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外耳道巨大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报道1例罕见的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au-ditorycanalchalesteatoma,EACC),与通常的外耳道胆脂瘤不同的是,它引起面瘫和传导性聋。患者女性,40岁,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伴头痛15年。1991年5月因左耳漏第一次就诊,发现左外耳道中段胆脂瘤,局部骨质破坏,肉芽组织增生,鼓膜完整。经多次清除外耳道碎屑,显示坏死骨面,同年7月治愈。3年后就诊出现耳流脓、头痛、面瘫,检查见左外耳道巨大胆脂瘤,扩大至乳突及鼓室。语言接受阈为65dB,骨、气导差为40~50dB,高频呈感…  相似文献   

2.
小儿外耳道胆脂瘤(附11例报道)高英恺1李靖1小儿外耳道胆脂瘤临床少见,若处理及时可避免病变进一步破坏周围组织,我科自1982~1992年间共治疗小儿外耳道胆脂瘤12例,均经病理切片证实,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例患者男7例,女14例,年龄5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6月间收治的伴有窦道形成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合并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例(10耳).结果 10耳均有耳后皮肤破溃流脓史,外耳道口直径约2 mm,颞骨CT显示10耳均有外耳道区域骨质吸收缺损,致骨性耳道增宽,增宽的外耳道内被软组织密度影填充.术中见10耳之外耳道内均充满胆脂瘤,且伴有耳道后上壁及下壁骨质压迫吸收.10耳均行外耳道成形术,其中8耳同时行听力重建术.术后病理报告均为胆脂瘤组织,未见腮裂囊肿及瘘管组织.10耳术后外耳道均通畅,行听力重建术的8耳,听力改善(听力级)20~35 dB.随访1~3年,未见胆脂瘤复发.结论 先天性外耳道狭窄伴发胆脂瘤者,其外耳道骨壁极易受累及,从而出现外耳道骨壁缺损及耳后或颈部窦道形成,颞骨CT检查可发现外耳道骨壁缺损及胆脂瘤密度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皮质骨重建骨性外耳道后壁在手术治疗Ⅲ型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 auditory canal cholesteatoma,EACC)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10例(11耳)临床诊断为Ⅲ型EACC患者,均一期行完壁式乳突切开+自体皮质骨外耳道后壁重建术+鼓室成形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0例(11耳)患者,10耳恢复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 1耳术后出现外耳道狭窄,给予膨胀海绵扩张3个月后恢复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结论 手术治疗Ⅲ型EACC中应用自体皮质骨重建外耳道后壁并同期行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能彻底有效清除胆脂瘤、恢复外耳道及中耳正常生理结构、术后复发率低、听力提高满意,值得进一步应用观察。  相似文献   

