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战军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8(2):359-361,379
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LRTI患儿为观察组,并根据有无特应性皮炎史和是否存在喘息分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80例婴幼儿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受检者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以及CD4+CD25+FoxP3+Treg水平。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嗜碱性粒细胞分别为0.25±0.05%、0.41±0.08%,IL-10分别为1.82±0.65pg/ml、6.09±1.14pg/ml、CD4+CD25+FoxP3+Treg分别为2.76±0.48%、9.03±1.38%,嗜酸性粒细胞分别为2.62±0.36%、0.90±0.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特应性皮炎史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IL-10水平与有特应性皮炎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特应性皮炎史组CD4+CD25+FoxP3+Treg为9.45±1.67%与有特应性皮炎史组的8.64±1.08%相比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CD4+CD25+FoxP3+Treg水平与非喘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组IL-10水平为5.75±0.92pg/ml与非喘息组的6.60±1.51pg/ml相比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IL-10以及CD4+CD25+FoxP3+Treg均参与了婴幼儿LRTI的发病机制;患儿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水平较高是机体免疫防御的重要表现,而IL-10水平升高则表示患儿可能伴有喘息,可将两者作为婴幼儿LRTI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赵慧  张会丰  魏凤  任延延 《新医学》2022,53(2):93-97
目的 探讨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IgE介导食物过敏与特应性皮炎(AD)严重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纳入77例中重度AD患儿为研究组,40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AD无IgE介导食物过敏与AD合并IgE介导食物过敏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AD严重程度[AD积分指数评分(SCORAD)]的相关性。结果 77例AD患儿中,AD合并IgE介导的食物过敏共19例(24.7%)。与无食物过敏AD患儿相比,AD合并食物过敏患儿的25(OH)D水平较低(P < 0.001)。对照组与中度AD组的血清25(OH)D水平无差异(P > 0.05);与中度AD组相比,重度AD组的25(OH)D水平较低(P < 0.05)。AD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SCORAD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AD合并IgE介导食物过敏及重度AD的婴幼儿更易出现血清25(OH)D水平降低情况,但AD的严重程度与血清25(OH)D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炎性反应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92例哮喘患儿(轻、中、重度各25、38、29例)和28例健康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入组儿童的血清25-(OH)D_3水平。治疗1个月后采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评价患儿哮喘的控制情况,并用纤维支气管镜收集患儿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其中炎性因子和炎性细胞的分类和数量。结果:健康组以及轻、中、重度患儿组血清25-(OH)D_3水平分别为43.5 nmol/L、34.5 nmol/L、31.6 nmol/L和22.3 nmol/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_3水平在哮喘完全控制、部分控制、无法控制3组中分别为(32.5±5.34)、(22.2±3.92)、(18.1±4.33)nmol/L,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哮喘患儿BALF上清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浓度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ALF上清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和血清25-(OH)D_3水平逐渐降低,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与哮喘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哮喘控制情况之间以及哮喘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慢性炎性反应之间均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0~7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体检的2418例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和25(OH)D3浓度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季节等对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25(OH)D缺乏组113例(占4.7%),不足组534例(占22.1%),处于较低水平的占26.8%;不同性别儿童的25(OH)D水平存在差异,男童25(OH)D水平高于女童,缺乏和不足所占比例低于女童(P<0.05);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3~4岁、4~5岁、5~6岁、6~7岁儿童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高于0~1岁、1~2岁、2~3岁儿童(P<0.05);不同季节,0~7岁儿童25(OH)D水平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冬季25(OH)D缺乏比例高于其他季节,夏季25(OH)D缺乏和不足比例最低(P<0.05);0~1岁儿童25(OH)D2检出率在7岁以下最高(P<0.05),25(OH)D2可有效降低缺乏和不足比例。结论0~7岁儿童25(OH)D水平与性别、年龄、季节有关,应加强对女童、3~6岁男女童及冬季期间补充维生素D,以满足机体需要。同时检测25(OH)D2和25(OH)D3有助于临床精准判断25(OH)D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RL)、胆碱脂酶、白蛋白(Alb)和维生素D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COPD患者120例,并对其开展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长期死亡率。根据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长期死亡组(17例)和存活组(89例)。