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67例创伤性肠外瘘治疗中三种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其中肠内营养(EN)13例,全肠外营养(TPN)35例,代谢支持(M-TPN)19例。平均住院71.8天,接受营养支持40.3天。其中58例(86.6%)治愈,9例死亡。33例(56.9%)肠瘘自愈。对病情允许的患者尽量选用 EN。标准 TPN 供给的总热能和葡萄糖过多,对应激状态下的高分解代谢患者会产生有害的结果。在严重创伤后感染患者的营养支持中应首选 M-TPN。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7至10天内)营养支持的合理途径。方法:分析在我科住院的4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途径,其中26例(EN+PN组)为术后1-2天给予肠内营养(加少量肠外营养),16例(TPN组)为术后7天内给予全肠外营养,术后第7天观察患者的营养指标、肝肾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给予EN+PN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肝肾功能方面均优于TP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TPN组患者。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合理给予EN+PN优于TP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营养状态的改善及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杨建民 《医学综述》2000,6(1):18-20
<正>近年来,营养支持在组分和量的观念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营养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特别是在应激时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日趋深入。几千年来,提供营养的唯一途径是肠道。然而自1968年Dadrick等提出了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方法始,营养支持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导管、导管护理、处方和监护等方面的改善,TPN得以迅速广泛应用。TPN对严重炎症性肠道疾病,短肠综合征(Short gut syndrome)等提供了生命支持。今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4.
李菲  田梅  吕超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13-1014
<正> 临床营养支持包括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与胃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 nutrition,EN),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引进与临床应用至今,临床营养支持已从外科推广到内科、儿科、妇产科及神经科等多个科系领域。二十多年来,临床营养支持已挽救了无数肠功能衰竭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医学界越来越高的重视及普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后3天内采用全胃肠外(TPN)营养支持,第4天~二周内采用肠外(PN)与肠内(EN)相结合的办法联合营养支持,并监测伤后第1、4、7、10、14天的血蔫白蛋白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本组伤后二周内病死率为21.5%,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1.9%。恢复较好占70.9%,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采用TPN或EN,能够增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病死奉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患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方法的比较及术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代食管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效果及监护方法.方法 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完全肠道外营养(TPN)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导管输入营养液,连续7天;TPN 肠内营养(EN)组:术后前3天给予TPN,自第4天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含膳食纤维的能全力营养液肠内营养4天.结果 70例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中各有1例发生颈部吻合口瘘.TPN EN组肠功能恢复时间较TPN组早(P<0.05).两组术后体重、上臂周径(MAC)、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ALT)均较术前略低,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两组病例术后均处于负氮平衡.结论 两种营养支持方式均可改善营养状况,且肠内营养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其术后正确的护理是确保营养支持有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在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及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将51例胃肠道肿瘤且伴有营养不良的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为术后常规补液5~7 d,肠内营养(EN)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5~7 d,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组术后采用TPN治疗3~5 d,.并检测术前、术后营养状况指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各项指标中,EN组、TPN组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EN组、TP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能够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早期施行EN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肿瘤一科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68例,依据营养支持疗法不同分为肠内组(44例)和肠外组(24例)。肠外组据患者饮食习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按糖脂比6∶4,氮3.4 g/d,同时加入适量维生素、微量元素、谷氨酰胺;肠内组:在肠外组基础上,据患者消化功能选择进食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氮平衡水平以及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下降、治疗依从性、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化疗2个疗程后,肠外组BMI、ALB低于化疗前,氮平衡高于化疗前,肠内组BMI高于化疗前、ALB低于治疗前(P<0.05),且肠内组均优于肠外组(P<0.05)。肠内组化疗期间白细胞计数下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肠外组,化疗依从性高于肠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营养不良状况,提高其免疫力及化疗依从性,降低不良反应,是理想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9.
