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医对内科急症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瑰宝,本文探讨了中医内科急诊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介绍了现今中医内科急诊的定义,及强调了发展中医内科急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历史与现状 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和诊疗救护技术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独立学科。中医急诊医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已建立起中医急诊医学的理论框架,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形成了急诊辨治的理论体系,后经金元四大家急症理论学术争鸣、隋代《诸病源候论》急症病因病机学说的建立、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在急症诊疗理法方药方面的突破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创立,最终形成了中医急诊医学早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急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诊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在防病治病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中医眼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在防治眼病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眼科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眼科现代化的进程,中医眼科现代化主要表现在基础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高雅  颜红 《西部中医药》2012,25(6):78-79
从中医对双心医学的认识、中医神志疾病与心的联系、归脾汤为治双心疾病的代表方及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优势等方面探讨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应用,提出中医对于治疗多系统疾患有着独特的理法方药,应用中医理论探索双心医学的治疗方法将是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李雪苓  韩宁林  范泉  王琥  王凯  曹晖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63-1664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临床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国内外长期的医学实践已证明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适用于我国的医学教育.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中医临床急诊教学中,如何使其更适合中国国情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突出中医临床急诊教学模式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有限的中医临床急诊教学资源,提高中医临床急诊教学质量,是中医临床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有着重要的理论建树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近代以至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急诊制剂少、人才匮乏、临床诊疗规范不完善等等 ,其特色与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使急诊功能普遍成为中医医院的薄弱环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和中医界的有识之士 ,认识到开展中医急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投入和积极的支持 ,使中医急诊工作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入 ,…  相似文献   

7.
杨敏华  王娟  陈小永 《光明中医》2022,37(3):518-520
中医思维是指中医在从事医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理解自然、社会和人体生理病理问题,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思维模式.中医急诊学是中医临床思维和中医学理论相结合的临床应用学科.如何培养中医急诊临床思维成为了中医急诊学教学中的关键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知识环境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现代中医思维的培养需要新的学习工具.思维...  相似文献   

8.
外感高热是中医急诊常见病、多发病,因其病因的多源性、证候的多样性、病情的多变性及病机的复杂性,临床治疗往柱比较棘手.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急症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医急症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学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整体观念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作为急诊治疗的关键环节,护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体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体系,也是人类宝贵遗产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中医在临床的不断发展,对临床护理工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中国医疗机构日常工作带来巨大影响.虽然发热门诊的系统建设可统一管控发热患者,将急诊科医患暴露风险大大降低,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部分新冠肺炎感染者早期仅表现为乏力、腹泻等非典型症状.加之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抢救治疗,无法按照普通发热患者就诊流程就诊,这对急诊科早期诊疗...  相似文献   

12.
姚新生 《中草药》2021,52(17):5115-5119
中国传统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复方制剂是传统中医用药治病的主要手段,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真正载体。中药复方制剂立足"整体观",体现了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恢复平衡的治疗理念,在多因素复杂性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推进中药复方药物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对于人类有效防治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中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亦具有重大意义。立足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和国际传统药物发展的经验,从药物评价体系、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对中药复方制剂现代化、规范化、国际化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传统医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春宇  董汉玉  纪瑞锋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20,51(11):3051-3061
芳香类中药自古被用于瘟疫的预防,中医药防治疫病有独特的优势。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肆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指南推荐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医学观察期、确诊患者的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均选用含较多芳香类中药的中成药或方剂进行防治,部分地方卫生健康委员会或中医药管理局还推荐多种其他使用芳香类中药的方式(外熏、艾灸、佩戴香囊等)防治COVID-19。芳香类中药"芳香辟秽、扶助正气"的功效在COVID-19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使用芳香类中药干预COVID-19的发生发展已成为共识。芳香类中药独特的药性、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值得开展广泛深入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可为后续COVID-19治疗及相应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基于中医药理论探讨芳香类中药在防治COVID-19中的作用,并推测其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为芳香类中药防治COVID-19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医护理工作,作为中医临床诊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医护合一特点,导致一直以来中医护理工作没有单独形成体系,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记载亦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作当中.本文择要论述古今中医护理发展,说明中医护理工作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手段多样.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医学,是长期医疗实践的产物,具有经验医学属性。中医学强调实践性和个性化诊疗,其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地方特色和一源多流的学术特点。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医,寻找符合中医自身发展之路以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协同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引起了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创新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切入点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17.
崔远武 《天津中医药》2019,36(3):266-268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而产生心律失常。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新的发展。该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明确抗心律失常作用的中药单体,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部位、成分等。并进一步分析说明中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的优势及目前中药单体在抗心律失常研究及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为核心症状。迄今为止ADHD致病因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以精神类药品为一线用药,但治疗过程中易引起滥用,且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制约着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在改善患儿核心症状并减少药物依赖风险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从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现状进行综述,以求促进中医药领域对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马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7):3376-3378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