5.
上鼓室胆脂瘤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保留完整外耳道后上壁的上鼓室开放术治疗局限性胆脂瘤的临床疗效。方法38耳上鼓室胆脂瘤及内陷袋形成患者,耳内镜检查鼓膜松弛部内陷9耳,鼓膜松弛部穿孔27耳,外耳道胆脂瘤侵入上鼓室2耳。颞骨轴位和冠状位CT检查,病变局限在上鼓室区,天盖无明显破坏或下垂。虚拟耳镜显示听骨链完整13耳,听骨链变形12耳,听小骨不同程度破坏13耳。手术时在颞线下磨开外耳道后上嵴至颧弓后根骨壁,保留菲薄完整的外耳道后上壁和天盖,开放上鼓室经上而下处理胆脂瘤及鳞状上皮,完成听骨链成形术。结果术后外耳道完整,鼓膜松弛部穿孔或内陷袋行鼓膜修补术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听力较术前平均提高15~25dBHL,随访1.0~4.0年未见胆脂瘤复发。结论保留完整外耳道壁的上鼓室开放技术,在彻底清除上鼓室和听骨链病变的同时,完整保持外耳道和鼓室结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外耳道胆脂瘤(附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及骨破坏的机理。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总结分析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29例(30耳)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诊治情况。结果 本组除9例(9耳)为外耳道狭窄所致,其余均为自发性外耳道胆脂瘤;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骨性外耳道侵蚀扩大。其中15例侵入乳突鼓窦及上鼓室,6例面神经垂直段骨管破坏,2例面神经部分裸露伴轻微面瘫,2例外耳道前壁死骨形成,2例伴有脑板破坏;18例(19耳)鼓膜完整,11耳鼓膜紧张部穿孔,3例昕骨链破坏。本组均采用了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未发生并发症,术后随访半年~5年无复发。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发病率明显低于胆脂瘤性中耳炎,两者具有相同的组织来源为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具有骨质破坏等生物学行为;自介素-I(IL-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多种免疫细胞等可能直接参与鳞状上皮的过度增生和骨破坏。早彻底清除病灶是根治本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7.
外耳道胆脂瘤在临床上虽不多见,但时有发现。本病主要在中老年人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我科近年来通过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外耳道胆脂瘤9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23至61岁,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病程7个月至40年。9例均有耳流脓史,其中4例分泌物中带血。检查有5例外耳道扩大,其中2例外耳道后壁塌陷,探针可深入到乳突腔,其中有1例乳突区红肿,压痛明显。4例见外耳道皮肤糜烂,有炎性肉芽组织,血性分泌物。 9例中有3例以慢性中耳炎收入院,其中2例做中耳乳突根治手术,术中发现为外耳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各期外耳道胆脂瘤的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并评估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治疗66例外耳道胆脂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年龄3~75岁,平均(32.5±1.68)岁,均为单侧耳发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耳内镜检查及纯音测听,并行颞骨高分辨CT检查。根据病变范围按照Holt分期,I期10耳,Ⅱ期26耳,Ⅲ期30耳。I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Ⅱ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如鼓膜被侵及破坏时加行鼓室成形术(Ⅰ型);Ⅲ期行外耳道胆脂瘤摘除术+外耳道成形术及鼓室成形术(Ⅰ、Ⅱ、Ⅲ型)或乳突根治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听力下降为本组患者首要症状(61例,92.42%),其他症状包括耳闷胀感(49例,74.24%)、耳痛(45例,68.18%)、耳漏(44例,66.67%)、周围性面瘫(1例,1.52%)。66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11个月和14个月复发,其余患者均外耳道通畅,上皮化良好。除行乳突根治术的5例患者外,其余均鼓膜完整,听力不同程度提高。1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HB分级Ⅰ级)。结论 外耳道胆脂瘤易破坏外耳道骨质,并侵犯临近结构。根据临床分期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外耳道胆脂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EACC)的临床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例手术治疗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EAC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9例骨质破坏局限于外耳道且范围小者,行外耳道病灶清除术加外耳道耳甲腔成形术;对10例胆脂瘤侵入上鼓室或乳突累及中耳者,采用耳后或耳内进路,行乳突根治术5例,改良乳突根治术5例,病变清除后,均行外耳道成形术。结果:术后听力较术前提高10~20dB9例,无变化10例。随访1~12年,无复发。结论: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耳镜检查及颞骨CT扫描,在EACC的诊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防止胆脂瘤残留和复发,并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外耳道胆脂瘤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老年外耳道胆脂瘤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结果本组外耳道胆脂瘤自发性者27例,外耳道狭窄所致者7例。以慢性耳钝痛及耳漏为主要表现,均有不同程度骨性外耳道侵蚀扩大,其中5例侵犯中耳乳突,面神经垂直段骨管破坏2例。行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及外耳道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治愈,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老年外耳道胆脂瘤具有破坏性,多为自发性,须与外耳道恶性肿瘤、坏死性外耳道炎等相鉴别,治疗原则为彻底清除胆脂瘤。  相似文献   

11.
外耳道胆脂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共42例(44耳)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因外耳道骨性狭窄所致2耳,骨瘤阻塞所致2耳,其余主要与炎症、耵聍、挖耳损伤等有关。按Holt分期,Ⅰ期7耳.Ⅱ期22耳,Ⅲ期15耳。单纯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25耳(门诊20耳)中.随访1-5年,外耳道胆脂瘤复发3耳,1耳上鼓室侵犯行改良乳突根治术;9耳伴有外耳道肉芽者,行外耳道肉芽切除术及外耳道胆脂瘤清除术后恢复良好,2耳伴有外耳道狭窄行外耳道成形术;改良乳突根治术5耳.乳突根治术2耳,随访6月~11年,无胆脂瘤复发,1耳术后外耳道口狭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行外耳道成形术1耳,外耳道骨瘤切除及鼓膜成形术1耳,乳突骨瘤切除并外耳道成形术1耳。结论外耳道胆脂瘤多为自发性.具有破坏性,治疗原则是早期彻底清除胆脂瘤。  相似文献   

12.
胆脂瘤型及骨疡型中耳炎,是慢性中耳炎常见的两种类型,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其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灶,保存或提高听力,防止并发症和预防复发。为探讨耳甲腔外耳道成形术对乳突根治术效果的影响,现将1994年8月-1999年8月期间,随访资料完整的112例乳突根治手术效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12例乳突手术病例,78例(耳)行乳突根治术加耳甲腔外耳道成形术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6例,女22例(耳),年龄12-63岁,病程3-18年,胆脂瘤型57例,骨疡型21例。各种…  相似文献   

