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益生菌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IBS患者为IBS组,选取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给予IBS组患者益生菌治疗,并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新鲜粪便,定量检测肠道菌群。比较两组以及IBS组各亚型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IBS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对照组减少,肠杆菌较对照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便秘组拟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泻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较其他两组减少,肠杆菌较其他两组增加,交替组乳杆菌较便秘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益生菌干预后,IBS各亚型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较干预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益生菌干预有助于改善IBS肠道菌群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2.
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肠道菌群的影响。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22例,并对治疗前后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①需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酵母菌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厌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上升(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拟杆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起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符合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纳入本次试验,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100mg口服,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4粒,2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时行总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62.79%(27/43),有效30.23%(13/43),无效6.98%(3/43),总有效率93.02%。对照组显效54.76%(23/42),有效19.05%(8/42),无效26.19%(11/42),总有效率7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用于治疗IBS-D,症状缓解率高,疗程短,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人类肠道作为消化和营养吸收器官,在维持整个机体的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肠道菌群是分不开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其发病与肠道菌群有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IBS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医疗健康和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现状迫在眉睫。而益生菌治疗IBS的目的即在于重建被破坏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6.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肠道功能障碍,全球患病率约为3%~11%[1,2],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疾病一样,被认为是“脑肠疾病”的一部分[3]。其诊断是基于罗马IV的诊断标准,即在过去3个月平均不少于1周1次的反复腹痛,与以下2项或2项以上标准相关:排便;排便频率的变化;粪便形态(外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菌素与益生菌制剂序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3组,A组给予抗菌素、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1周,继之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7周;B组进行菌剂治疗,应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8周;C组进行一般治疗,应用匹维溴铵、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各组消化道症状评分。结果各组治疗中及治疗后较入组时腹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腹痛频率明显下降,大便性状异常比例和排便异常比例下降。治疗前3组消化道评分均较高,治疗1周后开始下降,第4周时症状评分值下降较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维持到停药4周,A组优于B、C组。结论序贯治疗、菌剂治疗和一般治疗组均能缓解D-IBS患者的下消化道症状,但序贯治疗组缓解作用更明显,且维持缓解的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50例IBS患者和体检中心25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新鲜粪便标本应用光冈法对肠道厌氧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和2种常见的需氧菌肠杆菌、肠球菌分别进行定性定量培养,同时计算肠道定值抗力B/E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BS组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均明显减少(P<0.05),B/E值明显减低(P<0.05);而肠球菌和拟杆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IBS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值均明显减低(P<0.05);便秘型IBS拟杆菌明显增加(P<0.05),其他无统计学意义;交替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P<0.05),乳杆菌及B/E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调,表现为肠道定值抗力受损,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减少。不同亚型IBS存在不同的肠道菌群变化。  相似文献   

9.
蔡玉明 《当代医学》2013,(8):134-135
目的探讨和研究益生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0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等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进行治疗(每日3次),观察组采用益生菌制剂(420mg剂量,每日3次)联合蒙脱石散进行治疗(每日3次),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疗效比较及评价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制剂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显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培菲康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相关益生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标准的IBS患者60例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人群20人,IBS患者包括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未分型4种类型,再将IBS患者随机分为2亚组,治疗组予以培菲康治疗,2片,3次/d,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以安慰剂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腹泻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小于正常人群(P〈0.01),混合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含量小于正常人群(P〈0.01);服用培菲康4周后,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1);以腹泻为主的IBS患者中,治疗有效者,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都要少于治疗无效者(P〈0.01)。结论IBS患者存在某种肠道菌群的量的变化,且外源性补充相关益生菌制剂时,患者病情的变化伴有粪便中益生菌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帕罗西汀(PLXT)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从而挖掘老年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因素。方法选出90例抑郁障碍合并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PLXT联合益生菌组,益生菌组和PLXT组),采用PLXT、益生菌分别对3组进行相对应的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6、8、12周)分别对各组患者定期进行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每组均干预治疗12周后观察3组的治疗效果情况。