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脂代谢及血小板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Beckman Coulter LH-750五分类检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MPV)、血小板压积(PCT),用Olympus 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脂代谢指标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组MPV、PDW、PCT、TG和CHO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组(P〈0.01);PLT、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2型糖尿病组(P〈0.01)。结论测定脂代谢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蜕膜组织TNFR1基因表达与原因不明早期自然流产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蜕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necrosisfactorreceptor,TNFR1)的表达含量及其组织学、细胞学定位,探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与患者TNFR1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37例孕6~10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34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对照组)蜕膜组织TNFR1的表达含量;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中31例流产组和30例对照组蜕膜组织TNFR1表达的组织学、细胞学定位。结果(1)流式细胞仪检测流产组、对照组蜕膜组织中TNFR1的表达含量分别为(16.48±7.2)%,(12.52±5.6))%,流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2.24,P<0.05)。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流产组蜕膜腺体上皮、间质、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分别为77.4%,93.5%和67.7%,对照组分别为96.7%,70.0%和23.3%。2组腺体上皮细胞TNFR1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组蜕膜间质、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5)。结论蜕膜组织中TNFR1表达水平升高,主要分布在蜕膜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这种改变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表达水平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3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和25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水平.结果:流产组中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水平为(97.88±10.50) ng/mL,对照组为(140.52±12.8) ng/mL,两组比较,流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低水平表达与胚胎发育不良及流产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早期自然流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重复性流产提供依据。②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60例早期自然流产病人、30例正常早孕妇女及30例健康非孕妇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③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病人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妇女(F=17.69,q=8.08,P〈0.05);CD4T淋巴细胞比率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妇女(F=21.31,q=9.23,P〈0.05);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正常早孕妇女(F=4.18,q=2.79,P〈0.05)。④结论 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率及CD4/CD8比值升高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复自然流产患的免疫疗法,方法:从38例原因不明性反复自然流产患静脉血中提取淋巴细胞进行免疫治疗,结果:妊娠晚期成功率为84%,结论:反复自然流产患的免疫疗法操作有效,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孕绒毛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mTNFR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1例妊娠6~10周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30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对照组)绒毛组织中mTNFR1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结果:流产组绒毛间质、血管内皮、细胞滋养层及合体滋养层细胞mTNFR1表达率分别为100.0%(31/31)、80.7%(25/31)、100.0%(31/31)和90.3%(28/31),对照组分别为75.0%(18/24)、58.3%(14/24)、100.0%(30/30)和95.8%(23/24)。流产组绒毛间质mTNFR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比较mTNFR1在两组各细胞亚群中表达强度的差异,发现流产组绒毛间质细胞的TNFR1的表达强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流产组绒毛血管内皮细胞、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mTNFR1的表达强度虽有增强,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产组绒毛间质细胞mTNFR1阳性表达水平升高,可能导致绒毛组织间质细胞功能发生改变或损害,破坏母胎界面免疫平衡状态,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减少是以凝血功能障碍、出血为特点的临床常见疾病。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正常妊娠,约占75%,为良性改变;其次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TP)、病毒性肝炎、妊娠高血压病引起的HELLP综合征等。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27例早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终止妊娠的临床资料,总结早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终止妊娠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生化妊娠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U RS A患者192例,根据既往生化妊娠次数,分为无生化妊娠组(A组)66例,1次生化妊娠组(B组)65例,≥2次生化妊娠组(C组)61例.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C组与A组及B组比较,既往自然流产次数(P<0.05)、既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自然流产率(P<0.0125)均显著增高,其自然流产率及自然流产伴正常染色体核型(SANK)率也均显著增高(P<0.0125).A组与B组比较,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及SANK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 ≥2次生化妊娠的患者既往复发性流产更为严重,保胎治疗后其活产率较低、自然流产和SANK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闫春芳  金辉  李旭  陈葳  于学文  张蕴璟 《医学争鸣》2003,24(19):1736-1738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 (tumornecrosisfac torreceptor 1,TNFR1)在蜕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对 31例妊娠 6~ 10wk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 (流产组 )和 30例同期妊娠的健康妇女 (对照组 )蜕膜组织中TNFR1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 .结果 :流产组蜕膜腺体上皮、间质和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分别为 77.4 % ,93.5 %和 6 7.7% ,对照组分别为 96 .7% ,70 .0 %和 2 3.3% .腺体上皮细胞TNFR1表达率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2 9) ,流产组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TNFR1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2 17,P =0 .0 0 0 8) ;蜕膜腺体上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其间质TN FR1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血管内皮细胞TNFR1阳性表达强度在 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TNFR1在蜕膜间质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升高及其在腺体上皮细胞中表达水平的下降 ,可能与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复发性流产(RSA)患者非孕状态下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C)比值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探讨其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非孕状态下有RSA病史的患者206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孕前检查的健康妇女92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TEG各参数、MPV、PC和FIB水平,评估相关检测指标对RSA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受试者TEG参数中凝固时间(K值)降低(P<0.05),凝固角(α角)及最大振幅(MA值)升高(P<0.05),MPV/PC比值和FIB水平升高(P<0.05),2组受试者TEG参数中反应时间(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值、MPV/PC比值和FIB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4、0.673和0.735,表明三者对于RSA均有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结论:RSA患者TEG中的K值、α角、MA值和MPV/PC比值及FIB水平在非孕状态时已有改变,其对RSA的早期预测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正常早孕及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URSA)患者子宫蜕膜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及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的水平,探讨树突状细胞(DC)亚群在URSA中的作用。方法选取URSA患者(n=22)作为 URSA组,正常早孕妇女(n=20)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蜕膜中MDC及PDC亚群的水平,比较其数量和比值的变化。结果URSA组与对照组比较,蜕膜中DC、MDC、MDC/PDC值的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 URSA患者蜕膜中DC、MDC的水平及MDC/PDC值明显增加,可能是URSA发病的免疫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与人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产的关系并从mRNA表达量上研究DNMT1、DNMT3A和
