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骨代谢生化指标状态变化,以及营养对其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胎龄30~35周早产儿,分别于生后24 h内及生后2周清晨8~9时采集静脉血,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β-I型胶原羧基末端端肽(β-CTx)、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水平,分析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早期营养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共纳入60例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β-CTx、OC、PINP水平之间无相关性(P>0.05);生后24 h内血清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r=-0.603,P<0.05),OC与胎龄成正相关(r=0.581,P<0.05),PINP水平与胎龄无相关(r=0.134,P>0.05)。生后2周血清β-CTX、OC、PINP水平均较生后24 h内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2周与生后24 h内的差值Δβ-CTx与ΔOC成正相关(r=0.600,P<0.05),Δβ-CTx与ΔPINP无相关(r=0.045,P>0.05),ΔOC与ΔPINP无相关(r=0.110,P>0.05)。生后2周ΔOC与日均热卡、日均蛋白热卡比成正相关,与热卡累计缺失量成负相关(P<0.05),与日均奶量热卡、日均蛋白量、蛋白累计缺失量无相关(P>0.05);Δβ-CTx、ΔPINP与相关营养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血清OC与胎龄成正相关,β-CTx与胎龄成负相关;生后2周骨代谢处于活跃状态,血清β-CTx、OC、PINP水平显著升高。早期提供合理热卡和适宜的蛋白热卡比对骨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毒     
051319铅对儿童骨代谢的影响/石凯丽…∥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2).-109~111方法:整群抽取5~6岁儿童120名,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铅值;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本组儿童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25-(OH)D3水平。结果:随着血铅水平的增高,该组儿童的血清OC和25-(OH)D3水平呈下降趋势,而BALP呈上升趋势。其中III级铅中毒儿童血清OC较I级铅中毒儿童显著下降(P<0.01),而血清BALP显著增高(P<0.01),且II级铅中毒儿童血清BALP较I级铅中毒儿童已有显著增高改变(P<0.01)。表1参6(杨玉凤)051320心肌肌钙蛋白I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地区女性青少年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骨钙素(OC)的特点及其差异,为临床运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西藏拉萨(海拔3500m)、西藏那曲(海拔4500m)和辽宁锦州(海拔28m)的大、中、小学随机抽取12~<19岁健康女性青少年共1093名,进行身高及血清BAP、PICP和OC测定。结果拉萨组和那曲组血清BAP、PICP和OC总体水平均高于锦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萨组3个生化标志物显著高于那曲组(P<0.01或P<0.05)。3组血清BAP、PICP和OC均在12~<13岁时出现高峰,且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但锦州组3个生化标志物随年龄变化趋势较拉萨组和那曲组平缓。血清BAP、PICP和OC水平均与身高密切相关(r=0.56、0.48、0.43,P<0.01)。结论不同海拔女性青少年血清BAP、PICP和OC随年龄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但高原藏族青少年血清BAP、PICP和OC高于平原汉族青少年。应建立针对高原藏族青少年的骨形成标志物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4.
