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斯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的疗效。方法分析艾斯洛尔治疗22例急性心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患者的给药方法、用药剂量、治疗效果及其他治疗情况。结果 22例急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心室电风暴,13例经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及电转复、除颤治疗不能有效终止时,使用艾斯洛尔有效终止了心室电风暴;9例直接使用艾斯洛尔终止了心室电风暴。22例均没有出现心力衰竭加重、传导阻滞等。结论艾斯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室电风暴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心室电风暴的特征与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漠水 《海南医学》2010,21(9):1-2,5
心室电风暴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两次或两次以上,需要立即行电复律或电除颤等紧急治疗的急性临床症候群,可见于心脏病或非心源性疾病者,可能机制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β受体的反应性增高、希浦系统传导异常所致。其发病突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以自发、反复发生的室速或室颤及发作性晕厥为特征,电除颤和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作和减少心室电风暴的复发。有适应证者置入ICD和/或进行射频消融等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与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及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的预后对比分析。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组与1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组及10例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组、15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室电风暴患者组及10例心肺复苏中交感风暴患者组接受救治后24h成功率分别为62.85%、66.66%、6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48.57%、46.66%、5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1年内存活率三者分别为31.42%、33.33%、30.00%,前者与后两者比较.P〉0.05。3组中有8例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后1年内均存活。结论心室电风暴患者的存活率较低,病死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是指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风暴或是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症候群.其来势凶险,瞬息多变,犹如风暴.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及遗传性心律失常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室电风暴的急救与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19例心室电风暴患者的急救与监护,针对性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抢救成功15例,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78.9%.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正确识别心室电风暴的预警信号,及时实施有效的电复律或除颤,以及针对原发疾病和诱发因素,制定并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心室电风暴的CCU监护及抢救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室电风暴的CCU监护与护理及室速或室颤发作时的抢救配合。方法对心室电风暴患者给予严密的CCU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特殊药物胺碘酮的用药时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常规护理及在室速或室颤发作时,配合医生紧急抢救。结果本组患者5例转为窦性心律出院,1例死亡。结论心室电风暴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有效的治疗、CCU监护、护理及紧急抢救是患者安全渡过电风暴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心室电风暴患者预后的分析。方法对38例高血压脑出血(ICH)心室电风暴患者组与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室电风暴患者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及相关药物救治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8例高血压脑出血心室电风暴患者组24小时成活率为78.94%,2周内存活率为57.89%,1年内存活率为39.74%;35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电风暴患者组分别为62.85%、40.00%、31.42%,二者比较,P〈0.05。5例高血压脑出血经颅内血肿清除术1年内均存活;2例高血压脑出血和6例急性心肌梗死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年内也均存活。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心室电风暴患者的存活率较低,病死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颅内血肿清除术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心室电风暴发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4例心室电风暴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均表现为自发、反复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24 h内发作均大于2次。2例以晕厥起病,并伴有心跳骤停;1例以腹痛、纳差起病;1例以呼吸道感染起病。4例均存活,1例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早期识别心室电风暴的发生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及时挽救患儿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电除颤、电复律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心室电风暴的发作和次数。儿科可积极开展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及心脏转复除颤器联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心室电风暴定义为24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临床上也常称作交感风暴、室速风暴、电风暴或ICD风暴,为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是一类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迅速识别并紧急救援,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电除颤,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理护理,皮肤护理等措施。积极地抢救与护理,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电风暴又称为交感风暴、心室电风暴(VES),实际上属于一种紧急状态,此状态中,患者心室电活动变化显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通常会引发心源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短时间内反复出现数次是其典型特征[1]。随着对其认识不断的加深,学者已将电风暴做出如下界定,即心室颤动(VF)或室性心动过速(VT) 24 h内出现三次及以上,需药物治疗心动过速、电复律或电除颤等紧急干预的临床症候群[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脏直视术后心室电风暴发生的早期识别和抢救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7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5例临床资料。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机械瓣膜置换术3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术后发生电风暴行电除颤复律,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胺碘酮联合抗心律失常、镇静、补钾、补镁、冠状动脉解痉等综合治疗。结果 4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期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持续性昏迷15 d,放弃治疗自动出院。5例患者出院后门诊或电话随访112个月,其中3例已停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胺碘酮片,1例仍存在心房纤颤患者,继续服用胺碘酮片,无特殊不适。