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含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毒副作用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例含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MM的临床资料,按国际肿瘤组织的毒性判定标准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发生胃肠道反应10例,白细胞减少11例,血小板减少13例,周围神经病变症状9例,感染14例,经对症、暂时停药后均有所改善.出现少见不良反应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1例、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结论 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MM毒副作用患者基本可耐受,但也有少见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例复发、难治性MM病人,予硼替佐米3.5mg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4次,在第2与第3次之间间歇1wk。每次静脉注射硼替佐米之前予地塞米松4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采用EBMT标准观察治疗疗效,并按WHO标准判断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例病人接近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例病情稳定,但在部分缓解的病人中有1例随后死于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例病人发生腹泻、血小板减少和乏力,经对症治疗后均获缓解。结论:对于经过反复治疗的复发、难治性MM,硼替佐米是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联合沙利度胺、地塞米松以及表柔比星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是初治患者,3例为多次复发患者。其中初治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3.33%;多次复发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5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骨髓内浆细胞量、血清M蛋白量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但在治疗时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监测,以免对患者造成多重伤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研究对象,就硼替佐米皮下注射(观察组22例)与硼替佐米静脉推注(对照组18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次观察组选取患者sCR+CR+VGPR率为63.6%,对照组为61.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1例,占4.5%;对照组6例,占33.3%,其中神经损害2例,感染1例,血小板减少1例,粒细胞缺乏2例,且其中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采用硼替佐米皮下注射,并与地塞米松、吡柔比星联合,可显著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较少,具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0例多发性脑髓瘤患者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1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6例,轻微缓解1例。患者均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但对症处理后全部接触。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11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采用欧洲骨髓移植处标准判定疗效,并按WHO标准判定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9个月,总效率63.7%(7/11),其中完全缓解18.2%(2/11),部分缓解27.3%(3/11),微小反应18.2%(2/11)。主要不良反应有全身周围神经痛,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感染等,经过对症的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是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不良反应轻,安全可靠,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BDT)治疗骨髓瘤肾损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肾损伤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的患者26例,观察用药后疗效及肾损害恢复情况。对其中9例患者行肾活组织检查明确病理类型。结果:26例患者中,MM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76.9%,其中完全反应率为19.2%,非常好的部分反应率为30.8%,部分反应率为26.9%,肾功能恢复的总体反应率为76.9%。9例肾活检的病理分型分别为管型肾病5例,淀粉样变性4例。其中3例以肾病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后仍有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和非选择性蛋白尿,给予足量足疗程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结论:BDT方案治疗伴有肾损害的MM患者安全、疗效好,且能很好逆转肾功能,不良反应可耐受。但是对有肾病综合征表现的患者给予足量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很好地改善低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接受治疗2~6个疗程。总有效率为80%,其中完全缓解(CR)6例(4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2例(13%),部分缓解(PR)2例(13%),轻微反应(MR)1例(7%),疾病稳定(SD)1例(7%)。治疗后骨髓瘤细胞、血清M蛋白量、血沉(ESR)均较治疗前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感染、乏力、血小板减少和肢体麻木等,但可以耐受。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症状护理、饮食护理、口腔及肛周护理,有助于化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程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不同给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明确诊断并初次治疗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两组均予BDT治疗方案,对照组应用硼替佐米静脉注射,研究组应用硼替佐米予皮下注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OR率为68.0%,研究组OR率为72.0%,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95,P>0.05).两组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血液学、神经系统、皮损、胃肠道、其他毒副反应占比分别为32.0%、32.0%、24.0%、52.0%、32.0%,研究组分别为28.0%、8.0%、28.0%、40.0%、28.0%;其中两组血液学毒副反应均以血小板减少为主,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均以皮肤感觉异常、乏力为主,皮损均以皮肤过敏、带状疱疹为主,胃肠道均以腹泻、恶心、便秘为主.两组血液学、皮损、胃肠道、其他毒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能有效降低神经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相对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例初治、4例难治复发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VAD方案化疗+沙利度胺治疗。结果2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进展。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症状等。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初治及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联合砷剂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0例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亚砷酸联合VAD方案化疗和亚砷酸联合VitC。其中,亚砷酸10mg/d静脉滴注,连续10天,VitC(2g/d),连用10d,每月1次,4~6个周期判断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结果联合亚砷酸化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为76.7%,其中显效30.0%、进步46.7%;亚砷酸+VAD方案有效率80.0%;亚砷酸+VitC方案有效率73.4%。长期随访16例,8例保持持续缓解状态达1年以上。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继发感染、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结论联合砷剂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总有效率较高,且亚砷酸联合维生素C治疗毒副反应低,耐受性好,很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初治MM患者18例,复发、难治MM患者13例,均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VD)方案治疗,21 d为1个疗程。结果平均随访14(6~36)个月,总反应率77.6%,完全缓解率(CR)6.45%、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VGPR)22.6%、部分缓解率(PR)48.4%。初治组疗效优于复发难治组;轻链型患者总反应率和CR率均明显高于非轻链型患者。发病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贫血、血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高钙血症和肾功损害者,多数出现疾病进展,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症状、周围神经病变、血小板减少、感染等,经对症治疗或推迟化疗后均可恢复。