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浆过敏原筛查在预防输血过敏反应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输血患者病例资料和患者血浆过敏原筛查报告,按过敏原阳性项目数,将输血患者分为低敏体质组(Ⅰ组:患者血浆过敏原筛查结果≤3项阳性)和易敏体质组(Ⅱ组:患者血浆过敏原筛查结果≥5项阳性),选择Ⅱ组中26例反复输血过敏的血液科患者,在后续住院期间输血前采取药物预防措施。结果易敏体质患者(Ⅱ组)供输血108次,出现过敏反应71次,发生率为65.7%(71/108),低敏体质组(I组)的患者供输血513次,出现过敏反应17次,过敏反应发生率为3.3%(17/513);26例反复输血过敏血液病患者输血82次,过敏反应56次,过敏发生率68.3%,这些患者在后续住院期间,输血前实施药物预防过敏措施后输血71次,过敏反应1次,过敏发生率1.4%(P0.01)。结论输血患者在输注血浆制品前进行血浆过敏原筛查,依据筛查的结果对易敏体质患者进行输血过敏药物预防,可有效降低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探讨有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 对2009~2010年8 532例接受输注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532次输血治疗中共有121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其中机采血小板发生率最高,为3.55%,冷沉淀1.83%,悬浮红细胞1.73%,血浆0.97%.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发生率为1.15%,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发生率为0.79%,无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及过敏反应,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引起发热反应为主,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根据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反应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输血超敏反应主要是由输注血浆成分而引起的I型速发性变态反应(输血过敏反应),也可以是由血浆成分中某些种类抗体(如IgG和IgM类抗体)引起Ⅱ型或Ⅲ型超敏反应(输血类过敏反应)。输血超敏反应发生率仅次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而位居所有输血反应的第2位。血浆输注以过敏反应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术前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及C反应蛋白(CRP)与老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并调查老年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12月于本院接受输血治疗,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7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每入组1例观察组,则随机纳入科室、疾病、性别、入院年月、血液制品类型均一致的,未发生输血反应的1例老年患者为对照组。调查并对比2组患者年龄、输血史、过敏史、输血前外周血Eotaxin及CRP水平、献血者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otaxin及CRP对诊断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中对应患者相比,观察组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中,有输血史者占比更高,输血前CRP更高;观察组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的患者中,输血史者占比更高,发病至输血时间>30 min者占比更高,输血前Eotaxin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输血前CRP对诊断输血发热反应的ROC曲线面积0. 780,最佳截断值为9. 40 mg/L;输血前Eotaxin对诊断输血过敏反应的ROC曲线面积0. 718,最佳截断值为88. 46 mg/L。伴输血史、输血前CRP>9. 40 mg/L是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伴输血史、输血前Eotaxin>88. 46 mg/L是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输血前CRP>9. 40 mg/L和Eotaxin>88. 46 pg/m L分别是发生输血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侯筱菲  魏琴  王姝楠  高远 《现代护理》2007,13(8):720-722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该院2010~2013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该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类型及处置情况。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方法和措施,并对临床处置方式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查阅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及病历,对反应类型及处置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 235例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77%,其中过敏反应42例,占66.7%,发热反应18例占28.5%,其他反应3例,占4.8%。结论该院输血不良反应率大于相关资料,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血液制剂引起的过敏反应。输血科、临床应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良反应发生后,正确、及时、有效地处置,能加快病情的治愈和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具体情况,为进一步搞好血液管理和输血安全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通过临床输血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及其输血反应反馈资料等,对2012—2016年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2—2016年54 808人次输用各种血液成分共88 232袋,有119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其中发热反应32例,占26. 89%,过敏反应85例,占71. 43%,其他反应2例占1. 68%。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红细胞悬液占发热反应的75%(24/32),冰冻血浆占过敏反应的68. 24%(58/85);发热反应以儿科和血液科发生率较高,过敏反应以烧伤整型患者占多数;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患者反应时平均体温有统计学差异(P0. 05)。输血反应患者74. 79%(89/119)有输血史,女性中有输血史以及有妊娠史者占94. 59%(35/37)。80. 67%(96/119)的输血反应在输血时发生。结论输血反应多发生在老、幼、弱、病重、抵抗力差和反复输血与妊娠患者,以过敏反应较多见,大多数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要确实搞好科学合理用血,严格控制输血指征,注意反应重点群体,规范与熟练掌握各项输血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完善血液预警系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0例外科择期手术且需术中输血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患者使用HAT,其不足部分以库存异体血液作为手术输血治疗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完全采用常规异体输血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异体输血出现2例过敏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治疗组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输血后IgA、IgG降低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采血行等容血液稀释和术中失血回输自体血后,以及对照组术中出血进行常规输用异体血后HCT、Hb及Plt都明显降低(P<0.05),但均维持在安全范围内,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NH为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简单、经济的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髋关节置换手术,出血量大,术中及术后经常需要大量输血,其危险性包括溶血反应、过敏反应、感染乙肝或丙肝、感染HIV等。自体血液回收系统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术中手术野出血收集后经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再回输给患者。可以有效的减免异体输血,解决了血源短缺问题,而且也避免了输异体血带来的危害^[1]。本院对23例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采用了自体血液回收,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腰椎后路融合术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以及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将2002年1月-2005年12月122例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56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2组病例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以及输血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0 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615 ml,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的血红蛋白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固定节段数目与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菌血症,对照组中4例出现输血过敏反应.