1例昏迷自动出院患者出院后第3天死亡。3例门诊复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未再发作室速、室颤。结论注意基础病因治疗、及时识别及电除颤复律、联合美托洛尔及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是心室电风暴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等生化指标对交感电风暴的预测作用及评价艾司洛尔对交感电风暴的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5月间我院IC U收治的反复发作恶性心律失常29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21例,重症心肌炎7例,长Q T综合征1例,对照组30例,为随机挑选心血管内科普通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无心律失常发作且均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交感电风暴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例患者应用艾司洛尔治疗,最终抢救成功27例,死亡2例。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脑钠肽前体、肌钙蛋白对交感电风暴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合理使用艾司洛尔能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苏景强  罗邦军  林桂仪 《海南医学》2013,24(19):2894-2896
目的 观察当胺碘酮治疗心室电风暴效果不佳时,联合利多卡因治疗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发生心室电风暴且均使用胺碘酮治疗但效果不佳的16例患者,在使用胺碘酮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分析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 有9例(56.3%)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未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3例(18.8%)患者仍有短阵室速发作,但室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2例(12.5%)患者仍有室颤发作1次,再次电复律后无室速或室颤发作,2例(12.5%)患者反复室颤发作不能控制而死亡.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心室电风暴总有效率为87.5% (14/16).16例病例中,1例(6.3%)病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例(6.3%)病例出现低血压.结论 对胺碘酮治疗效果不佳的心室电风暴,应用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刘鹏  郭继鸿 《医学综述》2014,(2):271-273
电风暴的最新定义为24 h内发作3次或3次以上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需要电除颤(或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临床综合征。其首发症状多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心电图显示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对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敏感,通常需要多次电除颤,病死率极高。电风暴的发生机制与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有关,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对于非急性期的患者还可选择射频消融、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双侧交感神经阻滞术。  相似文献   

15.
继发于危重症的室速风暴及其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速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收治的室速风暴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倍他乐克干预组。其中,对照组26例患者仅于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电复律治疗;倍他乐克干预组15例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倍他乐克。结果:倍他乐克干预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 VS 34.61%,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4.27±1.28)次]显著少于对照组[(7.77±3.46)次,(P〈O.05)]。倍他乐克干预组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3% VS 3.85%,P〈0.05)。对照组与倍他乐克干预组低血压(57.69% VS 73.33%)及交界性或室性逸搏(61.54% VS 73.33%)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继发于危重症的反复性室速和室颤应认识到有交感风暴的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速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能量胸外直流电除颤和静脉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艾司洛尔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基础上采用常规电复律治疗;艾司洛尔组28例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艾司洛尔并给予低能量电复律治疗。结果艾司洛尔组终止反复室速、室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71%vs 39.89%,P〈0.05),终止室速及室颤所需放电次数[(5.69±1.34)次]和平均放电能量[(95.32±13.21)J]显著少于对照组[(8.63±3.79)次,(P〈0.05)]和[(185.39±25.63)J,(P〈0.05)];两组低血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16%vs 39.29%,3.23%vs 3.57%,38.71%vs 39.29%,P〉0.05);对照组电复律后总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值显著高于艾司洛尔组(P〈0.01);艾司洛尔组中患者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例,21.43%vs 24例,77.42%,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及时、足量地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和低能量电复律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风暴是非常有效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张莹茜 《医学综述》2011,17(21):3210-3213
心肌缺血是诱发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约占室速和室颤发生的65%,可导致心功能恶化、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猝死。但是,人们对缺血性心律失常机制的认识有限,因此,揭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深层机制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近年研究发现,心室内外膜电活动分裂在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为临床预警和重症防治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8.
刘松涛  罗潇  李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1):1886-1889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心房快速无序的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高致残率和卒中风险的心律失常,心室率紊乱、心功能受损和心房附壁血栓的形成是导致房颤患者症状发生和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房颤的发生使心房进行电重构及结构的重构,而心房的重构同时又加重房颤的发生及维持。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往往伴随着血栓栓塞、心力衰竭事件,具有很高的临床病死率。目前针对房颤的临床治疗主要在于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卒中事件的预防。有研究指出,当患者处于临床阶段的房颤时,其病死率和总医疗资源耗费较之于针对房颤进行预防干预工作时均有显著的升高。由此可见,积极控制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房颤的上游治疗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房颤的上游治疗是指针对房颤发生的病因和机制提前进行干预,从而在源头上切断或者延缓房颤的形成和进展,目前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等药物的应用上,近来有研究指出中医学中三伏贴敷法在房颤的上游治疗上也可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就有关房颤上游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