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真核载体PcDNA3.l-MxA体外抗HBV的作用,为研究MxA基因(myxovirus-resistant A)治疗慢性HBV感染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成功的重组真核载体PcDNA3.l-MxA转染入HepG 2.2.15.将HepG 2.2.15分为实验组(转染PcDNA3.1-MxA的HepG 2.2.15)和对照组(转染PcDNA3.1的HepG 2.2.15),应用RT-PCR方法检测两组HepG2.2.15内MxAmRNA(P<0.01),并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HepG2.2.15内HBsAg、HBeAg的水平.结果:RT-PCR扩增结果显示实验组的MxAmRN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实验组HBsAg、HBeA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转染重组真核载体PcDNA3.l-MxA HepG2.2.15内MxA蛋白明显抑制了HBV DNA的复制及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xA蛋白体内抗病毒作用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重组腺病毒,为HBV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种高效率、便捷的实验手段。方法:将HBV1.3倍体的片段构建到pAdTrack-TO4穿梭载体上,再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PmeⅠ线性化后转入含有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的BJ5183感受态中进行重组并鉴定。鉴定正确后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Ⅰ线性化后转染入HEK-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获取HBV1.3倍体的重组腺病毒(Ad-HBV1.3)。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感染效率的检测;用ELISA、Western blot方法在蛋白水平检测HBV蛋白表达情况;小鼠尾静脉注射HBV1.3倍体的重组腺病毒,检测经腺病毒感染后的小鼠体内HBV表达情况。结果:在Ad-HBV1.3腺病毒感染后,细胞的感染效率可达到95%以上;ELISA实验检测实验组乙型肝炎s蛋白(hepatitis B virus S protein,HBs)、乙型肝炎e蛋白(hepatitis B virus E protein,HBe)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感染Ad-HBV1.3腺病毒后可有高水平的HBs表达;动物实验显示小鼠在注射Ad-HBV1.3腺病毒后体内HBs在第3天即可开始表达,5 d达到峰值,7 d后逐渐下降。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可表达HBV的重组腺病毒,其感染效率可高达95%,为HBV相关研究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3.
齐晓娅  钟珊  王晴  白瑞雪  陈曜 《重庆医学》2021,50(14):2346-2351
目的 探讨6-甲基香豆素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录和复制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6-甲基香豆素在HepG2.2.15和HepG2-NTCP细胞中的细胞毒性.使用含0.1%DMSO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6-甲基香豆素(5、10、20μmol/L)及恩替卡韦(25 nmol/L,阳性对照)处理HepG2.2.15和HepG2-NTCP细胞6 d.RT-qPCR检测细胞中HBV DNA和HBV RNA的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雄性HBV转基因小鼠每2天腹腔注射含0.1%DMSO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6-甲基香豆素(5 mg/kg)和恩替卡韦(0.02 mg/kg,阳性对照)1次,每6天采血及称重1次.药物处理24 d后,处死小鼠并解剖取肝脏.RT-qPCR检测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中HBV DNA水平及肝脏组织中HBV RNA水平,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6-甲基香豆素可以呈浓度依赖性的降低HepG2.2.15和HepG2-NTCP细胞中HBV DNA和HBV RNA及细胞分泌的HBsAg和HBeAg水平(P<0.05).6-甲基香豆素在不影响小鼠体重及AST、ALT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水平及小鼠肝脏组织中HBV DNA和HBV RNA水平(P<0.05).结论 在HepG2.2.15细胞、HepG2-NTCP细胞和HBV转基因小鼠模型中6-甲基香豆素均具有较强的抑制HBV转录和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淋巴细胞表型特点及干扰素α对其病毒学指标和免疫细胞表型的影响。 方法选取HBV 转基因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采用ELISA检测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sAg和HBcAb水平及两组小鼠血 清IL-21及IL-6水平,分离肝、脾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和CD19+B细胞频数;给予9只HBV转基因小鼠 重组鼠源性干扰素α(rmIFN-α)皮下注射,同时9只HBV转基因小鼠相应注射PBS,观察其血清HBsAg、HBV DNA、IL-6、IL-21 水平的变化以及外周血CD4+T和CD19+B细胞频数变化。