13.
外耳道胆脂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耳道胆脂瘤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引起临床医生对该病的关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范围小,骨质破坏较轻者5例;虽有骨质破坏,但未进入乳突及上鼓室者6例;侵入上鼓室,侵入乳突者3例,并有外耳道后壁-乳突腔瘘形成,结论:外耳道胆脂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它和外耳道栓塞性角化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治疗的关键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囊袋和死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耳道骨瘤和外耳道骨疣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手术治疗的外耳道骨瘤和骨疣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43例,术后病理证实外耳道骨瘤40例,外耳道骨疣3例。其中6例外耳道骨瘤合并胆脂瘤,1例合并中耳乳突炎;3例外耳道骨疣均为双耳发病。两者临床表现均有耳堵闷、耳溢、耳痛、耳鸣、听力下降及外耳道狭窄。33例局限的外耳道骨瘤经外耳道内切口径路手术切除;6例合并外耳道胆脂瘤、1例合并中耳乳突炎的骨瘤患者和3例外耳道骨疣患者,因病变复杂经耳后切口径路手术切除。1例外耳道骨疣术后出现轻度面瘫,其余病例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耳道骨疣相对少见,临床表现与外耳道骨瘤相似,两者需通过病理检查鉴别。局限性骨瘤可经外耳道内切口径路和耳内切口径路手术切除;弥散性骨疣或伴有并发症者选择经耳后切口径路手术,要谨慎操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外耳道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21例4~12岁外耳道胆脂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术中所见。手术方法:10例病变局限并能配合的儿童采用门诊清除病变;11例全麻下手术。结果21例均以患耳疼痛、流脓或有血性渗液就诊。检查发现外耳道流脓或血性渗液17例;有黄白色发亮或灰白色团块状物12例;外耳道肿胀8例;有肉芽5例;CT检查21例均见外耳道软组织样影,12例外耳道内段扩大;外耳道骨质呈锯齿状破坏7例;鼓室盾板破坏4例;鼓膜內移8例;侵入上鼓室3例,乳突腔1例。术中见13例外耳道骨部皮肤不同程度缺损;10例鼓膜后上部上皮受损;2例鼓膜紧张部穿孔;3例鼓膜松弛部穿孔。21例均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外耳道胆脂瘤常侵犯外耳道皮肤、鼓膜、骨质及中耳,甚至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早期症状隐匿,多在耳痛或感染时发现,应早期发现并及时彻底清除病变,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胆脂瘤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其特征是鳞状上皮细胞移行入中耳并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生。磷脂酶 C(PL C) -γ1在细胞增生和分化方面起配体介导的信息转导作用。为研究 PLC- γ1在实验性胆脂瘤、外耳道内段皮肤和耳后皮肤中的表达情况 ,本实验选用 16只鼓膜正常的蒙古沙土鼠 (体重 6 5~70 g) ,在外耳道骨部处切断并缝扎右侧外耳道皮肤 ,3个月后诱导胆脂瘤形成。左侧外耳道内段皮肤和耳后皮肤为对照组。采用 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组织细胞中 PLC- γ1的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结果表明 ,胆脂瘤标本中 PL…  相似文献   

17.
外耳道胆脂瘤诊治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耳道胆脂瘤诊治的体会杨一兵,展鸿谋外耳道胆脂瘤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病变破坏的范围比胆脂瘤型中耳炎可能更为广泛,手术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更多,尚未引起耳科医师的足够重视。一、临床资料我科1980~1993年共诊治62例(62耳)外耳道胆脂瘤,男性24例,女...  相似文献   

18.
外耳道胆脂瘤侵蚀乳突(附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提高临床对外耳道胆脂瘤 (EACC)侵蚀乳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3例EACC侵蚀乳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外耳道后壁破坏 ,并有外耳道后壁 乳突腔瘘形成 ;2例面神经骨管破坏 ,面神经及迷路完整 ;经手术治疗 ,随访 6个月~ 9年 ,无复发迹象。结论 :临床上易将外耳道栓塞性角化病 (KO)误诊为EACC ;EACC侵蚀乳突者临床并不多见 ;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胆脂瘤和死骨 ,并根据病变程度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体乳突皮质骨制备适形骨片重建外耳道后壁治疗Ⅲ期外耳道胆脂瘤的手术效果。方法收集33例乳突气化良好的Ⅲ期外耳道胆脂瘤病例,行部分乳突切开+自体皮质骨外耳道后壁重建术,自体乳突皮质骨雕刻成适形骨片重建外耳道后壁,并以筋膜(骨膜)瓣覆盖完成外耳道成形。结果 33耳手术均顺利完成,共31耳一次手术实现干耳,随访无胆脂瘤复发、无重建外耳道后壁塌陷及狭窄闭锁;其中1例患者术后鼓膜穿孔,二次手术后鼓膜完整、愈合良好;1例患者术后重建的外耳道后壁出现窦道与乳突腔相通而导致间断耳漏,二次手术后干耳并恢复了外耳道的正常生理结构,共32耳干耳。另有1耳外耳道胆脂瘤复发,同时伴耳漏及耳道狭窄。结论部分乳突切开+自体皮质骨适形骨片外耳道后壁重建手术治疗Ⅲ期外耳道胆脂瘤,以筋膜(骨膜)瓣予以覆盖完成外耳道成形,可有效清除病变同时恢复接近正常外耳道的结构,可以进一步应用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胆脂瘤性骨破坏是由于胶原酶活性增加和破骨细胞激活引起。细胞因子,例如白介素(IL),在骨破坏机制中的细胞间交流起重要作用。为了观察白介素在耳胆脂瘤的病理生理作用,该作者将手术取得的14例相匹配的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皮肤进行培养,应用酶联免疫测定(ELISA)方法,在培养的2、5、7天测定培养物上清液中白介素-1a、白介素-1β和白介素8的含量。结果:在培养的第二天,白介素-1α在胆脂瘤组织的含量为0.60±0.13(gg/μg),在外耳道皮肤的含量为0.25±0.02;白介素-1β的含量在胆脂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