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与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因素,寻找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方法: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压力来源量表对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小学139名教师进行测查。结果: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理论平均分;男教师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女教师(t=2.734,P<0.01),同时在忧郁与愉快心境(t=2.236,P<0.05)对情感行为控制(t=2.613,P=0.01)上差异显著;未婚教师在紧张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已婚教师(t=2.147,P<0.05);收入高的教师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收入低者(F=2.905,P<0.05),忧郁愉快心境差异显著(F=5.660,P<0.01);教师年龄与主观幸福感(r=0.209,P<0.05)和忧郁与愉快心境(r=0.234,P<0.01)低相关;年龄与主观幸福感(r=0.415,P=0.014)及忧郁愉快心境(r=0.108,P=0.006)显著线性相关。工作量压力与精力大小(r=-0.225,P=0.008)、家庭情感压力与紧张松弛(r=-0.207,P=0.015)、人际关系压力与情感行为控制(r=-0.184,P=0.030)显著负相关。结论:性别,年龄,收入及压力来源对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生坚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研究医学生坚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山东潍坊医学院临床专业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两个年级中的4个班,使用坚韧人格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二学生的坚韧人格得分高于大三学生(70.21±9.10 vs.72.96±10.62,P<0.05),女生韧性因子和投入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16.15±2.48 vs.16.88±2.48;15.81±2.42 vs 17.17±2.45,P<0.05或P<0.01);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男生(73.15±10.53 vs.78.24±9.71,P<0.01);③坚韧总分、韧性因子和控制因子皆与总体幸福感、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等具有显著正相关(r=0.15~0.31,P<0.01或P<0.05),而坚韧总分和控制因子也与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具有显著相关(r=0.16、0.15;P<0.05),投入因子与总体幸福感、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具有显著相关(r=0.26~0.31,P<0.01),挑战因子和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具有显著相关(r=0.16~0.18,P<0.01或P<0.05);④坚韧人格的投入和控制两维度对总体幸福感有预测作用(β=0.21,0.18,P<0.05)。结论①大二医学生的人格比大三医学生更坚韧;②女生比男生感觉更幸福;③坚韧人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将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积极心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定。结果:男、女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均低于中国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2,-1.397;P0.05);干预后,两组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6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99,3.826,3.520,2.637,5.032,4.850,6.451;P0.05)。结论:积极心理干预可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高等职业学生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大学生孤独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0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除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外,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满足感、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感等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②除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外,不同孤独水平高等职业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各个因子以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孤独感越高,总体幸福感越低。所以,要提升高等职业学生的幸福感,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降低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抑郁和总体幸福感现状。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西安市11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独居老年人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非独居老年人(F=0.000,P0.05),独居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显著低于非独居老年人(F=0.014,P0.05);②在总体幸福感的6个维度中,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维度方面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F=0.014,P0.05);③独居与非独居老年人抑郁和总体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r=-0.674,P0.01);抑郁与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4个维度方面均呈显著负相关(r=-0.573,-0.661,-0.280,-0.480,P0.01)。结论居住背景是影响抑郁水平和总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独居老年人抑郁水平高,总体幸福感水平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高等职业学生幸福感和孤独感的关系。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大学生孤独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0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除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外,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满足感、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感等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②除对健康的担心因子外,不同孤独水平高等职业学生在总体幸福感各个因子以及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孤独感越高,总体幸福感越低。所以,要提升高等职业学生的幸福感,需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降低他们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井下矿工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方法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的个人状况问卷对117名井下矿工进行问巷调查.结果 矿工的主观幸福感位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客观支持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都有良好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东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总体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东莞市某劳动密集型企业278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1)不同性别、年龄、收入的员工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t=2.183,P0.05;F=4.365,P0.05;F=3.575,P0.05),但不同教育程度、工龄、婚姻状况的员工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F=0.627,P=0.598;F=1.430,P=0.224;t=1.862,P=0.064)。不同年龄、工龄、收入、婚姻状况的员工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F=4.383,P0.05;F=3.944,P0.01;F=5.722,P0.01;t=2.825,P0.01),但不同性别、教育程度的员工的总体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t=1.293,P=0.197;F=0.693,P=0.557);(2)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与总体幸福感总分和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4个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r=0.338,0.192,0.349,0.378,0.230;P均0.01);(3)高效能组在总体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组(t=5.321,3.648,5.674,5.693,3.731;P均0.01);(4)自我效能感对总体幸福感及对生活的满足、精力、抑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等因子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抑郁或愉快的心境的预测最佳(F=35.567,10.575,38.18,45.87,15.409;p均0.01)。