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勇  肖耀广  王贺 《中国骨伤》2018,31(10):949-952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行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3年7月至2017年3月,采用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2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46~61(51.6±6.8)岁。Wagner分级:3级5例,4级15例。手术前后观察并记录截肢平面、溃疡愈合情况、创面愈合时间、VAS疼痛评分、患足皮温,CTA观察血管再通及血管网重建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时间12~58个月,平均22.4个月,所有患者足部溃疡顺利愈合,时间6~18(13.2±3.7)周,坏死及截肢平面没有上移,患足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由术前的5.6±0.8降低至术后1年的0.9±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5,P0.05);患足皮温由治疗前的(27.9±1.1)℃提高至术后1年的(30.9±1.1)℃(t=-5.98,P0.05)。CTA可见术前闭塞的血管再通,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足部血管网重建。结论:Ilizarov胫骨横向搬移术能促进足部血管的再生、微血管网的再通或重建,从而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溃疡的愈合,适合以微血管病变为主的糖尿病足患者。对于主干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应当慎重或配合介入等血管再通技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重建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采用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重建术治疗的8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33例;年龄39~95 (68.9±11.3)岁;按照Wagner分级,2级2例,3级35例,4级50例;糖尿病病程10~16(13.0±2.2)年;糖尿病足病程21~48(34.2±8.6)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患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19(12.6±2.8)个月。骨搬运期间,2例发生钉道皮下组织液化、渗液,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结痂。经骨搬运术治疗后,1例患者因感染较重行踝关节线上5 cm截肢;1例患者创面愈合后1年时,患足再次破溃,在同一部位再次行骨搬运,术后8周创面完全愈合。87例患者创面愈合时间3~24(11.9±3.8)周。术后3个月足部皮温(31.70±0.32)℃较术目前(28.90±0.91)℃增高(t=5.72 P=0.006);术后 3 个月 VAS 评分(2.20±0.13)分较术前(7.80±0.72)分降低(t=25.38,P=0.000);术后3个月ABI 0.98±0.24较术前0.48±0.30明显改善(t=14.68,P=0.000)。结论: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重建患肢小腿以下微血管网,促进周围血管恢复,从而促进患足创面愈合,减少或避免截肢。同时,改良截骨法创面更小,手术操作更简便,是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市隆福医院收治的150例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创面愈合率,比较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创面面积、踝肱指数(ABI)及创面(W)、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治疗Wagner 2~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Wagner 2~4级糖尿病足患者共1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技术进行治疗。于术后6个月观察并记录12例患者的VAS评分、患足皮温、10g尼龙线检查数值、踝肱指数、双下肢CTA(下肢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及创面愈合情况。于术后同时进行不良反应评价,以感染、切口皮肤坏死情况、外固定架松动、溃疡复发情况来判断并发症情况。结果 12例患者的足部溃疡均完全愈合,无截肢病例。骨搬运开始后7天,患足溃疡创面逐渐出现新鲜肉芽,1个月后可观察到创面面积逐渐减小。12例患足溃疡创面愈合时间14~19周,平均(15.93±1.12)周。术后患者下肢均行CTA检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逐渐开放,搬运窗周围的侧支动脉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足背动脉显著增粗且清晰可见。12例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且治疗后的踝肱指数、10g尼龙线检查数值及患足皮温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0.05)。结论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微循环再生术治疗糖尿病足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操作简便,但本研究纳入病例数量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增加研究病例样本数量来证明此技术的有效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颗粒联合Ilizarov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2月—2020年3月在日照市中医医院骨科住院的58例糖尿病足患者,均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30例,对照组28例。两组术后常规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中药组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活血通脉颗粒,对照组术后单纯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踝肱指数、患足皮肤温度、10 g尼龙丝检查评分以及患者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7.8±1.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的疼痛VAS评分、踝肱指数、患足皮肤温度、10 g尼龙丝检查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组间比较,中药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溃疡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通脉颗粒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足疼痛,改善患肢微循环和皮肤感觉,促进溃疡创面愈合,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6月,采用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9例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男性患者;年龄63~82岁,平均74.2岁。