性早熟女童骨代谢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骨代谢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其中A1组16例,年龄6.0~7.9岁;A2组19例,年龄8.0~9.0岁)及21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PT)女童(年龄6.0~7.9岁)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_1(IGF_1)和桡骨远端1/3处骨超声强度(SOS)值进行检测,并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PP及PT女童桡骨远端SOS、SDS值均明显升高。A1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OC)、骨碱性磷酸酶(BA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IGF_1有升高趋势;A2组骨钙素(OC)、BAP、ICTP、IGF_1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T组女童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OC、BAP明显升高,ICTP、IGF_1差异无显著性;与A1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CPP女童IGF_1水平与LH峰值、LH/FSH比值、骨龄间呈正相关(r=0.38~0.54,P均<0.05);CPP女童骨代谢指标BAP与骨龄、IGF_1值间呈正相关(r=0.35、0.35,P均<0.05)。结论性早熟女童在发育早期即有明显骨代谢改变,骨密度增高、骨形成和骨吸收增加,以骨形成增加为主;血清OC、BAP、ICTP和IGF_1水平与性发育关系密切,其变化是性早熟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身材矮小儿童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检测特发性身材矮小(ISS)儿童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及骨钙蛋白(OC)水平,探讨其成骨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ISS组36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50例。ISS组分为青春期前组及青春期组。测各组儿童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采用CHN法评定左侧手、腕部骨化指标,计算骨龄。采用ELISA法测其血清BAP及OC水平。结果青春期前,ISS儿童血清BAP及OC水平为(79.90±25.96)U/Lvs(60.96±18.46)μg/L,健康对照组为(152.17±35.36)U/Lvs(76.16±28.03)μg/L;青春期,ISS儿童血清BAP及OC水平为(108.33±35.20)U/Lvs(63.82±24.81)μg/L,健康对照组为(156.30±35.29)U/Lvs(104.92±28.26)μg/L。青春期前及青春期ISS组血清BAP及OC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ISS儿童以成骨细胞为中心环节的骨塑造和再造能力均较健康生长发育少年儿童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足月儿的骨代谢特点.方法 选取2009年10~12月收住本院新生儿科的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检测骨代谢指标,包括血清骨钙素(OC)、血清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血清钙(Ca2+)、甲状旁腺素(PTH)和25-羟胆骨化醇[25(OH)D3]浓度,并对骨代谢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2例足月新生儿日龄(9.7±7.7)天,血清OC、β-CTx、Ca2+、25(OH)D3及PTH检测浓度分别为(54.6±23.2)ng/ml、(0.93±0.38)ng/ml、(2.2±0.3)mmol/L、(38.8±20.1)ng/ml和(90.1±47.2)pg/ml.血清OC水平与β-CTx呈负相关,与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25(OH)D3呈负相关;血清Ca2+水平与25(OH)D3 和PTH呈正相关.结论 足月儿骨代谢活跃,此阶段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减少,生后应注意补充VitD和接受充足的日光照射,以降低代谢性骨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妊娠期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血清钙(Ca)、骨钙素(OC)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影响。方法于新生儿娩出断脐后采集脐静脉血5 ml分别检测血铅、血清钙、血清骨钙素及骨碱性磷酸酶,将新生儿以血铅值50μg/L、100μg/L为界分为低铅组(<50μg/L)、相对高铅组(50~99μg/L)和高铅组(≥100μg/L),研究脐血铅对新生儿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其血清骨钙素、血清钙水平呈负相关,与骨碱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关。高铅组与低铅组比较,血清骨钙素水平、血清钙几何均数水平显著降低;高铅组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高于相对高铅组及低铅组。结论妊娠期低水平铅暴露可能干扰了新生儿骨代谢。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铅水平与骨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80例正常新生儿脐静脉血5ml,分别检测血铅、血清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ALP)及25-(OH)D3。结果脐血铅水平与胎儿OC、25-(OH)D3呈显著负相关,与ALP呈显著正相关。以P50(50.45μg/L)为界,较高脐血铅组血清OC[(10.0±5.84)ng/ml]、25-(OH)D3[(47.52±28.82)μg/L]均显著低于较低脐血铅组血清OC[(19.26±4.32)ng/ml,P〈0.001]、25-(OH)D3[(56.62±26.80)μg/L,P〈0.05];高血铅组骨ALP水平[(182.64±44.67)U/L]显著高于低血铅组[(126.43±62.05)U/L,P〈0.05)]。结论胎儿期低水平铅暴露可能影响骨形成过程,阻碍正常骨矿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儿童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GC)在哮喘治疗中对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2000年1~12月随机抽取5~8岁哮喘患儿50名设立治疗组。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分级阶梯方案,选择辅舒酮每日吸入治疗,剂量在200~800 μg/d之间,疗程1年。