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对33例两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66个伤椎,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手术前后伤椎的椎体矢状面指数、后凸Cobb角,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进行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骨水泥外渗3例4个椎体。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1年,平均椎体矢状面指数分别为0.67±0.33、0.93±0.15和0.91±0.48,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值=83.62,P<0.01);后凸Cobb角分别为(36.33±6.83)°、(7.33±6.37)°和(9.18±6.75)°,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64.41,P<0.01);模拟视觉类比评分分别为(9.09±0.83)分、(1.72±1.10)分和(1.90±0.94)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07.89,P<0.01);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别为(81.27±4.12)分、(17.96±3.37)分和(20.41±4.03)分,术后1周、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F值=297.23,P<0.01)。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伤椎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的矫正、止痛效果和脊柱功能恢复情况均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中伤椎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根据CT及MRI确定伤椎,根据伤椎椎弓根CT层面经椎弓根进针线确定单、双侧入路,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结果 36例50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44节椎体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计划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2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12节椎体;术中单侧入路22节椎体,双侧入路22节椎体,其中10节椎体由单侧入路改为双侧入路.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66.3%、65.2%;术前后凸Cobb角为23.4°,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9.2°、10.2°,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术前VAS评分为8.9分,术后1周及最末随访时分别为1.9分、2.3分,较术前均改善(P<0.01).结论 术前CT伤椎体清晰的骨折线是椎体新鲜骨折的依据,陈旧性骨折需进一步检查MRI确定责任椎.大部分中胸椎及腰椎可以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部分下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  相似文献   

3.
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4月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3例共15个椎体,男2例,女11例;年龄56~81岁,平均72.2岁;T9 1例,T11 2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椎体后壁骨折2个椎体,其余椎体后壁完整。均无脊髓和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疼痛节段椎体MRI脂肪抑制序列均为高信号,VAS评分为8.9±1.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86.1±9.7)%,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14.50±1.34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28.50°±1.85°。随访观察患者的VAS评分、ODI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均安全耐受手术,手术时间每节段36~58min,平均45min。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无感染、血管栓塞、脊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24h VAS为2.1±1.3分,ODI为(30.5±7.6)%,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3.20±1.12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11.30±1.40°,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性差异(P<0.05)。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为2.2±1.5分,ODI为(32.7±8.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2.82±0.85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12.48°±0.7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24h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显著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水泥渗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中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PKP治疗的163例OVCFs患者。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伤椎Cobb角变化、伤椎椎体平均高度变化、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变化,统计其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术后神经根、脊髓损伤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等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随访2~4年,平均3年。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PKP治疗,无神经根损伤并发症,骨水泥渗漏5例,渗漏率2.60%。无骨水泥渗漏引起的临床症状。术前均采用GE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术前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18.42±0.73)mm,术后1周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25.01±1.34)mm,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为(24.23±1.09)mm,术后2年椎体前缘高度为(22.12±0.65)mm;术前伤椎Cobb角平均(25.65±1.74)°,术后1周伤椎Cobb角平均(17.49±1.58)°,术后1年伤椎Cobb角平均(17.90±1.18)°,术后2年伤椎Cobb角平均(18.70±1.12)°。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12±0.30)分,术后1周VAS评分平均为(2.54±0.21)分,术后1年VAS评分平均为(2.31±0.19)分,术后2年VAS评分平均(3.02±0.54)分。术前患者ODI平均(48.16±9.50)%,术后1周ODI平均(22.48±4.87)%,术后1年ODI平均(22.73±4.68)%,术后2年ODI平均(23.65±3.49)%。术前分别于与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分别与术后1周、术后1年、术后2年的Cobb角、椎体高度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随访期间,术后1年后出现非相邻节段椎体骨折8例,3年后出现相邻节段椎体骨折13例,相邻节段骨折发生率占7.98%。结论 PKP治疗OVCFs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局部后凸畸形,迅速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快速恢复患者下地活动能力,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及渗漏率低,中期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手术疗效。方法56例68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单侧经椎弓根入路30例36节椎体,双侧经椎弓根入路26例32节椎体,采用球囊或Sky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前、术后1周、1年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3年。单侧组及双侧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减少(P<0.05)。单侧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后凸Cobb角恢复率分别为50.2%、43.2%;双侧组分别为52.3%、46.9%。单侧组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高恢复率分别为46.3%、43.6%;双侧组分别为50.2%、46.1%。