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作用,即使可以应用基因或其他疗法彻底消除纤维化,但机体对抑制或消除纤维化后将产生何种反应及后果尚难预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对HSC与其活化型一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肝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颇为深入,而HSC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的编码产物,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调节摄食、能量代谢、生殖、造血、免疫等生理功能.参与炎性反应、损伤修复等病理生理过程.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所致慢性肝损伤的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研究发现瘦素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姜黄素预防肝纤维化作用与肝星状细胞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防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数目、分布、凋亡等变化,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以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按每100 g体重分别给予20、10、5 mg姜黄素灌胃处理,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阳性对照组;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左叶行HE、Masson染色,参照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以了解活化HSC的数量变化, TUNEL与肌源性特异性标志物结合蛋白(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HSC凋亡。结果姜黄素可明显改善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肝纤维化时表达明显增多,姜黄素使活化HSC数量减少, }[SC凋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量效关系。结论姜黄素可抑制HSC活化、增殖,诱导HSC凋亡,可能为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损伤后常见的形态学表现,大多数是由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而来。而肝损伤(肝实质炎症、坏死)激活肝星状细胞(HSC)引起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中心环节。在正常肝脏中,HSC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质中脂滴丰富,具有合成和分泌少量细胞外基质和胶原酶的能力。在肝损伤及各种慢性肝病时,HSC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母样细胞,发生明显的形态和结构变化:细胞质中脂滴减少或消失,增殖迁移活性明显增强,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合成各种细胞外基质(ECM)的能力明显增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合成和分泌,而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的表达,同时发生多种基因表达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糖体S6激酶(RSK)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的方法构建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以免疫荧光双标记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RS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及Ⅰ型胶原。进一步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RSK与Ⅰ、Ⅲ型胶原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结果 在纤维化肝组织中,RSK的定位与α-SMA完全一致,Ⅰ型胶原伴随RSK周围分布。RSK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之间亦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肝纤维化发生中,RSK定位于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内,并参与胶原的表达调控。RSK可能成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组织的一种间质细胞,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对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转归起到关键作用.HSC同样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及其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就HSC的生物学特性、活化及其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7β-雌二醇及代谢产物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β-Est)及其主要代谢产物2-羟雌二醇(2OHE)、2-甲氧雌二醇(2MeOE)对肝星状细胞(HSC)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 采用原位酶灌注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SC。初次传代后,HSC随机分成10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β-Est、2OHE、2MeOE,加药后72h,采用MTT、ELISA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HSC增殖、培养液中透明质酸(HA)和Ⅳ型胶原(VⅣ)含量及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雌激素受体(ER)表达。结果 在10^-9~10^-7mol/L浓度范围内,β-Est、2OHE、2MeOE能抑制活化HSC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ECM),呈剂量依赖关系,10^-7mol/Lβ-Est、2OHE、2MeOE能抑制活化HSC表达α-SMA,生物学活性依次为2MeOE>20HE>β-Est。10^-7mol/L β-Est能促进HSC表达ERβ蛋白,而相同浓度2OHE、2MeOE对HSC表达ERβ蛋白无影响。结论 在生理条件下,雌激素抑制肝纤维化形成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改变,因此,能否终止肝纤维化的进展甚或逆转至正常,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在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中,细胞因子网络始终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growth factor CTGF)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1991年由Bradham等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液中分离所得,为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目前,CTGF在肝纤维化的研究中已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就CTGF的结构,生物学特性,主要调节因素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黄芪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体外细胞实验: 用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0、25、50、100、200、400 mg/ml)作用HSC不同时间(24、48、72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活化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HSC增殖周期;溴乙锭/吖啶橙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C凋亡。动物实验:用40%四氯化碳和5%乙醇制备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组。黄芪注射液组和模型组在模型制备的同时分别给予黄芪注射液(800 mg·kg-1·d-1)和等渗盐水腹腔注射,第8周时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水平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组织LN的表达,苏木素-伊红、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0 mg/ml组比较,黄芪注射液其它浓度组明显抑制了HSC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SC增殖周期被抑制在G2-M期;黄芪注射液各浓度组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均未检测到HSC凋亡。在体内实验中,血清HA、LN含量:模型组分别为(114.3±25.6)μg/L和(78.8±11.7)μg/L,黄芪注射液组分别为(85.6±37.3)μg/L和(66.8±17.6)μg/L,P <0.05;肝组织SOD活性黄芪注射液组为(75.9±5.9)NU/mg,模型组为(49.6±5.7)NU/mg,P< 0.01;而MDA含量黄芪注射液组为(2.4±0.2)μmol/g,模型组为(3.7±0.4)μmol/g,P<0.01。显微镜下黄芪注射液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黄芪注射液组肝组织L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黄芪注射液可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除可直接抑制HSC增殖外,还有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减少LN产生,防止肝窦毛细血管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HF)的防治是一项重大的医学难题。目前普遍认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是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ERS)参与HF的发生发展和逆转过程。本文讨论了ERS与 HF发生的关系,以为防治HF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过程必经的一种病理组织学改变,而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生是肝纤维化发生进展的中心环节.目前研究通过基因调控治疗及受体介导药物靶向肝星状细胞,可提高肝纤维化治疗的特异性,为临床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特殊的内环境因素的影响下HSC具有朝多方向分化的潜能.