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1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1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方法: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与免疫组化研究,并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3例交界性胃肠道间质瘤2例复发,1例良性胃肠道间质瘤3年内死于肿瘤,4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半年到3年内死亡,其余均健在,肿瘤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组织呈结节状、分叶状、多发性,肿瘤细胞以梭形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免疫组化标记物CD117、CD34。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肿瘤,熟悉该肿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对避免误诊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对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行CD34、CD117、Desmin、SMA、S-100、NSE等标记和分类,研究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结果:13例胃间叶源性肿瘤中,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3例神经鞘瘤,1例难以分类。结论:胃间叶源性肿瘤中以GIST最为多见,神经源性肿瘤次之,而真正的平滑肌(肉)瘤非常少见,采用联合标记物检测,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68例胃肠道及腹腔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良恶性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117和CD34等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P法对发生于胃肠道、腹腔内的间叶源性肿瘤进行研究,确诊68例间质瘤.对其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按肿瘤发病部位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和胃肠道外GIST型组.GIST组5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2.6%,CD34的阳性表达率为77.8%;胃肠道外GIST型组14例CD117阳性表达率为85.7%,CD34阳性表达率为71.4%;Actin与S-100阳性瘤细胞大部分为散在或小灶状分布,Dcsmin均为阴性表达.结论 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确诊间质瘤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间质瘤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 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 8例 ,交界性 14例 ,恶性 2 4例 ;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 ,或两者混合存在 ;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 4,阳性率分别为 95 6%及 67 4%,Desmin及S -10 0少数病例灶性阳性。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 ,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 ;CD3 4表达率较高 ,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多发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组织形态复杂多样,诊断的要点是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区分其危险程度等级.诊断及鉴别需要借助免疫组化,而危险程度分级主要依据大体和组织学特点综合判断.结论:胃肠道多发性间质瘤临床极少见,术前诊断困难,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危险程度依据大体和组织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方法 对 3 9例GIST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肿瘤具有梭形和 (或 )上皮样细胞成份 ,间质可有团丝样纤维(SP) ,CD 117表达者 3 5例 (89.7% ) ,CD3 4表达者 2 8例 (71.8% )。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卡哈尔细胞或向卡哈尔细胞分化 ,组织学上类似于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瘤 ,CD117、CD3 4是较为特异且敏感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多发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鉴别诊断。结果: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组织形态复杂多样,诊断的要点是判断肿瘤的来源和区分其危险程度等级。诊断及鉴别需要借助免疫组化,而危险程度分级主要依据大体和组织学特点综合判断。结论:胃肠道多发性间质瘤临床极少见,术前诊断困难,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危险程度依据大体和组织学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92例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 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16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标本,通过常规HE制片,单抗CD117等免疫组化标记确诊GIST 92例,分析和观察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GIST高峰年龄55~75岁,占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79.31%,约15.22%伴发消化道癌.好发部位是胃(54.35%)和小肠(18.48%),其次是肠系膜、结直肠及食管.瘤体大小为0.2~22 cm,单发或多发性结节(9.78%).显微镜下,瘤细胞梭形和上皮样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为主,细胞异形性在同一瘤体内的不同区域可存在明显差异,可伴有骨软骨化生(4.35%).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117(96.74%)或CD34(89.23%),灶性表达DES、SMA、S-100及NSE.结论:GIST是具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上高度异质性、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7)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掌握其临床病理特点有助于治疗方案的拟定.  相似文献   

12.
张宪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3):534-53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的5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 、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男女均有发病,男女之比为1.26∶1,50~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块或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病变为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有一定的作用.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创造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结合免疫组化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对53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最常见于胃,其次为回肠、直肠.其中胃31例伴其中肝转移1例,空肠1例,十二指肠、空肠多发1例,回肠14例,直肠6例.镜下瘤组织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CD 34、CD 117有很高的阳性表达率,SMA、S-100、NSE在向平滑肌、神经各自的分化有一定的表达率.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由非上皮性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CD 34、CD 117有助于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无性别特异性,胃部好发。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腹疼、腹部肿块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消化内窥镜、超声、CT、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可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放、化疗疗效甚微。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的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诊断间质瘤。手术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肠道胃肠间质瘤(gastr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特殊临床病理改变。方法:收集31例肠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每例常规光镜切片观察,作免疫组化CD34、CD117、SMA、S100、CKp标记。结果: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以腹痛、肿块、便血为主。分布在十二指肠、小肠和直肠。以高危险度胃肠间质瘤为主。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以CD34和CD117阳性为主。结论:肠道胃肠间质瘤临床症状与肠恶性肿瘤相似,诊断依据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标记,并以此判断肿瘤的危险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OG1蛋白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和43例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DOG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OG1表达率及其与GIST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63例胃肠道间质瘤中DOG1阳性53例(84.13%),43例对照组中DOG1阳性5例(11.63%),两者间有明显差异(P=0.000);DOG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危险度分级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DOG1蛋白在GIST中呈高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敏感的、特异的标志物,可在胃肠道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至少可作为CD117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8.
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LSAB法观察CD117、CD34、Vim、p53等标志物在43例GIST中的表达。结果GIST中CD117、CD34和Vim的阳性率分别为95.35%、67.44%和93.00%;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志为部分病例灶状阳性。结论GIST的最好发部位为胃体,常形成肿块。组织学上类似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CD117是较为敏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基本临床病理、良恶标准、组织学类型、预后的判断以及组织发生等问题.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曾被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 40例中胃恶性间质肿瘤16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15例,大肠肿瘤3例,盆腔肿瘤3例,后腹膜肿瘤2例,食道肿瘤1例.肿瘤大小0.2~25 cm,平均7.8 cm.其中4例发生了转移.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CD117阳性率为90.0%,CD34阳性率45.0%,S-100阳性率10.0%,VEGF阳性率70.0%,VEGFR-2阳性率80.0%.其中CD117与CD34共表达率为40.0%(16/40),CD117与S-100共表达率为7.5%(3/40),CD34与S-100共表达率为2.5%(1/40).结论 GIST的主要恶性指标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像(HPF).在GIST的诊断中,只要CD117表达即可诊断为狭义的GIST,并将真正的平滑肌肿瘤与雪旺细胞瘤区别出来.VEGF也是一种衡量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8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应用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87例胃肠道间质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GISTs均为成年人,年龄28 ~ 73岁,平均53岁。发生于胃56例,小肠29例,结肠2例。镜下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以不同的比例构成。瘤细胞vimentin均阳性,CD117,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SMA、S-100在肿瘤向平滑肌和神经方向分化时阳性。结论 GISTs好发于中老年人,肿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特征为CD117,CD34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