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体内铁储备状况,为研究和制定更细致和更完善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297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样本,分析影响铁储备指标的相关性因子,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方面,探讨其对献血者体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及铁缺乏率的影响,全面调查献血者的铁储备状况。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SF水平与年度单采血小板次数呈负相关(r=-0. 416,P 0. 01);随着年度献血次数的增加,SF水平不断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随着年度献血次数增加,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比率有增加的趋势。男性18-23次组铁缺乏比率为12. 5%(8/64),女性18-23次组的铁缺乏比率为40%(6/15)。结论:采供血机构对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可适当减少招募次数,有必要增加SF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济南市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血液中心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采供血专业电子档案,对2018年在山东省血液中心血站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献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重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济南市2018年共计3 659例献血者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其中1 249例(34.13%)为重复献血者,重复献血率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OR=2.42,95%CI:1.97~3.00,P0.001)、31~45岁(OR=1.37,95%CI:1.09~1.72,P=0.007)、46~60岁(OR=1.83,95%CI:1.36~2.64,P0.001)、工人(OR=1.81,95%CI:1.32~2.50,P0.001)和学生(OR=1.64,95%CI:1.17~2.29,P=0.004)均更易重复献血。结论济南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30岁及以上人群、工人和学生应作为动员和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铁代谢与血小板增多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1例缺铁性贫血伴血小板增多患者的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及血小板参数,分析铁代谢指标、红细胞参数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比较轻、中度贫血组(血红蛋白≥60g/L)与重度贫血组(血红蛋白60g/L)相关参数的差别;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值变化情况。结果:血清铁与血小板数呈显著负相关(r=-0. 404,P 0. 001);血清铁与血小板比积呈负相关(r=-0. 288,P 0. 05);转铁蛋白饱和度与血小板数、血小板比积均呈负相关(r=-0. 353,P 0. 01; r=-0. 271,P 0. 05);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与血小板参数均无相关性;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小板数均呈负相关(r=-0. 239,P 0. 05; r=-0. 250,P 0. 05; r=-0. 339,P 0. 01);轻、中度贫血组与重度贫血组铁代谢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有差异;经铁剂治疗后血小板数目较前减少。结论:影响血小板数重要的铁代谢指标是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缺铁越重,血小板数越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越重,血小板数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龄妊娠糖尿病患者铁代谢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46例苏州大学附属太仓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高龄妊娠糖尿病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糖耐量正常的孕妇4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铁、总胆固醇(TC)、转铁蛋白、血清铁蛋白、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血红蛋白(Hb)、空腹胰岛素(FINS),比较贫血情况,分析铁代谢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贫血发生率为2.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与空腹胰岛素(FINS)呈正相关(r=0.362,P 0.05),与血清铁蛋白、甘油三酯(TG)、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孕前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r=-0.552、-0.552、-0.317、-0.463、-0.339,P 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FINS呈负相关(r=-0.386,P 0.05),与血清铁蛋白、TG、Hb、FBG、孕前BMI呈正相关(r=0.543、0.628、0.556、0.682、0.554,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铁蛋白、TG、Hb、孕前BMI为高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HOMA-IR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高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铁储备增加,与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关系,胰岛素分泌指数与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清铁蛋白呈正相关,过度铁负荷可能参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AH)的肠道菌群与铁蛋白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体检中心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期间632例患者的体检资料,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丁酸梭菌,柔嫩梭菌、肠杆菌六种肠道细菌(q-PCR方法),以及铁蛋白、CRP相关资料。根据血尿酸水平分成AH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铁蛋白、CRP及代谢指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AH的危险因素;Sperman相关分析肠道细菌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AH组的双歧杆菌明显降低(P=0.025);铁蛋白、BMI水平升高,TC、TG、LDL升高,HDL降低(P<0.05)。铁蛋白和BMI是AH的危险因素(铁蛋白:OR=1.002,95%CI:1.000~1.003;BMI:OR=1.156,95%CI:1.034~1.292)。铁蛋白和尿酸的相关性(r=0.523,P<0.001)显著高于铁蛋白与BMI(r=0.0.313,P<0.001)。双歧杆菌与铁蛋白显著负相关(R=-0.134,P=0.001)。结论 双歧杆菌与铁蛋白负相关。