DNMT3B在自然流产绒毛DNA甲基化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5例核型正常自然流产绒毛组织及其中33例母亲外周血和44例
核型正常人工流产绒毛组织及其中34例母亲外周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并用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其中33例人工流产绒毛和30例自然流产绒毛DNMT mRNA的表达。结果(1)自然流产绒毛组DNA甲基化水平
低于人工流产绒毛组(P<0.01);(2)自然流产母亲组和人工流产母亲组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自
然流产绒毛组DNMT1和DNMT3A mRNA的表达低于人工流产绒毛组(P<0.05);(4)自然流产绒毛组DNMT3B mRNA的表达
与人工流产绒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人类早期自然流产中确实存在着绒毛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不
足;(2)自然流产绒毛中DNA甲基化的不足可能与DNMT1和DNMT3A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67-69+73
目的 探讨叶酸代谢障碍联合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生殖中心自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同期收集我院门诊非孕期育龄妇女,且没有不良妊娠史且至少有1次正常生育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棉签搔刮口腔黏膜组织检测两组叶酸代谢障碍,同时收集两组人群的血清,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分析高Hcy与妇女发生URSA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验示高度风险15例(30%),中度风险25例(50%),低度风险3例(6%),未发现风险7例(14%);对照组高度风险5例(10%),中度风险8例(16%),低度风险10例(20%),未发现风险27例(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Hcy水平与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验呈正相关(P0.01),对照组Hcy水平与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验无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叶酸代谢障碍及血清Hcy有助于URSA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叶酸代谢障碍遗传检验异常及高Hcy血症均是导致URS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诊治中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蜕膜组织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与不明原因早期复发性流产(URS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留取URSA妇女(病例组,36例)及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34例)的蜕膜组织,采用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蜕膜组织14种KIR基因的表达;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KIR mRNA的表达率,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KIR2DL1、2DL3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 14种KIR基因均以不同频率表达;KIR2DS1基因的表达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分别为60.27%、41.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6种抑制性KIR mRNA在蜕膜组织中均以不同频率表达,两组的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异;抑制性KIR mRNA的表达率与KIR基因的表达率并不完全一致;③ KIR2DL1 mRNA及KIR2DL3 mRNA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99.37±259.78、1?002.96±476.98和625.93±234.81,1?216.12±425.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蜕膜组织活化性KIR2DS1基因的表达率增加,抑制性、活化性KIR基因失衡,可能与URSA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发生早期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就诊的复发性自然流产孕妇早期妊娠期间,出现先兆流产症状且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复发性自然流产孕妇早期妊娠期间,仅有先兆流产症状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清β-HCG、P、E2,施以相同治疗方案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所需时间、症状基本消失所需时间,并追踪两组患者是否继续妊娠至13周末。结果研究组有73%的患者继续妊娠至13周末,对照组有90%的患者继续妊娠至13周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β-HCG、P、E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G、黄体酮、间苯三酚、止血三联等药物的使用,可缓解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早期妊娠期间出现的先兆流产症状。但存在绒毛膜下血肿的患者再次流产的风险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流产次数、患者年龄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604例,于孕前、孕后采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法进行免疫治疗,观察并分析其妊娠结局。结果妊娠成功者420例,成功率84.67%,再次流产者76例,流产率15.33%,其他108例(现孕周<28周4例,未孕40例,失访56例,异位妊娠4例,不明原因胎死宫内1例,胎儿畸形引产3例);流产次数≤3次者治疗后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流产次数>3次者(P<0.05);年龄≤35岁者妊娠成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者(P<0.05)。结论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肯定,治疗后妊娠成功率高,建议连续自然流产2次或以上者及早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46例自然流产绒毛细胞培养及其染色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虹  李辉  林静吟 《广西医学》2005,27(2):176-177
目的 46例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标本染色体进行分析。方法 绒毛细胞培养法及G显带制作染色体分析。结果 4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标本染色体异常共17例,占42.5%,单体型7例(41.2%)、三倍体5例(29.4%)、染色体易位、缺失、嵌合体倒位等共4例(23.5%)。结论 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诱导性共刺激分子(EOS)的表达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的关系.方法 采集10例诊断为难免流产的URSA患者(URSA组)和10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对照组)的部分蜕膜组织和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蜕膜组织和外周血CD3+和CD4+T细胞中ICOS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蜕膜组织中ICOS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URSA组蜕膜组织中ICOS+ CD3+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比为(0.612±0.69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056±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RSA组外周血ICOS+ CD4+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百分比为(1.943±0.76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221±0.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RSA组蜕膜组织中ICOS mRNA的相对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9.875±1.464)vs(2.701±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蜕膜组织中ICOS的表达异常与URSA的发病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embra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protein expression level in decidua and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in serum in women with unexplained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threatened abortion, and compare the levels with healthy pregnant women. Methods: Thirty-seven women with unexplained 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 27 women with threatened abortion, and 34 healthy pregnant women undergoing artificial abortion of pregnancy at 6 - 10 weeks of gestation were selected. Decidua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hen women were undergoing artificial abortion, and bl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level of membra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in decidua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in sera was measured with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The percentages of membran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 positive decidual cells were 16.42 ± 7.10 Mean ± SD for w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