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与其预后的关系 ,提高对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认识.方法 6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 连续监测颅内压,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 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颅内压测定结果明显低于常温治疗组.伤后 6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GOS预后判定结果显示,亚低温治疗组的生存质量及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亚低温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2.
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辅助亚低温治疗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疗效。方法 68例重度DAI患者分为亚低温组36例,常温组32例,观察比较亚低温下综合治疗与常温下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亚低温下治疗组的生存质量及顸后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DAI早期辅助亚低温下综合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良好率。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轴索损伤 (diffuseaxonalinjury ,DAI)是指在特殊的外力机制作用下导致的大脑半球、胼胝体、脑干轴索的弥漫性损伤[1] 。DAI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作者于 1993年12月至 2 0 0 2年 3月共收治 87例DAI患者 ,2 8例 (1993年12月至 1996年 4月收治DAI患者 )在常温下治疗 ;5 9例(1996年 5月至 2 0 0 2年 3月收治DAI患者 )应用亚低温等综合治疗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7例DAI患者 ,其中男 5 9例 ,女 2 8例 ;年龄 6~ 72岁 ,平均 31.6岁。全部行CT扫描 ,6 2例行MRI扫描。患者…  相似文献   

4.
早期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DAI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1例,均于伤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持续4-7d。对照组42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其他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DAI病人,安全有效,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率,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DAI是重度脑外伤的主要死亡原因。本组观察了80例重度DAI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60例行亚低温治疗。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度DAI的治疗作用及患者颅内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80例重度DAI患者分为亚低温和常温两组,所有患者均颅内压监护5~7天。全部患者于伤后3月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在亚低温组,其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亚低温治疗后,亚低温组患者的生存率为73.3%,而常温组的生存率为4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本文对近年来DAI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4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DAI者诊断明确入院后,给予综合治疗及特别的专科治疗,综合治疗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积极防治并发症,保持水盐及酸减平衡,支持,脱水及给予神经营养剂等。特别治疗包括亚低温治疗,给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及络酮,结果:伤后3个月根据GOS判断疗效。年龄小者预后较年龄大者好,早诊早治者比延迟时间者预后要好,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特别的专科治疗,预后恢复情况改善,死亡率降低。结论:早期早治,综合特别的专科治疗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轴索损伤(d 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一种由于外伤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应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的原发性脑损伤[1],其属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是在特殊外力作用下,脑组织间发生剪切力,造成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弥漫性脑损伤,其临床疗效差[2]。我院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9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其中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组)治疗57例,与常温治疗组(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符合DAI诊断标准的患者97例,男66例,女31例,年龄7~68岁,平均年龄32.7岁。致伤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法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6月收治的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2001年7月~2002年11月收治的36例同病患者作为常温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第3天及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3.82±0.48)kPa和(2.88±0.48)kPa。恢复良好者9例(25%),死亡11例(30.56%);常温对照组第3天及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4.27±0.54)kPa和(4.02±0.40)kPa。恢复良好者为2例(5.56%),死亡20例(55.56%),两组比较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联合应用亚低温和冬眠疗法能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温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7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颅内压监控、血糖监测,其中40例给予亚低温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3个月后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70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血糖增高,MRI较CT具有更高的诊断率,亚低温治疗组血糖、颅内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MRI有利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勇  淡冰  陈犇 《当代医学》2010,16(21):27-2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院收治DAI患者82例,40例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疗法,42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以平均昏迷持续时间、3个月随访病死率,6个月随访GO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82例,亚低温冬眠疗法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缩短DAI患者昏迷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论本组患者通过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疗法,可以提高DAI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范松华  贺国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6):657-657,67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的原发性损伤、其临床病情严重死亡率及伤残率高。本文通过对60例DA从的临床过程及CT分析,认为该病预后差,CT表现主要为弥漫怀脑肿胀及脑多发性攻在小出血灶,其治除一般闭合性颅脑损伤的综合治疗外,主要在于脑继发性损伤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列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结合临床,MRI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但建新  黄桂望  柯运 《上海医学》2002,25(6):366-367
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是原发性颅脑损伤中非常严重的类型 ,其致伤机制是剪性应力引起的弥漫性轴索断裂。由于脑组织深层与浅层之间运动速度快慢不同 ,大脑半球的上部与下部、前部与后部、左侧与右侧运动方向不同 ,导致脑内部结构产生扭曲和剪力性损伤 ,其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运用亚低温及机械通气治疗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将140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后24h内分成常温组(34例)、亚低温组(42例)、亚低温结合机械通气组(64例)进行治疗。伤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GOS)评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常温组死亡16例(47.5%),亚低温组死亡14例(33.3%),亚低温+机械通气组死亡19例(29.7%),3组间较好疗效依次为:亚低温+机械通气组、亚低温组、常温组,P均<0.05;呼吸、心率及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疗效亦如此(P均<0.05)。结论采用亚低温结合机械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病情,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53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伤后0,1,3,7,14,21天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常规治疗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4—8h将肛温降至33℃左右,维持3~5天。分析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纽患者24h内vmMcA均开始升高,亚低温组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患者预后好于常规治疗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通过稳定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脑循环功能减少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从而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伤后变化,探索DAI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DAI患者的病因,症状,CT诊断,预后及治疗,根据临床资料及基础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AI患者伤后发生轴突多方面改变,如:轴突细胞骨架破坏,轴膜改变,膜性细胞器变化,髓鞘改变,轴突出现肿胀离断,呈球状改变,轴浆空泡形成,线粒体稀少,受损髓鞘内细小钙颗粒,根据病理将DAI三级分法。CT以DAI五条标准至少一条诊断。结论 DAI发生后不仅要及时的诊断,而且要尽早进行全方位治疗,除了 沿用传统综合治疗方式外,应用干预病变进展的药物,如Ca^2 阻滞剂,兴奋性氨基酸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等,另外亚低温治疗DAI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质量,降低DAI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对21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提示,DAI是伤后即发生的深昏迷,CT影像学特征为脑中轴神经元轴突聚集区病变或弥漫性脑肿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治疗措施以脱水降颅压,防止继发性损害等综合性措施为主,其预后与意识状况和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张平平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28-229
2001年9月~2008年8月收治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67例,男48例,女19例,年龄16~59岁;平均39.2岁。致伤原力量对比:交通伤41例,坠落伤12例,打击伤9例,其他5例。将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亚低温组,亚低温组31例,颅脑损伤类型中对冲伤17例,硬脑膜下血肿11例,脑干3例。常规组36例,颅脑损伤类型中对冲伤19例,硬脑膜下血肿14例,脑干3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影响,为临床治疗的时间选择做出指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0年9月—2013年9月用局部亚低温方法治疗的DAI患者140例,随机平均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组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局部亚低温治疗。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统计治疗结果并判定疗效。结果局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率(60%)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效果与开始时间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以12 h为分界值,入院12 h以内亚低温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伤残及死亡概率。12 h以后的治疗,预后则无明显效果。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有效,治疗时间越早,预后恢复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