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多出血性疾病的确诊最终有赖于相关实验室检查。目前全自动、半自动血凝仪以其准确、快速、灵敏地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常温下非常容易失活,而血栓/止血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影响其实验的因素很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血液黏度是血液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尤其是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全自动黏度仪以其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准确度好,试剂单一而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血液黏度值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做好以下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是否具有与糖尿病患者相似的血栓前状态,这种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因素,及此异常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是否相关.方法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IGT组38例,糖尿病不合并冠心病组20例(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vW因子(vWF)、凝血酶调节蛋白(TM)、蛋白c活性、蛋白C含量、蛋白s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M.1).结果 ①IGT组vWF、蛋白C活性及PAI-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②IGT组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组患者的影响因素不甚一致.③IGT组与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冠心痛组之间vWF、蛋白C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M-1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IGT作为糖尿病的前驱阶段,已经存在血栓前状态.②IGT的血栓前状态的影响因素与糖尿病相比具有相似性,这反映了IGT发展为糖尿病过程的某种连续性.与此同时,IGT的血栓前状态也有不同于糖尿病的特点.③这些血栓前状态方面的异常可能与糖尿病具有相类似的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护士42名,采用自行编制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调查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认知水平,采用单因素分析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知识认知平均分为(20.6±4.7)分,风险因素认知平均分为(26.4±3.2)分,预防及护理措施认知平均分为(34.7±3.9)分,总分为(82.6±4.1)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学历、护龄、职称、护理层级、管理岗位、培训或学习及护理过深静脉形成血栓患者均为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水平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护理层级、培训或学习、护理过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是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认知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脑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年资、培训和学习及护理经验能够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后彩超诊断的静脉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关系。方法:对121例颈内静脉置管后的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进行彩超检测,对比静脉内形成血栓病例组(血栓组)与未形成血栓病例组(对照组)的8个因素:性别、年龄、肿瘤类别、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D-二聚体。结果:121例肿瘤患者中79例颈内静脉内形成血栓,42例颈内静脉内未见血栓;血栓可附着于静脉的前壁、后壁、静脉瓣处及内置管表面。在两组资料的凝血指标中仅D-二聚体的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白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升高提示置管后的肿瘤患者静脉内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增大,彩超可明确诊断静脉内血栓,结合检测D-二聚体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血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标本因素在生化检验前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检验医学实验的检测系统与质量控制方法的改进,检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进。但在临床工作中,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还没能引起医患的足够重视。严密控制标本误差因素,作为实验分析前质控的标本质量控制应予以广泛重视。本文分析了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如何排除这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止凝血功能检查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止凝血检查对于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具有重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疾病的实验诊断以及对各种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评估等.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临床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出血、血栓性疾病的筛选和确诊,观察用药疗效,分析抗凝药物剂量,以及各种外科手术前的凝血机制方面的常规检测等显得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手工方法因人为影响因素较大,检测难以做到标准化,效率低、精密度差等原因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全自动血  相似文献   

9.
止血和血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临床各科几乎无一不涉及止血与血栓的问题。止血和血栓检验除了对出血性疾病的筛选和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血栓性疾病、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和预测、易检症的评价、DIC的实验诊断以及对抗凝治疗患者的用药指导,近10年来随着基础理论及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栓和止血的检验方法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止血、血栓的检测原理及方法作一简述。1根据检测原理分:1.1凝固法(Coagulationmethod)凝固法是在血浆中加入各种不同的凝血成份启动内或外凝血系统,观察纤维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水平的不断提高,止凝血检查在医院临床急救和抗凝及溶栓监测,术前检查,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一份检测分析报告的完成要受到许多环节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质量控制对保证止凝血试验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全面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质控、分析中质控、分析后质控,由于止凝血检查试验与其它的检验项目有所不同,其检测具有特殊性,故分析前质控成为影响检验报告结果准确性最为重要的因素,该文从病人信息的处理,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血浆的分离,试剂的准备,仪器设备的准备,检验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对止凝血检查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对病人的下肢实施彩超检查,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部位和结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麻醉方式、是否饮酒、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根据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发髙效、准确、简单、实用的易栓症遗传性危险因素的基因检测方法 ,用于我国易栓症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指导。