结论 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对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及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可以防止脊柱融合手术时因输各种异体血引发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探讨输血前用药对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作用。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4月~2015年11月报告的输血不良反应信息。根据输血前用药情况,将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的患者设为预防组1,预防性使用异丙嗪的患者设为预防组2,输血前不使用药物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 466人次输血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36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21%,其中过敏反应最多,占不良反应的80.56%;各类血液成分中,单采血小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比例最高,发生率为0.58%。预防组1、2和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过敏反应及发热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C反应蛋白(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为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129例输血患者输血前后的全血CRP水平.以发生发热反应的32例输血患者作为发热反应组、发生过敏反应的46例输血患者作为过敏反应组、无输血不良反应的51例输血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输血后发热反应组和过敏反应组CRP分别为27.9±10.7 mg/L和16.7±9.3 mg/L,高于输血前的12.7±9.6 mg/L和10.0±6.3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发热=3.238,P发热<0.05;t过敏=5.041,P过敏<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输血不良反应组输血前后CRP比较,t=2.5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RP是炎症标志物,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CRP显著升高,CRP测定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549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状况,为有效预防和处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促进输血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4年来安阳市4家医疗机构64 251例输血病历的调查,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病例分别按医院、反应类型、输血种类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结果 64 251例临床受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49例,整体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85%,总体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类别的输血不良反应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占81.95%;不同血液成分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1.18%,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次之,占39.34%.结论 随着白细胞滤除技术的应用,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已经远低于过敏反应发生率;全面的免疫血液学检查在输血前的开展非常重要,加强输血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院6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为保障输血安全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意见。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发生的63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63例输血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40例,占63.49%;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15例,占23.81%;其他反应8例,占12.70%。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及孕产史者59例,占93.65%。研究期间该院报告的63例输血不良反应均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为急性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且多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要加强临床用血科室和输血科的沟通和交流,以便识别潜在问题,要重视输血不良反应高危群体,如有输血史和孕产史以及老、弱、病重患者,采取适当措施,降低和规避风险,共同合作才能使用血更安全、更合理。  相似文献   

15.
黄健 《齐鲁护理杂志》2001,7(2):138-139
成分输血既能缓解血源紧张 ,又能针对性地提高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 ,减少输血的副作用 ,故成分输血已成为现代输血的主要方法。在我院全年输血中 ,成分输血约占 6 5 %。现将成分输血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科为腹腔内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甲状腺、胆道手术、乳房癌、直肠癌术后化疗等输血 ,其中输全血 112例 ,输红细胞 2 6 0例 ,输血小板 8例 ,输血浆 2 0例。发生发热反应 15例 ,过敏反应 3例 ,低钙抽搐 1例 ,输血后肺水肿 1例。2 护 理2 .1 输全血护理 外科输全血主要是上消化道出血 ,腹腔内出…  相似文献   

16.
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型不合的供体血所致,后果严重,过敏反应则主要由于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57 171例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临床资料和《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特征。结果 176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未报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0.31%,其中各种血液成分输注以过敏反应最高,占0.2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0.09%,其它反应占0.01%;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手工血小板最高,占1.05%,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反应分别占0.26%,0.69%,其次是机采血小板,占0.56%,最后是新鲜、普通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分别占0.29%、0.20%,冷沉淀不良反应最低,占0.11%,未见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本院成分输血率占99.98%,全血使用率比较少,也未见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及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输注,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及输血工作者对输血不良反应知识的掌握,制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措施,规范和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降低输血反应,从而保障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前注射地塞米松或异丙嗪对预防发热、过敏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72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195例(输血266例次),输血前应用地塞米松或异丙嗪预防治疗。对照组177例(输血248例次)在输血前不应用预防性药物。结果观察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中,两组发热与过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或异丙嗪预防输血不良反应不具有必要性,两者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医疗用血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异体输血可能产生一些过敏反应和并发症。利用血液回收机将手术野出血收集、抗凝、滤过、清洗和浓缩等处理后回输给患者,可达到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及其并发症的目的。骨科手术中髋、膝关节置换术、椎体骨折内固定等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且术中不易止血。我院近两年来对75例骨科手术进行手术野出血回收与回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及类型,以增强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该院2009-2015年245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与分析,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及各种血液成分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结果 45 103例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245例,发生率0.54%;输注成分以血浆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主;有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输血史/妊娠史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输血存在风险,应严格把握输血指征,严格按照输血程序,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