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背景:创伤和颈椎退变都会使颈椎丧稳定性,需手术治疗,有时需切除小关节,目前对单独切除小关节后的蠕变特性评价鲜有报道。 目的:比较正常颈椎标本和切除颈椎C5~6小关节的蠕变力学特性,确定小关节切除是否对蠕变力学特性造成影响。 方法: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正常和切除小关节标本进行蠕变实验,模拟人体温在(36.5±0.5) ℃的温度场下以5%/s的应变增加速度对标本施加应力,设定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采用三参数模型计算蠕变方程。 结果与结论:正常和小关节切除颈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在最初600 s应变变化较快,随时间延长应变缓慢上升,正常和小关节切除组7 200 s蠕变量差异显著(P < 0.05)。说明三参数模型计算简便,能很好的拟合蠕变曲线,通过这种理想化的方程,可以定量说明两组标本差异显著。 关键词:蠕变;正常;小关节切除;颈椎;曲线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4.007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小关节、椎间盘切除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八具新鲜腰椎尸体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应力分析。比较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等不同工况下L4~5双侧小关节分级切除后的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试验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小关节切除范围在侧隐窝减压至小关节1/2切除内应变强度、位移、ROM与正常标本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小关节切除范围应以侧隐窝减压为最大切除范围。(2)如手术需要切除1/2小关节时应考虑加用内固定以提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对小关节压力及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7具人体脊柱标本(L2~3),制备完整椎间盘组、1/4椎间盘切除组、1/2椎间盘切除组,对标本施加7.5 N·m的屈伸、侧弯和轴向旋转方向的纯力偶矩,记录腰椎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和小关节压力。结果后伸方向,1/4椎间盘切除状态下非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著性增大;侧弯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两侧小关节压力均有显著性增大;轴向旋转方向,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仅切除侧小关节压力显著性增大。1/4椎间盘切除、1/2椎间盘切除状态下的ROM均大于完整椎间盘,但前屈方向各组间ROM无差别,各组间侧弯和轴向旋转的ROM在左、右侧无差别。结论腰椎间盘不对称切除导致腰椎除前屈方向外稳定性下降和小关节压力不对称性增大,提示腰椎间盘不对称退变引起腰椎不稳和小关节压力增大可产生腰痛。  相似文献   

4.
研究保留椎旁肌肉情况下,下颈椎单侧关节突关节分级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取5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先后分5组进行操作,即完整标本组,左侧C4-5关节突关节25%、50%、75%、100%切除组.先后测量每组每个颈椎标本在三维空间六个方位(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随载荷增加而变化的活动度.最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大,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的位移也增大,其中增长幅度最大发生在50%~75%切除组之间,增长幅度平均在46.7%(前驱、后伸、左右侧弯四个方向)和71.5%(左右轴向旋转).在保留椎旁肌肉情况下,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大于50%时,颈脊柱稳定性丧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节段脊柱后部结构对腰椎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成人新鲜尸体脊柱标本(L1~S1),采用单侧多节段逐步切除腰椎后部结构的方法,形成7种状态,从单侧多节段开窗至全椎板及双侧小关节切除等。通过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施加10Nm的扭转载荷,使脊柱产生左、右轴向旋转运动。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后,腰椎旋转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结论:除小关节骨性结构及关节囊外,椎板及后部韧带结构对维持腰椎旋转稳定性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颈椎内镜下不同范围小关节切除对颈椎节段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颈椎C5~6正常有限元模型,并模拟颈椎内镜手术操作获得不同范围(0、25%、50%、75%、100%)单侧小关节切除椎板开窗模型(模型1~5),分析比较各组模型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情况。结果 除前屈工况外,模型1、2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改变不明显,模型3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出现较为明显增加,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及右旋转时ROM分别增加27%、4%、3%、13%、5%、16%,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2%、4%、2%、5%、9%、5%。模型4、5较正常模型各方向下ROM及椎间盘von Mises应力增加显著,模型4的ROM分别增加27%、14%、6%、24%、7%、167%,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3%、13%、3%、32%、10%、130%;模型5的ROM分别增加27%、17%、6%、25%、7%、167%,von Mises应力分别增加33%、29%、8%、33%、12%、138%。结论 随着单侧小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加,颈椎节段ROM和椎间盘von Mises应力极值逐渐增加。当单侧小关节切除超过1/2时,颈椎出现较大的ROM增加及应力改变。临床手术中应尽量保留1/2以上颈椎小关节,避免医源性失稳。  相似文献   

7.
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通过逐级切除L4~5节段的后部结构,共形成7种减压状态,运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测试各模型的稳定性。结果:全椎板加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脊柱的前屈及左/右轴向旋转稳定性即已受到显著性破坏。结论:腰椎后部韧带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减压治疗时,在尽可能维持小关节完整性的同时,亦应尽量保留椎板及后部韧带等结构。  相似文献   

