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故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当秋高气爽、久晴未雨、秋风劲急、空气干燥之际,燥邪便兴风作浪,伤人津液,而易出现口干咽燥、舌干少津等症。因此,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燥为中心,在膳食调配上,每日中、晚餐应佐以菜汤。餐前饭中适当喝点汤,既可以渗湿健脾、生津防燥,又有补充营养,滋阴健身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东方 《养生月刊》2012,33(11):993-995
秋季是凉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渐退,阴寒日生.怎样才能安度"多事之秋"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防". 一、防"秋燥"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天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必然出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轻则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重则出现感冒、疖肿、鼻炎等.如因着凉,还会诱发90%以上的"老慢支"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3.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4.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张节《伤燥论》认为燥邪既作为六淫之一,就不应拘于季节发病来认识,仅言"秋燥"是不够的。张节主张以《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强调医者当重视天时、地域、体质等差异,全面阐述燥症的病原、病证、病脉及病辨。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著《医门法律》,颇多创见,其中《秋燥论》指出肺痿是因于燥邪而非湿邪,注意到燥邪为患咳吐之沫和湿邪而致之痰的不同表现,并以甘寒立法,自制清燥救肺汤治疗肺痿,彰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典理论认为,“燥”邪致病,多发于秋。提示了燥证之成,与外环境(季节)之变化有关。从临证实际看,又不可拘于燥证仅发于秋之说。以痔瘘病之发病学意义看,燥邪发痔瘘,天干而燥之季均可发生;外环境之“燥”,易引起或加剧内燥,诱发或加重痔瘘病;燥多由外入内,易伤肺经,累及相表之腑大肠,遂发痔瘘;燥邪所致痔瘘病,有多种变证,形成多种证型。临证分阴虚血燥、气虚血燥、血虚肠燥、血热而燥四型辨治。  相似文献   

8.
燥邪病因与咳嗽的关系探讨——西北燥证病因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咳嗽是西北燥证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病症。关于咳嗽的病因,历代医家多论风、寒、热,较少揭示燥邪与咳嗽的关系。在西北地区,尤其在新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燥邪横逆,燥证多发,咳嗽是常见的燥证症状,而燥邪则是导致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阐发燥邪干燥、清冷、收敛、滞涩、外坚、急切的气化属性与咳嗽的病机联系,并区分凉燥咳嗽、温燥咳嗽、燥夹湿咳嗽、燥热伤肺咳嗽、肺燥阴伤咳嗽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周平安系北京东直门医院教授,从事医疗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治疗外感咳嗽,兹就其治疗外感燥咳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燥咳并不少见,此乃因“风为百病之长”,四时皆可致病,久必化燥;秋季燥邪当令,易感燥邪;或久居空调之室,或冬天生炉取暖,室内空气混浊干燥,而为燥邪所伤;或嗜食辛辣烟酒、油炸等热性食物,或温阳之品致火旺生燥,寒性收敛,腠理固密,无汗而燥。若出现典型症候者,以桑杏汤治之多有佳效。但临床症候往往错综复杂,常有兼夹之证,以燥热夹湿尤为多见。两邪相搏,病势更剧,其咳最为缠绵,极易转为内伤阴虚咳嗽和痰湿咳嗽,病情更加顽固难愈。燥热与湿相搏,一则肺气被敛,宣降失司,津停为湿;二则气机失和,气血不畅,津液输布受阻,湿邪更加胶着难化,故形成难治之顽咳。……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主气,故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当秋高气爽、久晴未雨、秋风劲急、空气干燥之际,燥邪便兴风作浪,伤人津液。而易出现口干咽燥、舌干少津等症。因此,秋季饮食要以滋阴润燥为中心,在膳食调配上,每日中、晚餐应佐以菜汤。餐前饭中适当喝点汤,既可以渗湿健脾、生津防燥,又有补充营养,滋阴健身之功效。下面介绍几款祛燥滋阴的健身汤。这就是:百合冬瓜汤取冬瓜80g,洗净,切成薄片;百合40g,洗干净,与冬瓜同入沸水烧开,开锅后再加入鸡蛋清、精盐、味精、荤油少许,即可饮用。特点:鲜香爽口。有清凉祛燥,降热利便之功…  相似文献   