结果PLXT+益生菌组在治疗后2周疗效出现,与治疗前比较,3种腹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8周后,疗效越显著;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3种腹泻指标差异更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益生菌组及PLXT组疗效在干预6周后出现,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3种腹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PLXT+益生菌组、益生菌组、PLXT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3%、60%和76.67%,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33, P<0.05)。对GDS减分率与腹泻疗效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发现3种不同腹泻疗效,GDS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2,P<0.001)。结论不佳的精神心理能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使用抗抑郁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肠道菌群的变化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相关性,能辅助抗抑郁药治疗达到治疗老年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佳治疗目的。有腹泻症状的老年患者应进行精神筛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病性临床或亚临床症状,并尽早给予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抗抑郁药联合益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2000年8月~2001年8月对38例腹泻型肠道易激综合征(IBS给予谷参肠安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76例腹泻型IBS患者,临床诊断明确,符合罗马标准,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龄23~71岁,平均41.8岁,病史1~10年,平均3.2年。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两组均为38例,在性别、年龄、病史诸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谷参肠安口服(0.8g,3次/日),对照组则给予硝苯吡啶(10mg,3次/日)和丽珠肠乐(2粒,2次/日)口服,1个月为1疗程。…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北京报道为8.7%,以中青年居多。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去除促发因素及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背景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效果不一,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如何影响治疗效果、治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尚缺乏统一结论,难以为靶向菌群治疗IBS提供确切参考意见。目的分析常用靶向菌群治疗方法对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索自建库至2022-5-20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筛选报告了使用单一种类的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与粪菌移植治疗后IBS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的文献,提取第一作者、国家、发表时间、诊断标准、IBS亚型、样本量、药物种类、粪菌移植途径与部位、剂量与疗程、菌群检测标本与方法、菌群检测结果等信息,汇总并报告研究结果。结果 共检索出3 044篇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纳入41篇文献,其中益生菌研究11篇、益生元研究8篇、抗生素研究5篇、粪菌移植研究17篇。随机对照试验、Rome Ⅲ、腹泻型IBS、16S rRNA扩增子测序分别为采用最多的试验类型、诊断标准、IB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分析及治疗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方法①随机选择腹泻型IBS组66例,对照组58例,取自然排出的新鲜粪便作活性菌培养,分析比较两组肠道微生态状况。②将IBS患者随机分为A及B两个观察组,A组和B组分别使用奥替溴铵及奥替溴铵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①腹泻型IB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P〈0.01);乳酸杆菌减少,酵母菌增多(P〈O.05)。腹泻型IBS患者肠道B/E值小于1,对照组B/E值大于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A组和B组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6%和84.8%,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x^2=21.20,P〈0.01)。结论腹泻型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应用奥替溴铵联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摧广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和健康人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采用Illumima系统MiSeq平台对正常组和IBS组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结果 IBS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丰度显著增加(P<0.01),Bacteroidete的丰度和Bacteroidetes/Firmicutes的比值下降.在科水平上,正常组和IBS组粪便肠道菌群中检测到Cryomorphaceae、Erysipelotrichaceae、Campylobacteraceae和Fibrobacteraceae,且丰度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患者和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未见明显差异.但某些细菌菌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刘虹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51-52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腹泻型肠激综合征(D—IBS)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所有患者服用帕罗西汀治疗,然后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疗效、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腹胀、腹痛、腹泻、排便困难、排便不净等不良反应评分(2.32±0.75,2.58±0.97,2.38±0.88,1.75±0.32,1.87±0.56)明显低于治疗前(0.12±0.09,0.13±0.12,0.23±0.07,0.04±0.01,0.05±0.03),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有效率为100%(46/46);患者治疗后HAMD由(25.2±4-3)下降到(5.4±2.4),HAMA由(29.8±4.7)下降到(6.2±1.7),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帕罗西汀对D—IBS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轻临床不良症状和心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吉泰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21例。同时随机抽取30例健康人群。治疗组予肠吉泰治疗,对照组予得舒特治疗,疗程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肠吉泰能明显提高患者在情绪、精神、睡眠、精力、工作4方面的积分,使之向健康方面接近,尤其对患者情绪、精神、精力的改善明显高于得舒特组。情绪和精神对患者症状积分有明显影响,且为负相关关系。同时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精神情况积分对疗效有显著影响。结论:肠吉泰能有效改善IBS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肠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乳大鼠出生后第8~21天,每天接受直结肠扩张刺激建立IBS-D内脏高敏感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组、肠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30d分别灌胃给药。进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P物质(SP)阳性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AWR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CGRP含量、结肠组织VIP含量及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细胞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肠康颗粒各组大鼠的AWR评分明显降低(P<0.01),血清CGRP含量、结肠组织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0.01),肠康颗粒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的升高(P<0.05~0.01)。结论 肠康颗粒对IBS-D大鼠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BS-D大鼠血清CGRP及结肠组织VIP含量的下降,抑制大鼠结肠黏膜层血管SP阳性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