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伴结核病患者确诊后需及时进行抗病毒、抗结核治疗,但由于疗程较长,应用药物较多,治疗过程中易发生肝损伤,影响治疗结局.本文对治疗中肝损伤进行研究探讨,为临床防治肝损伤提供参考.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CHB伴肺结核患者抗病毒+抗结核治疗中肝损伤情况及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预防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7-12/2022-12我院收治的200例CHB伴肺结核患者,均给予抗病毒联合抗结核治疗,统计患者抗结核治疗完成情况与肝损伤发生情况.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 Ag)阳性与阴性、不同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程度患者治疗前后肝生化变化及肝损伤发生情况,应用Spearman分析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程度与肝生化异常项目数关系.结果 (1)200例CHB伴肺结核患者抗病毒+抗结核治疗中共发生肝损伤97例,总发生率为48.50%(97/200), 69例经过更改抗结核药物和护肝处理完成标准疗程治疗, 28例经更改抗结核药物和护肝处理后肝生化仍无好转,暂停抗结核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种不同治疗方案用于治疗HIV/TB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口服)、B组(复方甘草酸苷口服),C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静滴),观察比较疗效。结果 3种药物治疗方案有效率分别为92.9%、90.5%、97.6%(P>0.05),治愈率分别为52.4%、45.2%、71.4%(P<0.05),发生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23.8%47.7%(P>0.05);三种方案治疗HIV/TB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在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治愈率上三组有显著差异。结论 C组临床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结核(TB)双重感染病人(HIV/TB病人),在标化抗结核治疗强化期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药物性肝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同期HIV阴性的TB病人作对照,选择16个可能对发生药物性肝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符合观察条件的HIV/TB病人共369例,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22.8%(84例);HIV阴性的TB共350例,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为13.1%(4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01)。HIV/TB组治疗失败47例,其中与药物性肝炎相关占63.8%。单因素分析HIV/TB病人药物性肝炎的危险因素为女性、体质量减少、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或/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既往有肝损伤病史、血清蛋白降低、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静脉途径用药、用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减少、既往有肝损伤病史、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静脉用药、用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是导致药物性肝炎的危险因素。结论HIV/TB病人抗结核治疗易出现药物性肝炎,对预后影响大;HIV感染后体质下降和免疫异常是导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含丙硫异烟胺(Pto)和(或)对氨基水杨酸(PAS)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发生药物性肝损伤(DILI)情况,为及时合理治疗DILI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北京胸科医院应用含Pto和(或)PAS方案治疗的结核病患者发生DILI情况,对DILI的发生时间、年龄、性别、严重程度、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含Pto 和(或)PAS方案的患者共1714例,治疗中发生DILI者226例,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不能确定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者97例,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共129例,总发生率为7.5% (129/1714),女性DILI发生率(9.2%,59/641)高于男性(6.5%,70/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3,P<0.05).DILI多发生于用药后1~2个月,以2~4周多见(30.2%,39/129),47.3% (61/129)的患者发生DILI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在不同抗结核药物组合方案中,Pto+ PAS+吡嗪酰胺方案的DILI发生率最高(20.7%,19/92),且显著高于Pto+吡嗪酰胺方案(9.8%,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7,P<0.05).结论 应用含Pto和(或)PAS等二线抗结核药物时应警惕DILI的发生,尤其是女性及Pto+ PAS+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无明显临床表现时也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DILI,避免严重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艾滋病(AIDS)病人使用保肝药物,对标化四联抗结核(TB)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标化四联抗结核治疗的AIDS合并TB的住院病人(简称AIDS/TB病人),对强化期内使用保肝药物预防(治疗组)与未使用保肝药物预防(对照组)的病人,比较两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预防使用的保肝药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或复方甘草酸苷。有3种以上肝损伤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的病人,称为肝损伤高危病人。结果符合条件的211例病例中,治疗组122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3.1%(16例);对照组89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9.1%(17例);两组比较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8、P0.05)。肝损伤高危病人134例,使用保肝药物的86例,肝损伤发生率15.1%(13例),未使用保肝药物的48例,肝损伤发生率为25.0%(1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983、P0.05)。使用复方甘草酸苷65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3.8%(9例),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57例,肝损伤发生率为12.3%(7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 AIDS/TB病人使用保肝药物预防抗结核药肝损伤效果不显著,需灵活掌握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56例HIV/TB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56例HIV/TB患者,入组时已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继续维持抗病毒治疗并联合抗结核治疗,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先抗结核治疗2周以后启动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方案:替诺福韦+拉米夫定+依非韦伦;抗结核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其中单纯肺结核患者采用2HRZE/4HR方案,总疗程6个月;合并肺外结核者采用2HRZE/10HRE方案,总疗程12个月,记录治疗转归。