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诊断性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及腹腔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行分段诊断性刮宫(诊刮),19例行诊断性宫腔镜,两组子宫切除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4.7%(11/17)及94.7%(18/19),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腹腔积液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9%(1/17)及10.5%(2/19),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宫腔镜组与诊刮组的准确性分别为92.9%(13/14)和57.1%(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4)。腹腔镜组(29例)和开腹组(7例)在术中出血量(121.7ml vs 271.4ml,P=0.0060)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38.6±8.5 h vs 51.6±8.6 h,P=0.0057)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平均手术时间(245.0±71.3min vs 260.0±73.9 min,P=0.6228)、清除盆腔淋巴结数量(22.3±7.2 vs 21.3±9.0,P=0.8205)、术后住院天数(10.2±2.6 vs 12.1±2.1,P=0.0669)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随访期间,开腹组1例复发死亡。结论宫腔镜检查并定位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高,是否造成子宫内膜癌细胞腹膜腔播散尚存在争议;腹腔镜手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10余年来收治的108例子宫内膜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30~78岁,绝经后发病率占总数的77·8%。诊断以分段诊刮细胞学检查为主,辅以B超、宫腔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近年来,阴道B超、磁共振、腹腔冲洗液及冰冻切片检查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结论由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妇科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子宫内膜癌应和宫颈癌一样引入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普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蔡红兵 《中国肿瘤》2001,10(5):308-308
回顾性分析了1985-1999年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28例宫体癌患者,术前诊断为I期的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89.16%,升为Ⅱ期者为3.61%,升为Ⅲ期者为7.23%,术前诊断为II期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6.67%,降为Ⅰ期者为24.44%,升为Ⅲ期者为8.89%,两者不符合率为33.33%,分段诊刮对I期宫体癌确诊的符合率较高,II期子宫内膜癌以术后病检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共120例。按患者意愿,60例行宫腔镜检查及活检,60例行诊刮术,对比分析两组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宫腔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90.0%(54/60),诊断性刮宫和病理检查诊断总符合率为78.3%(47/60),两组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65,P=0.034)。宫腔镜检查的特异度高于诊断性刮宫(P0.05)。结论宫腔镜对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筛查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7.
子宫内膜癌误漏诊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明显上升。与子宫颈癌相持不下比有接近或相等的趋势[1] 。尽管诊断方法较多 ,但在临床工作中 ,仍有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我院 1998年 10月~ 2 0 0 1年 3月共收治子宫内膜癌患者 81例 ,其中 11例误诊或漏诊 ,占13 5 %。本文就这 11例患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8.
赵淑芳  刘智荣  张恒  朱清 《癌症进展》2018,16(7):914-916
目的 探讨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子宫内膜检查的子宫内膜癌高危患者89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行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结果 经诊断性刮宫组织学检查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11例,非子宫内膜癌患者有78例;子宫内膜采集器与诊断性刮宫的取材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采集器的采集时间短于诊断性刮宫,出血量和VAS评分均低于诊断性刮宫(P<0.05);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3%、96.15%、72.73%和96.15%.结论 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使用子宫内膜采集器具有出血量少、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了1985年~1999年我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28例宫体癌患者。术前诊断为Ⅰ期的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89.16%。升为Ⅱ期者为3.61%,升为Ⅲ期者为7.23%;术前诊断为Ⅱ期患者,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6.67%,降为I期者为24.44%,升为Ⅲ期者为8.89%,两者不符合率为33.33%。分段诊刮对I期宫体癌确诊的符合率较高,Ⅱ期子宫内膜癌以术后病检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与诊断性刮宫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以期正确分期并制定治疗方案及手术范围。方法 对该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2例的超声及诊断性刮宫和手术后病理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73.1 %;子宫颈累及、子宫肌层浸润符合率为34.6 %和32.7 %;诊刮符合率为84.6 %;分段诊刮对子宫颈受累符合率为72.3 %;术中剖视判断子宫颈受累及深浅肌层浸润深度符合率为60.3 %、39 %和80.4 %。结论 对于40岁以上不规则阴道出血和月经紊乱者,应常规超声检查及配合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则可提高内膜癌的诊断符合率,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对1979年1月至1994年12月收治的2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临床分析,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发病年龄29-6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其中50岁以上占59.1%。11例绝经后妇女有阴道出血,绝经前妇女7例有月经不调,2例有腹痛和腹部包块;另2例在外院作子宫次全阴后阴道出血。临床Ⅰ期59.1%,Ⅱ期18.2%,Ⅲ期18.2%,Ⅳ期4.5%。本组20例行手术治疗,以全宫加双侧附件切除加  相似文献   

