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川芎嗪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川芎嗪的含量.结果:川芎嗪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于不同药物浓度2.5,5,10,25 mg·L-1时分别为0.360 8,0.388 1,0.444 6,0.385 9 h-1;不同pH值7.8,6.8,5.4时分别为0.466 4,0.413 9,0.270 5 h-1;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291 3,0.220 9,0.172 8,0.133 3 h-1.结论:药物浓度对Ka无影响;在pH 7.8~5.4范围内,随药液pH值的增大,药物的Ka显著增加;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川芎嗪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维胺酯在大鼠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模型,对维胺酯进行了大鼠小肠吸收动力学实验,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循环液中酚红和维胺酯的含量,计算吸收性能参数。结果不同剂量维胺酯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结扎与不结扎对吸收速率无明显影响;维胺酯在小肠各部位吸收速率常数Ka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结论维胺酯在大鼠各肠段均有吸收,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去甲斑蝥素理化性质及在体肠吸收动力学,为设计缓释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去甲斑蝥素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大鼠在体回流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分别测定酚红和去甲斑蝥素的含量,研究去甲斑蝥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小肠区段下的吸收。结果去甲斑蝥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1623,0.1260,0.0084,0.0035h-1;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不同药物浓度70、80、90μg·mL-1时分别为:0.0112,0.0056,0.0071h-1。结论不同的药物浓度对去甲斑蝥素在大鼠全肠道的吸收无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头孢唑肟致尿毒症透析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连翘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建立连翘苷大鼠小肠吸收模型,HPLC测定连翘苷的含量,分别进行大鼠小肠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3个肠段、不同浓度吸收特性研究,以及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吸收促进剂吐温-80对连翘苷吸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连翘苷浓度为10,20,40μg.mL-1 3个浓度时,吸收速度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通过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加入盐酸维拉帕米和吐温-80的小组与正常组相比,吸收速度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连翘苷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连翘苷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5.
利巴韦林大鼠肠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巴韦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应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考察其吸收动力学 ;采用HPLC法测定利巴韦林在大鼠体内肠吸收回流液中的药物浓度 ;采用UV法测定回流液中酚红浓度的变化。结果利巴韦林在小肠中上部吸收较好 ,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下降 ,吸收速率常数依次为 0 0 970 0、0 0 15 0 0、0 0 0 110、0 0 0 0 0 5h-1;回流液中吸收药物的量与利巴韦林的浓度成正比。结论利巴韦林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 ,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 ;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和小肠上部 ,结肠几乎无吸收 ;提示该药适合制成日服 2次的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6.
王亚男  甄毅岚  李晓亮  邵旭  董六一 《安徽医药》2013,17(10):1660-1663
目的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比较牡荆素及牡荆素鼠李糖苷的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并采用HPLC测定肠灌流液中牡荆素及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含量,计算其有效渗透系数。结果牡荆素及牡荆素鼠李糖苷浓度为80mg·L^-1时,同一时间点同一肠段牡荆素和牡荆素鼠李糖苷之间的有效渗透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牡荆素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有效渗透系数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牡荆素及牡荆素鼠李糖苷浓度为20、40、80、160mg·L^-1时,同一时间点同一浓度牡荆素和牡荆素鼠李糖苷之间的有效渗透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一时间点不同浓度牡荆素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有效渗透系数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牡荆素及牡荆素鼠李糖苷在肠吸收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段的吸收均较差,无特殊的吸收窗;不同浓度对牡荆素和牡荆素鼠李糖苷的吸收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杉碱甲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白敏  丁平田  谢俊霞  魏薇 《中南药学》2005,3(4):211-213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在大鼠小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方式对石杉碱甲进行了大鼠小肠及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石杉碱甲在大鼠体内肠吸收循环液中的药物浓度;采用UV法测定循环液中酚红浓度.结果石杉碱甲在小肠中吸收较好且没有特定吸收部位,各肠段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为0.001 0、0.000 9、0.001 1、0.000 9 h-1.结论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与小肠段相近,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24 h)缓释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克他利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以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从灌流速度、药物浓度和吸收部位3个方面对阿克他利肠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考察。结果不同灌流速度下的ka和Papp有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无显著性影响(P>0.05);小肠各段(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肠与结肠的ka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P<0.01),Pap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克他利在整个肠道吸收良好,但吸收窗主要在小肠,在结肠段的吸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栀子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栀子苷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的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栀子苷的含量.考察药物质量浓度、不同肠段对栀子苷吸收的影响.结果 栀子苷20~120 μg·ml<'-1>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Ka值分别为0.0240、0.0251、0.0234、0.0239 h<'-1>,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栀子苷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为被动扩散.栀子苷具广泛的吸收窗,可制成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10.
