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广和 《新中医》1993,25(2):8-9
本文通过温病学文献的研究,并根据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认为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是疫毒之邪,疫毒之邪虽有寒疫、热疫之分,但以温热疫毒居多。  相似文献   

2.
出血热一病在发病机理上既不同于春季之风温、春温、温毒、温疫;又不同于夏季之暑病;秋季之湿温;也不同于冬季应冷反暖所致之冬温;唯与《温病条辨》一书所载的“伏暑”和《时病论》一书所述之“晚发”一证在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3.
<正>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的温毒疫斑。多由疫毒苛邪直中营血损伤络脉,攻窜于肾而发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肾损为主要特征。其病势变化多不同于一般温病按卫→气→营→血为序的传变规律,发病多急骤,起病即见营血症状,迅即出现肾损征象,易实易虚,易见危逆。我们通过对出血热临床治疗的研究,认识到对本病的治疗不可拘泥于常法,而用“解毒化瘀护肾  相似文献   

4.
疫疹是由疫疠毒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发病急 ,传变快 ,临床上以壮热、肌肤斑疹及各种出血为特征。根据疫疹的特征 ,岭南常见的传染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属本病范畴。1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的证治研究岭南炎热多湿 ,有利蚊子生长繁殖 ,人易感受疫疠之毒而引发本病。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热毒壅盛 ,毒瘀交结为其病机 ,疫疠毒邪中的热邪与毒邪同属阳热性质 ,一般来说 ,热毒比热邪致病更急更重 ,故有毒为热之甚之说。临床上将疫毒引起的高热证称为热毒证或火毒证 ,以示区别一般热证 ,余师愚《疫病篇》中说 :“此烈毒鼎沸…  相似文献   

5.
中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治疗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脏损害、热退病重、五期经过为特征。根据本病发病特点、临床证候及流行性和传染性,属于中医学“温疫”、“疫疹”、“疫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在肺,中医将其归于“疫病”范畴,认为是机体“感受疫戾之气”而发病,其病机关键和特点是“湿、热、毒、瘀”。在治疗新冠肺炎时,需要紧抓“疫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以“疫毒”这一主要病因为主线,同时结合“因时、因地、因人”的中医治疗原则,结合当地发病特点来对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论治体会郜海明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医院(056903)主题词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药疗法流行性出血热在祖国医学中属温病“疫毒”的范畴。系温热邪毒侵袭机体而发病,一般采用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施治。余通过临床认识到,温热病发生急剧.传变迅速,临床常瞬间...  相似文献   

8.
李培生教授治疗乙肝心法管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培生系武汉蔡甸区人 ,伤寒学家 ,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治疗肝胃病的丰富经验 ,尤对乙型肝炎的辨治见解独到。现将李师治疗该病之经验简介于下 :1 病因“湿热疫毒” ,病位“肝脾肾”李师认为 ,慢性乙肝属《金匮要略》“肝着”病范畴 ,本病乃“湿热疫毒”所致 ,发病取决于疫毒与人体正气相互作用的状态。实证多见于肝、胆、脾湿热明显 ,正气虚则多见脾、肾、脾气血亏损。李师潜心研究本病多年 ,总结该病的发病机制为、湿、热疫毒为病因 ,肝、脾、肾同病为病位 ,湿、毒、瘀、滞是其基本病理。2 疏、清、化、运、养是本病基本治法李师认为治疗…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于病毒引起的死亡率较高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急起短程发热、显著出血、低血压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典型病例有“热退病进”和病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特点。目前国内学者一致将其归于温病范畴,并有疫毒新感与伏气温病之说。笔者结合近十余年来的防治实践经验,试就出血热的辨证施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60例临床观察湖南省双峰县中医院(417700)胡维和主题词流行性出血热/中药疗法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临床上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凶险、并发症多为临床特点。属祖国医学“温热疫毒”范畴。近年来,此...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重在预防,固元培本为中医治疗之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新  彭勃 《河南中医》2009,29(4):336-338
疫毒致元气损伤是艾滋病重要病机,而精气亏虚、元气不足是史滋病发病的内因。治疗艾滋病应突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其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培元固本贯穿其中,为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 病因病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具有明显的中医温病的临床特点。从病因学的角度看,病人大都具有中医风、热、湿的症候群,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1]。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少痰、气促等肺卫症状,属于中医“温疫”、“风温”等范畴。造成非典型肺炎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反暖,春天应暖反寒,寒温失调,造成“戾气”流行。该病的病机是肺有伏热,内火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毒,风邪束表。决定了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邪束表、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因肺热内伏、外有风邪疫毒,则有干咳、少痰、呼吸急促等表现[2]。王氏等[3]认为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疫”的范畴,根据其发病表现,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热、毒、虚、瘀。仝氏主持的“中医分期论治SARS病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将SARS病的传变过程分为4期,即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恢复期。从病因病机上看,为嗜肺之疫毒由口鼻或其他黏膜部位侵入,毒聚在肺,因毒而热,因热而喘,因喘而脱,临床可见到两期或多期重叠出现[4]。张氏[5]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为“肺痹疫”。...  相似文献   

