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祖国医学之神明,也称神志、或神。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句话说,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活动的外在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气”。《素问·移精变气论》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就是指这种广义  相似文献   

2.
学习《内经》“神”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神是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狭义的神则是指人的神志。现将《内经》中有关“神”的九种含义分述于后。1代表精神活动,意识思维、聪明智慧:如《索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灵枢·五色篇》“积神在心,以知往今。”等。2代表巧妙、高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又说:“知一则为工而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难经,六十一难》云:“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至…  相似文献   

3.
远志益智考     
一、远志的命名志,在医籍中有三义。第一通“神”,泛指精神心理,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肝“在志为怒”。第二指记忆,如《灵枢·本神篇》“志伤则喜忘其前言”。第三指意志,如张介宾《类经》说:“意已决而卓有所立日志”,远志之“志”主要指第二义,略带一、三之义。远志药名最早见于《本经》,李时珍说:“此草服之能益智强记,故有远志之称。世说载郝隆讥谢安云: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记事珠谓之醒心杖”(《本草纲目·远志》)。由此看来,“远志”的命名是由于其能醒心悦志,增强记忆,使人聪颖,远达智慧,故曰“远志”。古人对远志的这些作用是推崇备至的。不仅晋唐有服远  相似文献   

4.
<正>“情”表示感情、情绪的意思,《荀子·正名》曰:“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志”在古代中医有神的意思,如《素问·血气形志》“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而《灵枢·本神》[1]言“意之所存谓之志”,此处“志”是指记忆存储。“情志”意为情感、情绪。“情志”一词最早在明代张景岳《类经》[2]中“情志九气”提出,之后在中医学中广泛运用。现在中医学认为情志为“七情”、“五志”的合称。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的神有多种涵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类,一是指自然界的规律。《素问·天元纪大论》“物之生谓之化……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言自然界千变万化,似不可预测。然世界万物之变都有它的规律性,这种决定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古人称为神。人是自然界的一  相似文献   

6.
“神明”一词,一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又泛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众所周知,神明统属于心,但笔者认为其与肾的关系亦不容忽视,故本文试从神明与心肾相关论方面略作初步探讨。祈望同道予以指正。1 神明与肾《明堂》谓:“肾者,引也,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引”者,不独“引水谷”,更能“和利精神”。大抵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之精下藏之,精足持守则气化常行而不已。又肾藏先天之精,而脾化后天之精,两精相搏,神即随之始生。故《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集注·卷一》曰:“《平人绝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盖…  相似文献   

7.
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神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黄帝内经》对其做了系统的论述 ,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中医学的形神理论 ,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 ,都有重要意义。综观《内经》 ,“形”是指人的形体 ,包括脏腑经络、肢体官窍 ,气血津液等一切物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 ,是指一切生命活动 ,包括肢体活动、言语声音、面色眼神、应答反应等 ;狭义的神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 形神生理上的关系1 1 形者神之体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 :“五脏者 ,中之守也。”人体的生命活动以…  相似文献   

8.
神的讨论     
在中医学中,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即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本文仅讨论后一种神。《中医学基础》解释“神”的时候,沿引了现代经典的认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对心理器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看作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之一,神的活动既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又是人体器官在运动中接受客观事物的产物。这就表明了中医学在形神关系上的唯物主义立场。关于担任心理活动的器官,中医学有心主神明、脑与精神、五脏藏神等诸种认识,兹简述于下。一、心主神明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都认为“心”是主管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即所谓“心主神明”。如《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管子·心术》说:“心也者,神之舍也。”《荀子·解蔽》说:“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些论述,都是把心当作产生精神的  相似文献   

10.
“神转不回”出自《素问·王版论要》,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曾把它称之为《内经》之“总提纲”,由此可见它有着极其丰富和精深的内涵。 本文试从圆道说对“神转不回”的蕴涵作如下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神转不回”和圆道说的基本意义 《素问·王版论要》曰:“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而这里的“神”,是指五脏六腑之神机以及其外在表现,它可以从色脉上加以诊察。如两目精明,面色光华,六脉调和,语声有力等现象统称为“有神”,这就意味着健康。因此,“神转不回”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机能的抽象概念。在常态之中这种生理活动的总  相似文献   

11.
望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狭义的神,则指人体的精神及其活动。望神应包括上述两方面的内容。通过望神可了解人体五脏精气盛衰。也就是说,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或疾病的原因。所以《内经》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临床上,望神即医生对病人外在表现的观察,但重点在于观察病者的目光、表情和动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在《内经》论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针刺获效至关重要的“神”,论述可谓详尽全面。就是在今天的针灸实践中,注重医者与病人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笔者就《内经》中心理因素与针刺获效的关系,略陈管见。五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神”即“神气”。《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变化莫测的。即“阴阳不测谓之神”。它包括精神、意识、意念、心理活动等…  相似文献   

13.
人的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这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中医学受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心灵论”的启发,认为心是主要思维器官,心能够反映外界事物而产生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指出:“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物”就是指心担任接受与外界事物接触,并给予相应的反映。《内经》并且将思维活动的全过程概括为意、志、思、虑、智五个方面。《灵枢·本神》指出:“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  相似文献   

14.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医学又谓之“神”或“神志”,包括喜、怒、忧、思、恐五志,再加悲和惊就叫做七情,简称“情志”。五志七情过极,都有可能影响及心,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这就叫“心劳”。  相似文献   

15.
1 神妙万物,不囿于物“神”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易传》中“神”有多种用法,多种涵义。观卦《彖》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说卦传》说:“幽赞神明而生蓍。”这里的“神”指“天神”、“神灵”。《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此“神”的意思是神妙莫测,用以形容事物的变化千回万转,不可捉摸。《系辞》又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此“神”指明敏灵透的思维活动。此外还有,《系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说,事物的变化受内在动因的推动,系事物自我完成的演运过程,故称神。总之…  相似文献   

16.
“治神”一词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说明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治神”的重要性。“治”和“神”二字各有广泛的含义,由于在语言环境出现的场合不同,所代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治”与“乱”相对,可引申为集中、专一,另有调节、治疗等义;“神”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而狭义则指思维意识活动。“治神”可概括为:调治神志,使精神专一,治神的要求包括医患两个方面,特别是针灸治疗,患者能否密切合作,显然是取得医疗成败的关键。但是,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的作用则是主导方面。因此,治神是临床医生必须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将霍乱的证治列于六经病篇之外,旨在进行类证鉴别;《伤寒论》所论之霍乱属于虚寒性质的湿霍乱,其发病多兼有表证;《论》中所谓之热是指发热之症状,非为病性,所以“热多”、“寒多”并不是论“热霍乱”和“寒霍乱”;对其证治方药进行了论说。   相似文献   

18.
正神素为人身三宝之一,关于此,道家论述甚为详尽。在丹学中,元神本指"神明",或"先天之神"。它象征着生命原本之动力。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元即谓之"始",亦为"体之长者"[1]。医经理论中,识神是因外景事物为心所任后所产生的意识,其与前者有本质的差别。为了予以准确的区分,道宗张伯端提到:"夫神者也,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先天一点灵光;识神者,后天所习染之气也。"(《青华秘文》)后为引导人们实践,杜光庭依据主观  相似文献   

19.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出自《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它强调治神是针刺的关键所在,其基本含义是指在针刺操作过程中应注重观察患者之神,同时调整医生之神,力求达到形神合一,便于得神取气,从而提高针刺疗效,揭示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