术后1周及术后1年VAS评分、后凸Cobb角及椎高恢复率单侧组与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AS评分术后1年较术后1周两组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单侧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恢复伤椎体高度、纠正后凸Cobb角并缓解疼痛。术后针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时单侧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后壁破裂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例单节段伴椎体后壁破裂且无神经功能损害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女性30例,男性5例,年龄55~80岁(平均65.5±7.13岁)。损伤节段从T11~L4共35个骨折椎体。均采用术中临时单侧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影像学观测术前、术后伤椎Cobb角及椎体高度变化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和功能状况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8.33±13.94min,每个病椎注入骨水泥量平均5.10±1.13ml。术中出血平均18.80±5.29ml。术中有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方向为椎体侧方1例,椎间隙1例,均无椎管内渗漏。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5.50个月)。术前伤椎Cobb角为16.25°±6.50°,伤椎前缘高度为0.62±0.17,伤椎中央高度为0.63±0.0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2.26°±5.14°,0.71±0.11和0.70±0.1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前VAS为8.03±1.61分,ODI为0.73±0.17;末次随访时分别为0.60±0.74分和0.10±0.04,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伴有椎体后壁骨折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应用经皮邻椎临时椎弓根螺钉撑开结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恢复椎体高度满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7-12-2014-02对46例椎体骨折共52个患椎实施PKP的情况,对术前、术后患椎的矢状面指数(VSI),模拟视觉类比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6周-74个月,平均(27.3±4.7)周。伤椎VSI、VAS和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2周、术后半年VSI为(0.89±0.41)、(0.93±0.33)、(0.91±0.26)(P〈0.05);VAS评分为(9.35±0.72)、(1.92±1.32)、(2.1±1.26)分(P〈0.01);ODI评分为(83.46±5.66)%、(20.45±3.65)%、(28.40±5.70)%(P〈0.01)。1例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后改前路患椎切除内固定术。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较好止痛效果和脊椎功能的恢复;术中常规病理检查以防误诊;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仍有必要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519-1522
[目的]观察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23例共31椎体,采用骨填充网袋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VAS评分、伤椎体高度压缩恢复率及Cobb角变化,随访至术后6个月。[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60±1.00)分,降至术后7 d的(2.70±0.70)分;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为(45.30±11.60)%,椎体中部高度为(47.80±12.50)%,术后7 d分别提高至(72.10±13.50)%、(73.70±15.40)%;术前椎后凸畸形角(19.30±6.20)°,术后7 d降低至(14.30±3.50)°;术前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后凸畸形角,与术后7 d,1、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骨水泥渗漏1例(4.3%)。[结论]骨填充网袋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快速止痛,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P0.01)。损伤节段后凸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后椎体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胸腰椎椎弓根解剖特点自行设计了Jack椎体扩张器,并于2006年10月至2010年2月应用其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71例共71个椎体,男19例,女52例;年龄48~82岁。T113例,T1222例,L123例,L216例,L35例,L42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及Cobb角。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椎体侧方有少量骨水泥渗漏,无其他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痛立即明显减轻。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分别为7.9±0.7分、1.9±0.6分、2.0±0.6分;ODI分别为(73.9±11.3)%、(20.8±5.1)%、(21.5±5.2)%;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9.3±3.0mm、25.6±3.1mm、25.5±3.2mm,中部高度分别为19.1±3.3mm、25.4±2.7mm、25.3±2.7mm,Cobb角分别为17.8°±4.9°、8.6°±4.9°、8.7°±5.0°,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恢复骨折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矫正畸形,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l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sis,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35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使用低黏度骨水泥,实验组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生活质量SF-36评分、伤椎高度恢复及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骨水泥肺栓塞发生率情况。结果术后实验组:VAS评分1.7分±0.8分,ODI 22.6分±3.6分,SF-36评分85.5分±12.1分,Cobb角15.2°±2.1°,椎体高度19.9 mm±0.9 mm;术后对照组:VAS评分2.6分±1.3分,ODI 28.3分±4.5分,SF-36评分70.3分±11.2分,Cobb角19.7°±2.4°,椎体高度18.5 mm±0.6 mm;以上各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骨水泥渗漏及术后近期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KP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中,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来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并对其并发症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3月,7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T1111例,T1229例,L124例,L28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椎体前缘丢失高度及Cobb角;术后X线及CT扫描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8个月,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比值由术前(45.8±9.8)%恢复至术后(21.5±5.4)%,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4.2±5.5)%,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术前28.1°±2.8°恢复至术后19.2°±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为21.2°±2.7°,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术前分别为8.9±0.8、37.4±4.9,术后3 d分别为2.3±0.6、28.2±4.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分别为2.2±0.6、27.4±4.2,与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骨折,适应证主要以骨密度值及椎体压缩形态判定,注射剂量及再骨折风险为并发症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0VCF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PVP治疗20例(PVP组),男8例,女12例,年龄54~81岁,平均(66.37±2.34)岁;采用PKP治疗20例(PKP组),男11例,女9例,年龄56-79岁,平均(65.12±3.21)岁。