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陵峰  高伟 《中国骨伤》2003,16(3):178-178
自 1 998年以来我们共收治儿童桡尺骨远端背侧移位骨折 2 0例 ,采用牵引折顶法整复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1 3例 ,女 7例 ;年龄 3~ 1 4岁 ;右侧 1 1例 ,左侧 9例 ;就诊时间 30min~ 4d ;损伤原因摔倒跌伤 1 5例 ,高处坠下 5例。X线片示 :桡尺骨远端骨折 ,远断端向背侧移位 ,骨折线呈横断或短斜形。2 治疗方法2 1 手法复位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 ,肘关节屈曲 90°,前臂旋前位 ,手掌向下。助手双手环握前臂上段 ,术者两拇指并列置于远断端背侧 ,其余四指置于其腕部 ,扣紧大小鱼际肌 ,先顺势拔…  相似文献   

2.
孙红旗 《中国骨伤》2000,13(12):717-717
关节僵硬是肱骨髁间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治疗颇为困难。笔者自 1986年 3月~ 1998年 2月采用尺骨鹰嘴悬吊牵引 ,手法复位 ,夹板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疗法治疗新鲜肱骨髁间骨折 2 1例 ,收到较好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 17~ 6 8岁 ;均为新鲜骨折。其中“T”型骨折 8例 ,“Y”型骨折 7例 ,粉碎型 5例。明显移位 16例 ,轻度移位 5例。2 治疗方法病人仰卧 ,臂丛麻醉。肩外展 70°,前臂中立位 ,二助手分别握住前臂及上臂作缓慢持续牵引 5分钟 ,同时术者两手掌在肘关节两侧抱髁向中心挤压。如…  相似文献   

3.
改良牵引法整复新鲜移位型科雷氏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龙辉  林宗汉 《中国骨伤》2001,14(5):305-305
笔者自 1992年 8月~ 1998年 10月采用“握持拇指大鱼际和示、中、环指牵引法”整复新鲜移位型科雷氏骨折 36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6 8例科雷氏骨折均为病程 4d内 ,未合并其它严重损伤的新鲜闭合性移位型骨折 ,其中男 2 0 6例 ,女 16 2例 ,年龄 10~ 92岁。骨折线未进入关节 ,骨折远段完整者 2 42例 ,骨折线进入关节或骨折粉碎者 12 6例。2 治疗方法血肿内麻醉后 ,患者仰卧或端坐 ,屈肘 90°,前臂旋前 ,掌心向下。一助手把住伤肢肘部或前臂近端 ,另一助手一手执握伤肢拇指及大鱼际部 ,另一手执握示、中、环三指。…  相似文献   

4.
尺骨上 1/ 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Molteggia)骨折 ,为上肢较复杂的损伤 ,治疗时不易整复及固定。作者 1992~ 1998年采用连贯手法与分段手法整复 ,配合夹板外固定、三期辨证用药、循序渐进功能锻炼等措施治疗孟氏骨折 38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38例中男 30例 ,女 8例 ;年龄 8~ 58岁。单纯型孟氏骨折 2 7例 ,合并复合性损伤 11例。伸直型2 5例 ,内收型 3例 ,屈曲型 6例 ,特殊型 4例。2 治疗方法2 1 整复 对临床较常见伸直型骨折整复 ,采用连贯手法即尺骨骨折、桡骨头脱位同时整复。应用此法时 ,务必先辨清骨折移位方向及脱…  相似文献   

5.
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Barton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义龙  钱淼忠  刘忠群 《中国骨伤》2000,13(10):628-628
我院于 1987年至 1997年间共收治Barton骨折 5 2例 ,采用手法整复后夹板外固定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5 2例中男 30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为 6 2岁 ,最小2 2岁 ,平均 44岁 ;背侧劈裂型 38例 ,掌侧劈裂型 14例 ,均伴有腕关节脱位。2 治疗方法2 1 整复 背侧劈裂型 :助手握持前臂上段 ,术者两手紧握患腕 ,双拇指用力按压于劈裂的骨块上 ,其余各指放在前臂远端掌侧 ,用力作对抗牵引 ,同时屈曲腕关节 ,此时可触及骨折复位的骨擦感 ,如此即可整复骨折及脱位。掌侧劈裂型 :整复时患者手掌朝上 ,助手握持…  相似文献   