13.
1 病因病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具有明显的中医温病的临床特点。从病因学的角度看,病人大都具有中医风、热、湿的症候群,有明显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1]。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干咳、少痰、气促等肺卫症状,属于中医“温疫”、“风温”等范畴。造成非典型肺炎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反暖,春天应暖反寒,寒温失调,造成“戾气”流行。该病的病机是肺有伏热,内火偏盛,加之外感时邪疫毒,风邪束表。决定了非典型肺炎患者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的特性。风邪束表、营卫不畅则发病之始就有发热、头痛、周身酸痛等症;因肺热内伏、外有风邪疫毒,则有干咳、少痰、呼吸急促等表现[2]。王氏等[3]认为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温疫”的范畴,根据其发病表现,其基本病机可概括为:热、毒、虚、瘀。仝氏主持的“中医分期论治SARS病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将SARS病的传变过程分为4期,即发热期、喘咳期、喘脱期、恢复期。从病因病机上看,为嗜肺之疫毒由口鼻或其他黏膜部位侵入,毒聚在肺,因毒而热,因热而喘,因喘而脱,临床可见到两期或多期重叠出现[4]。张氏[5]根据其病变部位及病变性质,建议称为“肺痹疫”。...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为“毒”,是根据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现代医学微观认识为基础,结合祖国医学“疫毒”、“伏气”瘟病发病及病机特点的产物。有学者从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方面总结为:“杂气(即疫毒)致病说明了传染性致病因子及其特性,属外因;伏邪致病说指明了潜伏性感染方式;内外相召致病说强调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其虽为“疫毒”、“伏气”,但从病位在肝、在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中医外感热病范畴,其病因大多认为是温热疫毒,但亦有人认为是湿热疫毒。笔者等通过对江西地区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和治疗,认为出血热的病因比较复杂,不仅有温热疫毒,也有湿热疫毒,还有寒湿疫毒。而其中湿邪为患在该病的发病和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正确认识湿邪对该病的致病特点,灵活运用祛湿诸法,对指导出血热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仇付丽 《河南中医》2011,31(6):616-617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中医应命名为疫斑,按病因及病变性质可分为湿热疫斑和温热疫斑;按发病类型可分为新感疫斑和伏邪疫斑。温热疲斑为感受温热疫毒所致,来势急,传变快,热象较重;湿热疫斑为感受湿热疫毒之邪所致,起疫缓,变化较少;新感疫斑感而即发:伏邪疫斑非感而即发,乃邪伏入里,逾时而发。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华 《新中医》1990,22(6):46-51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EHF)为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属温热病之“疫病”、“温毒发斑”,“斑疹”等范畴,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主证。它主要流行于欧、亚洲,1932年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发现,其后疫区有渐扩的趋势。广东近年散发个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林良国 《新中医》1993,(9):51-52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以恶寒,发热,头痛,肌肉、骨关节痠痛,斑疹为主要表现;登革出血热是登革热的一种严重类型,它除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外,还可有出血、休克等证候。本病归属中医“温疫”的范畴,按其不同的发病季节和证候特征,可称为“暑热疫”、“湿热疫”、“暑湿挟疠”。“湿温”、“伏暑”等。目前西医对本病未有特异性治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