8.
单双侧小关节分级切除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单双侧小关节部分和全部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腰椎活动节段 (L3~L4 )的数学力学模型。结果 :全部切除L3~L4 节段间小关节 ,椎间盘纤维环的最大应力由 0 .72MPa上升为 0 .81MPa。活动节段的运动范围在单、双侧小关节切除时有明显增大 ,其最突出的倾向表现在轴向旋转和后伸旋转时 ,而前屈时最小。结论 :小关节不同程度切除后 ,腰椎活动节段纤维环最大VonMises应力的变化与其相对应的活动范围的变化呈明显的相关性。一侧小关节主要是限制活动节段向外侧扭转和向对侧弯 ,而对同侧的限制作用则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钩突切除前后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健康志愿者的颈椎断层CT扫描序列图像,采用Mimics13.1和Solid Works2012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造型,利用ANSYS15.0软件,对颈椎及周围组织赋予不同的材料属性,建立颈椎(C4-C6)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建立的模型上加载,模拟脊柱的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的生理活动,获取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并进行分析验证。在C5节段左侧钩突上分别切除钩突高度的25%、50%和60%,获得不同范围钩突切除时的左侧弯状态下颈椎各部位的位移、应力等数值云图,分析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三个椎体运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高度模拟颈椎结构与材料特性,研究了不同范围钩突切除后,颈椎稳定性受到的影响。钩突切除高度的25%后的左侧弯状态与未切除时对比分析,位移云图变化不大,最大等效应力减小。钩突切除高度的50%、60%后的左侧弯状态下的位移继续增大,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减小。结论切除钩突高度的25%时对颈椎稳定性影响不大,随着切除钩突范围的增加,颈椎的稳定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颈椎半椎板切除后小关节部位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CT数据建立了颈椎C4-C6功能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完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椎板切除模型。考察了椎板半切除术对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将C6椎体下表面固定作为边界条件,采用三种加载模式,即于C4椎体上表面施加1.8Nm分别沿矢状面、冠状面、轴面方向的纯弯矩。通过计算得到了C5半椎板切除后小关节部位的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半椎板切除手术对各加载模式下小关节面的Von Mises应力有较大的影响,应力变化最大处应力上升了187.5%。评价颈椎半椎板切除术不能忽视手术对小关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8例新鲜尸体C2-T1段颈椎压缩应力松驰、蠕变特性。测定了完整颈椎(正常组)及模拟前路、后路手术(对照组)颈椎的应力松驰和蠕变效应。得出了在恒应变、应力条件下应力、应变一时间曲线及数据。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了归一化应力松驰函数、蠕变函数及曲线。椎板成形术及颈椎前路间盘摘除减压植骨术都使颈椎的黏弹性降低,但前路间摘除减压植骨术对黏弹性的损失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药辨证口服 ,骨蒸及静脉点滴治疗 ,并观察血流变的情况。结果 :30例患者治疗后 ,其全血粘度有显著改善。结论 :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丽娜 《医学信息》2018,(10):109-110
目的 观察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63例进行观察,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31例实施冷刀锥切术治疗,B组32例实施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残留率、痊愈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B组术后残留率为6.25%,优于A组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痊愈率为93.75%,优于A组的7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为(10.10±2.08)min,优于A组的(13.78±5.41)min;B术中出血量为(9.18±3.40)ml,优于A组的(15.07±3.24)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实施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术后残留率低,痊愈率较高,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从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 (DigitalRadiography ,DR)角度重新评价和加深对颈椎小关节病的认识 .方法 对肩颈痛和 /或单、双侧上肢体麻木就诊 10 8例 ,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DR片显示颈椎小关节异常 67例 .总结了颈椎小关节改变的X线特点 ,与年龄结构、节段分布以及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 .结论 DR片显示颈椎小关节改变有其特定的优势 ,对颈椎病早期认识、早期诊断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年颈椎退变的主要影像特征,并对其检查方法、临床特点、发病原因等进行分析。方法本文收集60例30岁以下颈椎退行性变患者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特征及发病原因、临床特点等,并对相关分析进行总结。结果青年颈椎退变的临床特点主要有颈项强直、活动受限,肩痛不适,部分伴有头晕及上肢麻木等。其主要X线特征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椎体增生及椎间隙变窄等,发病因素与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及锻炼不足密切相关。结论 X线多体位摄片应作为青年颈椎退行性变的首选及常规检查方法,其影像特征对临床诊断及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CIN患者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HR-HPV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宫颈病-宫颈癌筛查防治中心同时作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和HR-HPVDNA检测的893例患者,依据病理活检结果分为正常组、CIN-I组、CIN-II组、CIN-III组、SCC组;对其中HR-HPVDNA阳性的CIN-I~CINIII的92例患者,在Leep后3月复查HR-HPVDNA。结果:各组HR-HPVDNA阳性率:正常组32.18%(223/693)、CIN-I组53.66%(66/123)、CIN-II组78.72%(37/47)、CIN-III组93.10%(27/29)、SCC组100%(1/1);92例CIN患者Leep后HR-HPVDNA转阴率分别是:CIN-I组92.86%(26/28)、CIN-II组94.59%(35/37)、CIN-III组62.96%(17/27)。结论:HR-HPV感染与CIN的发生有关;Leep能有效治疗HR-HPV感染。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前路手术的治疗优点及疗效.方法:对35例下位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前路复位,术中不能完全复位者行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后复位,同时行自体骨植骨和/或钛网、钢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完全复位,术后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12月~3 a,平均随访14个月,术后1~5月植骨融合(平均3.2月),随访时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折断、滑脱等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充分减压、复位、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的即刻稳定性,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A patient is presented with a cervical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which occurred after a motor vehicle accident in which the air bag deployed and the seat belt was not in use. The patient had complete quadriplegia below the C5 level and his imaging study showed cervical cord transec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C5/6 disc space with C5, C6 vertebral bodies and laminar fractures. He underwent a C5 laminectomy and a C4-7 posterior fusion with lateral mass screw fixation. Previous reports have described central cord syndromes occurring in hyperextension injuries, but in adults, acute spinal cord transections have only developed after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spine. A case involving a post-traumatic spinal cord transection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radiologic facet dislocations is reported. Also, we propose a combined hyperflexion-hyperextension mechanism to explain this type of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