徐勤  ;刘布鸣  ;邓立东 《中国药房》2009,(21):1613-1615
目的:研究芒果苷大鼠在体肠道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模型,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肠循环液中芒果苷的浓度,研究不同芒果苷浓度、胆汁及吸收部位对芒果苷吸收参数的影响。结果:芒果苷在5.0~25.0μg.mL-1浓度范围内对小肠吸收速率常数(Ka)无影响;在12.5μg.mL-1浓度下对结扎胆管大鼠的小肠Ka有影响;各肠段的Ka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分别为0.164、0.132、0.125、0.107h-1。结论:芒果苷的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芒果苷在各肠段均有较好的吸收,胆汁使芒果苷在小肠的透过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1.
赵丽华  王玉鹏 《中国药房》2008,19(19):1469-1471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回流实验,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方面对辛伐他汀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辛伐他汀在大鼠肠道内无特定吸收部位,各肠段吸收速率常数按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顺序依次下降,分别为0.03365、0.03190、0.02942、0.02563h-1。辛伐他汀在1.0~20.0μg·mL-1浓度范围内药物吸收量呈线性关系;在pH5.0~7.4内药物吸收不受pH值影响。结论:辛伐他汀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适于制备日服1次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刘新民  靳隽  卢乙众  惠红岩 《中国药房》2012,(25):2333-2335
目的:体外研究药物转运体P糖蛋白(P-g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特异性抑制剂对沙奎那韦在大鼠肠道吸收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用乌拉坦麻醉后,分别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各8cm,制备离体肠外翻模型,检测不同肠段在P-gp抑制剂地高辛(10μmol.L-1)和维拉帕米(100μmol.L-1)、Mrp2抑制剂丙磺舒(600μmol.L-1)分别与沙奎那韦(12.5μg.mL-1)的混合Krebs-Ringer缓冲液(K-R液)中孵育5、10、20、30、45、60、90min后对沙奎那韦的累积吸收量;另设含沙奎那韦的K-R液为对照组。结果:沙奎那韦在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K-R液中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7.25±1.23)、(4.96±1.58)、(3.89±0.95)、(5.85±1.21)μg,吸收速率为十二指肠>结肠>空肠>回肠。维拉帕米((10.03±3.56)、(7.52±2.21)、(7.45±1.8)μg)和地高辛((8.76±2.25)、(5.98±1.89)、(6.04±1.92)μg)可显著提高沙奎那韦在结肠、空肠、回肠K-R液中的累积吸收量(P<0.05),对十二指肠无显著影响(P>0.05);丙磺舒对沙奎那韦在各肠段K-R液中的累积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P-gp可显著影响沙奎那韦的肠道吸收,Mrp2对沙奎那韦的肠道吸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溴吡斯的明在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不同浓度(25、50、100 mg.L-1)的溴吡斯的明在各肠段的吸收量,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考察P-糖蛋白抑制剂(环孢素和维拉帕米)对药物吸收的影响。结果在25、50、100 mg.L-1溴吡斯的明条件下,Ka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依次减小,不同浓度溴吡斯的明对同一肠段的Ka无显著影响(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间的Ka无显著差异(P>0.05),在50、100 mg.L-1溴吡斯的明条件下,结肠的Ka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随着溴吡斯的明浓度增加,各肠段Papp显著降低,不同肠段间的Papp有显著差异(P<0.05,P<0.01)。P-糖蛋白抑制剂对溴吡斯的明吸收无影响(P>0.05)。结论溴吡斯的明在十二指肠有较好吸收,在空肠和回肠有一定吸收,在结肠中吸收较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在体单向灌流法考察加巴喷丁的大鼠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加巴喷丁在小肠各段(十二指肠段、空肠段和回肠段)和结肠均有吸收.低、中浓度(1和10 mmol/L)时药物在小肠各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高浓度(50 mmol/L)时十二指肠段的吸收显著大于结肠段(P<0.05).加巴喷丁浓度对其在小肠各段的吸收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组小肠各段药物的Ka和Peff显著大于高浓度组(P<0.05),而药物浓度对结肠段的吸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醋氯芬酸(AC)的制备工艺,以及负载物(AC-MWCNTs-COOH)的肠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冷冻球磨法制备负载物,采用FIR、紫外光谱进行表征;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模型研究AC及负载物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采用HPLC法测定样品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结果:AC原料与负载物均随着药液中AC浓度上升,Ka呈线性增加;负载物的Ka均低于AC原料.AC原料在各个肠段的K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负载物在十二指肠的Ka大于空肠、回肠、结肠,后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负载物浓度为0.54 mg· ml-1时,各肠段的Ka依次为0.740 6、0.129 2、0.181 3、0.241 1μg·h-1·cm-2.