腭窝神经周围蔓延。结论大多数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有特征影像学征象,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17.
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2种影像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窦骨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9例中发生于上颌窦5例,筛窦3例,蝶窦1例;原发7例,继发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骨化性纤维瘤各1例。CT表现:受累部位骨质破坏,伴有形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内散在数量及形态不一的肿瘤骨,呈棉絮状3例,象牙质状2例,放射状2例,棉絮状和放射状1例,放射状和象牙质状1例。3例增强后呈不均匀低至中度强化。MRI表现:病变与脑实质比较,在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WI表现为高信号4例、等信号3例,内部信号不均匀,散在数量不等、形态不一的极低信号影,对应CT所见的肿瘤骨,增强后可见中度到显著不均匀强化。MRI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及伴发的改变。病变侵犯眼眶5例,翼腭窝、颞下窝4例,颅底3例,广泛侵犯颅面部结构1例。结论CT是显示肿瘤骨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癌的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CT检查7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后轻度强化。MRI检查8例,信号明显不均,以正常肾皮质信号为基准,6例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低信号改变。2例呈T1WI、T2WI混杂高信号改变,其镜下表现为广泛出血坏死灶。结论:乳头状肾癌属少血供病变,CT强化表现配合MRI T2WI混杂低信号改变有助于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