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耐量异常(IGT)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浆瘦素(leptin)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80例IGT合并NAFLD患者回顾性分为对照组(饮食、运动治疗)与吡格列酮组(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每天15 mg,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功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血浆leptin水平的变化,以及超声形态学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吡格列酮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患者TC、TG、LDL、血糖、HOMA-IR、Fins、血浆leptin下降明显,超声形态学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吡格列酮治疗IGT合并NAFLD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浆leptin水平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减低(IGT)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糖脂代谢与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患者hs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IGT患者高血糖状态、胰岛素抵抗(IR)与炎症关系密切,吡格列酮治疗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使hsCRP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30m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除噻唑烷二酮类及双胍类以外的降糖药物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肝功能及脂肪肝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基化血红蛋白,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在降低空腹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改善肝功能、血脂、脂肪肝程度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具有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肪肝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吡格列酮组(38例)接受吡格列酮(15 mg/d)和基础治疗,对照组(38例)只接受基础治疗.两组均随访6个月,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吡格列酮治疗6个月后PAI-1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有显著性下降[(0.59±0.07)和(0.71±0.11) U/ml;(2.27±1.13)和(3.41±1.34)],吡格列酮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10.52%和31.58%;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5.26%和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血浆PAI-1活性,减少近期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盐酸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糖耐量减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葡萄糖耐量减退 (IGT)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 IGT患者 6 0例 ,将其随机分成 2组 ,治疗组予吡格列酮片 1 5 m g,每天 1次。对照组不予吡格列酮。观察期间均进行糖尿病防治知识宣教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饮食及运动方案 ,为期 1年。结果 :1治疗组餐后 2 h血糖 (2 h PG )、空腹胰岛素 (FINS)、Hb A1 c、胆固醇 (CHOL )、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IR较对照组下降 (P<0 .0 5 ,P<0 .0 1 ) ;2治疗组糖尿病发生率为 6 .9% ,对照组糖尿病发生率为 33.3%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2 h PG、体重指数 (BMI)、HOMA- IR与糖尿病发病呈独立正相关 ,吡格列酮治疗与糖尿病发病呈独立负相关。结论 :吡格列酮对 IGT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控糖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控糖治疗,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后(FPG<7.0 mmol/L,2 h PG<10.0 mmol/L),改为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继续强化治疗,1周后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继续使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对照组),一组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日(治疗组)。1~4周我院住院治疗,5~12周门诊随访,若出现FPG及2 h PG明显下降或低血糖反应,则减少胰岛素用量。观察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以及治疗12周时FPG、2 h PG、HbAlc、胰岛素用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的胰岛素用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FPG、2hPG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HbAlc有所下降,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HbAlc也有所下降,差异明显(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加用盐酸吡格列酮后,治疗组TG下降,HDL-C升高,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强化控糖血糖达标后,加用盐酸吡格列酮继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且能改善血脂代谢紊乱,对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将60例IGT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各30例,分别予盐酸吡格列酮及安慰剂干预治疗15周,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负荷后血糖(2 h PG)、胰岛素(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Hcy、ET等。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FBG、2 h P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负荷后2 h胰岛素(2 h Ins)、Hcy、E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SI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可降低血浆Hcy、ET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魏文华 《海南医学》2011,22(10):126-12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影响。方法对我院60例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对照组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脂联素、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水平(IR)、胰岛素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胰岛素抵抗水平(IR)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我院对于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作用与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测量所有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P-选择素和OXLDL水平,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吡格列酮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吡格列酮组患者的P-选择素、OX-LDL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格列酮应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血糖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不同程度的降低预后危险因子P-选择素和OX-LDL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单独应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吡格列酮组(治疗组)33例,胰岛素组(对照组)31例,观察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胰岛素用量、HbA1c、血脂、C肽、C反应蛋白(CRP)、体质量和低血糖次数等。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HbA1c水平和低血糖发生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TG和CRP较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糖脂代谢,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1.
