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例】女,63岁,农民。因上腹不适9天,发热5天,意识不清1天,于2002年7月2日急诊入院。患者于9天前因进食凉面后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无畏寒、发热.无腹泻,在当地私人诊所予氨苄西林治疗,5天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  相似文献   

2.
3.
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抗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血小板数(Plt)明显下降,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我们测定了34例EHF患者各期的血小板参数,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EHF患者34例,...  相似文献   

5.
徐富刚  晃霞 《临床荟萃》1994,9(8):371-372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常见传染病,血象及血小板有明显的变化与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自1984年2月至1993年2月观察门诊及住院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0例,兹就观察结果报告预后,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形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数量、形态的变化。方法观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2~7天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结果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2~3天后入院PLT显著减少(P<0.001),PDW增加(P<0.01),PLCR增加(P<0.05);发热4~7天后入院者PLT显著减少(P<0.001),PDW、MPV、PLCR均显著增加(P<0.001﹚。经住院治疗3~14天后,PLT、PDW、MPV及PLCR均恢复正常。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除血小板减少外,PDW、MPV、PLCR随病程而增加。应及早入院治疗,避免出血和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抗体对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疑似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血清185例,正常人血清30例,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EHF-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该试验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有效率分析.结果 (1)185例样本共检出36例EHF-IgM抗体阳性,其中35例最后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1例确诊为登革热;检出149例EHF-IgM抗体阴性,其中8例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其余141例经临床观察,排除流行性出血热.30例正常人血清EHF-IgM抗体均为阴性.(2)EHF-IgM抗体灵敏度为81.40%、特异性为99.30%、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4.63%诊断有效率为95.14%.结论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M抗体对流行性出血热确诊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疑似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患者血清185例,正常人血清30例,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IgM(EHF—IgM)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对该试验进行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有效率分析。结果(1)185例样本共检出36例EHF—IgM抗体阳性,其中35例最后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1例确诊为登革热;检出149例EHF-IgM抗体阴性,其中8例临床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其余141例经临床观察,排除流行性出血热。30例正常人血清EHF—IgM抗体均为阴性。(2)EHF—IgM抗体灵敏度为81.40%、特异性为99.30%、阳性预测值为97.22%、阴性预测值为94.63%诊断有效率为95.14%。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较高,特异性强.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不同发病期血小板及其参数变化特点。方法用Sysmex F-820型血细胞计数仪对110例EHF患者的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三项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EHF患者发病期PLT呈不同程度减低,PLT(15.0~70.0)×109/L,而MPV、PDW则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PLT、MPV、PDW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特点可作为评价EHF患者趋向康复的一个指标,对临床病情判断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华先  汪学军 《临床荟萃》1996,11(24):1142-1143
众所周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助于对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诊断,而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有助于EHF的凝血、止血功能的观察。但是,有关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对于EHF病情判断的意义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100例EHF患者入院当天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与其病情之间的关系,探讨此二项指标对于判断EHF病情轻重的价值,为EHF的临床诊治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5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指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史功  刘玉兰 《临床荟萃》1996,11(4):187-187
众所周知,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但笔者观察发现,EHF患者不但血小板减少,而且血小板的其它指数也发生明显改变。本文对5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就PLT(血小板数量)、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及MPV(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测定结果进行临床观察,并与60例健康查体者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之间、各型之间血小板减少程度与临床的关系,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108例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特征与血小板计数的关系。结果血小板下降的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出血严重程度不一定相关。结论血小板下降程度可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分型的依据,但不能作为临床止血治疗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输注新鲜血小板治疗32例重型和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并以22例相同型别流行性出血热作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尿持续时间平均缩短2.034天(p<0.05)。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认为早期使用新鲜血小板可起到预防出血作用。对出血症状明显并伴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者,更应积极尽早输注血小板,以避免发生大出血。  相似文献   

16.
17.
18.
输注新鲜血小板治疗重型和危重流行性出血热32例,并与22例作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尿持续时间平均缩短2.034天(P〈0.05),颅内出血和肺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认为早期使用新鲜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明显降低者,应尽早输注血小板,以避免发生大出血。  相似文献   

19.
B超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诊断流行性出血热之探讨河南潢川县人民医院B超室毕君河南罗山县人民医院B超室陈秀伦我们自1990年10月至1994年5月通过B超观察肾脏声像图改变而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67例,后均经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而确诊。现分析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对象67例均...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在少数农村中时有散发。自1991年以来,我院B超室先后对21位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双肾进行B超检查,为临床提供了迅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