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管的穿刺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 静脉内瘘管不同角度穿刺的效果 ,总结瘘管护理体会。方法  2 0 0 2年 1月至 3月 2 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动 静脉内瘘管穿刺 65 0例次 ,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分别采用不同穿刺角度 (针尖与皮肤呈 2 0°与 40°) ,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40°角进针可减轻患者穿刺疼痛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结论 血透患者的动 静脉内瘘管穿刺 ,以 40°角进针最为适宜 ,好的瘘管能达到充分透析 ,并有利于动 静脉内瘘的长久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溅血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法 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采取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和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各3个月,观察其穿刺时溅血情况.结果 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发生溅血的次数明显低于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P<0.05).结论 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减少了穿刺时血液外溅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 目的 观察并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和锐针绳梯式穿刺法对血液透析疑难动静脉内瘘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其中血管条件不良穿刺困难病人28例,可穿刺血管短者17例,高位内瘘者15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扣眼穿刺组30例和绳梯穿刺组30例。观察12个月,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拔针后止血时间。结果 扣眼穿刺组和绳梯式穿刺组均未发生动静脉内瘘堵;扣眼穿刺组内瘘动静脉端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提高(P<0.01);扣眼穿刺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渗血发生率较绳梯式穿刺组显著减少(P<0.01);扣眼穿刺组拔针后压迫止血时间较绳梯穿刺组明显缩短 (P<0.01);扣眼穿刺组患者疼痛均值较绳梯穿刺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在疑难内瘘穿刺中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保护内瘘,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扣眼穿刺法在疑难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明显优于绳梯式穿刺法,疑难内瘘临床可推广优先选择纽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10次,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每次检测并记录动脉端、静脉端和外周血尿素氮,计算再循环率,并测量、记录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结果: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的再循环率、透析充分性、穿刺成功率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可避免血液通路再循环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首选方式,但反复穿刺内瘘血管会损伤血管壁完整性,并可能引起血管狭窄,甚至形成血栓、动脉瘤。正确使用、护理动静脉内瘘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穿刺时机、穿刺方法、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方向、穿刺间距、针尖斜面、压迫止血等方面对AVF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AVF使用、护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不同角度静脉穿刺患者疼痛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求一种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能减少血管损伤的静脉穿刺角度与方法.方法 对20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在血管上方以20~30°、31~40°、41~50°、51~60°、>60°的角度,分别采取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即针尖斜面向左或向右)直刺血管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疼痛程度和穿刺成功率比较.结果 2组比较存在差异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除外>60°穿刺成功率2组无差异).结论 采用针尖斜面与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直刺血管,既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又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能减少血管损伤,各方面均优于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的进针方法,且无论采用哪种进针方法,51~60°为最佳进针角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之间成45°静脉直刺法对患者疼痛反应的影响,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符合要求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15例.实验组使用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成45°角在血管上方快速穿刺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的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成20°角穿刺法.比较2种进针方法对患者的疼痛反应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2组静脉留置针进针法对患者疼痛反应,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静脉留置管针尖斜面向左,针头与皮肤之间成45°静脉直刺法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及对血管组织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雪梅  张元震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36-1137,1140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减轻患者穿刺时疼痛强度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10次、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且每次均采用口述性疼痛测定方法和简化版马克盖尔疼痛问卷(SF-MPQ)进行疼痛强度评分。比较两种穿刺方式时患者疼痛的程度及穿刺成功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检测并记录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充分性和穿刺成功率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在保证透析充分性和穿刺成功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钝针扣眼穿刺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利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70例,按住院床号数分为A组40例、B组30例,A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B组采用绳梯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管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内瘘感染的发生率以及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和疼痛程度。结果 A组血管瘤的发生率、拔针后的止血时间和对穿刺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较为理想的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恰当的拔针顺序,减少内瘘并发症,为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对80例内瘘穿刺后应用不同拔针顺序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观察。密闭式回血下机后,一种方法是根据过去传统经验先拔动脉穿刺针,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先拔静脉穿刺针。对两组动静脉内瘘的止血按压时间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1)先拔静脉穿刺针组在止血按压时间(9.47min)、穿刺点出血量(0.23m1)方面优于先拔动脉穿刺针组(19.87min、4.8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801,1.901;P均〈0.01)。(2)先拔静脉穿刺针组皮下血肿、渗血的发生率(0.oo%,10.50%)低于先拔动脉穿刺针组(3.00%,31.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36.98,84.25;P均〈0.01)。结论先拔静脉针更能达到有效止血目的,从而避免内瘘因压迫不当而出血及渗血,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更好地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恰当的压迫止血方式,为减少皮下渗血和血肿、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对80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别采用透明胶带纸卷压迫止血法与指压纱布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进行压迫止血,并对两种不同压迫止血方法的止血时间、出血量及皮下渗血和血肿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指压纱布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法止血时间、穿刺...  相似文献   

13.
