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2.
经曰“治热以寒”,众云“治热不远寒”渭寒凉药为治热之利器。但治疗发热,其法繁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无不可用,非独寒凉,却又各有所主,用之不当,或伤正、或助邪,使病失其机,变证纷繁,治之反为棘手。我们曾遇一例发热患者即属此类,治之颇有如履薄冰之感,亦难免遇惊涉险之慨。 患者张某,女36岁,1995年9月2日就诊。患者素体丰腴,今年7月底,烦恼郁闷,冒暑登程,骤遇暴雨,全身尽湿。次日即感周身酸重不适,纳差恶心,继尔身热如炭,头身困倦。自以为感冒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及阿斯匹林,汗出不畅,其热未退,常在38.8℃~39.5℃间。转某  相似文献   

3.
小儿发热外治五则唐学友(安徽省太湖县医院246400)关键词:外治法;小儿发热;感冒;内伤乳食;痄腮;疟疾;疳积对于小儿病的治疗,脏腑娇嫩,汤丸苦于难下,下之消化又难,服药困难,打针痛苦,笔者有鉴于此,临证时,尽量选用外治法,现仅将在临床上应用外治法...  相似文献   

4.
真武汤由附子、茯苓、自术、自芍、生姜组成,本方出自仲景《伤寒论》,该书太阳病篇和少阴病篇皆用真武汤。笔者体会本方为祛寒利水剂,其用途有二:(1)治阴寒内盛,或误汗亡阳,致心肾阳虚,水饮泛所出现的心悸,眩晕等证;(2)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健运无权,所致的腹痛下利等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拟银花退热饮治疗小儿上感发热80例,总有效率为92.5%。本方重点在于治疗小儿上感发热“风热型”,通过临床观察证实本方具有散风清热、解毒消肿之功。  相似文献   

6.
发热期间歇给安定灌肠预防热性惊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热惊厥后于发热期短程应用安定(DZP)灌肠,预防再次惊厥的效果。方法:热惊厥患儿,年龄10-35个月,入院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8例。A组为单药DZP灌肠,每次0.6-0.8mg/kg,每日3次。B组为对照组,DZP+AAP(扑热息痛)100mg灌肠,每日3次,每次DZP的量同A组。结果:A组用药后15-30min DZP的药物浓度(DZP-TDM)达到有效浓度,1日内无1例患儿复发。对照组B组,早期的DZP-TDM上升不佳,再次发热后仍有惊厥发作。结论:热惊厥患儿于热惊厥早期给予安定灌肠可预防热惊厥复发。DZP与AAP合用灌肠影响DZP的肠道吸收。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之太少并病,出现发热寒无汗,足冷,脉反沉时使用,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笔者以此方加味在临床上用来治疗现代医学的感冒(阳虚外感型)和血栓闭塞型脉管炎(阳虚寒凝型),取得满意的效果,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白虎加枝枝汤最早载于《金匮要略、疟疾脉证并治》。由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组成,功能清池里热,兼解表寒。主治温疟‘滇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等症。后世多用于治疗热痹证。笔者以本方加味应用于外感病表里同病之症,收到满意的疗效,兹介绍于后。例1王某某,女,扣岁,1996年11月25日来诊。主诉:发热恶寒,头痛(以左前额角一鸡卵大范围为显),口渴多饮已五日,曾在当地医疗站治疗无效,并疑为“脑部肿瘤”送来就诊。症见面赤气粗,以手按左前额,身有微汗,渴欲饮水,尿黄,舌质红,答薄黄而于,脉洪大而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华感冒液解热镇痛作用的效果。方法:以干酵母混悬液背部皮下注射(SC)致大鼠发热模型进行药物的解热试验;用醋酸致痛,热板法致痛观察该药对小鼠痛反应的影响。结果:健华感冒液对发热大鼠体温有显著的降解作用(P<0.01),对小鼠醋酸致痛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01),抑制率为66.7%-35.9%,对热板法致痛有显著提高痛阈值作用(P<0.01),上述试验都呈量效关系,结论:健华敏感液对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有较强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清代名医许豫和《小儿诸热辨》中有关小儿发热的治疗经验,提出其治疗小儿发热具有3个特点:治外感发热,察小儿之体,辨六气从化;疗内伤发热,诊致病之源,分积滞惊恐;详杂症从属,析寒热异同,明温清之别。  相似文献   

11.
小儿麻疹并发肾功能损害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1988-lop年间收治小儿麻疹395例,其中4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占10.6%,现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工.l一般资料:犯例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月一14岁,其中学龄前儿童刀削,学龄期儿童12例,发病前有明确麻疹接触史19例,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多,12-3月份共引例,占刀.8%。1.2临床表现:①发热门ho%):急起发热,多呈稽留热,热程平均4-6天。②卡他期症状(100%):如喷嚏、流涕、流泪、畏光、结膜充血等。③42例中刀例见麻疹粘膜斑,占的.3叽。④全部均在第3-5日出疹,出疹顺序、退疹及皮疹形态均较典型。⑤合…  相似文献   