结论:负载物具有缓释效果,在小肠内的Ka与原料相比发生改变;在小肠中均为被动扩散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奥硝唑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及奥硝唑两手性对映体在大鼠不同肠段吸收的差异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法,以HPLC手性色谱柱法测定奥硝唑在不同肠段的吸收量以及S-奥硝唑及R-奥硝唑的同一肠段肠吸收量,并分别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_(app)),同法考察了P-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和环孢素A)对奥硝唑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奥硝唑在不同肠段吸收均呈线性,符合零级药物吸收速率,吸收趋势为空肠>回肠>结肠。在空肠段两对映体以近于1∶1的比例同时吸收,吸收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供试液中奥硝唑质量浓度的上升,Ka呈线性增加(R~2>0.99),Paap基本保持不变,P-蛋白抑制剂对奥硝唑的肠吸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奥硝唑在不同肠段的吸收有差异,空肠部位是吸收的最佳部位(P<0.05),S-奥硝唑与R-奥硝唑在肠道中吸收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吸收以被动扩散机制为主,奥硝唑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盐酸度洛西汀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离体外翻肠囊法,以HPLC法测定不同浓度的盐酸度洛西汀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量,并分别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同法考察了P-糖蛋白抑制剂(维拉帕米和环孢素A)对盐酸度洛西汀肠道吸收的影响。结果药物浓度对大鼠各肠段ka没有明显影响;ka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依次减小,分别为(2.64±0.17)、(2.15±0.11)、(1.24±0.04)和(0.88±0.09)·h^-1,药物吸收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P。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结肠依次减小,分别为(5.59±1.69)×10^-5、(4.88±1.38)×10^-5、(3.08±1.05)和(2.66±0.70)×10^-5cm·8^-1;P-糖蛋白抑制剂对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盐酸度洛西汀吸收窗比较长,适合制成肠溶制剂,也提示可以制成在肠道中缓释的制剂。  相似文献   

18.
α-细辛醚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α-细辛醚的大鼠肠吸收机制。方法运用大鼠在体单向灌流法进行肠吸收实验,收集灌流流出液,测定其质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灌流液中α-细辛醚的含量,利用质量法计算动力学参数。结果α-细辛醚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速度对药物的Ka和Papp有显著影响(P<0.05),药物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Ka和Papp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α-细辛醚在整个肠道均有吸收,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9.
盐酸麻黄碱的大鼠肠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王柏 《药学进展》2010,34(7):319-323
目的:研究盐酸麻黄碱的肠吸收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HPLC法测定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含量,分别考察灌流速度、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不同肠段以及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肠吸收的影响。结果:灌流速度对盐酸麻黄碱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有极显著影响(P〈0.01);灌流液中盐酸麻黄碱质量浓度对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盐酸麻黄碱在小肠各肠段(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Ka和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Ka值显著大于在结肠处的值(P〈0.05),而各肠段的Papp无显著性差异(P〉0.05),P-糖蛋白抑制剂对盐酸麻黄碱在各肠段的Ka和Papp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盐酸麻黄碱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不存在饱和吸收;其在全肠道吸收较好,吸收窗主要在小肠,且小肠内无明显的特定吸收部位;盐酸麻黄碱可能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