结果HBV转基因小鼠的血清HBsAg水平较高并能检测到HBcAb, 其血清IL-21及IL-6水平较WT小鼠显著升高(P<0.05);HBV转基因小鼠外周血、肝脏以及脾脏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频数较 WT小鼠均明显低下(P<0.05),但其肝脏CD19+B细胞频数明显高于WT小鼠(P<0.05);HBV转基因小鼠肝内CD4+T细胞频数 与血清HBsAg水平呈负相关,而肝内CD19+B细胞频数与血清HBcAb水平呈正相关;rmIFN-α处理可显著提高HBV 转基因小 鼠外周血CD4+T和CD19+B细胞频数以及血清IL-6水平(P<0.05)。结论HBV转基因小鼠体内淋巴细胞亚群频数异常,外源性 干扰素α可通过调节淋巴细胞亚群频数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shRNA表达质粒对转基因小鼠HBV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shRNA表达质粒对转基因小鼠HBV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质粒DNA采用Hydrodynamic技术注入HBV转基因小鼠体内,观察血清ALT和AST水平、血清HBsAg和肝组织HBcAg表达和HBVmRNA的变化。结果在注射质粒后,ALT和AST呈一过性升高,3天后降至正常;血清HBsAg和肝细胞内HBcAg表达减少,蛋白抑制至少持续14天;质粒注射后第5天,实验组肝脏HBVmRNA与注射前相比明显减少,而对照组HBVmRNA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shRNA表达质粒对HBV转基因小鼠HBV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窝蛋白-1(Caveolin-1)的表达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以及相关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HBV相关HCC中Caveolin-1表达量。构建Caveolin-1重组质粒,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了重组质粒的HepG2.2.15细胞中Caveolin-1表达量,并用ELISA法检测转染后培养上清中的HBsAg。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aveolin-1在95%HBV相关HCC组织中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Caveolin-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在HepG2.2.15中成功表达。ELISA检测发现用Caveolin-1重组质粒转染HBV感染稳定模型HepG2.2.15细胞48、72 h后,细胞培养上清中的HBsAg浓度相对未转染细胞分别下降了46.2%和48.8%(P<0.05)。重组质粒转染HBV感染急性细胞模型48、72 h后,HBsAg浓度相对未转染细胞分别下降了41%和50%(P<0.05)。结论 Caveolin-1在HBV相关HCC中呈低表达,Caveolin-1的高表达抑制了HBV HBsAg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人GM—CSF基囤转移表达及对HBV复制的影响,将携带人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22.15HepG2细胞,观察了GM—CSF基因转染前后2.2.15 HepG2细胞上清中HBV—M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人脐带血干细胞研究制备HBV感染人鼠嵌合小鼠模型。方法将人脐血干细胞,经尾静脉分两次注射到裸鼠体内。分别于第7,14,21天取肝组织,进行AF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人肝细胞在裸鼠体内嵌合生长情况,并进行乙肝病毒感染实验,定量检测感染后小鼠血清中AFP、ALB。结果实验组小鼠在第7、14、21天肝脏内AFP持续阳性表达,AFP表达于细胞质内。HBV感染后小鼠肝脏HBsAg组化显示密集成片的阳性细胞。实验组和对照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人脐血干细胞移植裸鼠肝脏内可以存活并分化成人肝细胞形成嵌合鼠,并能被HBV感染。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利用重组8型腺相关病毒介导1.3拷贝HBV基因组(1.3HBV,ayw亚型)在树鼩肝脏表达,建立HBV急性感染树鼩模型。 方法 通过大腿内侧静脉注射将携带有1.3 HBV的重组8型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8,rAAV8-1.3HBV)导入树鼩肝脏,通过ELISA检测树鼩血清中HBsAg、HBeAg、HBsAb、HBeAb、HBcAb,荧光定量PCR检测树鼩肝脏和血清中HBV DN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ALT水平,并观察感染后肝脏的病变情况。结果 HBV感染主要血清标志物1-2周内均检测阳性;30天后肝组织仍可检测到病毒抗原阳性细胞;55天时肝组织HBV DNA拷贝数仍可达到104 -105 ;树鼩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持续一个月高于正常组;肝组织炎细胞略增多,血清ALT水平持续升高。 结论 rAAV8所携带的HBV基因组高效专一导入树鼩肝细胞并复制表达,成功建立HBV急性感染树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rAAV8树鼩慢性感染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S区和C区为靶位,观察小干扰RNA(siRNA)在小鼠体内抗HBV的作用.方法:以流体动力学法建立HBV感染的动物模型,将pcDNA3.1-HBV和细胞体外实验证明有效的S区和C区siRNA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A)检测小鼠血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用定量PCR法(FQ-PCR)检测血清HBV DNA,用RT-PCR法检测HBV S-mRNA和C-mRNA. 结果:在小鼠体内,和无关siRNA相比,S区和C区siRNA均能有效抑制血清中HBsAg的分泌(第1天的抑制率分别为96%和90%),降低HBV DNA的滴度(第1天分别减少47%和71%),HBV S-mRNA和C-mRNA的条带灰度明显减少,干扰效果至少持续3 d. 结论:在小鼠体内靶向HBV S区和C区的siRNA均能有效特异抑制HBV.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肝各血清学模式中发生癌变的风险。