12.
再论四逆散     
四逆散是疏肝理脾的代表方。对于由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引起的胁肋胀痛(尤其是胁痛),食少纳呆,情绪抑郁或烦燥易怒,大便通泄等,用本方为主加减治之,其效甚捷。对于因热传里的四肢不温(热厥)以及精神因素引起的四末发冷(肝厥),本方亦能通过理肝而收到较好疗效。此外,四逆散与一般理气剂不同之处是:它既能疏泄肝气郁滞,使气机通畅,又可维护肝体。临床以本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衍化,可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肝胆、胃、十二指肠及妇科等方面的疾病。兹归纳如下。1治疗肝病对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比的患者,表现以胁…  相似文献   

13.
“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机体处于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稚阴稚阳”就是指小儿各种生理功能幼稚和不完善,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充盛,调护上要从饮食、衣着及顺应四时气候变化等方面加以注意,衣被不可太厚太暖,饮食不可过于辛热,以防拢阳致亢而发热疾。也不可过于单薄或饮食寒凉,以防寒伤于阳。小儿“稚阴稚阳”,抗病力弱,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小儿用药要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中病即止。“治热当令热去而不冷,治冷当冷去而不热。”泻实防伤正,补虚避免滞留余邪,对寒热错杂之证须辩明寒重热重,遇虚实相兼之证要分清主次,谨慎选药,适当配伍。  相似文献   

14.
皮肤粘膜淋巴结结合症(MCL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性疾病.本文分析了1986.4~1992.11月以来住院的22例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的临床资料.一、临床资料(-)一般情况:22例中男万例,女6例,男女之比为8:3.年龄为4月~8岁,<毛岁老20例,占91%,<2岁老14例,占64%.22例均为初发病例.全年均有发病.(二)临床表现:豆.症状与体征:(卫)28例发热均持续8-B以上.热程8~17天.(2)两眼结胜充血ZO例(90%)均无水肿及分泌物.(3)D唇、D胜改变:唇红较裂21例(95%),杨某舌19例(86%).全部病例均呈现D腔、烟都弥…  相似文献   

15.
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方以人参、炙甘单补益脾气,于姜温中祛寒,炒白术健脾燥湿,共同组成一个温中祛寒,健脾运湿之温补剂,适用脾胃虚寒所致各证。针对急危重症,单用本方治疗,药力平和,稍显力弱,疗效不显,而以本方为基础方,师其法而小泥其方,结合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加减或合方治疗,常获良效。后世医家以本方为基础方化裁不少新方,如治下利寒甚,脾肾两虚的棒附理中汤;治下病日久,正虚邪恋休息痢的连理汤;治寒凝气滞胃脘痛的丁萸理中汤.  相似文献   

16.
患者周某,女性,3岁,1997年8月6日初诊。因感冒后咳嗽、咯痰2天求诊。患者8月2日因受凉感冒、发热、流鼻涕、打喷嚏、纳可。自用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有所好转。但8月5日早上起咳嗽、咯白色痰、低热、稍气急。查体:T37.8℃,心肺(-),两肺闻及呼吸音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引起门诊儿童发热的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谱的特征。方法收集864例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鼻腔黏膜拭子标本,发热者206例,无发热者658例,用PCR或RT-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A、B ( IFA、IFB)、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腺病毒( ADV)、鼻病毒( RV)等15种病毒的筛查,同时分析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结果。结果共检出呼吸道病毒275株(31.8%),发热者(43.2%)和无发热者(28.3%)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R=1.93)。 ADV和RSV是发热者检出率最高的病毒(8.3%),但只有ADV在发热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无发热者(P<0.001)。病毒感染的发热患儿hs-CRP水平为10.00(6.30,18.90)m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9.76(7.78,12.70)×109? L-1,与非病毒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呼吸道病毒的患儿出现发热的危险性与未感染病毒的患儿比较将增加1.93倍。结论在儿科门诊发热病例中,RSV和ADV是最常见的病毒,而ADV感染更容易引起小儿高热。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病例中hs-CRP和白细胞升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开卷有益》2008,(2):F0002-F0002
感冒伴咳嗽时,首先应该辨别感冒与咳嗽孰轻孰重。例如患者发热、头晕头重、身困疲乏、鼻塞声重等症状明显,则是表证未去,此时咳嗽又作,当以解表祛邪控制表证为主、止咳化痰平喘为辅;如上述症状已不甚明显或基本消除,唯有咳嗽、咯痰、咽痒、胸痛,甚则胸闷气急,则当辨明风、寒、痰、燥,分别治之。具体选用方案见下: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医理论,感冒初期是寒重于热,后期则热重于寒,年老体弱者寒重于热。 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与反复实践,发现感冒初期“风寒”和“风热”的症状常相类杂,两者并存。临证常见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全身酸痛、苔白脉浮。兼见咽喉部不适及咽干或咽痒。全身不适、或呛咳频作。这种症状屡见不鲜,若不仔细观察辩析,难免加重病情。如果等到发热重、恶寒轻、口渴、流黄浊涕、苔黄等症状,多数是发病后3  相似文献   

20.
陈玲  李蕾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59-160
目的探讨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住我院的100例.,VJD感冒发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双黄连口服液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儿退热栓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3d的观察治疗并记录临床反应和不良效果,组间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P〈0.05)。3d后的退热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退热栓治疗小儿感冒发热,其疗效尤佳,值得临床加以运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