临床上适当补充双歧杆菌有利于减轻AH对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 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和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细致的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20年4月选取本站单采血小板男性固定献血者100人,检测铁蛋白及红细胞参数.献血员按年度献血频率分为3~10、11~15、16~24次3组,分析铁缺乏率的组间差异.按照铁蛋白检测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He)对轻型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孕妇妊娠期铁缺乏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轻型地贫孕妇49例(轻型地贫组),以铁缺乏孕妇101例(ID组)和缺铁性贫血(IDA)孕妇55例(IDA组)作为疾病对照组,健康孕妇106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和Ret-He与不同疾病风险的关联程度。以SF<20μg/L定义为缺铁,分析其他关联指标与患者贫血程度和缺铁状态的关系,及其对妊娠期铁缺乏的诊断性能。结果轻型地贫组、铁缺乏组、IDA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SF[比值比(OR)=0.563,P<0.001]与铁缺乏的关联密切;SF(OR=0.688,P=0.001)和Hb(OR=0.441,P<0.001)与IDA的关联密切;Ret-He(OR=0.243,P<0.001)和Hb(OR=0.515,P<0.001)与轻型地贫的关联密切。IDA组和轻型地贫组SF与缺铁状态相关[偏相关系数(rp)值分别为-0.640、-0.330,P值分别为<0.001、0.001];铁缺乏组、IDA组和轻型地贫组Ret-He与缺铁状态相关(rp值分别为-0.269、-0.289、-0.199,P值分别为0.025、0.017、0.036)。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et-He判断铁缺乏孕妇、IDA孕妇及轻型地贫孕妇缺铁状态的临界值分别为<27.6 pg、<27.2 pg和<23.3 pg,敏感性分别为54.0%、62.2%、88.2%,特异性分别为85.7%、87.2%、86.2%。结论Ret-He与轻型地贫密切相关,或可作为妊娠期铁缺乏的筛查指标,但轻型地贫孕妇铁缺乏的判断界值不宜采用IDA孕妇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献血者献不同治疗量血小板后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对献血者外周血红细胞破坏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0例,测定献血者采集前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常规,计算采集前后溶血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献血者单采血小板采后溶血率明显高于采前(t=2.71,P0.05);在不考虑献血量差异的情况下;女性献血者采后外周血溶血率比男性献血者高0.011%(F=28.29,P0.05);女性献血者平均采集时间为72.20 min,比男性献血者高24.15 min(t=4.42,P0.05),但不同性别献血者采集的全血处理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P0.05);在不考虑性别差异的情况下,献2个治疗量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比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的溶血率高0.019%(F=90.00,P0.05);女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献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比男性献血者献2个治疗量与1个治疗量血小板外周血溶血率的差异高0.023%(F=33.43,P0.05)。结论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红细胞破坏,引起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升高,采集时间是影响外周血溶血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女性献血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反复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储存铁的影响。方法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97名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首次捐献组)、连续捐献6—12次组和连续捐献13次以上组,用ELISA法检测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F)和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的含量。结果连续捐献6—12次和13次以上组的SF略低于正常对照组、sTfR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3组的SF和sTfR经方差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组共97名捐献者中,发现3名女性和1名男性捐献者存在铁缺乏。结论反复捐献血小板不会引起献血者医源性铁缺乏,但对其自身的铁缺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采血小板前后献血者血清甲状旁腺素及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45名,分为补钙组(n=11)和未补钙组(n=34),分别检测血小板采集前后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和钙、磷、钾、钠、镁离子浓度;献全血组(n=24)。结果单采后补钙组PTH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472,P<0.05),未补钙组单采后磷浓度升高(t=3.191,P<0.05);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前血清磷、钙、钠的浓度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77,2.349和2.064,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单采血小板会引起献血者血钙浓度短暂降低,但机体可自身迅速调节,不必常规补钙;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血清磷、钙、钠的浓度低于全血献血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小板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测定110例献血者捐献血小板单采前、单采后不同时间点的外周血小板计数,并根据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献血次数等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BMI、采集仪器、采集量组,采后不同时间(0 h、1 d、2 d、3 d、4 d、6 d)PLT计数均较采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单采组采后0 h、1 d、2d、3 d、4 d较采前PLT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后6 d、7 d PLT较采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后血小板的恢复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指数、采集仪器、采集量的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恢复较多次单采献血者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安全与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分别选择捐献20~29次与30~44次者为2组对象,收集2组献血者最近连续捐献的20、30次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4项检测指标,按5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另外选择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0次献血者,分析其RBC、Hb、Hct、PLT、WBC 