结论硼替佐米对初发及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较好,对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患者可耐受,在轻链型患者疗效更加显著。有严重贫血、β2-MG升高、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的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血浆置换术联合化疗对降低多发性骨髓瘤(MM)异常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与疗效.方法 血浆置换组25例,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行血浆置换(PE)术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化疗,比较2组病例治疗前后球蛋白(GLB),血沉(ESR),肌酐(CR)下降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效果及疗效.结果 血浆王换术联合化疗组治疗前后GLB,ESR,CR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缓解,肾功能改善,但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浆王换术联合化疗组能迅速降低GLB,ESR,CR,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的优点,但总有效率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对雅安市人民医院血液科14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所使用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硼替佐米组和沙利度胺组,比较沙利度胺组和硼替佐米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3项指标、骨髓相关3项指标和肾功能3项指标,比较沙利度胺组和硼替佐米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比较,硼替佐米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尿溶酶体酶(NAG)、β2-微球蛋白(MG)、胱抑素(Cys-C)指标含量均显著优于沙利度胺组患者(P<0.05);硼替佐米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沙利度胺组患者(Z=11.294,P=0.0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沙利度胺组患者(P<0.05)。结论相比于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治疗的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of novel agents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multiple myeloma (MM) patient outcome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MM received the most drug approvals for any one malignancy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both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in Europe. Areas covered: Proteasome inhibitors, immunomodulatory drugs, and monoclonal antibodies are prototype drug classes, which target both specific MM cell functions, as well as the tumor supportive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and represent current cornerstones of MM therapy. Importantly, the unprecedented extent and frequency of durable responses, in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 in particular, is predominantly based on the combinatorial use of these agents with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eutics or representatives of other drug classes.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ize past landmark discoveries in MM that led to the dramatic progress of today’s clinical practice. Moreover, developing strategies will be discussed that are likely to yet improve patient outcome even further. Expert opinion: Despite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advancements, MM remains an incurable disease. With several novel agents in the preclinical and early clinical pipeline, among those novel CD38 and BCMA mAbs,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as well as ricolinostat, selinexor, venetoclax, CAR-T cells, and vaccines, further advances in MM patient outcome are expected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针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细胞上特异性表面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越来越多应用于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ies, BsAb)与肿瘤细胞抗原和T细胞上的CD3结合, 激活T细胞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 有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 BCMA)靶点和非BCMA靶点如GPRC5D和FcRH5的多种BsAb, 显示各自的药代动力特点以及相关疗效和不良反应, 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已证实其在R/RMM患者中具有可喜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是无法治愈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复发、耐药、治疗相关毒性仍是阻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来那度胺是新一代免疫调节剂,具有抗血管生成、改善免疫功能和肿瘤杀伤、改变骨髓微环境等独特的多重的作用机制。来那度胺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率。在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初始治疗中也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它在巩固维持治疗中更是显著延长了PFS和生存期,为长期"控制"多发性骨髓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have improved dramatically due to improved and innovative therapies. However, most patients will either relapse or become refractory to current therapy. Thus, a significant unmet need remains for novel agents to treat this patient population. Panobinostat, a potent pan-deacetylase inhibitor with a unique mechanism of action targeting both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and protein metabolism, has preclinical synergy with a number of agents, including the proteasome inhibitor bortezomib. In a phase 3 trial of panobinostat with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addition of panobinostat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This review focuses on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panobinostat,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harmacokinetics and adverse even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为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统发病率居第2位的肿瘤,随时间推移多数病人最终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塞利尼索作为一种口服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通过诱导恶性肿瘤细胞的凋亡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于2019年7月3日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治疗RRMM。现对塞利尼索的作用机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Rd)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3例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给予Rd方案治疗,具体为:来那度胺25 mg/d,d1~21,地塞米松20 mg/周,28 d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3个疗程后,1例达到完全缓解(CR),2例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达到部分缓解(PR),3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2例死亡。总有效率(ORR=CR+VGPR+PR)为46.2%。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及骨髓抑制。结论来那度胺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近期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