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栓与止血门诊246例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及家系资料,并对其进行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栓症表型检测;通过文献研究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数据库检索,遴选出18种与血栓发生相关的基因,组成易栓症基因检测Panel,采用二代测序及CNVplex高通量拷贝数检测技术对该Panel进行点突变、小缺失/插入及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246例静脉血栓患者中有159例携带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64.6%。其中,69.2%的患者携带单一基因突变,13.2%携带单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另有17.6%携带2种及以上的基因突变。在159例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中,有144例患者携带抗凝蛋白基因(SERPINC1、PROS1和PROC)的突变,有31例患者携带其他10种基因(F2、F5、F9、F12、PROCR、THBD、SERPIND1、PLG、ADAMTS13和TFPI)的突变,其中部分突变(F2基因R596Q和F9基因R384Q突变等)被证实与静脉血栓发生相关。拷贝数检测发现,有19例患者存在拷贝数变异,以PROCR及PROS1基因为主。另外,在61例存在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抗磷脂综合征、手术或妊娠等)的患者中,有40例患者携带遗传性血栓危险因素。56例患者实验室表型检测结果均为正常,而易栓症基因检测Panel结果显示,其中20例患者携带致病性基因突变。72例患者因处于血栓急性期或口服抗凝药物期间,无法进行表型检测,经易栓症基因检测Panel分析发现,其中32例患者携带致病性基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易栓症基因检测Panel可以快速、有效、准确地对遗传性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对存在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患者仍有必要进行遗传分析。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可评估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栓发生风险的大小,制定相应的预防治疗方案,预防血栓的发生或复发,减少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PICC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3月在我院留置PICC导管的17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以及非血栓组,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D-二聚体检测结果显示,53例患者D-二聚体≥500μg/L,117例D-二聚体500μg/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显示,D-二聚体≥500μg/L的患者中,62. 26%发生了血栓,37. 74%无血栓形成,D-二聚体500μg/L的患者均无血栓形成。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具有近期手术外伤史的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后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属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二聚体检测,可对恶性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早期诊断,年龄、慢性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外伤史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正相关,应高度警惕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卫生部已有明确规定,PT,APTT及血小板计数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出、凝血时间检测(手指法或玻片法)作为外科手术前血栓及出血机制方面的检验.传统的出、凝血时间检测干扰因素大,敏感度低,常因操作不当或各种偶然误差影响病人机体凝血机制的正确情况,造成误诊、漏诊,以至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ADAMTS13)的活性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同时分析ADAMTS13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C-反应蛋白(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等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用残余胶原结合试验(R-CBA)检测病例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败血症等患者共260例)及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ELISA试剂盒检测两组血浆中TSP1和v WF蛋白水平,同时对病例组血浆CRP、肌酐等生化指标和血压水平等与ADAMTS13活性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血浆中ADAMTS13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SP1及v WF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ADAMTS13活性与TSP1、肌酐、血糖、血压、D-二聚体及CRP呈负相关(r=-0.25至r=-0.54,P0.05),与血脂、血型、血小板数目、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栓前状态病例血浆中ADMATS13活性降低,提示ADAMTS13的减少与血栓前状态疾病的发病相关。检测血浆中ADAMTS13的活性有助于对血栓前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全自动血凝仪已广泛应用于止血与血栓诊断,开展凝血检测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检前状态的检查及手术前病人出血倾向筛查,所以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机械瓣替换术后瓣膜血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通过20例人工机械瓣膜夫换术后瓣膜血栓病例的再手术治疗或深栓治疗,分析瓣腊血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治疗效果。结果:13例再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7例溶栓治疗,6例B超证实血栓料前缩小,1例无效。结论:再手术治疗瓣膜血栓并不增加手术风险,而且治疗效果可靠。溶栓治疗适用于对机械瓣功能无影响的早期血栓形成。加强抗凝治疗对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在心房纤维性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检测左、右心耳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经胸(TTE)及经食管(TEE)超声心动图对分为阵发性房颤组(A组)及持续性房颤组(B组)的14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结果 A组中, TTE技术没有检测到左心耳血栓,TEE技术在90例中检测出6例左心耳血栓,占6.6%;B组中,TTE技术在50例中发现4例左心耳血栓,占8%; TEE中发现20例左心耳血栓,占40%;右心耳血栓3例,占6%;在左心耳血栓中有15%的患者TEE检查发现2块左心耳的附壁血栓.左、右心耳同时发现血栓者占3%. 结论TTE及TEE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检测左、右心耳血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PICC置管患者及家属对导管周围血栓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导管周围血栓知识问卷对舟山地区PICC置管患者55例及家属68人进行调查。结果患者与家属对导管血栓知识的认知率均较低,但患者得分高于家属。经二项分类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认知受高年龄、低文化程度、居住地为各岛屿和第1次置管的影响;家属的认知受性别(男性)、高年龄、低文化程度及居住地为各岛屿的影响。结论 PICC置管患者及家属对导管周围血栓认知率较低,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测定是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检实验,在临床上常用于病人手术前准备、抗凝剂用量的观察、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评估,是判断机体止血和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手术前筛查凝血系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但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因此,实验的标准化是检测结果的保证。因各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不同方法测定都存在着差异,为了得到准确和可靠的实验数据,检测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