6.
庞仲常 《中国骨伤》2000,13(9):568-569
笔者自 1982年以来在无麻醉下采用闭合整复杉木皮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92例 ,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92例中男 78例 ,女 14例 ;年龄 6~ 14岁 ;右侧 74例 ,左侧 18例 ;伤后至来诊时间 1~ 6天 ,平均 3天 ,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X线片示骨折向后及尺侧移位 84例 ,向后及桡侧移位 8例 ,均伸直型 ,断端均有不同程度重叠与成角。2 治疗方法2 1 整复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持握患肢上臂及前臂 ,顺势持续对抗拔伸牵引 ,术者位于患侧 ,两手环抱患肘部 ,待骨折断端牵开时 ,用力夹挤矫正重叠及侧方移位。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  相似文献   

7.
蔡水奇 《中国骨伤》2001,14(6):370-370
本院经多年临床摸索 ,根据桡骨上 1/ 3斜形骨折以背向背旋转移位为主的特点 ,运用旋转回绕为主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结合中药内服外敷 ,自 1993~ 1999年 ,治疗该类病人 16例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16例 ,均为新鲜闭合性桡骨上 1/ 3斜形单骨折 ,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7~ 6 2岁 ;骨折端移位特点均为背向背旋转移位 ,需行手法整复。2 治疗方法2 1 整复手法 患者坐位 ,患肩外展、肘屈 ,前臂中立位 ,两助手对抗牵引 ,先加重牵引力 ,使骨折段分开 ,嵌入的软组织自行解脱 ,然后放松牵引 ,在患者筋肉松驰的情况下 ,术者两手分别握住…  相似文献   

8.
周忠礼 《中国骨伤》2000,13(11):682-683
我们自 1991年 7月~ 1996年 8月用硬纸壳固定治疗小儿单纯肱骨髁上骨折 72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72例中男 5 1例 ,女 2 1例 ;年龄 2~ 13岁。左侧 38例 ,右侧 34例。伸直型 6 3例 (其中纯伸直型 2 2例 ,桡偏型 16例 ,尺偏型 2 5例 ) ,屈曲型 9例。伤后就诊时间半小时~ 12天。2 治疗方法2 1 伸直型 整复 :病员坐一方凳 ,下助手在前臂旋前位牵腕关节 ,上助手牵引上臂 ,术者两手在肘关节纠正侧方移位后 ,下助手在牵引的同时进行屈肘 90° ,同时术者两拇指顶住鹰嘴部 ,余指握持近折端 ,来纠正远折端的后方移位。徒手检…  相似文献   

9.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5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德君  胡艳清  胡艳彬 《中国骨伤》2000,13(10):617-617
我院自 1990年以来 ,收治 15 4例肱骨髁上骨折 ,能稳、准、巧复位 ,改进内侧压垫夹托板固定 4~ 6周 ,效果满意 ,肘内翻发生率低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15 4例 ,其中男 86例 ,女 6 8例 ;年龄 1~ 12岁 ;左侧5 8例 ,右侧 96例 ;伸直型 141例 ,屈曲型 13例 ;尺偏 10 5例 ,桡偏 2 8例 ,中立 2 1例 ;闭合 15 2例 ,开放 2例 ,伤后 1天就诊84例 ,3天 41例 ,5天 18例 ,14天 8例 ,二周以上 3例。2 治疗方法2 1 手法整复 患儿取仰卧或坐位 ,一助手握患儿上臂 ,另一助手握患儿前臂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置前臂中立或旋后位 ,肘部在伸直 1…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踝关节移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踝关节移位骨折患者132例,根据Weber-Danis分型。整复固定顺序为后踝、外踝、内踝、下胫腓联合。结果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8周。结论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的踝关节骨折,可获得稳定固定;早期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