ASO病程1.5~22.0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为单侧髂动脉严重闭塞,左侧5例、右侧4例;合并股浅和/或膝下动脉病变7例。单纯ASO 7例,合并糖尿病足2例(Wagner分级均为4级);ASO Fontaine分期均为Ⅳ期。术前均有静息痛,踝肱指数为0.24±0.12。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中7例采用人工血管、2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术后第8天开始向外骨搬移,每天延长1 mm,每6小时1次,2~3周后再向内搬移,整个疗程共10~14周。结果 1例胫骨横向骨搬移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针道口无明显并发症;其余患者无切口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移后足部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快,2~3周后创面明显缩小。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2个月踝肱指数为0.67±0.09,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0,P=0.032)。患足溃疡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6.7~9.4周,平均7.7周。随访期间彩超或CT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术后12~14周去除外固定延长器。1例术后14个月因突发心肌梗死死亡,无切口淋巴漏。术后1年股-股动脉旁路通畅率达100%。术后4~6个月胫骨横向骨搬移段均与胫骨愈合。末次随访时显效率达100%。结论股-股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治疗下肢ASO或合并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4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糖尿病足患者45例,其中,23例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VSD组),22例单纯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非VSD组);对比两种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c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nger 3~5级难治性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018年1月,采用VSD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21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难治性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55~88岁,平均65岁。糖尿病病程8~15年,平均12.2年;糖尿病足病程7~84 d,平均35.3 d。术前糖尿病足溃疡范围为2 cm×2 cm~8 cm×5 cm。按Wanger分级:3级8例,4级11例,5级2例。5例行下肢血管造影、16例行下肢血管CT造影,均提示膝以下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未完全堵塞。患足皮温(29.28±0.77)℃,C反应蛋白(38.03±31.23)mg/L,白细胞计数(9.44±2.21)×10~9/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8±1.5)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为(54.3±10.3)分。结果术后2例Wanger 4级并有吸烟史患者治疗失败,分别于术后30 d及45 d行大截肢(踝关节以上截肢);1例Wanger 5级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后60 d突发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余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40~62 d,平均46 d拆除外固定支架。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50~120 d,平均62.5 d。18例患足疼痛均明显缓解,均未见原位及其他部位溃疡复发。术后均未出现胫骨骨折及小腿皮肤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溃疡愈合后患足皮温为(30.86±0.80)℃,C反应蛋白为(22.90±18.42)mg/L,VAS评分为(2.4±1.2)分,Barthel指数为(7 7. 3±4. 6)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白细胞计数为(8.91±1.72)×10~9/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0,P=0.291)。结论 VSD联合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可有效促进Wanger 3~5级糖尿病足创面愈合,但吸烟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及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者存在失败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2月,采用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41~76岁,平均(58.4±5.32)岁。右侧9例,左侧15例。糖尿病足患者Wagner 3级19例,Wagner 4级5例。手术前后测量患肢皮温,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量踝肱指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32个月,平均16.5个月。患足均获保肢并愈合,术后患足皮温为(34.21±1.32)℃,与术前(31.34±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足VAS评分(0.46±1.13)分,与术前(4.41±3.0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踝肱指数(0.91±0.18),与术前(0.5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胫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37.12±4.21)cm/s,与术前(28.84±3.27)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izarov横向骨搬移术对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操作简单,改善循环及保肢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诊断为糖尿病足的患者21例,男性8例,女性13例,左足12例,右足9例,年龄为51~60岁,平均年龄(55.3±2.3)岁,糖尿病足年程0.5~1.9年,平均(1.6±0.8)年;Wagner分级:3级16例,4级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予以控制血糖、抗感染、控制心衰等合并症、创面换药等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均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进行治疗,术后第5天开始牵拉搬运胫骨截骨块(1 mm/d),14 d后逆向搬运;总搬运时间28~35 d。结果术后随访中1例伤口感染加重采取截肢术,剩余20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2±1.02)个月;术后溃疡愈合率95.2%(20/21),愈合时间平均(19.3±2.5)周;术后2个月随访,患者动脉血管造影显示下肢表浅动脉较前有所增粗,侧支循环增多;所有患者术后患肢疼痛、麻木症状均消失。