进行追踪随访,根据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抗病毒治疗情况、药敏试验、CT表现、HIV病程、HIV感染途径、肺结核类型、合并肺外结核、服药情况、CD~+_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治愈79例、完成疗程38例、治疗失败10例、死亡29例,治疗成功率75.00%、死亡率18.59%。最终死亡组29例、存活组127例。死亡组抗结核治疗开始前的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静脉吸毒感染HIV、涂阳肺结核、有过中断服药患者的占比(79.31%,58.62%,65.52%,24.14%)明显高于存活组(48.03%,35.43%,37.01%,8.66%),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占比(34.48%)低于存活组(5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静脉吸毒感染HIV、涂阳肺结核、中断服药是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接受抗病毒治疗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静脉吸毒感染HIV、涂阳肺结核、中断服药是肺结核合并艾滋病患者抗结核治疗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接受抗病毒治疗则是保护因素,应重视双重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并加强服药的追踪管理,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以期改善双重感染患者的抗结核治疗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田涛  谢红东  李爽 《肝脏》2016,(3):194-196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回顾性研究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后采取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后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方法依照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诊断标准及其监测方案,筛选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共32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上述研究对象根据2013年10月第36卷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提出几点方案对32例病例进行分组[1],分为治疗A、B、C组,并根据专家组提出三点再次给药建议方案,了解不同方案再次给药导致再次肝损伤的发生率;治疗A组筛选出10例:单纯转氨酶增高而无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3倍ULN时,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异烟肼,每周复查肝功能,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利福平或利福喷丁,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吡嗪酰胺。治疗B组筛选出18例:转氨酶增高伴胆红素升高或黄疸者,待转氨酶降至3倍ULN,胆红素2倍ULN,可加链霉素(或阿米卡星)联合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如果肝功能进一步恢复则加异烟肼,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后视其肝脏基础情况是否加利福平和吡嗪酰胺。C组筛选出4例,为对于肝损伤合并过敏反应(伴发热、皮疹)的患者,待机体过敏反应全部消退后再逐个试用抗结核药物。观察3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再发率。结果 (1)1150例患者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筛选出病例共32例,发生率2.78%。(2)A组方案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20%,B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33.3%,C组药物性肝损伤再发率为100%;总发生率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8.75%,利福平12.5%,异烟肼6.25%,乙胺丁醇0%,链霉素3.125%。结论 (1)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发生率接近文献相关报道2.55%[1];(2)3组再次给药方案中,以A组发生率最少,其次为B组,C组发生率最高;A、B组为安全、有效的再次给药方案,适合在临床上推广,而C组方案发生率高建议不作为推荐;(3)各种抗结核药物中以吡嗪酰胺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利福平,异烟肼在其后,建议最好少选择吡嗪酰胺和利福平,改为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代替,减少再次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TB/HIV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频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以2007-2008年3个省共6个县,新发现TB/HIV双重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这些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共观察332例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81.6%,其中胃肠道44.2%,肝脏13.3%,皮肤过敏反应11.4%,血液系统24.4%,神经系统18.7%,骨关节3.6%,肾、视力、耳等其他反应4.2%,68.1%不良反应发生在服用抗结核药品后30 d以内,66.8%持续时间在15 d以上,病死患者87.9%死于抗结核治疗强化期。涂阳肺结核患者、低体质量患者、静脉吸毒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患者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结论 TB/HIV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结核高,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更长,应重视双重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监测,尤其是抗结核治疗强化期,涂阳肺结核、低体质量、静脉吸毒、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患者是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种不同治疗方案用于治疗HIV/TB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经济效果。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序贯、B组复方甘草酸苷序贯,C组还原型谷胱甘肽静滴序贯复方甘草酸苷口服,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种药物治疗方案成本分别为1221元、1076.5元、960.7元;发生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0%、41.1%、44.6%(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91、12.83、10.55;有效率分别为94.6%、83.8%、91.1%(P<0.05);三种方案治疗HIV/TB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在有效率上无显著差异,在A、B两组肝功能上(总胆红素)有显著差异。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静滴序贯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方案为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HIV/AIDS人群中肺结核(HIV(+)TB(+))患者的免疫特征及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方法横断面收集12例现症HIV(+)TB(+)患者、24例HIV/TB双重感染者(HIV(+)PPD(+))、74例单纯HIV/AIDS患者(HIV(+)PPD(-))、56例单纯肺结核病患者(HIV(-)TB(+))(初治涂阳)及36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2 ml,进行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同时前瞻性收集12例HIV(+)TB(+)患者及56例HIV(-)TB(+)患者的血常规数据、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痰菌阴转及肺部病变的改变进行抗结核治疗的效果分析。