结论: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广州大学城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均不存在性别(t=1.93,P=0.055;t=-0.52,P=0.607)、年级差异(t=-1.553,P=0.936;t=0.080,P=0.121),学校存在显著的差异(F=5.860,4.271,P均0.05);2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及其6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243,0.165,0.370,0.331,0.286,0.223,0.378,P均0.001);3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主观幸福感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3.438,-3.949,-2.257,-3.405,P均0.001);4自我效能感均进入主观幸福感及各因子的回归方程,对其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最佳(F=28.845,12.821,72.784,56.464,41.025,23.946,76.512,P均0.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高职生中有留守经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调查,以期为高职院校关爱留守经历学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该研究以814名高职学生为对象,采用段建华修订的总体幸福感问卷,对其总体幸福感及6个维度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结果:①不同年龄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差异显著(F=3.16,P0.05);②代养人不同文化水平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维度差异显著(F=3.04,P0.05);③不同求助情况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维度差异显著(F=2.39,P0.05);④不同适应情况留守经历高职学生在总体主观幸福感(F=3.5,P0.05)、对健康的担心(F=3.4,P0.05)、精力(F=6.74,P0.01)以及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维度上差异显著(F=4.33,P=0.01)。结论:适应情况良好的有留守经历高职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优于适应情况不好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研究生内隐、外显幸福感及学业成败归因特点,进而探讨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内隐、外显幸福感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多向归因量袁》(MMC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对64名研究生进行测验。结果①外显、内隐幸福感是相对独立的结构;②研究生外显、内隐幸福感均无显著性别差异;③在进行学业成败归因时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容易进行内归因;④当学业失败时,外显幸福感高的人更倾向归因于情境因素(r=0.25);内隐幸福感中情感体验消极的人更倾向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r=-0.31)。结论研究生学业成败归因与其外显、内隐幸福感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主观幸福感问卷对烟台地区进城农民工进行抽样调查,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得分分别为(26.49±3.06)、(45.88±10.71);农民工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总分以及与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安全、自我实现4项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2,0.2,0.2,0.2,0.2;P<0.05);年龄与工种因素对个体的自尊及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农民工的自尊及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联系.不同年龄、工种的农民工个体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信息焦虑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信息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试图找到信息焦虑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程度和原因。方法采用《信息焦虑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对2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信息焦虑在信息搜索与选择焦虑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系别差异;3大学生的信息焦虑与孤独存在显著正相关(R=0.450,P0.01),高信息焦虑组与低信息焦虑组的孤独感得分差异显著(F=30.611,P0.01)。经回归分析得出,大学生信息饥渴焦虑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最高。结论大学生信息焦虑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信息焦虑程度减少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自尊量表等对954名大学新生进行小团体测验。结果①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是否为师范类专业、家庭收入高低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②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尊是预测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应用于基督徒群体的测量特性进行检验,对基督教徒主观幸福感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范围内随机取样(n=304),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基督徒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组群分析。结果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于基督徒群体时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基督徒主观幸福感在主观幸福感总量表以及10个分量表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居民平均水平;性别和年龄状况分别不同程度的影响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收入程度对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则不明显。结论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可以作为研究我国城市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2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 ,而国内有关幸福感的研究较少 ,有关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更少。大、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客观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高的今天 ,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是否相同 ,与年龄变化及人格特征有何关系。针对这些问题 ,本研究以整群抽样取得的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总体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的E量表为评定工具 ,比较了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及其与人格内外倾向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工具1.1.1 总体幸福感量表 (GeneralWell-Being ,GW…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2,自引:1,他引:112  
目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及满意度,并探讨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因素对主观幸福感(SWB)的影响.方法:用幸福感指数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归因量表等对1-4年级的400名大学生小团体施测.结果:1.大学生幸福感指数的平均数为10.46±1.79;城市高于乡村(城10.87±1.75,乡10.37±1.78),有显著性差异 (t=2.15,P<0.05);而性别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大学生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r=0.37,P<0.001), 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自尊的相关最高(r=0.51,P<0.001).3.幸福感指数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其中"总体情感指数"与"主观支持"相关最高(r=0.31,P<0.001);4. 归因倾向为"外控组"的大学生幸福感较低,而"内控组"与"中间组"的大学生,其幸福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与归因等因素对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且各有不同的特点.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4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比较都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F(3,400)=3.901,P〈0.01);③社会比较类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显著;④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36,P〈0.01)。结论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状况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内地藏族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幸福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311名内地藏族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显著相关;2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支持和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对总体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085,P0.05)。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