术后1、12周及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法、巴塞尔(Barthelindex,BI)评分方法对术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评定;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责任椎的前缘高度、后凸角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PVP组出现椎体后缘骨水泥渗漏1例,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渗漏的骨水泥未用手术方法处理。两组均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VAS、B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疼痛缓解明显,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显著。术后l、12周及1年各时间段的VAS、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12周及1年的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在PV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12周及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责任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VP和PKP均能明显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完全或部分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PKP在恢复责任椎前缘高度和矫正椎体后凸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压缩程度较大的椎体高度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不同骨密度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76例单节段中老年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50~81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L4)骨密度值,根据骨密度T值大小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A组,33例)、骨量减少组(B组,26例)和骨质正常组(C组,17例),每组均采用标准的PKP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VAS评分、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并观察各组患者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疼痛均得到迅速缓解,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及球囊破裂。术后随访1.5~2.7年,平均2.1年。三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伤椎椎体平均高度A组术前为15.7±3.2mm,术后为23.1±5.7mm;B组术前为16.3±3.9mm,术后为22.5±4.8mm;C组术前为15.9±3.0mm,术后为21.8±5.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后凸角A组术前为24.7°±7.1°,术后为17.8°±5.9°;B组术前为23.5°±6.2°,术后为18.2°±6.5°;C组术前为24.1°±5.6°,术后为18.0°±5.8°,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65.3%,B组为57.9%,C组为5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肺栓塞,经及时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A组骨水泥渗漏率为6.06%,B组为11.54%,C组为17.6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有2例患者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均发生于骨密度最低的A组。结论:PKP对不同骨密度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疼痛缓解作用,骨密度较低者椎体高度及后凸角度恢复更理想,但合并有骨质疏松症者需注意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效价比.方法 对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根据手术方法 不同分为PVP组和PKP组,其中PVP组30例,PKP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期间费用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时的椎体高度、VAS评分以及Cobb角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PVP组单节椎体手术时间平均为24.4±6.6 min,PKP组单节椎体手术时间平均为31.0±7.3 min(P<0.01);PVP组患者住院期间所花费用平均为28,793.30±8,023.02元,PKP组患者住院期间所花费用平均为56,291.19±10,471.48元(P<0.01);PVP 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3.3%,PKP 组为91.1%;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1.87±0.34 cm,术后为2.24±0.44 c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1.43±0.61 cm,术后为1.92±0.39 cm,Cobb角术前为19.34±8.10°,术后为13.00±3.56°,均有显著改善(P<0.01);PVP组椎体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变化(P>0.05);PVP组发生16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6.2%,PKP组发生11例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7.1%,两组发生渗漏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PVP及PKP均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段,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KP的安全性高于PVP;PVP的效价比更高,更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7.
杨祖清  薛颖  赵宙  王伟  李锦华  左康康  周鹰飞 《骨科》2016,7(5):338-343
目的:比较过伸位经皮椎体成形术(hyperextension reductio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HRPVP)与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OVCF患者97例(119椎),其中男25例,女72例;平均年龄为(73.40±5.16)岁。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RPVP组52例,采用HRPVP治疗;PKP组45例,采用PKP治疗。分别于术前1 d、术后2 d及术后第3、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体高度、Cobb角等临床和影像学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2 d,术后3、6个月的腰背痛VAS评分、ODI、椎体高度、Cobb角等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RPVP与PKP治疗OVCF,两种方法都能够迅速缓解腰背部疼痛、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而HRPVP操作简单易行,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网袋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早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接受PKP或网袋成形术治疗的OVCFs患者114例,依据手术方法分为PKP组(59例,68椎)和网袋成形术组(55例,66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骨折椎体压缩度、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骨水泥形态、骨水泥容积率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7±0.9)个月。两组患者术后1 d 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KP组:Z=-10.143,F=1768.418,P<0.05;网袋成形术组:Z=-10.027,F=2192.838,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ODI评分相较术后1 d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KP组:Z=-5.708,F=204.339,P<0.05;网袋成形术组:Z=-5.691,F=147.729,P<0.05)。PKP组(27.9%)患者骨水泥渗漏率高于网袋成形术组(13.6%,χ2=4.146,P<0.05)。PKP组骨水泥容积率[(22±5)%]低于网袋成形术组[(24±4)%,t=-2.659,P<0.05]。骨水泥形态PKP组主要为混合型(60.3%)及骨小梁型(39.7%),网袋成形术组主要为混合型(78.8%)及团块型(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271,P<0.05)。随访期间共发现4例椎体再骨折(PKP组1例,网袋成形术组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网袋成形术治疗OVCFs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活动能力,恢复椎体高度,相比PKP,能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