比较2个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评价COPD患者各血液指标与长期死亡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血液指标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长期死亡组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及NRL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胆碱酯酶、25(OH)D、Al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均可作为预测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23、0.99、1.45、2.75、1.30、1.08、0.59(P<0.05)。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25(OH)D和Alb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L的曲线下面积(AUC)显著大于其他血液指标(P<0.05)。结论 CRP、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NRL、胆碱脂酶、Alb和25(OH)D对COPD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均有积极意义,其中NRL的预测价值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哮喘控制、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60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3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血清25(OH)D水平将观察组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3个亚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对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为(18.3±5.4)ng/mL,低于对照组的(27.2±4.8)ng/mL;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儿的哮喘控制程度不同(P0.05),25(OH)D水平与哮喘控制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清IgA为(0.48±0.08)g/L,IgM为(0.85±0.14)g/L,IgG为(6.49±1.37)g/L,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IgA(r=0.849,P0.05)、IgM(r=0.583,P0.05)、IgG(r=0.702,P0.05)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控制效果、免疫系统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AD)患儿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和趋化因子受体3(CXCR3)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该院诊断为AD的114例患儿作为AD组,根据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AD)分为轻度组(38例)、中度组(42例)、重度组(34例);同期选择在该院体检健康的108例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P-10和CXCR3水平,Pearson法分析AD患儿血清IP-10和CXCR3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P-10、CXCR3对AD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血清IP-10和CXCR3水平均升高(P<0.05);重度组的IP-10、CXCR3水平和SCORAD评分均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P<0.0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D组血清IP-10和CXCR3水平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二者联合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大于IP-10和CXCR3单项诊断(P<0.05)。结论 AD患儿血清IP-10和C...  相似文献   

8.
邵娜  王硕  栗瑶  罗雪梅  谭传梅 《临床荟萃》2021,36(4):353-356
目的探讨血清25-(OH)水平与儿童矮身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矮身材172例(男94例,女78例,8.50±3.18岁),根据病因将其分为生长激素缺乏(GHD)组78例及特发性矮小(ISS)组9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75例作对照(男84例,女91例,7.65±1.19岁),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矮身材的关系。结果(1)GHD组及ISS与对照组比较,年龄、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ISS组及对照组(P<0.01);ISS组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1);(2)维生素D缺乏比例在GHD组(30.76%,24/78例)高于ISS组(6.38%,6/94例)(χ^(2)=17.604,P<0.01)。结论矮身材儿童血清25-(OH)D水平降低,GHD患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妊娠期妇女(以下简称孕妇)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科学指导维生素D补充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在该院进行产检的健康孕妇334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血清25(OH)D水平,分析孕妇25(OH)D水平缺乏与不足情况。结果绵阳地区孕妇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2.76±6.63)ng/mL;血清25(OH)D缺乏、不足与均衡人数分别为1191例(35.6%)、1710例(51.1%)、445例(13.3%)。孕早、中、晚期血清25(OH)D平均水平分别为(23.05±6.48)、(22.46±6.62)、(22.85±7.12)ng/mL,孕早、中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孕妇25(OH)D缺乏率、不足率和均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秋、冬四季血清25(OH)D平均水平分别为(24.11±6.44)、(23.21±5.75)、(22.88±6.74)、(21.03±6.83)ng/mL;不同季节25(OH)D缺乏率与不足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绵阳地区孕妇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情况,冬季尤为显著,应重视维生素D的科学补充,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并分析秦皇岛地区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的水平,指导秦皇岛地区儿童合理进行维生素D补充。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保健部进行健康体检的1 246例0~6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秦皇岛地区0~6岁儿童的血清25-(OH)D_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儿童血清25-(OH)D_3平均水平为(25.398±7.765)μg/L,维生素D缺乏率为25.12%。