12.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4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15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是否绝经分为两组,未绝经组49例,绝经组10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与绝经组相比,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比例高(分别为22.00%和9.92%),特殊病理类型较少(分别为2.04%和12.84%),组织分级低(G1分别占71.43%和43.12%),深肌层浸润少见(分别占18.37%和38.53%),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1.11%和73.47%),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未绝经组合并肌瘤比例高,漏诊或误诊率高,P<0.05。结论:未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临床病理特点有关;对未绝经者出现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应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疗效从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1979年4月至1991年4月随访资料完整的182例子宫内膜癌。全组病人均经手术及术前放疗,部分病人术后放疗。经统计学X2检验分析预后。结果:总5年生存率80.2%,Ⅰ期91.9%,Ⅱ期81%,Ⅲ期56%,Ⅳ期0,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宫体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术前分段诊刮至关重要、放宽1期病例下术指征是提高Ⅰ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病例存活率的关键,术前术后放疗是防止复发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2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5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B超检查在癌浸润深度上诊断符合率:无肌层浸润为41.1%;肌层浸润<1/2为41.8%;肌层浸润≥1/2为86.7%,与术后病理检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肌层浸润>1/2,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6.8%(38/226),临床Ⅰ期为7.3%(11/151),Ⅱ期为35.1%(26/74),Ⅲ期为1例(1/1)。盆腔转移率为16.7%(43/257),临床Ⅰ期为9.6%(16/167),Ⅱ期为28.1%(25/89),Ⅲ期为1例(1/1)。经单因素分析,临床期别、浸润深度、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和盆腔转移有关(P<0.01,或P<0.05)。经多因素相关回归分析,前3个因素间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超检查对判断癌浸润深度(肌层受浸>1/2时)有一定价值。子宫内膜癌盆腔转移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期别、浸润深度和病理级别密切相关。临床Ⅰ期低危组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不必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5.
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其多成分分化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分析50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6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0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11例、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混合瘤3例)的临床、病理、合并症、鉴别诊断及预后。结果:不同类型肿瘤均有部分病例伴多成分分化,(12例伴平滑肌分化、10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纤维分化、1例伴纤维粘液样分化、1例伴上皮样分化,其中10例同时伴两种分化成分)。50例中有9例伴发子宫平滑肌瘤(其中1例同时伴发腺瘤样瘤,1例伴发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论:不同类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均可伴发多成分分化及其他类型肿瘤,具备多样性病理形态特征,肿瘤有无浸润及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近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及预后。[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1998年10年中收治的子宫内膜癌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全部经手术治疗,部分辅以化疗、放疗、激素等综合治疗。复发7例,死亡4例。[结论]子宫内膜癌预后与临床期别、肿瘤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手术方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tearAntigen,PCNA)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NA的高度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级有关,分级越高,PCNA的高度表达率越高。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肌层浸润、脉管浸润、分期无关。DNA异倍体组织中PCNA的高度表达率高于二倍体。PCNA高度表达者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度表达者,两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8.2%及82.3%。本文结果提示,PCNA可作为反映子宫内膜癌增殖活性及判断其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单克隆抗体,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银染色方法对112例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测定,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种类型的子宫内膜中,PCNA的表达及AgNOR计数依病变的进展明显递增。子宫内膜癌组PCNA表达及AgNOR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及子宫内膜增生组(增殖期例外),各组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此种方法是测定子宫内膜增生细胞增殖分数的有效手段。对于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可做为临床判断良恶性子宫内膜增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1~1997年收冶的14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全部随访。结果:147例患者、平均年龄56.1岁;5年生存率72.8%;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35例、盆腔包块81例、白带增多38例及腹痛23例;绝经前病例为39.5%,已占相当比例,有年轻化趋势;临床病理分期愈晚,预后愈差;肌层侵犯的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深肌层浸润者,易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也差;手术为主、放疗、化疗为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预后好、并发症少;孕激素对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结论: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措施;绝经前后的妇女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的妇科症状时,必须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临床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孕激素的应用都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