同时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6月、12月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清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异啉交联肽(ICTP)。同期从儿保体检者中选取50名健康儿童设立对照组,于体检时做血清OC、ICTP测定。结果:治疗组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血清OC、ICTP均数值与对照组比较,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哮喘,1年内不会对患儿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仍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5~14岁健康儿童青少年骨代谢标记物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招募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及接受入学体检的健康儿童青少年共273名,对其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按照骨代谢标记物数值进行年龄段划分,并计算骨代谢标记物数值的第5、10、25、50、75、90、95百分位。结果骨形成标记物和骨吸收标记物在不同性别中变化趋势一致,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水平较低,在青春前期开始增高,青春期达到峰值,并在青春期后快速降低。男性和女性的骨形成标记物: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P=0.404)及血清骨钙素(OC)(P=0.76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标记物:血清β-Ⅰ型胶原分解代谢产物C端交联肽(β-C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 5~14岁健康儿童不同性别骨形成标记物血清P1NP、OC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骨吸收标记物血清β-CT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参考值的年龄分布特点,女性骨代谢指标增高的趋势较男性提前1~2岁,峰值低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生长和骨代谢的生化标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骨细胞分泌的骨钙素是特异的骨蛋白,血清骨钙素水平为骨转播儿骨形成的特殊标志。血清总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亦代表骨的形成。吡哆酚和脱氧吡哆酚是主要存在软骨和骨骼中的交联氨基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青少年骨矿物含量(BMC)增长的特点及与性发育、体格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0岁健康青少年 ,采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检测桡骨BMC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骨钙素(骨谷氨酸蛋白)、雌二醇及睾酮水平,总碱性磷酸酶水平测定采用生化法 ,常规测定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价性发育程度。结果: 男、女性身高和体重增加最快的年龄分别为11.5~13.7岁和9.7~11.3岁。BMC增长最快的年龄男性为13.7~16.2岁,女性为11.3~13.7岁。骨量增长与性发育水平关系密切 ,不同性发育阶段BMC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骨钙素水平和总碱性磷酸酶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一致(r =0 .59,0 .63 ,P <0.01) ,其高峰出现时间与身高增长速度高峰时间基本一致。结论: 男、女性骨量在青春期出现明显的增长,与性发育关系密切。骨量增长与体格发育具有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13例合并肾脏损害,并随访8例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以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水平,分别比较急性期和缓解期以及有和无合并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白介素12水平与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1.HSP患儿的血清IL-12及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1);2.无肾损害HSP组与HSPN组的血清IL-12、IL-4、IFN-γ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3.HSP患儿急性期的血清IL-12和IFN-γ低于缓解期,p值分别为0.041和0.038;而IL-4高于缓解期,p值<0.01。4.HSP患儿的血清IL-12水平与IFN-γ存在中等程序正相关关系(r=0.437,p<0.01)。结论血清IL-12、IL-4和IFN-γ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但HSPN的发生与其异常并无相关性,造成HSP肾损害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了35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13例合并肾脏损害,并随访8例患儿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清细胞因子变化)以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的血清白介素12、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水平,分别比较急性期和缓解期以及有和无合并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白介素12水平与白介素4及γ-干扰素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结果 1.HSP患儿的血清IL-12及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0.01);2.无肾损害HSP组与HSPN组的血清IL-12、IL-4、IFN-γ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3.HSP患儿急性期的血清IL-12和IFN-γ低于缓解期,p值分别为0.041和0.038;而IL-4高于缓解期,p值<0.01.4.HSP患儿的血清IL-12水平与IFN-γ存在中等程序正相关关系(r=0.437,p<0.01).