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县2015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原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分析某县2015年收集的ADR报告。结果 735例ADR报告中,2~10岁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女性(52.65%)发生率高于男性(47.3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发生的ADR最多(78.50%);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抗肿瘤药居首;ADR累及系统或器官,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用药时应重视ADR,促进安全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本院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至2011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5例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以青霉素类56例(38.62%)占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以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101例(69.66%),在145例ADR中,60岁以上40例(27.56%),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的各种皮疹为最多。结论:抗生素发生ADR与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干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方面的作用,为推动临床药师参与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干预前(2012—2014年)与干预后(2015—2017年)ADR报告各100例,比较干预前后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结果干预前ADR检测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85例,抗感染药59例。干预后ADR报告显示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65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0.667,P=0.001),抗感染药31例,较干预前明显降低(χ~2=15.838,P0.000 1),干预前后比较ADR给药途径及药品种类分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药师参与ADR检测及有效干预,可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上报的ADR报告121例,分别对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物中的抗感染药显示为43例(占35.54%),循环系统药物26例(占21.48%)、中药类注射剂12例(占9.92%),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身体组织、内脏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药品不良的检测和报告上应加大力度,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策略。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3年5月收集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ADR中,由静脉滴注给药诱发的ADR64例,占总数的94.12%;抗微生物药诱发的不良反应28例,占总数的41.1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诱发的ADR32例,占总例数的47.06%。结论针对儿童药品诱发的不良反应特征,提高监测儿科药物ADR的力度,从而有效提升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98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药物类别以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排在常见不良反应前2位的分别是抗感染类药物及心血管系统药物,肌肉注射与静脉给药是2种主要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及过敏性休克等。经治疗后184例患者均康复,14例好转。结论为了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医生应当做好合理用药与重视用药安全,对不良反应状况进行监测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一般规律与发生因素和特征,从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12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根据药品的给药途径、药品类型、ADR程度、ADR所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等做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涉及127份药物,其中抗菌药物居首位,中成药紧随其后;因静脉滴注而引发的ADR121例,占95.3%;DAR可发生于人体内的每个系统和器官,可表现为变态反应,皮肤损害最为严重,其次为神经系统受损。结论应该针对DAR情况加强监测力度,并将ADR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普及,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尽量将DAR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儿科病例资料136份,对使用具体临床用药相关情况选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查验不合理处方10份,不合理处方率7.35%。给药剂量过大2例(20%);给药方式不合理2例(20%);给予儿童慎用、禁用药物1例(10%);药物配伍不当2例(20%);占总药物不对症3例(30%)。共发生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病例1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81%。涉及到抗菌药物6例(50%);中药制剂3例(25%);解热镇痛类药物2例(16.67%);营养、电解质平衡类药1例(8:33%)。结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本院儿科药物台理应用相应的制度,并对临床儿科医师加强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培训,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2011年全年ADR进行总结讨论,配合临床做好药物监测与使用工作。方法对62例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报告进行分析。结果 ADR发生率最高的是抗菌药,有45例,占72.50%,皮肤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表现,有47例,占75.80%。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最多,占首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联合用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用药前要询问患者过敏史,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认真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妇产科手术中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分析其用药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的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来我院妇产科进行手术治疗的114例患者,根据门诊和住院医师的处方,统计分析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抗生素用药情况和用药种类以及术后感染情况。结果本研究术前和术后均有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妇产科手术中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常用,从给药方式看,术前多为口服给药占89.12%,静脉给药占10.88%,术后静脉给药比例上升占61.46%,口服给药占38.54%,大部分患者静脉给药结束后继续口服抗生素抗感染消炎,治疗期间2~3种抗生素联合用药最常见。结论合理的用药和给药方式对消炎杀菌十分重要,因此妇产科手术中有针对的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旨在为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保障用药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种类、对患者的给药途径及方式、发生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为引起患者不良反应最常见药物;静脉注射、单独给药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口服用药及联合用药的方式;在患者的不良反应中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皮肤及心血管系统。结论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严格遵循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重视高危人群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ADR)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14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48例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共涉及药品13种,其中头孢曲松(40例,占27.03%)和头孢他啶(30例,占20.27%)最容易引发ADR;静脉滴注最容易引发ADR,共141例,占95.27%。1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患者中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人数为93例,占62.8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2020—2021年大同市某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上报的300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统计患者性别、年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情况、转归情况、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以及关联性。结果 300例不良反应事件中, 男性138例(46.00%), 女性162例(54.00%);0~14岁61例(20.33%), 67~86岁97例(32.33%);静脉给药241例, 口服给药59例;共使用7类抗菌药物, 其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占比最多(42.33%), 其后排序依次为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硝基咪唑类以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的器官或系统, 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300例不良反应中轻度177例(59.00%), 中度91例(30.33%), 重度32例(10.67%);不良反应与抗菌药物关联性中, 肯定35例(11.67%), 很可能257例(85.67%), 可能8例(2.66%...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差错,以提高静脉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在2013年4月~2014年7月调配的305 255组静脉用药医嘱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适宜性审核,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静脉用药调配现象。结果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调配出的305 255组静脉用药中,有794组为不合理医嘱,占0.26%。在794组不合理医嘱中,46.98%为溶剂选择不当,15.99%为给药剂量不当,14.36%为配伍禁忌,13.73%为给药途径不当,4.91%为给药浓度过大,3.53%为配伍不当,0.50%为医嘱录入错误。结论在调配静脉输液药物时,药师应严格按照药品配制要求及药品说明书,操作规范,并充分发挥审方作用,以保障静脉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静脉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危害,探讨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静脉配置中心78份抗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存在问题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其常见危害,制定系统完全的防护对策。结果 78份抗肿瘤药物资料分析结果显示,2份(2.6%)给药剂量不合理,5份(6.4%)药物使用方法不当,11份(14.1%)给药速度不合理,20份(25.6%)溶剂用法不合理,38份(48.7%)药剂使用不当,其他原因2份(2.6%)。结论临床医护人员、药师及医院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三者之间必须进行良好沟通,以降低抗肿瘤药物危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上合理用药和应对措施提供相关依据,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从我院2008年6月—2017年6月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50例,对其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应对措施。结果在头孢菌素类中,导致发生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头孢曲松(24.4%);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多数是15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主要累及的器官是皮肤其后依次为呼吸、循环、消化及神经系统;通过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占多数,其次依次为口服、静脉推注、肌注。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易在儿童及老人中发生不良反应,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该类药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2例我院监测中心数据库丹红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原患疾病、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大于60岁19例,占全部病例45.24%;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占总数52.73%,ADR/ADE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33例,占总数78.57%,发生在60分钟以内41例,占总数97.62%。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21例,占总数44.68%。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密切监测给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冠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展开分析,确定研究结论为日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2月1日—2018年2月1日期间我院76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患者个人信息、药物用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评价药物使用合理性,采用统计分析方式了解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年龄分布情况:20~30岁9例(11.84%)、31~40岁15例(19.74)、41~50岁20例(26.32%)、≥50岁32例(42.11%);辛伐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率最高,比例为57.89%。消化系统最容易受到不良反应累及,比例达到46.05%。结论要严格把控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才能够更好让患者更安全的用他汀类药物,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抽取9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项目第七轮治疗治方案相关标准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具体表现。结果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可引起患者诸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肝胆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30.77%,其次是其次是胃肠道27.47%,皮肤系统19.78%以及血液系统16.48%。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不良反应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液、肝肾功能、皮肤状况等,及时发现并给应相应的处理,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