不同性别儿童之间血清25-(OH)D_3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D_3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婴儿以及3~6岁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较高。结论秦皇岛地区0~6岁儿童的血清25-(OH)D3缺乏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维生素D3的监测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的在体水平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确诊的82例慢性乙型肝炎(非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95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中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的浓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低于健康对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25(OH)D3在体水平分为足量、不足、缺乏三类构成,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体检人群二者在血清25-羟基维生素构成比上具有显著差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体25(OH)D3水平进行分层分析,以HbeAg阳性及阴性分组的话,HBV-DNA载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而25(OH)D3在体内的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以HBV-DNA载量的高低进行分组的话,高载量组的25(OH)D3的水平与低载量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高载量组和低载量组25(OH)D3水平的三种构成上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5(OH)D3水平与生化指标及HBV-DNA载量的相关性发现:25(OH)D3水平与AST、HBV-DNA载量呈负相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PLT呈正相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与TBiL、ALT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与正常对照相比具有差异,并与乙肝病毒复制相关,纠正25-羟基维生素D缺乏状态,可能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儿童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 [25(OH)D]水平及维生素 D营养状态,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 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年 11月 ~2019年 10月体检儿童 0~ 14岁 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法检测血清 25(OH)D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儿童血清 25(OH)D水平及营养状态。结果 600例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水平为 27.44±8.82 ng/ml。血清 25(OH)D缺乏率为 19.33%(116/600),不足率为 47.67%(286/600),充足率为 33.00%(198/600)。女童的缺乏率( 24.83%)高于男童( 14.33%),儿童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84,P<0.01)。6~ 14岁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 0~ 1岁、1~ 3岁和3~6岁儿童( 46.81% vs 5.88%,5.86%和 19.53%),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年龄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515,P<0.01)。夏、冬季的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春、秋季( 22.00%,27.50% vs 12.80%,11.43%),不同季节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92,P<0.05)。结论 昆明地区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营养状况欠佳,应加强维生素 D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儿童血清 25(OH)D的监测,特别关注 3~ 14岁阶段儿童维生素 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重庆市开州地区0~6 岁儿童25- 羟基维生素D[25-(OH)D] 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因25-(OH) D 缺乏或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 486 例0~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进行25-(OH)D 检测,从性别、年龄、季节方面分析25-(OH)D 水平,并对可能引起其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 486 例0~6 岁儿童血清25- (OH)D缺乏率为21.6%(321/1 486),不足率为29.54%(439/1 486),充足率为48.86%(726/1 486),男女儿童间25-(OH)D 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2, P >0.05);3~6 岁儿童25-(OH)D 水平显著低于<1 岁、1~2 岁和2~3 岁儿童(26.18±7.52 ng/ml vs 29.66±8.88 ng/ ml,31.36±9.83 ng/ml and 30.84±8.24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9.529,P <0.01),不同年龄段的儿童25- (OH)D 缺乏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0,P <0.01);夏、秋季儿童25-(OH)D 水平高于春、 冬季(33.11±9.29 ng/ml,32.73±9.46 ng/ml vs 27.28±8.82 ng/ml,26.51±7.23 ng/ml),不同季节的25-(OH)D 缺乏 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5,P <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单独母乳喂养、未规律服用维生 素D 制剂、挑食或厌食、户外活动时间< 2h/ 天、父母文化程度低、反复腹泻是引起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 不足的影响因素(χ2=5.823,25.758,10.531,5.666,6.973,4.707,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挑食或厌食、反 复腹泻是引起0~6 岁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χ2=85.690,6.392,均P <0.05)。