结论 血清IL-12、IL-4和IFN-γ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但HSPN的发生与其异常并无相关性,造成HSP肾损害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骨感染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和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张如荣俞锡林吴炯肿瘤坏死因子(TNF)和C反应蛋白(CRP)在炎症过程中血清水平的高低与病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小儿骨感染时TNF和CRP水平及相关因素,对32例患儿血清TNF和CRP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内科收治的MPP患儿239例为MPP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再分为轻症MPP组(n=152)和重症MPP组(n=87).选择同期收治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263例为非MPP组.选择同期在儿外科住院的疝气和包皮过长择期手术患儿共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肺炎患儿均于入院第1天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和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检测,患儿经治疗感染恢复期重新留取血清复查以上指标;对照组留取1次血清,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MPP组和非MPP组患儿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IL-4水平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PP组血清IFN-γ、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高于非MPP组(P<0.01);MPP组恢复期TNF-α、IL-1β、IL-6水平和IFN-γ/IL-4比值较急性期明显降低(P <0.001,P<0.05);重症MPP组血清TNF-a、IL-1β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轻症MPP组(P<0.01).结论 MP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及IFN-γ/IL-4比值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用来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脊液氨基酸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目前对于脑瘫与脑内神经递质的关系研究很少,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的含量,以了解不同类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氨基酸变化。方法:选取13例痉挛型脑瘫患儿、14例徐动型脑瘫患儿及同期已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10例手术患儿,分别设为痉挛组、徐动组和对照组。每1例均于手术麻醉前自腰椎3,4椎间隙穿刺取无血污脑脊液2 mL,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谷氨酸、天冬氨酸、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分别为13.04±2.19 μmol/L,10.21±0.45 μmol/L,8.41±2.26 μmol/L;与对照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γ-氨基丁酸显著降低为8.02±2.03 μmol/L,(P0.05)。②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脊液中谷氨酸的水平与肌张力呈等级正相关;γ-氨基丁酸和天冬氨酸的水平与肌张力无相关性。结论: 脑瘫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较正常儿童增高,抑制性氨基酸含量较正常儿童降低,且不同类型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氨基酸水平的改变可能是脑瘫患儿的病理改变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患儿骨生化标志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 (SSNS)患儿骨生化标志水平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2 4例SSNS患儿活动期和缓解期血清骨钙素 (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 (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关联肽原 (ICTP)水平 ,与 1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比较。结果 SSNS患儿活动期血OC[(11 37± 3 5 4 ) μg/L]、PINP[(339 6 4± 12 6 6 ) μg/L]和缓解期血OC[(6 6 1± 1 74 ) μg/L]、PINP[(175 71±11 97) μg/L]均低于对照组血OC[(18 4 4± 4 35 ) μg/L]、PINP[(471 30± 10 6 2 ) μg/L],分别为 P <0 0 5和P <0 0 1。活动期血ICTP[(19 0 5± 4 5 6 ) μg/L]与对照组 [(19 5 6± 3 6 2 ) μg/L]相比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而缓解期血ICTP水平升高 ,P <0 0 1。活动期和缓解期血OC水平和PINP水平均呈正相关 (分别r =0 85 ,P <0 0 1和r =0 71,P <0 0 1)。结论 SSNS患儿活动期骨形成生化标志水平降低 ,骨吸收生化标志水平无变化 ;缓解期骨形成生化标志水平进一步下降 ,骨吸收生化标志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9.
基础医学     
8740755 125名正常新生儿脐血血清氨基酸值测定/王绍绅…//中华儿科杂志.—1987,25(1).—61检测了125名正常新生儿脐血血清18种游离氨基酸值。其影响因素有在常温操作下,血样中某些游离氨基酸易变化;分解产物谷氨酸、门冬氨酸、鸟氨酸尚可使原有的三种游离氨基酸值增高;色氨酸可因氧化而降低。个体上又受年龄、喂养等因素影响。18种氨基酸在男女性别间差异不显著。血清游离氨基酸呈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对PC12细胞中磷酸化肌细胞增强因子2A(P-MEF2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意义。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设立正常对照组,0.1、1.0、10.0 nmol/L谷氨酸处理组。Western blot测定P-MEF2A与突触素1的蛋白表达量,并进行2种蛋白表达相关性分析。结果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中P-MEF2A蛋白表达升高,呈剂量依赖性(F=51.54 P<0.01)。10.0 nmol/L谷氨酸处理24 h后,P-MEF2A蛋白的表达与突触素1的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788 P<0.01)。结论谷氨酸诱导PC12细胞P-MEF2A表达升高,并与学习记忆调控相关基因突触素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