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可明显减少血栓栓塞事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与华法林相比,NOAC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在特殊群体中。导管消融围术期推荐不间断抗凝治疗,术后是否继续长期抗凝尚有一定的争议性。当房颤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等疾病时,应根据血栓风险、出血风险、神经功能个体化调整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2.
尽管采取以双联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为基础的二级预防措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年随访时缺血事件复发率仍达10%。研究表明,ACS后凝血系统的持续激活可能是导致残余缺血风险较高的重要环节,因此可以在二级预防中联合口服抗凝治疗。多项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对ACS后复发缺血事件预防价值的Ⅱ期和Ⅲ期试验一致显示,联合应用NOAC和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出血风险,但是仅有小剂量利伐沙班显示了疗效获益。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欧洲心律协会(EHRA)发表了《新口服抗凝剂(NOAC)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病人中的应用实践指南》[1]。全文共27页,15个章节,由9位国际顶级专家执笔,附参考文献101篇。主要内容包括:NOAC病人实践指南的启动和后续计划,如何衡量NOAC的抗凝效果?NOAC的药物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抗凝治疗方案之间的切换,确保遵守NOAC的摄入剂量,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明显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近 年来, 国内外房颤诊治指南已经将抗凝治疗置于房颤治疗策略的首位。随着抗凝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 房颤血栓栓 塞的危险分层、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为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口服抗凝药物(OAC)已经是预防有高危脑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基石。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的优点包括更大的药代动力学可预测性,与维生素K拮抗剂(VKA)相比具有更少的致命或颅内出血风险,较少的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不需要长时间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本文主要就NOAC近期在房颤合并冠脉疾病、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及特异性拮抗剂等方面的研究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卒中是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最危险而严重的并发症。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改善预后,因而成为房颤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在抗凝药物的选择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药(达比加群酯)和Ⅹa因子抑制药(阿哌沙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心室附壁血栓患者的临床干预方案,并分析在引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前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栓消退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病历系统中诊断为心室附壁血栓的患者599例,根据引入NOAC的时间将患者分为NOAC引入前组(n=237例)和NOAC引入后组(n=36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出院诊断和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有12周影像学随访记录患者的血栓消退情况。结果:共入选599例住院患者,其中298例(49.7%)患者出院时给予口服抗凝药治疗,引入NOAC后,出院给予口服抗凝药的比例上升[NOAC引入前组35.9%(85例),NOAC引入后组58.8%(21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12周,进一步分析264例(44.1%)有影像学资料患者的基线数据和血栓转归,其中162例(61.4%)患者为缺血性心脏病,143例(54.2%)患者的心室附壁血栓完全消退。分层分析发现,应用华法林、NOAC和未用任何口服抗凝药之间的血栓消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vs. 81.2%vs. 39.0%,P<0.0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以此为基础的ABC(年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病史)出血风险评分在老年(年龄≥65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使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治疗后,随访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预测能力,并与传统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比较。方法 选取心血管内科住院收治的、首次诊断为NVAF且接受NOAC治疗的老年患者,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清GDF-15水平,计算以GDF-15等心脏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ABC出血风险评分及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各种出血事件,按各出血事件的严重程度[重大出血事件、临床相关非重大出血的消化道出血事件(CRNM-GIB)、轻微出血事件、无出血事件]分组,分别评价及比较ABC出血风险评分与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对各种程度出血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 142例老年NVAF患者,CHA2DS2-VASc卒中风险评分为(4.86±1.75)分,HAS-BLED出血风险评分为(2.92±0.99)分,经ABC出血风险评分计算预测...  相似文献   

9.