结论 开州 地区0~6 岁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情况较为严重,应在春、冬季和儿童在3~6 岁阶段进行维生素D 制剂补充; 加强儿保教育,纠正引起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血清25- 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 25-(OH)D3] 及3-epi-25- 羟维生素D3[3-epi-25-hydroxyvitaminD3, 3-epi-25-(OH)D3] 超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检测新方法(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spectrometry,UPLC-MS/MS),并在早产儿中开展初步应用。方法 采用液- 液萃取法提取化合物,五氟苯基丙基(pentafluorophenylpropyl,PFPP)色谱柱分离25-(OH)D3 与3-epi-25-(OH)D3;从最低定量限、线性关系、精密度与准确度等四个方面对新建方法进行验证,并对134 例早产儿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25-(OH)D3 及3-epi-25-(OH)D3 的最低定量限分别为6.05±0.78 nmol/L,1.48±0.20 nmol/L;线性范围3.78 ~ 480.00 nmol/L,1.00 ~ 128.00 nmol/L;相关系数r2 为0.992 2,0.992 8;25-(OH)D3 与3-epi-25-(OH)D3 低、中、高浓度质控品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00%;回收率109.92%,102.25%,98.76%;97.75%, 95.25%,99.80%。134 例早产儿血清25-(OH)D3 平均浓度22.35±13.28nmol/L,3-epi-25-(OH)D3 平均浓度5.43±4.35 nmol/L;3-epi-25-(OH)D3 占总25-(OH)D3 的平均比例为19.96%±12.08%,范围0.00% ~ 60.62%。以25-(OH)D3 计算,维生素D(Vitamin D, Vit D)缺乏率、不足率、充足率分别为78.36%,19.40%,2.24%;以总25-(OH)D3 计算,Vit D 缺乏率、不足率、充足率分别为65.67%,26.12%,8.21%;二者Vit D 缺乏率及充足率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351,1.719,4.823,均P < 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检测法性能良好且能精准检测早产儿血清25-(OH)D3 浓度,在早产儿Vit D 评估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细胞因子白介素 6(IL-6)、白介素 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在克罗恩病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以及其与疾病活动指数( CDA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 2020年 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克罗恩病患者共 100例纳入研究。收集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检测总 25羟基维生素 D,IL-6,IL-8和 TNF-α水平;采用 CDAI评估患者疾病活动情况,并根据 CDAI评分将患者分为四组,缓解期 21例,轻度活动期 32例,中度活动期 29例和重度活动期 18例。比较 CDAI评分不同分期患者的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IL-6,IL-8和 TNF-α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比较患者 CDAI与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水平及细胞因子 IL-6,IL-8及 TNF-α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及细胞因子 IL-6,IL-8和 TNF-α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34.281~ 128.53,均 P<0.05)。缓解期患者血清总 25-羟基维生素 D(23.49±3.46μ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控制、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18例哮喘患儿(哮喘组)和20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质量和握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入住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年龄≥6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20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5(OH)D<20μg/L]140例和非缺乏组[20μg/L≤25)(OH)D<70μg/L]61例,测定患者握力、步速及上下肢肌肉质量。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实验室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维生素D非缺乏组患者的握力、上肢及下肢肌肉含量显著高于缺乏组[(33.49±9.43)kg与(29.59±10.30)kg、(4.99±1.09)kg与(4.57±1.11)kg、(15.69±3.10)kg与(14.54±3.03)kg,P值分别为0.010、0.015、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独立相关(OR=1.286,95%CI:1.197~1.346,P<0.01;OR=1.231,95%CI:1.102~1.283,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握力减低及下肢肌肉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国部分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了解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区对维生素D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来自不同经纬度的广州、上海、北京、长春和兰州的社区体检老年人群(60岁以上)共计10696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2(25OHD 2)、25-羟基维生素D 3(25OHD 3),二者之和即为25OHD水平,按照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区分别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0696例60岁以上老年人群血清25OHD水平为(18.84±7.48)ng/mL,维生素D缺乏者59.99%,不足者32.28%,充足者仅7.72%,过量者无。维生素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80岁以上老人组高达6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04,P<0.05);不同性别维生素D营养状况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72,P<0.05);不同季节比较,夏季缺乏率最低,为35.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666,P<0.05);不同地区比较,广州地区缺乏率最低,为16.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08.145,P<0.05)。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季节组维生素D营养情况比较,发现广州地区夏季缺乏率最低,为6.67%,兰州冬季缺乏率最高,达84.57%。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群总体25OHD水平普遍偏低,维生素D水平处于严重缺乏状态,季节和纬度对维生素D的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