结果(1)与正常人群相比,HIV感染或结核感染均可导致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2)在HIV与结核双重感染人群的细胞免疫中,与HIV相关的免疫改变起主要作用:不管其是否结核发病,其淋巴细胞计数都存在同等程度的下降。(3)HIV(+)TB(+)患者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与HIV(-)TB(+)患者相比,药物不良反应、痰菌阴转及肺部病变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IV(+)TB(+)患者的细胞免疫主要与HIV感染有关,而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提高HIV(+)T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并可使其肺结核病得到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
HIV/TB患者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判断和比较HIV阳性和阴性的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毒性(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hepatotonicity,ATDH)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临床病例75例HIV阳性、63例阴性的结核患者,监测ATDH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结果 亚临床ATDH发生率为12.3%(17/138).临床ATDH发生率为6.5%(9/138),与HIV阳性、CD4细胞计数降低、联合用药有关。结论 HIV患者免疫状态低下时,ATDH是HIV相关TB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常规监测肝功能和早期发现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Severe hepatotoxicity du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Spai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severe hepatotoxicity due to anti-tuberculosis (TB) drugs, and predictors of development of acute liver failure or of death.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by members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Pneumology from 18 hospitals during 1997-2001. A case of severe hepatotoxicity was defined as any asymptomatic patient with a ten-fold increase in transaminases or three-fold increase in colostasis parameters, or, among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symptoms, any raised hepatic parameters or development of hepatic failure. Predictive factors were studi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calculating odds ratios (OR) and thei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six patients developed severe hepatotoxicity. Of a total of 3510 patients, 90 were treated for active TB (2.56%). Eleven cases (10.3%) presented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three of whom underwent liver transplant. The global case fatality rate was 4.7% (five cases, three associated with alcohol use or hepatotoxic drugs). The predictors of poor prognosis were total bilirubin > 2 mg/dl (OR 9.4, 95% CI 1.0-85.5) and serum creatinine > 1.5 mg/dl (OR 32.1, 95% CI 2.4-424.6). CONCLUSIONS: Severe hepatotoxicity due to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fatality rate. Prevention should be based on informing patients and frequent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ontrols.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评价广西第五轮全球基金TB/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实施结果,为制定广西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框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项目执行期间的报表、专题调查、项目督导和工作考核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广西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项目落实经费511.28万元;对8379例结核病人开展HIV咨询检测,阳性检出率2.4%;对10016例HIV/AIDS开展结核病筛查,结核检出率10.1%;发现的1207例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中实施抗结核治疗928例,抗病毒治疗629例,复方新诺明预防性治疗(CPT)793例。结论通过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项目TB/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应用科学、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技术,掌握了项目地区的TB/HIV双重感染者的状况,并采取了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MTB/HIV双重感染患者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有效防控MTB/HIV双重感染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19年四川省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诊断并登记为MTB/HIV双重感染且接受治疗的2249例患者。排除无原因及时间停止治疗、诊断变更、单耐药或耐多药的情况,最后纳入2158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发现方式(患者来源、首诊机构级别)与患病特征(有无并发其他结核、是否重症、HIV阳性检查时间、病原学检查结果、耐药情况、治疗分类、确诊AIDS年限)等,分析患者的治疗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 结果 2158例患者中,治愈442例、完成疗程1505例,治疗成功率为90.22%(1947/2158),不良结局率为9.78%(211/2158),包括非结核死亡134例(6.21%)、丢失22例(1.02%)、因结核死亡16例(0.74%)、因药物不良反应停止治疗13例(0.60%)、失败7例(0.32%)、转入耐多药治疗1例(0.05%)、其他18例(0.8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首诊机构为市级的患者相比,到县级就诊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较小(OR=0.525,95%CI:0.288~0.955);与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阴性及无病原学结果的患者相比,病原学检查为阳性的患者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是其1.433倍(OR=1.433,95%CI:1.053~1.951)。 