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有效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治愈率,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5月至2017年8月,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16例(16足)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9例(9足),女7例(7足);年龄22~48(32.0±3.4)岁,病程6~60(28±20)个月。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及跟骨外翻角的变化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的评价。结果: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5(18.4±3.5)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生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内固定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患者足部内侧疼痛消失,运动能力得到恢复。术前负重足侧位X线片足弓高度、跟骨倾斜角、距骨第1跖骨角(21.51±1.20)°、(10.71±1.52)°、(15.61±1.41)°与术后12个月(31.01±1.62)°、(22.12±2.11)°、(5.10±1.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重足正位X线片示距舟覆盖角、距骨第1跖骨角(36.12±2.21)°、(13.41±1.51)°与术后12个月(22.12±2.61)°、(4.30±0.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负重跟骨轴位X线片示跟骨外翻角(10.80±1.21)°与术后12个月(3.92±1.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0.56)vs (6.21±2.31),t=2.64,P0.05];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87.1±4.7较术前51.2±5.6明显提高(t=3.43,P0.05),其中优12例,良3例,差1例。结论:采用骨与软组织联合手术即腓肠肌松解术、跟骨內移截骨、副舟骨切除胫后肌腱止点重建术治疗伴有痛性副舟骨的柔软性平足症的患者能够明显缓解足部疼痛,改善足部外观,提高患者足部功能,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治疗的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61例,其中男17例,女44例;年龄60~83(67.87±6.45)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下肢力线比率(weight bearing line,WBL),股胫角(femora-tibial angle,FTA)评估下肢力线情况;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9(14.27±4.69)个月;下肢力线比率由术前的(14.79±5.61)%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59.33±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4,P0.05);股胫角由术前的(182.14±2.19)°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171.54±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7,P0.05)。VAS评分由术前的6.14±2.21分别降至术后1、3、12个月的3.64±0.92、2.02±0.63、0.9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8.24,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49.66±13.79分别提高至术后1、3、12个月的58.39±9.26、71.82±6.06、82.7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45,P0.001)。3例患者术中出现对侧骨皮质断裂,调整力线后固定,术后12个月截骨区愈合良好;4例手术切口愈合缓慢,分别在术后3~4周愈合。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联合关节镜可以有效调整老年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罗杨  齐玮  魏民 《中国骨伤》2021,34(5):448-451
目的: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肌腱镜治疗痛性副舟骨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19例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痛性副舟骨患者,男13例,女6例;年龄14~58(25.9±10.9)岁;均为单侧发病。出现疼痛至入院时间6~60个月。所有患者给予副舟骨切除联合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并应用肌腱镜技术探查胫后肌腱。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的中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均获随访,时间12~73(35.0±20.9)个月。VAS 术前(6.33±1.95)分,末次随访(0.20±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0,_P0.01);AOFAS 评分术前(60.27±21.51)分,末次随访(95.53±5.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1,P0.01)结论:改良Kidner手术联合肌腱镜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副舟骨疼痛症状,提高患足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患者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21—68岁,平均(46.80±2.83)岁。术后观察并发症的情况,踝关节活动范围和末次随访患足连续的足跟抬起和单腿跳的个数。跟腱功能恢复情况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一后足评分(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1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5个月(12—18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无伤口感染、跟腱再断裂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足踝关节活动范围(54.5±6.3)°,与健足(56.8±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9,P=0.336);患足可进行10个连续的足跟抬起和单腿跳。术前AOFAS评分(67.3±7.6),与术后(95.5±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7,P-0.000),患足功能评分95.5±7.6,与健足98.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1,P=0.349)。跟腱功能恢复情况:优9例,良1例。结论:锚钉联合腓骨短肌腱加强跖肌腱覆盖治疗激素性跟腱断裂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可靠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VSD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1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磊  赵光彩 《中国骨伤》2019,32(6):574-577