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糖耐量异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饮食与运动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餐后2 h胰岛素水平(2h INS)、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2h BG、HbAlc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FBG、2h BG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胆固醇水平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复方元芪颗粒治疗糖耐量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能降低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地塞米松肌注、舒筋活络方热敷及配合关节松动3种不同干预措施对创伤性膝关节粘连模型兔膝关节活动度、粘连程度及胶原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成年雄性家兔60只,随机分为5组(n=12),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治疗组、舒筋活络方热敷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8只家兔实施手术,建立创伤性膝关节粘连(TAK)模型,经不同干预措施处理3周及6周后,分析各组膝关节活动度、粘连程度及关节滑膜组织的胶原蛋白浓度。结果:膝关节活动度:治疗6周后,空白对照组的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模型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3个治疗组的关节活动度也大于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1)。膝关节粘连评分:治疗3周后,模型组的膝关节粘连程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地塞米松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均低于舒筋活络方热敷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其余4组膝关节粘连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舒筋活络方热敷组的膝关节粘连程度低于其余2个治疗组(P〈0.05),但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胶原蛋白浓度:治疗3周后,模型组滑膜组织I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其余4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3个治疗组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的Ⅲ型/(I+Ⅲ)型比值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模型组滑膜组织I型胶原蛋白浓度增高更显著,与其余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舒筋活络方热敷加关节松动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舒筋活络方热敷组比较,地塞米松组I型胶原蛋白浓度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舒筋活络方热敷组、空白对照组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均低于模型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Ⅲ型(/I+Ⅲ)型比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筋活络方热敷与肌注地塞米松均可抑制关节滑膜组织中胶原蛋白的合成,明显减轻创伤性膝关节粘连的程度,降低关节粘连强度,改善关节活动度,但从长期疗效看,舒筋活络方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早期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痛风性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别嘌醇组(对照组)、药穴组(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别嘌醇治疗,药穴组采用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观察两组血清UA、BUN含量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药穴组与别嘌醇组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血尿素氮(P〈0.01,P〈0.05),但药穴组优于别嘌醇组(P〈0.05);药穴组临床疗效优于别嘌醇组(P〈0.05)。结论:中药固肾泄浊汤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早期性痛风疗效明确,较单纯别嘌醇治疗可明显降低血尿酸、血尿素氮,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疗效。方法:67例D-IB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3)。观察组给予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1剂/d;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50 mg,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4、8周后腹痛评分、腹泻评分、症状总评分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在治疗2、4、8周后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腹痛、腹泻评分及症状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阿立哌唑加西酞普兰)和对照组(阿立哌唑),每组30例。观察12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12周分别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PANSS总分、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阴性因子分在第4周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O.05),而对照组阴性因子分则在第8周末显著降低(P〈0.01),且第8、12周末研究组阴性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O.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西酞普兰能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类抗凝药物舒洛地特(Sulo-dexide)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模型组(D组)、舒洛地特治疗组(S组).D组给予腹腔注射单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S组每日给予舒洛地特10mg/(kg·d)灌胃;C,D组大鼠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观察12wk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及血糖变化.应用显微镜观察大鼠骨组织显微结构并进行骨组织形态密度计量学分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测定股骨骨密度(BMD).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组织骨保护素(OPG)mRNA,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mRNA的表达.结果:12wk末光镜下均可见D,S组骨组织骨质疏松表现,且2组骨质疏松程度相似.D,S组平均骨小梁厚度(MTPT)均显著低于C组(P〈0.01);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MTPS)均显著高于C组(P〈0.01);S组与D组骨组织相比较,MTPT及MTPS无显著性差异.与C组相比较,D,S组骨组织BMD值显著降低(P〈0.01);S组骨组织BMD值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D,S组骨组织OPGmRNA明显低于C组(P〈0.05),但RANKLmRNA表达均高于C组(P〈0.05).D组与S组相比较,OPG mRNA及RANKL mRNA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糖尿病大鼠存在明显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舒洛地特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症的骨质改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膜切除术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7例结膜松弛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13例,两组分别接受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和单纯结膜切除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经治疗后的结膜松弛情况、国际眼表面疾病指数(OSDI)变化以及自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有12例结膜松弛情况完全改善,临床治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4周、8周时的OSDI指数分别为(13.2±6.8)和(6.5±5.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自觉症状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15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第4、12周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较高的HBV—DNA阴转率(P〈0.05);②两组患者治疗12周及24周与治疗前比较,ALT、PT、TBiL显著降低,ALB显著升高(P〈0.05);以上观察指标治疗12周在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HA、PⅢNP、Ⅳ型胶原及L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链脲佐菌素引起的2型糖尿病大鼠采用胃旁路术(GBP)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近期疗效以及治疗后大鼠的胰岛细胞数目变化情况。方法:选择体格健壮的67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式建立2型糖尿病研究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胰岛素组(n=20)、GBP组(n=27),术前和术后1、4、12周动态监测3组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以及空腹C肽,术后12周处死大鼠,进行胰岛素免疫组化分析,并观察大鼠的胰岛数目以及胰岛的分泌情况。结果:术后4、12周,GBP组体重与对照组、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BP组、胰岛素组空腹血糖明显下降(P〈0.05)。术后4、12周,GBP组、胰岛素空腹C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GBP组空腹C肽明显高于胰岛素组(P〈0.05),平均胰岛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胰岛素组(P〈0.05),胰岛素免疫组化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胰岛素组(P〈0.05)。结论:采用短期内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细胞出现增生,大鼠的胰岛素分泌液得到改善,疗效优于外源性胰岛素的治疗效果,其长期疗效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氯沙坦钾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氯沙坦50 mg,每日1次,连用4周;治疗组给予氯沙坦5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2.5 mg,每日1次,连用4周.每周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和血尿酸各1次,观察期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血尿酸(UA)的变化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SBP、DBP治疗后分别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U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U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氯沙坦钾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