5项参数的变化及与献血小板总次数的相关性,选取前100次数据,按10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0~29次组有30人、30~44次组有11人,2组各血液学参数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捐献血小板总次数≥100次献血者RBC、Hb、Hct、WBC与献血次数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并发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7月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的MHD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并发RLS组(A组)与未并发RLS组(B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及各项临床参数指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RL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MHD患者169例,未合并RLS组患者103例,合并RLS组患者66例,患病率为39.05%。2组间年龄(t=-2.297,P=0.022)、透析龄(t=-2.938,P=0.003)、血红蛋白(t=-2.205,P=0.027)、血肌酐(t=3.309,P=0.001)、血磷(t=5.732,P=0.002)、血镁(t=-4.070,P<0.001)、血清铁(t=-3.545,P<0.001)、甲状旁腺激素(PTH;t=-4.038,P<0.001)、β2微球蛋白(β2-MG;t=-3.655,P<0.001)、铁蛋白(t=-2.291,P=0.0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76,95%CI:0.952~1.000,P=0.046)、透析龄(OR=1.019,95%CI:1.009~1.029,P<0.001)、血红蛋白(OR=0.976,95%CI:0.957~0.995,P=0.012)、血镁(OR=13.134,95%CI:2.561~67.366,P=0.002)、PTH(OR=1.002,95%CI:1.001~1.003,P=0.001)、β2-MG(OR=1.008,95%CI:1.002~1.013,P=0.010)、铁蛋白(OR=0.998,95%CI:0.996~1.000,P=0.015)与RLS发生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透析龄(β=1.414,P=0.048)、高PTH(β=0.012,P=0.035)、高β2-MG(β=0.013,P=0.014)、低铁蛋白(β=-0.091,P=0.004)是MHD患者发生R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LS是MH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透析龄长、PTH及β2-MG增高、铁缺乏可能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RL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患者铁负荷的状态,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经基因检测确诊的轻型地贫患者458例,分为α-地贫组及β-地贫组;以血常规正常的120例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血清铁、铁蛋白水平差异,分析铁蛋白与患者年龄、基因型别及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结果血清铁含量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铁蛋白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β-地贫组高于α-地贫组(P0.05);各年龄段之间铁蛋白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在小于或等于20岁及老年患者中水平较高;在大于20岁的患者中,铁蛋白水平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α-地贫组各基因型间血清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β-地贫组血清铁蛋白与血红蛋白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252,P=0.001)。结论血清铁蛋白是评价地贫铁负荷的较敏感指标;血清铁蛋白在大于或等于20岁的患者中与年龄呈正相关;α-地贫与β-地贫患者铁负荷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2个月内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部分血常规指标及血小板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2个月内捐献单采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60例作为研究组,以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8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献血者献血前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 累计献血次数等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酶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根据累计献血次数的不同分为5组,分别测定每位献血者第一次血小板单采和最后一次血小板单采时的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小板单采对于不同性别、年龄固定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学指标(血小板、血红蛋白、白细胞)的影响略有差异。结论 只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条件,固定血小板单采不会影响献血者健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分析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情况,以保障献血者安全。方法 选择50名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血小板采集前、血小板采集后1 h、24 h、48 h及72 h采集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数量相关项目检测。结果 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各检测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值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并随时间发生变化,且捐献不同量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采前水平所需的时间不同。不同采集量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后血小板分布宽度值(P=0.007)、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5)及大血小板比率(P=0.017)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不同机型、体重和年龄对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后,机体对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调节,使其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及功能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并逐渐恢复至单采血小板采集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