目的:探讨VSD负压吸引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糖尿病足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9~71岁,平均57.4岁;溃疡创面形成时间1~24个月;足背部7例,足趾区5例;溃疡创面面积3 cm×5 cm~7 cm×10 cm。均采用清创VSD负压吸引、中药洗剂冲洗,皮瓣修复治疗,观察皮瓣存活情况、外形、感觉恢复程度。结果:12例患者术后移植皮瓣全部成活,创面修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随访6~18个月,12例皮瓣存活良好,皮瓣质地柔软,弹性良好,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结论:糖尿病足溃疡清创后VSD负压引流联合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中胫骨冠状面弯曲对胫骨假体对线的影响.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前摄下肢全长X线片并测量胫骨冠状面弯曲角度(tibial bowing angle,TBA),TB...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外侧足趾旋转Weil截骨治疗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3月至2021年8月接受第1跖趾关节融合结合旋转Weil截骨治疗的重度跖内收型拇外翻患者37例(69足),男8例(11足),女29例(58足);年龄67~83(70.03±2.87)岁;左侧3例,右侧2例,双侧3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缓解程度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urgery,AOFAS)前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并测量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的变化情况。结果:37例(69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 (22.8±0.6)个月。术后7~10(8.00±1.21)周第1跖趾关节处达到骨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发生。术前HVA (44.30±2.84)°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方式。方法: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患者175例,男112例,女63例;年龄60~83岁,平均71.3岁。其中采用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89例,男62例,女27例;年龄(71.8±6.4)岁。采用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70.3±6.7)岁。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消肿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2个月患肢AOFA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与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的术前消肿治疗时间分别为(5.6±1.3)d、(9.7±2.1)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4.2±1.4)个月、(5.4±1.9)个月;术后并发症发生分别为3例、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治疗组AOFAS评分为89.0±9.7,胫骨远端内侧小切口经皮LCP治疗组87.9±9.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前减张切口结合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远端骨折,有利于骨折愈合,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手风琴技术用于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患者22例,男19例,女3例;年龄23~60岁,平均44.04岁;骨搬移前骨缺损长度5~11 cm,平均7.68 cm;14例交通事故,3例摔伤,4例砸伤,1例高处跌落;左侧6例、右侧16例。分成两组,手风琴组搬移结束后实施手风琴技术11例,对照组搬移结束后外架锁定等待矿化11例。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7.9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的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愈合时间、愈合指数等指标,并采用Paley等方法评价骨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X线评价均达到骨性愈合;手风琴组:骨愈合时间(365±91)d,愈合指数(46.2±3.5)d/cm;对照组:愈合时间(435±108)d,愈合指数(57.8±3.5)d/cm;两组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8:P=0.115);两组骨愈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0)。末次随访时依据Paley评价标准评价疗效:实验组优9例,良2例;对照组优8例,良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9,P=0.619)。并发症:钉道感染:手风琴组9例,对照组10例;局部牵拉痛:手风琴组2例,对照组1例;轴向偏移10°:手风琴组4例,对照组3例;骨缺损汇合端对位差:手风琴组3例;对照组2例;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时加用"手风琴技术"操作后可缩短治疗时间和矿化时间,提高愈合指数。  相似文献   

20.
罗杨  魏民 《中国骨伤》2022,35(6):555-55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通道双线技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22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男14例,女8例;年龄26~45(34.8±5.9)岁;手术时间为受伤后5~15(11.2±4.1) d。所有患者给予关节镜下骨块复位和单通道双线技术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评分和抽屉试验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75(34.6±13.0)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30.80±9.55)分,末次随访(89.60±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7,P<0.01);IKDC 2000术前(24.60±7.21)分,末次随访(80.00±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1,P<0.01)。1例患者抽屉试验为弱阳性。结论:单通道双线技术可实现对髁间棘撕脱骨块的有效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髁间棘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