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两个角度就近二年来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认为:胃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胃癌细胞动力学、肿瘤酶学、肿瘤免疫学、以及在基因水平寻找胃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指标,是近两年的研究重点;对胃癌癌前病变仍以追踪观察为主要措施;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仍有等加强。  相似文献   

2.
胃粘膜癌前病变细胞核DNA的定量研究病理教研室张旭晨关键词胃粘膜;癌前病变;DNA;定量研究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死于此病者超过16万人,约占全部死于肿瘤的人数的1/5[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对胃粘膜癌前病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1...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胃癌癌前病变实验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医药对胃癌癌前病变实验方面的研究及实验性胃癌癌前病变模型的复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认为从细胞形态学,超微结构、细胞免疫学及细胞动力学等方面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和分析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消化性胃溃疡)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了30例癌前病变,30例胃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胃癌组织53.33%(16/30);癌前病变90.00%(27/30),对照组正常胃组织96.67%(29/30),结论:P16蛋白表达,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癌前病变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激光激发自体荧光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意义。方法有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激光荧光和病理活检的198例患者,采用医用激光荧光快速诊断仪测定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自体荧光光谱,并与组织病理结果比较。结果20例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胃癌的患者中,16例可检测到肿瘤特征峰,符合率为80.0%;22例经病理诊断为胃黏膜非典型和/或肠化患者中,19例检测到肿瘤特征峰,符合率为86.4%。156例胃溃疡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141例未检测到肿瘤特征峰。自体荧光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总符合率为88.9%,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90.8%。结论激光荧光光谱测定对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以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在胃粘膜癌前病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癌变率为2.55%~7.46%。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被认为是胃癌的一种癌前病变,经过一个漫长的,多阶段、多基因的变异积累过程可发展成胃癌。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与细胞凋亡及增殖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预防是控制各种肿瘤发生的理想方法,其中肿瘤的化学预防是指用一种或多种化合物预防肿瘤发生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世界各国对胃癌病因学研究认为,环境因素,尤其是膳食因素是胃癌发病重要原因之一。对高发区人群的胃癌研究发现,胃癌发生有一个较长的癌前病变过程,称为“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p53基因改变情况,探讨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在本院近10年库存石蜡标本中选取74例胃癌、20例胃癌前病变和10例浅表性胃炎标本,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同时检测胃粘膜p53蛋白和p53mRNA表达。结果 浅表性胃炎未发现p53基因异常;胃癌和癌前病变p53基因突变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为41.9%和40.0%,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为51.4%和40.O%,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良好的一致性,胃癌p53基因突变率和癌前病变无显著差异,突变与胃癌分型及部位相关,而与分期关系不密切。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和肠型胃癌和非贲门部胃癌的早期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和分析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消化性胃溃疡)中的表达。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了30例癌前病变,30例胃癌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16蛋白阳性表达:胃癌组织53.33%(16/30);癌前病变90.00%(27/30);对照组正常胃组织96.67%(29/30)。结论:P16蛋白表达,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癌前病变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0.
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是指胃粘膜出现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其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在对胃癌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对胃癌癌前病变的防治已显得十分迫切。据此,许多学者针对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作了大量的研究,中医药在这一领域中独具特色,且临床疗效肯定,现将近些年来对胃癌癌前病变的中医证治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P^21蛋白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织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流式细胞术,对45例胃癌,11例胃癌前病变5例正常人组织细胞中P^21蛋白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21蛋白阳性表达在胃癌组为75.56%,与胃癌前病变组比较,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胃癌前病变组P^21蛋白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25;P^21蛋白含量在胃癌组与胃部前病变组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7例胃癌组织、32例癌前病变组织和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进行MCM5表达的检测。结果 MCM5在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7.7%、78.1%、0.0%,癌前病变及胃癌组织中MCM5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中的强阳性率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1);MCM5在胃癌组织表达的总阳性率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P>0.05),但胃癌低分化组织中MCM5表达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M5可以作为癌前病变及胃癌诊断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早期诊治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研究胃癌前病变发生机制有望实现对胃癌的早期防治。解痉多肽表达化生(spasmolytic polypeptide expressing metaplasia,SPEM)是近年发现的重要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具体调控机制不详。本文着重就SPEM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与胃癌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胃癌早期防治提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目前仍然位于肿瘤中的第一位,其中食管癌、胃癌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而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在明显上升[1].由于对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尚无明显突破,而随着分子技术和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对胃肠道肿瘤的早期诊治成为可能.因此重视和提高对胃肠道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对于肿瘤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虽然骨癌死亡率普遍下降 ,但它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 ,1998年胃癌死亡率位居世界第二[1] 。胃粘膜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过程中重要阶段 ,是指具有恶变潜能的胃粘膜病理学改变 ,主要包括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腺瘤 ,是胃癌二级预防的关键环节[2 ] 。如果将胃癌前病变发展遏制或逆转 ,胃癌发病率将大大降低 ,因此胃癌前病变的研究将推动胃癌二级预防的发展。随着胃镜的普及 ,胃癌前病变的病理学、遗传学和流传病学研究不断深入。但有关其文献计量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利用时序和同被引聚类分析方法 ,探索胃癌前病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为该…  相似文献   

16.
胃癌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EB病毒感染情况,初步探讨了EB病毒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法观察58周胃腺癌,27例胃癌癌前病变及1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EB病毒感染发生率和分布情况。结果 胃癌组织EB病毒感染阳性率为10.3%。阳性标本多属低分经腺癌;胃癌癌前病变,正常胃粘膜及癌旁粘膜EB病毒检测均阴性,结论 EB病毒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是有限的,其主要致病因素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7.
核仁组成区(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可用银染的方法(简称 AgNOR)显示,这已被一些学者用于肿瘤的研究,发现对许多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及分型分级有用。我们测定了慢性胃炎、胃癌前状态、胃癌前病变和胃癌上皮细胞内 AgNOR,以探讨胃癌前状态组织中核仁组成区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应用S—P法检测116例胃癌和53例胃癌前病变的GST-π表达和限制性内切酶及PCR、Southern印迹方法检测14例胃癌及其相应正常胃粘膜GST-πDNA5'端调控区CCGG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GST-π阳性率:正常胃粘膜10%(4/39),胃癌77%(89/116),肠上皮化生76%(19/25),不典型增生89%(25/28)。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增高(P<0.01)。胃癌组织中GST-π基因较正常胃粘膜呈现高度去甲基化(P<0.01),胃癌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与其GST-π表达增加里相关性(P<0.05)。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可作为胃癌的肿瘤相关抗原;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可能是GST-π高表达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胃癌及癌前病变进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染色的定量研究。方法 采用银染方法,观察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与rRNA基因活性。结果 Ag-NORs均数随正常胃粘膜、肠化生、异型增生、粘液癌、腺癌、低分化腺癌的顺序而递增,各组间均有显差异。结论 具有较高Ag-NORs计数的肠化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有较高Ag—NORs计数的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癌组织分化越差,Ag-NORs均数越高。故Ag-NORs测定可作为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分级上较客观的辅助性定量指标,在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胃癌的预防至关重要。胃癌癌前病变与饮食习惯、外邪侵袭、情志不调、先天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运用治未病手段预防胃癌癌前病变具有显著优势,可提高人体正气,调节体内微环境,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对中医预防胃癌癌前病变的规范化、具体化、细致化研究将为胃癌癌前病变的预防带来新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