现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准抗凝治疗存在不少局限,作用有限而出血并发症发生比例较高,临床迫切需要新型的抗凝治疗药物.现综合近期公布的研究成果,对新型抗凝药物的代表: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和Xa因子抑制剂的作用、理化特征和临床使用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逐年增多,对于该类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为华法林,但华法林用药期间需要长期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而利伐沙班具有抗凝效果稳定、出血风险小等特点,逐渐得到临床关注.目的 探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治疗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前研究的热点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对栓塞并发症的主要预防措施为口服抗凝药物和左心耳封堵术.大量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在预防栓塞方面的有效性不劣于口服抗凝药.但是,围术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导致左心耳封堵术临床应用受限,故左心耳封堵术主要用于出血风险较高不能耐受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情况下仍存在栓塞高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本院心血管内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围术期抗凝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顺序收集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于本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调查其抗凝药物使用种类、剂量。按口服抗凝药种类(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分组,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卒中风险、出血风险及不同肾功能情况下各种抗凝药使用比例。结果 177例患者中,160例(90.4%)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抗凝(达比加群77例,利伐沙班83例),17例(9.6%)使用华法林抗凝。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三组患者中,达比加群组阵发性房颤比例显著高于利伐沙班组(70.1%vs 41.0%,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是11.1%(11/99)、54.5%(54/99)、34.3%(34/99),持续性房颤患者三组抗凝药使用比例分别为7.7%(6/78)、29.5%(23/78)、62.8%(49/78)。所有入选患者中,122例(69.0%)为卒中高危(CHA_2DS_2-VASc≥2分)患者,16例(9.0%)为出血高危(HAS-BLED≥3分)患者。各类抗凝药在不同出血风险和不同肾功能情况下的使用比例均无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房颤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其中卒中高危患者比例较高,抗凝治疗采用NOAC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AVTE)发病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的三大致死性血管疾病之一。抗凝治疗是防治AVTE的重要措施,传统抗凝药物包括肠外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等)和维生素K拮抗剂,但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防治AVTE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NOACs在AVTE治疗中的作用、NOACs的分类及其临床推荐方案、特殊情况下NOACs的应用、NOACs的实验室定性和定量分析、逆转NOACs相关性出血药物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5.
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NOAC)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下称房颤)患者(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长期抗凝的需求,同时多项临床试验也在各种不同人群验证了NOAC疗效不劣于华法林,在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但是,NOA...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急诊溶栓,介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广泛开展,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治疗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出血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住院期间发生大出血是ACS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出血与临床不良事件密切相关,包括再发缺血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抗凝药是预防心房颤动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华法林作为近年来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基石一直未被完全取代,却因其治疗上存在的众多限制导致其应用率低或使用不达标等,为解决华法林的这一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应运而生,并以其剂量固定、无需常规监测凝血、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少、出血风险小等优点逐渐受到临床青睐,然而其不足也不容忽视,尚需更多确切的临床实验研究来明确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现拟通过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机制、药理学特点及最新试验研究做一简单介绍及比较,并对临床合理选用抗凝药做一简要总结及展望,望能为临床医生针对心房颤动患者合理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症,TIPS在急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预防再出血、顽固性腹腔积液、布加综合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如果术后抗凝措施不当,会引起支架功能障碍、急性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导致TIPS术前门静脉高压症状再现,严重影响了术后中、远期疗效及患者存活率,而维持支架畅通是保证术后疗效的关键,因此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TIPS术后血栓形成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关于TIPS术后抗凝治疗国内外还没有达成共识,就TIPS术后抗凝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了解NOAC在疗效及安全性方面是否优于华法林。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中发表的NOAC相比于华法林对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研究,采用软件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研究,纳入病例5723例,其中实验组3553例,对照组2170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再发心肌梗死风险、卒中风险、死亡风险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1.39,95%CI:0.80~2.41,P=0.24,I2=0;OR=1.07,95%CI:0.78~1.46,P=0.69,I2=28.1;OR=1.11,95%CI:0.70~1.76,P=0.66,I2=0;OR=1.02,95%CI:0.76~1.36,P=0.91,I2=0);在主要出血风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7,95%CI:0.45~0.71,P0.00001,I2=0%)。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患者在联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中,NOAC相比于华法林而言可明显降低主要出血风险,同时不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死亡的风险;由此可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临床疗效方面并不亚于华法林,且在安全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血栓形成是多种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抗凝治疗是抑制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但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因出血风险致应用受限,对需要长期抗凝治疗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尤甚,所以有必要研究开发更加有效安全的抗凝药物。研究者们深入研究凝血机制,发现凝血因子FⅪ/FⅪa抑制剂存在有效抗凝而不影响生理止血的潜能。目前已有多项涉及房颤以及其他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领域的临床Ⅱ期试验提示FⅪ/FⅪa抑制剂相较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存在更低的出血风险,有待临床Ⅲ期试验的进一步研究验证,有望成为抗凝新选择。笔者将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探讨FⅪ/FⅪa抑制剂的抗凝机制、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