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老年患者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由于心房颤动可导致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意外等多种严重并发症。因此,心房颤动的治疗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1临床资料选择1994年1月∽2003年5月本院住院患者210例,其中男136例,女74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3.6岁。病因分类:高血压心脏病54例(25.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1例(33.8%);风湿性心脏病25例(11.9%);扩张性心肌病5例(2.4%);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5例(2.4%);肺心病2例(0.95%);先天性心脏病2例(0.95%);孤立性房颤46例(21.9%)。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是一种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为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特点与处理方法,笔者特将近两年来临床所收集的40例老年房颤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均为60岁以上住院病人,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0岁;病史最短30小时,最长30年。40例全部经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诊断标准按发作不定时房颤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6个月房额为持续性房颤。心室率>100次/分为快速房颤。本组阵发性快速房颤36例,持续性快速房颤4例。1.2基本病因本组40例入院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选择1998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65岁,有心房颤动史159例,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71例(44.65%),高血压病37例(23.27%),老年性瓣膜病13例(8.18%)。病因不明38例(23.89%)。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73.58%)。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0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 方法选择1998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年龄>65岁,有心房颤动史159例,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他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71例(44.65%),高血压病37例(23.27%),老年性瓣膜病13例(8.18%).病因不明38例(23.89%).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73.58%).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0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目前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及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防治此病提供参考。方法对近5年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12例房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房颤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多,65岁以上患者占79.4%。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为近5年来房颤的三大主要病因,其占比依次为35.6%、27.8%及13.7%。其治疗主要以"胺碘酮"控制心室率、"拜阿司匹林/华法林"抗血小板/抗凝,同时兼顾其"上游"治疗。结论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乃目前房颤的主要病因,抗凝、控制心室率为各类房颤的基本治疗策略,有效的"上游"治疗可对房颤的一级、二级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分析华法林抗凝治疗老年心房颤动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4月份到2010年4月份收治的6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含34例。针对对照组,提供阿司匹林治疗,针对观察组提供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病程等方面的资料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发现,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终点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方法,能够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在应用这种治疗手段之前,需评估患者病情,筛选可以接受该疗法的患者,并在治疗中需控制华法林的用药剂量,严格防控风险,确保积极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心房颤动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痊愈12例,好转21例,死亡3例。结论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诊疗体会。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9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类型:初发性11例(11.5%)、阵发性23例(24.0%)、持续性31例(32.3%)、永久性31例(32.3%);病因:冠心病50例(52.1%)、高血压37例(38.5%)、肺心病7例(7.3%)、瓣膜病6例(6.3%)、甲状腺功能亢进5例(5.2%)、心肌病4例(4.2%),其中合并2种相关疾病占75%、合并3种及3种以上相关疾病占61%;治疗包括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节律和抗凝治疗3个方面,其中抗凝治疗采用阿司匹林90例(93.7%)、采用华法林治疗6例(6.3%)。结论冠心病是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首要病因,2种及以上心脏疾患则使老年心房颤动发生率增加;目前老年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仍不规范,特别是抗凝治疗,华法林使用率远远低于心房颤动治疗指南的要求,值得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80岁,1997年1月过度劳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此后时有发作,休息或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能转复。2002年10月转为永久性房颤,目前使用倍他乐克25mg,2/d,控制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在60-80次/min。2002年11月1日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依INK值(目标值2-3)调整剂量。2006年12月拟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术前华法林用法为每周二、五2.25mg,其余2.0mg。术前5d停用华法林。当日查INR2.489.次日始改为低分子肝素速碧林0.6ml/d×3d,术前1d查INK1.332,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0岁,1997年1月过度劳累后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此后时有发作,休息或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能转复.2002年10月转为永久性房颤,目前使用倍他乐克25mg,2/d,控制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在60~80次/min.2002年11月1日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依INR值(目标值2~3)调整剂量. 相似文献
12.
128例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隔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动态心电图长R-R间隔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128例老年患者多年记录的24hHolter报告追踪调查分析。结果128例老年心房颤动中发生长R-R间隔≥2.0s共23685次,最长R-R间隔为5.32s。患者记录中均无自觉症状。临床追随最短1年,最长11年,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老年心房颤动如伴长R-R间隔<5.0s,且出现在夜间;临床证实无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不大;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则允许临床追随观察,不必急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动态心电图长R-R间隔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对128例老年患者多年记录的24h Holter报告追踪调查分析.结果 128例老年心房颤动中发生长R-R间隔≥2.0s共23 685次,最长R-R间隔为5.32s.患者记录中均无自觉症状.临床追随最短1年,最长11年,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 老年心房颤动如伴长R-R间隔<5.0s, 且出现在夜间;临床证实无心肌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不大;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则允许临床追随观察,不必急于安装永久性起搏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1999~20004年120例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持久性房颤分别占31例(25.8%)、24例(20.0%)、65例(54.2%);最常见为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分别占31.7%、24.2%、18.3%;应用抗血栓治疗患者87例(72.5%),120例患者中发生动脉栓塞25例(20.8%),脑栓塞18例(15.0%)。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62.6%),以胺碘酮为主(71.0%),心律平(19.0%);慢性房颤患者,试行复律者不足1/2,主要采用控制心室率治疗(87.0%),药物主要有地高辛(42.0%)、β-受体阻滞剂(38.0%)和钙离子拮抗剂(20.0%)。结论房颤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栓塞是其重要并发症,预防卒中,高危组需用华法林,低危组可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3a,加重3d入院。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史。入院查体:BP 158/90mmHg、P 90次/min,律不齐,每分种可闻及4~7次早搏,代偿间歇不完全,各听诊区无杂音。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高电压。诊断为冠心病,频发房性早搏。予以口服维拉帕米80mg tid,阿斯匹林50mg qd,极化液(GIK)静点治疗。当日下午,自觉胸闷心悸加重,心电监护示心房颤动,心室率60次/min。由于病人心室率较慢,未用西地兰等药物治疗,考虑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终止时长R-R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对86例老年患者多年记录的24h Holter报告追踪调查分析.结果 86例老年心房颤动终止时发生长R-R间歇≥2.0s共1 509次,最长R-R间歇为5.60s.患者记录中均无自觉症状.临床追随最短1年,最长15年,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终止时发生心室长R-R间歇<4.0s者,且出现在夜间;也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则允许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阵发性房颤终止时长R-R间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对86例老年患者多年记录的24hHolter报告追踪调查分析。结果86例老年心房颤动终止时发生长R-R间歇≥2.0s共1509次,最长R-R间歇为5.60s。患者记录中均无自觉症状。临床追随最短1年,最长15年,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后果。结论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终止时发生心室长R-R间歇<4.0s者,且出现在夜间;也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则允许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高云颂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6,8(3):179-18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近20年来,随着导管介入治疗、器械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开展,药物治疗的研究处于相对低谷状态.现将AF的治疗现状,简述于后.AF的治疗原则是控制心室率,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抗凝治疗降低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