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中度至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及亚低温疗法对其预后影响。方法:这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2021年6月—2023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中度至重度脑外伤的所有成年患者(152例),获得了患者人口统计学和创伤特征的详细信息,根据患者28 d的预后分为存活组(107例)和死亡组(45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83例)。检测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入住重症医学科之后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对比入选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治疗前即刻凝血功能情况,死亡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亚低温组治疗结束后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功能障碍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很常见,而亚低温治疗可能对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虽然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总体死亡率由30年前的50%降低到目前的30%左右,但是存活患者中,10%的轻度损伤患者会遗留永久的残疾,而中度和重度患者的残疾比例高达66%和100%。在所有颅脑损伤的后遗症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情绪情感障碍等,是最常见的影响患者后期生存质量的后遗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2例重度TBI患者进行随访,并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价其长期预后;残疾等级量表功能部分(DRS-F)评价功能状况;就业部分(DRS-E)评价就业能力状况;生活质量指数(QLI)评价其生活质量。结果102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9.7±12.5)岁,各年龄组间的GOS、DRS-F等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7岁组的DRS-E等级和QLI评分与>45岁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即<27岁组的就业能力和QLI预后较>45岁组更好。结论年龄对TBI长期预后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年轻人的就业及生活质量较年长者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凝血功能障碍对评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对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7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以判断其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急性颅脑损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组FBG及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S≤8分组7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受伤脑组织释放凝血因子引起,因而能够反映脑组织受伤程度,对早期判断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1)将 5 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型 3组 ,测定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及纤维蛋白原 (FBG)值 ,并与 3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 (2 )治疗 10d后 ,将 5 1例分为GOS5~ 4分和 3~ 1分两组 ,比较两组入院时血PT、APTT、FBG值。结果 :(1)各型颅脑损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PT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PTT显著降低 (P <0 .0 5 ) ,且随伤情加重而下降 ,FBG值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随伤情加重而升高。 (2 )治疗 10d后 3~ 1分组较 5~ 4分组入院时FBG值显著升高 (P <0 .0 5 ) ,PT、APTT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FBG值与伤情轻重呈正相关 ,与预后呈负相关 ,对早期判断伤情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与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34例急性闭合性脑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取34例凝血功能正常的急性闭合性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并发症、死亡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随访6个月,以GO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估)评估患者预后,进行凝血功能与并发症、死亡、GO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T、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F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展性颅内出血发生率44.1%,GOS评分(3.7±0.9),预后良好率5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6%、(4.2±1.1)分、76.5%(P<0.05);Pearson分析中,GOS评分与PT、APTT、TT评分成显著负相关,与Fg成显著正相关,但ROC曲线分析显示PT、TT、APTT均能有效评估患者预后(AUC>0.5),但Fg诊断效能较低(AUC<0.5)。结论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且凝血功能越差者,其预后愈差,临床可通过观察凝血功能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对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颅脑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进行常规凝血试验检测和TEG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分别用两种方法检测的凝血功能结果是否有差别、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短期预后是否有...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颅脑损伤长期预后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速交通工具的广泛应用、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快速的、刺激性的体育运动的出现,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主要的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更是经济发达国家导致年轻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统计显示,TBI的发病率居创伤的首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占全身各部位创伤的9%~2l%,战时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382-1383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300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对患者入院后24h的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然后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和预后不良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此外还对不同分级的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观察不同分级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所有患者中预后较好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时间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比预后不良患者要高,但是血小板水平低于预后不良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同分级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又有所差异,总体来说随着患者伤情的加重,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凝血酶时间以及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二血小板水平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颅脑创伤患者的凝血障碍越轻,患者的预后就越好。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588-4589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0例参与实验观察的患者进行DIC评分;同时,对不同程度的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与预后进行评分。结果不同损伤程度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PT指标值与D-DT指标值分别与中型颅脑外伤患者与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PT指标值与D-DT指标值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意义(P0.05)。此外,预后不良患者的D-DT指标均值为3.31±0.61mg/l,PT指标均值为14.13±1.68s,FIB指标均值为2.42±0.76g/L,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而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的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其病情越重患者的PT会明显延长且D-DT水平显著升高;同时,患者的D-DT、PT、FIB与预后成负相关性,即,患者的预后状况越差上述指标值越高。  相似文献   

11.
胡浩  向伟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0):4654-465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入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患者的PT、APTT、DD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正常水平(P<0.05),Fg、PLT明显低于正常水平(P<0.05);随着病情进展性加重,PT、TT、APTT、DD水平依次增高,Fg、PLT依次降低(P<0.05)。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程度和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早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预测预后,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外伤后早期不同时间点凝血功能变化情况,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55例中重型TBI患者根据颅脑损伤程度分为中型组31例,重型组24例,选择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伤后4、12、24、48、72h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并同健康对照组比较;于外伤后1月后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中型组和重型组TBI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在伤后4、12、24h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中型组和重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预后良好率和预后不良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型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即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颅脑损伤程度越重,凝血功能障碍程度愈高,对预后影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中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7例为A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39例为B组,健康体检者41例为对照组,均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并于伤后1个月评估3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A组伤后4、12、24、48、72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P 0. 05)。B组伤后4、12、24、48、72 h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高于对照组和A组(P 0. 05)。伤后12 h内A组与B组凝血功能指标增加;伤后12 h后A组与B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P 0. 05)。A组GOS评分高于B组(P 0. 05),预后评分分布好于B组(P 0. 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早期就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居家护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居家护理在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干预作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方法 选择神经外科病房102例符合条件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52例,对照组50例,试验组实施出院后居家护理,包括定期电话和上门随访,提供压疮护理、管道护理、气管切开护理、康复锻炼和自我护理的方法等.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室教和门诊复查,两组患者于出院6个月、12个月时进行Kamofsky预后评定表、日常生活能力(ADL)和生活满意度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12个月时试验组与对照组Karnofsky预后和ADL评定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满意度指标差别不大(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居家护理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机能状态、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服务资源,为今后医院管理服务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功能预后影响.方法 60例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颅骨损伤常规治疗,但康复组在患病后即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促醒治疗、高压氧治疗、肢体功能训练、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残疾分级量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轻、ADL评分比入院时明显提高(均P<0.01),康复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中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ADL分值,有效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48 h检测凝血功能,按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为非凝血功能障碍,观察组48例为凝血功能障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GCS评分、合并胸腹部损伤、多发脑挫裂伤、重型颅脑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合并中重型颅脑损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凝血功能障碍与合并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多发脑挫裂伤、合并胸腹部损伤、酗酒史有密切关联,临床应尽早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防止凝血障碍的高危因素,力争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输血速度及输血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该院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后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增加,并且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更加明显。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输血速度较快、输血量较大会加重患者的凝血障碍,应及时补充血浆,以改善其凝血功能,提高临床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凝血、纤溶功能研究进展与颅脑损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脑损害与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程度密切相关。颅脑损伤后 ,大量的凝血活酶激酶释放入血 ,激活凝血系统 ,往往导致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由于血小板的异常积聚 ,可使脑皮层基底节、白质内以及脑干等处小血管发生微血栓 ,随后又因纤维蛋白溶解而引起继发出血 ,更加重了脑损伤后的继发性损害。随着近年来凝血、纤溶机制研究的进展 ,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规律提供新途径。一、TF、TFPI与凝血功能根据近年来尤其是组织因子 (tissuefactor,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to…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