方法 :应用 EL ISA法对 5 6 0例 AFP介于 2 0 ng/ml~4 0 0 ng/m l的乙型肝炎患者及 5 3例有乙肝感染史的肝细胞癌患者 (AFP:4 2 0 ng/ml~ 10 92 ng/ml)进行了乙肝血清学指标测定。结果 :乙肝血清学指标各模式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5 6 0例乙肝患者中 M1[HBs Ag(+)、HBe Ag(+)、HBc Ag(+) ]模式占 2 4 .1% ,M2 [HBs Ag(+)、HBe Ab(+)、HBc Ab(+) ]模式占 4 6 .4 % ,M3[HBs Ab(+)、HBe Ab(+)、HBc Ab(+) ]模式占 7.0 % ,M4 [HBe Ab(+)、HBc Ab(+) ]模式占 2 2 .3% ;5 3例肝细胞癌患者中 M1[HBs Ag(+)、HBe Ag(+)、HBc Ab(+) ]模式占 2 2 .6 % ,M2 [HBs Ag(+)、HBe Ab (+)、HBc Ab(+) ]模式占 4 1.5 % ,M3[HBs Ab(+)、HBe Ab(+)、HBc Ab(+) ]模式占 9.4 % ,M4 [HBe Ab(+)、HBc Ab(+) ]模式占 2 6 .4 %。结论 :乙肝各种模式 AFP的增高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HBV前S1蛋白(PreSl-Ag)的水平,分析与HBVDNA复制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usA)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l-Ag和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同时用RealTimePCR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407例HBV感染者HBeAg(+)的大三阳模式135例血清中,HBV—DNA、PreSl-Ag阳性率分别为87.4%和81.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7例HBeAg(-)的小三阳模式血清中,HBV—DNA.PreSl-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4%和69.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66例HBV—DNA阳性患者血清中,PreSl-Ag阳性和HBe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4.4%、60.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reSl-Ag与HBV—DNA检测结果-致性较好,较HBeAg能更灵敏地反映体内HBV的复制状况,可与HBV—DNA互相补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HBV感染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与HBV-M检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标志物的乙型肝炎(乙肝)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乙肝患血清HBVDNA,用ELISA方法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即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212例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也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158例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标本,HBVDNA62例阳性,阳性率为39.2%,HBsAg,HBcAb阳性标本55例。其中30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54.5%; 三抗体HBsAb,HBeAb,HBcAb阳性标本40例,其中5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12.5%。结论:PCR方法更灵敏。只有检测HBVDNA才能确证HBV的真实感染和得制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不同乙肝检测模式中Pre-S_1抗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乙肝检测模式中P re-S1抗原的检测情况分析,了解P re-S1抗原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EL ISA法对300份乙肝阳性血清进行P re-S1抗原检测。结果;P re-S1抗原检测在HB sA g(+)、HB eA g(+)、HB cA b(+)模式的阳性率为86%,在HB sA g(+)、HB eA b(+),HB cA b(+)模式的阳性率为40%,在HB sA g(+)、HB cA b(+)模式中阳性率为25%,而在HB eA b(+)、HB cA b(+)模式中,HB sA b(+)、HB eA b(+)、HB cA b(+)模式中,HB sA b(+)、HB cA b(+)模式中及HB cA b(+)模式中阳性率都为0。结论:P re-S1抗原测定可作为检验乙肝病毒存在和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延边地区706名农民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延边地区706名农民的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为48.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37.3%和13.7%.男、女间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核心抗体阳性率在15~24岁组达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下降趋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和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中34%e抗原阳性,这部分人群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相似文献   

16.