结论 MTB/HIV双重感染患者中以市级为首诊机构、病原学检查阳性的患者不良结局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到市级医疗机构首诊、病原学检查为阳性的患者的健康教育、疗效观察,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MTB/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合并耐多药结核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耐多药结核病的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的HIV/TB双重感染与HIV抗体阴性的结核病患者痰液或/和体液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做菌种鉴定及耐药检测(INH、RFP、EMB、SM),对比两组患者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并对HIV/TB双重感染中耐多药结核病的CD4T淋巴细胞、X线胸片及转归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IV/TB双重感染者中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49株,其中耐多药28株,初始耐多药、获得耐多药及总耐多药率分别为18.66%、20.0%、18.79%,与同期HIV阴性结核病组相比,初始耐多药发病率高。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明显下降,胸部x线表现不典型,住院期间死亡率达32.14%。结论艾滋病合并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态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武汉市结核病医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活动性结核,并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病例156例作为病例组,以接受了3个月以上的标准抗结核治疗的非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41例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结果乙肝病毒携带组出现中-重度肝损害的病人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高。在肝损害恢复后,即使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再次使用一线抗结核药也是安全有效的。结论对于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非活动性乙肝携带者可以进行常规的抗结核治疗,在每个月进行肝功能检测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推荐的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或吡嗪酰胺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nti-tuberculosis therapy on liver function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liver function by two treatments of anti-tuberculosis. METHODS: Forty-seven TB patients with HBV infection and 170 TB patients without HBV infection were divided into HPBE(S) and HLAMKO treatment groups. Liver function tes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s were performed once in 2 wk or monthly, and thei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rate of hepatotoxicity occurred in 26 (59%) TB patients with HBV during anti-TB treatment, higher than that in 40 (24%) TB patients without HBV. Hepatotoxicity occurred in 66 out of 217 pati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liver dysfunction was 46.1% in HPBE(S)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HLAMKO group (12.7%) (P<0.01). CONCLUSION: TB patients with HBV should choose HLAMKO treatment because of fewer hepatotoxicit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来自艾滋病防治机构(简称“艾防机构”)和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的HIV阳性结核病患者的特征及抗结核治疗效果。方法 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6省14个县2年时间结核病患者患病和治疗的相关信息,从艾滋病防治机构收集HIV阳性患者的相关信息。从2007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1日期间共登记报告HIV检测阳性的肺结核患者925例。673例(72.8%)为艾防机构转诊的已知HIV阳性患者,252例(27.2%)为结防机构新检出HIV阳性患者。结果 在HIV主要由采供血传播的地区,艾防机构转诊的HIV阳性结核病患者和结防机构新发现的HIV阳性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0.6%(328/362)和82.4%(70/85)(χ2=4.806,P=0.034),病死率分别为7.5%(27/362)和16.5%(14/85)(χ2=6.711,P=0.010)。在HIV主要通过吸毒和性传播的地区,艾防机构和结防机构发现的患者治疗成功率分别为60.1%(187/311)和68.9%(115/167)(χ2=3.563,P=0.059),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4.1%(75/311)和13.8%(23/167)(χ2=7.132,P=0.009)。结论 应继续加强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筛查结核病的工作,同时在结核病患者中筛查HIV感染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挽救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随州市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收集随州市CDC结核病防治所(简称“结防所”)2006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的季报表、年报表、专题调查等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项目期间,共登记活动性TB患者4077例(其中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开展TB筛查发现活动性TB患者21例),TB患者开展HIV抗体检测4056例,检测率达100.00%(4056/4056);HIV阳性检出率为0.15%(6/4056)。可随访的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1521例,接受TB筛查率达92.64%(1409/1521);TB患者发现率为1.49%(21/1409),是TB患者检出HIV阳性率(0.15%)的9.93倍。共登记Mtb与HIV双重感染者27例,抗结核治疗27例,治愈或完成疗程81.48%(22/27),失败3.70%(1/27),死亡11.11% (3/27)。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中TB检出率5年中由5.17%(12/232)下降到0.67%(2/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67, P=0.000)。结论 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工作重点在于及时发现和治疗HIV感染者及AIDS人群中的TB患者。TB和AIDS双向筛查,以及对Mtb 与HIV感染或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对于控制TB和AIDS的流行有重要意义,应长期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