TPN在外科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全肠外营养支持,改善危重症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外科100例危重病人进行TPN支持,最长l80天,最短5天。根据病人代谢特点,研究不同TPN配方进行治疗。结果 通过100例危重病人的TPN支持,提高了瘘口、切口的愈合能力,改善了全身营养状况,缩短了住院日期,降低了死亡率,晚期癌症病人延长了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 全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王瑞军  邓红  朱军民 《甘肃医药》2010,29(4):399-400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营养支持及其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2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按序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PN)12例,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组20例。术后24小时分别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期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腹胀、腹泻、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EN+PN组在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较TPN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PN应联合应用EN,逐渐过渡到TEN,可减少胃肠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24例,单独肠外营养(TPN)10例,肠内+肠外营养(EN+PN)14例.对两组营养支持实施情况、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同时分析术前4天及术后14天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PN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获得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善均不及EN+PN组,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N+PN组,EN+PN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实施时间明显短于TPN组(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给予EN+PN支持治疗较TPN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55例肠外营养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营养包括肠外营养(TPN)和肠内营养(TEN)。TPN和TEN是指患者所需的合理配比的营养素完全由肠外或肠内供给,所供给的营养素由氨基酸、脂肪、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等(均系小分子营养素)组成,与普通食物有根本的区别。现代营养支持不仅仅是单纯供给营养,而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治疗肠瘘、短肠综合征、炎性肠道疾病、胃肠道肿瘤等。TPN即指患者所需的全部能量与氮量从胃肠供给,可以采用深静脉或周围静脉的途径,我科对2004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55例患者均采用了TPN支持,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王文华  邵静  庞爱芝 《吉林医学》2006,27(4):418-419
肠外瘘是由于腹部损伤、感染、手术等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随着医疗与护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胃肠内营养(TEN)和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后.病死率明显下降。现将本组28例肠外瘘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危重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需进行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n=54)和肠外营养支持组(n=54),两组患者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后2周比较Hb、PA、TF、TP、ALB等营养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营养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治疗后TP、ALB及PA均明显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比较,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治疗后CD4+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且显著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并发症:肠内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胃肠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PN营养支持成为不可忽视治的疗措施之一。然而,恶性肿瘤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利弊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多数研究限于动物实验,所以结论不一致。有关人体肿瘤短期内进行PN营养支持临床观察利大于弊。肠外营养对癌症患者长期营养支持报道不多,因此,我们对胃肠癌患者进行术后探讨,发现经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明显营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埋藏皮下输液港(Port-Cath)用于动脉插管化疗国内已有较多报道,但应用输液港中心静脉插管行肠外营养支持尚未见报告。笔者从1988年开始应用上腔静脉插管埋藏皮下输液港于肠外营养支持及家庭肠外营养支持患者,现总结15例临床资料如下。(1)方法:15例患者中男性11例(占73%),女性4例(占27%);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2.3岁。肿瘤患者13例(占87%),非肿瘤患者2例(占13%)。使用德国B-Braun、美国Arrow生产的钛输(titaniumport),在X线监视下进行严格无菌操作。(2)结果:导管使用天数最长者790d,最短者30d,平均116d。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导管堵塞1例,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Meta法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消化道肿瘤患者106例,其他2篇研究目的相同资料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恢复均优于全肠外营养组,全营养混合液支持组营养优于常规支持组,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营养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机械通气患者70例,根据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5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作为A组,另35例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作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临床效果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A组(肠内营养支持)各指标水平变化较显著,B组(肠外营养支持)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略高于营养支持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42.8±3.9)g/L与对照组的(34.9±3.3)g/L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ICU机械通气患者,有效的满足了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热量需求,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肠外瘘是腹部外伤、感染和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60年代肠外瘘病死率为40%~50%。近些年,由于对肠外瘘认识的提高及治疗方法的改善,特别是胃肠内营养(TEN)和胃肠外营养(TPN)的临床应用,病死率降至20%左右。现将本组18例肠外瘘的营养支持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洁琳 《吉林医学》2014,(3):665-665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6例,治疗组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24 h、7 d、14 d后,监测患者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生理指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支持后,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血糖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各生理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