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Q-PCR技术对1562例乙型肝炎阳性血清标本和无症状健康者血清进行HBV-DNA检测并对不同血清型的HBV-DNA进行比较。结果:经FQ-PCR检测,380例HBsAg(+)、HBeAg(+)、HBcAb(+)其HBV-DNA阳性率100%;246例HBsAg(+)、HBe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88.6%;210例HBsAg(+)、HBeAg(+)其HBV-DNA阳性率98.1%;190例HBsAg(+)、HBcAb(+)其HBV-DNA阳性率69.5%;146例HBsAb(+)、HBe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22.6%;66例HBsAb(+)其HBV-DNA阳性率6.1%;20例HBsAb(+)、HBcAb(+)其HBV-DNA阳性率60.0%;18例HBsAb(+)、HBeAb(+)其HBV-DNA阳性率55.5%;286例“两对半”五项全阴性的病例中有4例HBV-DNA阳性,其阳性率为1.4%。结论:血清中HBV-DNA水平反映了体内HBV是否复制及复制的程度,定量PCR是鉴别HBV感染各期有价值的工具,是评价传染性的可靠方法。定量PCR测定灵敏度高,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PreS2 基因特异性反义寡核苷酸 (asON)对转基因细胞HepG2 .2 .15表面的人类白细胞I类抗原 (HLA I)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互补于HBVPreS2 翻译起始区的反义寡核苷酸即序列I ,并设非互补序列作对照即序列II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asON对HepG2 .2 .15表面表达的HLA I类抗原的影响 ,用ELISA法动态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变化 ,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asON对宿主细胞自身分泌蛋白 血清铁蛋白的影响。结果 :HepG2 .2 .15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表达降低 ,用药组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asON能够抑制HBV表达HBsAg和HBeAg ,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 6 6 %和 91% ,而序列II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均为 11%。asON对宿主细胞自身分泌蛋白无影响 ,即对宿主细胞无毒性作用。结论 :asON以序列特异性方式抑制HBV基因表达而对宿主细胞无毒性作用 ,HLA I类抗原表达降低 ,这对减轻过度炎症反应 ,阻止慢性肝炎至重症肝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G(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并探讨其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克隆APOBEC3G基因编码区片段,构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A3G转染HepG2.2.15细胞,分别于转染后第24、48、72 h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HBx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表达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pcDNA3.1-A3G真核表达载体中APOBEC3G编码区序列存在1处碱基同义突变;HepG2.2.15细胞经APOBEC3G蛋白干扰后,HBx、HBsAg和HBeAg表达量逐渐降低,于72h表达量显著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APOBEC3G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3G;APOBEC3G在体外可以抑制HBV复制,为深入研究APOBEC3G作为抗HBV药物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王瑜  王志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9):1095-109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DNA与病毒免疫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对568份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HBV免疫标志物。结果:HBsAg、HBeAg和HBcAb阳性组HBV-DNA阳性率约为98.9%;HBsAg、HBcAb和HBeAb阳性组HBV-DNA阳性率约为65.4%;HBsAb、HBcAb和HBeAb阳性组HBV-DNA阳性率约为13.9%;三组间HBV-DNA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1)。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最高,达92.0%;HBsAg与HBV-DNA的符合率最高,为77.6%。结论:检测HBV-DNA含量结合血清病毒标志物对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血清中HBV DNA的拷贝数,探讨其在相应患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统计HBsAg与HbsAb双阳性的血清学模式分布;荧光定量PCR检测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标本的HBV DNA病毒载量;在96例共存模式中,按S/CO比值高低将其分为A、B、C、D 4组,计算各组的HBV DNA阳性率。结果在所有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中,HBsAg、HBsAb、HBeAg、HBcAb阳性模式比例最高,为53.1%(51/96);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模式所占比例为35.4%(34/96)。HBeAg阳性组的HBV DNA阳性率为86%;HBeAg阴性组HBV DNA阳性率为53.1%,两组差异显著(P<0.05)。HBV DNA阳性样本中,HBeAg阳性组的平均病毒载量对数值高于HBeAg阴性组(5.08±1.12/ml vs 4.43±1.15/ml,P<0.05)。在共存模式中,以C组(HBsAg≥2,HBsAb 1.0~1.9)HBV DNA阳性率最高,达61.5%(59/9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对于HBsAg与HBsAb共存模式的血清样品,可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来确定体内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和载量高低,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改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