11.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之说,即燥在地域上主西方,且燥邪易伤肺,肺为娇脏,外合皮毛,燥为秋之主气,易伤津液,在肌肤和脏腑上均可体现出津液缺乏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皱裂等。燥为六淫之邪之一,为秋之主气,五行属金,《素问·气交变大论》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秋主收敛,其气清素,呈现一派肃杀之象,气候干燥,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1]。燥的特点早在《素问·阴  相似文献   

12.
燥邪为六淫之一,其阴阳属性历来各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第一,认为燥邪属热;第二,认为燥邪属凉;第三,认为燥邪有凉热之分。笔者认为对于“燥”,应当明确以下三点:一,中医学的燥邪不单是一个病因学概念,又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二,“燥”因多端,“燥证”非仅燥邪所然;三,燥邪为病多有兼挟,不可合而论之。  相似文献   

13.
外燥之理论研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燥气致病,<内经>即有记载,但自喻嘉言著<医门法律·秋燥论>后,秋伤于燥渐被公认,燥邪分内燥、外燥,内燥不为六气中燥气之所感,但有关外燥的文献零散且研究进展甚微.本文主要对外燥之理论进行整理与探析.  相似文献   

14.
辨燥邪     
自《内经》将燥邪发病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同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之后,后世医家便由此从多角度讨论燥邪.笔者借《内经》理论简单归纳燥邪发病特点:分类上有外燥、内燥之分,在病理机制上基本遵循外燥的同气相求以度内燥的伏、溃、发、传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秋季燥邪当令,干燥是秋季气候的主要特点。中秋之后,天气渐凉,秋风肃杀,燥邪易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多表现为凉燥。到了冬季寒邪当令,由于北方的冬天北风呼啸,雨水极少,所以,冬季的另一个气候特点也是干燥。秋冬燥邪伤人,最易伤肺与皮毛,引发咽干鼻燥、口中干渴、咳嗽少痰、嘴角口唇干裂、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症。  相似文献   

16.
燥邪属性辨析--西北燥证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西北燥证"是发生于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感受燥邪为主要病因,以干燥症状为特征的一组中医证候.探讨其主要病因燥邪的属性问题,是西北燥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认为燥邪是与风、热、火、湿、寒并列的独立病因,其阴阳属性为阴,五行属金,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17.
金秋时节,神清气爽,但每每一到秋季,很多人就会感到干燥不适,并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少汗、鼻咽燥涩、干咳无痰或少痰等症状,这便是常说的“秋燥”症。秋燥是在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以肺系症状表现为重点的外感疾病。  相似文献   

18.
进人秋季后,天气逐渐干燥起来。许多人都会出现口干、鼻干、眼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秋季属金,对应肺脏,秋燥最易伤肺。运用中医“培土生金”的治法调理脾胃,肺脏就会受益。用具有健脾胃、补中气的粳米、糯米或鸡头米,再加一些清热、生津、祛燥的食物,制作成不同的粥食用,既可以补脾胃,又可以生津、防燥、润肺,真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9.
清朝初年著名医家喻昌首创《秋燥论》,提出治燥五律。明确了治燥首要明辨燥湿,重在辨表里气血,关键在于区分肝肺之燥,切忌纯用润药。当遇杂病兼燥,则需慎用燥药。喻氏告诫后世医者:治燥首当避免误以湿治,要辨清燥邪侵犯的病位,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不可纯用润剂;当非燥病而兼燥者,需慎用燥药,避免以燥治燥,燥上加燥。  相似文献   

20.
燥邪以干涩、发病隐匿、持续性、易伤津伤阴、易伤血络为特点。燥邪和放射线损伤食管后可引起局部食管干涩、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甚则呕吐、吐血等症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病多在1~2周,有些甚至4周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其发病的持续性和隐匿性与古籍中相关条文对“燥邪”的记述相一致。放射线作为一种特殊的“燥邪”,病机早期以燥邪侵犯气分为主,且易从阳化热,造成气机逆乱;晚期夹湿化瘀耗伤正气,疾病缠绵难愈。治疗上提出分期论治,早期辛润理气,中期防燥化湿,后期扶正化瘀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