马毳  孙硕  李艳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3):3142-3143,3145
目的探讨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不同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和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100侧,采用随机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不同注射部位、进针角度及注射后不同按压时间所产生的皮下出血、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采用腹部注射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9%,低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40.4%,腹部注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分的患者占34.3%,高于上臂三角肌注射患者的27.8%,不同注射部位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2.552,P〈0.05),疼痛评分不同(Z=-5.504,P〈0.01)。采用垂直进针法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为34.3%,低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41.4%,垂直进针法VAS法评分为。分的患者占23.2%,高于斜度进针注射患者的20.9%,不同进针角度皮下出血程度不同(Z=-0.035,P〈0.01),疼痛评分不同(Z=-2.483,P〈0.05)。注射后按压1、3、5min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7.9%、45.4%和33.7%,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24,P〈0.01)。结论腹部注射、垂直进针方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具有较低的皮下出血率,患者疼痛程度轻,值得临床推广,注射后适度增加按压时间能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瘘扣眼穿刺法的正确使用及其预防动静脉内瘘血管瘤样扩张的效果。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0例,分别采用扣眼法(试验组60例)及传统区域法(对照组60例)穿刺内瘘,比较两组患者内瘘血管瘤样扩张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均未发生穿刺局部血管呈圆瘤样扩张膨大,有5例患者内瘘穿刺点前方血管呈粗条状扩张。对照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血管呈圆瘤状扩张49例,粗条状扩张6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扣眼法穿刺内瘘可有效预防内瘘血管瘤样扩张,且穿刺成功率高,疼痛感轻,提高了患者的透析依从性,尤其适合于血管条件差无法进行绳梯法穿刺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间隔时间与剂量进行局部皮肤喷雾麻醉时,利多卡因气雾剂对缓解术前静脉穿刺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气雾剂在静脉穿刺部位进行表面喷雾麻醉,按喷雾剂量4.5,9.0mg分为A、B两组,分别在用药后3,5,7min进行穿刺,使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PIS)、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和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A、B两组NPIS评分3min分别为(5.3±1.0),(4.9±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7,P〉0.05);5min分别为(3.9±1.2),(2.9±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7min分别为(1.9±1.2),(0.9±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P〈0.01)。A、B组3,5,7minNPI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46.13,56.10;P〈0.01),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减轻。A、B两组满意度分别为79%,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6.47,P〈0.05)。结论利多卡因气雾剂对术前缓解静脉穿刺痛效果明显,以注射前7min进行表面麻醉喷雾穿刺部位4.5mg连续2喷,镇痛效果好,通过合理正确掌握用药的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镇痛效果,同时能提高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功能动静脉内瘘肢体固定架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应用动静脉内瘘固定架和传统治疗中覆盖胶布固定方法,均在透析开始时应用,观察透析的患者在12个月治疗期间,比较2组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渗血、穿刺针脱出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2血肿/渗血/穿刺针脱出=87.305,140.466,15.153,P=0.000);2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5.45,P〈0.05);结论多功能动静脉内瘘固定架对内瘘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明显降低了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血管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维持性透析病人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单纯热敷组(27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分别应用密闭式药物湿热敷,单纯热敷和单纯药物涂抹方法护理动静脉内瘘血管,比较3种护理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各种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1),穿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明显单纯热敷组和单纯药物涂抹组(P〈0.05)。结论密闭式湿热敷方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对于需要依靠透析为生的病人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区域穿刺组)和研究组(钝针扣眼穿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0.82±0.46)分]低于对照组[(3.72±1.08)分],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大大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痛苦,内瘘的血流量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向心性动静脉内瘘穿刺法预防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内瘘皮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择九江市中医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使用新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和对照组(采用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首次使用新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机率。结果使用新动静脉内瘘采用向心性穿刺法内瘘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离心性穿刺法。结论向心性穿刺法能够降低新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引起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