对HSC命运的干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甚至逆转肝纤维化,因此HSC的可塑性研究可能为慢性肝病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本文就HSC的起源、结构、可塑性及其对肝纤维化的潜在治疗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蛋白酶活化受体(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s)对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和增殖的调控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改良的Friedman方法和Nycodenz一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结扎胆管诱导的肝纤维化sD大鼠HSC。观察HSC形态学变化,MTT法观察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a—SMA、PAR1和PAR2在HSC的表达,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结果随着培养HSCs时间的延长,HSC的VitA和脂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HSC形态发生改变呈星状,细胞增殖活跃,而a—SMA、PAR1和PAR2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强,原代培养14天达到高峰。a-SMA与PAR1和PAR2的表达呈一致关系。结论PARs可促进a-SMA的表达,PARs表达与HSC的活化和增殖相关,参与了肝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受体β亚单位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其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相关性。 方法 将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C 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检测PDGF受体β亚单位、α~平滑肌抗体(α-SMA)、Ⅰ、Ⅲ型胶原在肝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将免疫组化结果行图像扫描半定量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相关性。 结果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PDGF受体β亚单位、α—SMA表达逐渐增加,Ⅰ、Ⅲ型胶原的表达也逐步增加。在2周时PDGF受体β亚单位与Ⅰ、Ⅲ型胶原的相关性不明显,但与α-SMA呈显著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 2(P<0.05);在4周时其与Ⅰ、Ⅲ型胶原和α—S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60和0.69(P<0.05);在6周时其与Ⅰ、Ⅲ型胶原和α-S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0.67和0.81(P<0.05)。 结论 PDGF受体β亚单位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抑制PDGF受体β亚单位的表达可望能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肝星状细胞(HSC)凋亡是肝纤维化逆转的主要机制之一。人和大鼠的HSC表达低亲和力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当p75与神经生长因子(NGF)结合时可引起细胞凋亡。本研究通过建立四氯化碳(CCl4)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对肝纤维化自发逆转过程中HSC凋亡和p75表达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甘草次酸靶向肝星状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体内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观察以6-磷酸甘露糖修饰的白蛋白(M6P26-HSA)作为特异性载体,将甘草次酸(GA) 靶向释放到肝星状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方法用125I记由M6P26-HSA和GA在体外合成新的偶合物GA-HSA-M6P26,观察其在体内的器官分布情况,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星状细胞对GA- HSA-M6P26的选择性摄取;选用Sirius红染色观察GA-HSA-M6P26对肝纤维化时胶原沉积的影响,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A-HSA-M6P26对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后10min,GA-HSA- M6P26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脏,摄取高峰可达(5 5.093±5.404)%。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GA-HSA- M6P26主要被星状细胞选择性摄取,GA-HSA-M6P26治疗后肝脏胶原沉积明显减少,Ⅰ型前胶原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明显降低。结论GA-HSA-M6P26可以选择性地分布于肝脏星状细胞,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内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刺激进行损伤修复反应时,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大量沉积的病理过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时产生ECM的主要细胞.细胞因子、氧化应激以及ECM的改变等外部因素通过一定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激活HSC.了解HSC活化的信号转导通路能从根本上为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信号途径有TGF-β/Smad通路、MAPK通路、PI3K通路、JAK/STAT通路、NF-κB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通路等.本文简要综述了肝纤维化时HSC中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20.
AIM: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Arg-Gly-Asp (RGD) peptide-labeled liposome loading oxymatrine (OM) therapy in CCl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METHODS: We constructed a rat model of CCl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and treated the rats with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f OM. To evaluate the antifibrotic effect of OM, we detected level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hepatic histopathology (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 and Masson staining) and fibro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eptidase (MMP)-2,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TIMP)-1 as well as type I procollagen via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detect cell viability and apoptosis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we performed 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 assay and flow cytometry. To reinforce the combination of oxymatrine with HSCs, we constructed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conjugated Arg-Gly-Asp peptide-labeled liposomes loading OM, and its targeting of HSCs was examined by fluorescent microscopy.RESULTS: OM attenuated CCl4-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as defined by reducing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344.47 ± 27.52 U/L vs 550.69 ± 43.78 U/L, P < 0.05), attenuating liver injury and improving collagen deposits (2.36% ± 0.09% vs 7.70% ± 0.60%, P < 0.05) and downregulating fibro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that is, MMP-2, TIMP-1 and type I procollagen (P < 0.05). OM inhibited cell viability and induced apoptosis of HSCs in vitro. RGD promoted OM targeting of HSCs and enhanc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OM in terms of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272.51 ± 19.55 U/L vs 344.47 ± 27.52 U/L, P < 0.05), liver injury, collagen deposits (0.26% ± 0.09% vs 2.36% ± 0.09%, P < 0.05) and downregulating fibrosis-related gene expression, that is, MMP-2, TIMP-1 and type I procollagen (P < 0.05). Moreover, in vitro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RGD enhanced the effect of OM on HSC viability and apoptosis.CONCLUSION: OM attenuated hepatic fibrosis by inhibiting viability and inducing apoptosis of HSCs. The RGD-labeled formulation enhanced the targeting efficiency for HSC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